關於孟嵐山仙逝並被朝廷追諡為文貞諡號的事,早就有加急的聖旨傳下來了。
其中有特別提到,於發喪的當天,但凡是省內的四品、含四品以上的所有官員,都要親往吊唁,以彰顯禮儀上的尊重。
因此,孟府的門前直接變成了門庭若市。
這人來人往的數量,比預想中多了一倍都不止。
人多,相應的招待就多,否則就是失禮。
所以,從一大早,孟既明就不間歇地忙活了起來。
既是喜喪,就免不了熱鬧喧囂,況且,人家孟家也確實是想風光大辦。光那吹吹打打的嗩呐班子,就請來了好幾個名家。
總得來說,這些都是提前準備好的,當下隻是按部就班,並不會手忙腳亂。
唯一令孟既明感到意外的是,父親居然於生前就把自己的後事棺槨給打造好了,多了這個準備,直接節省了一半的操心。
看所用的木材,全都是清一色的南洋特產金絲楠木,既顯莊重、又含大氣,而且,也剛好配得上他老人家的追封諡號。
至於這棺槨是什麽時候打造好的,何順倒是知道一些。
按照他的說法,在上次於永川府逗留的期間,老爺就開始著手督辦此事了。這些木材,更是早在一年之前就運到了這裏。
由此不難看出,孟嵐山對於自己的身體狀況非常清楚,他自知自己大限將至,便提前做好了後事準備。
先說回眼下。
在吹吹打打的熱鬧氣氛中,齊譽一行儀表莊重地緩緩走來。
他既不派人作出通報,也不顯擺官威儀仗,那低調地,就如同是一個毫不相關的路人甲一樣。
然而別人,就不是如此這般了。
就比如那些前來吊唁的官員,他們為了能彰顯出自己的身份,無一不是高調而來、擺足儀仗。就好像,生怕別人留意不到自己似的。
不過,這也沒什麽太大不妥。
既然定好了是喜喪置辦,那就要適當地彰顯出熱鬧才是,倘若太凝重了,反而會增加無謂的悲涼感。
然,熱鬧並不是喜慶,若是不合時宜的話,就會顯得突兀和惹眼了。
而走在齊譽前麵的這位就是。
他的儀表,就讓人感到明顯不妥。
先說他的儀仗,擺得簡直比內閣首輔的出行還要更盛三分,光是那貼身隨從,
(本章未完,請翻頁)
都足足帶了六七個之多。
除了儀仗偏於紮眼外,他身上的穿著也很不得體。
披紅戴綠也就罷了,竟然還腰纏一條五彩斑斕的金銀絲帶,他這裝束,就顯得有點不尊重死者了。
最起碼,你也得在胳膊上束一條青巾以為聊表吧?
“前麵這個,此乃何人?”
“回齊大人的話,此人乃是新到永川就藩的荊憲王。”
荊憲王?
他又是何許人也?
回想了好大一會兒,齊譽才依稀地從記憶裏想起了這號人物。
於印象中,他乃是元贇帝李良吉的異母弟,排行第六,其大名,好像是叫做李良懿。據宗人府的公布的資料顯示,他的原屬藩地並不在永川府的境內,卻沒曾想,他現在竟然改遷到了這裏。
藩王改換封地並不是稀罕的事,所以,也沒什麽大驚小怪的。
當下所要關注的,乃是他為何來此。
何順警惕地壓低了聲音,小聲地說道:“最近一段時間裏,咱們朝廷不是在進行強力削藩嗎?而這位王爺,就對此很不樂意。”
“哦?那又是怎麽個不樂意法呢?”
“他原封地被沒收了後,並沒有因此死心,而是自作主張來到了永川,自領名義繼承起了前永川王的殘留家業。算算時間,他應該來了有個把月了……”
什麽?
他竟敢自領藩地?
不說別的,僅這一條,就可以治他個藐視君上罪!
可是,他明知不妥,還為什麽非要這麽做呢?
對於這個問題,何順也說不出個所以然來,不僅是他,就連孟既明都為此百思不得其解。
除了以上外,當下還存在著一件令人費解的事情。
依照禮法,臣子離世,皇室是用不著前來吊唁的,這就是所謂的君君臣臣之大綱常。更何況,當今天子還有明文提到,他隻敕令本省四品含以及以上的官員才來吊唁,這其中,並不包含藩王在內。
也就是說,荊憲王的此來屬於是名不正、言不順。既如此,他又吊得哪門子的唁呢?
莫非,他此來另有目的?
想到此節,齊譽不由得露出了若有所思之色。
要麽這樣~~
自己一行先不做任何稟報,而是躲在一旁暗作觀察,待把荊憲王的來此動機了解清楚了後,再亮
(本章未完,請翻頁)
出身份參與治喪。
變不動為主動,靜觀其變。
對,就這樣辦了。
何順也算是混跡於場麵上的老人了,處事經驗不是一般的豐富,他隻是品了一個齊譽的眼神,就準確地會意到了他的意圖。
既是如此,那就先等等看吧。
就這樣,齊譽低眉斂目,以一種低調的姿態尾隨在荊憲王的身後,步入到了孟家的大院裏。不知道的,還以為他是這位高調王爺的貼身扈從呢。
或許是由於人員大多的緣故,居然還真被他給蒙混過去了。
“稟家主,荊憲王到了……”
“什麽?……待我出迎!”
很顯然,孟既明也沒有預料到這位王爺會親臨吊唁,卻是驚愕得半天都沒有反應過來。
在定住了神後,他才忙不迭地從靈堂裏起身出迎。
與他同時出迎的,還有其子孟雪鬆。
俗話說,孝子逢人低三輩。
意思就是,自家若喪考妣,遇到了比自己小三輩以及以上的人都得行跪拜大禮。此舉的暗寓,主要是在提醒孝子們,在治喪期間一定要放低姿態,不要與人發生口角或是爭執。
但是,說法歸說法,現實中卻少有發生。
如果前來吊唁的人,在見到孝子欲行跪拜禮時,一般都會趨身向前然後兩手托起。無論如何,都不能讓對方真正地跪下去。
這既是對對方的尊重,也是對死者的敬重。
否則,你就成了妄自尊大了。
然而,在孟繼明以及其子行下拜禮的時候,那荊憲王不僅沒有伸出手來托,反而挺直了腰杆很坦然地受下了此禮。
這……
可就有點膈應人了。
雖然說,你是龍脈傳承的天潢貴胄,那也不至於如此地自命清高吧?
尤其是在喪事上,怎麽著,也不能讓人如此難堪呀?
還有就是,他那挺直腰杆的傲然姿態,無論從哪個角度上看,都帶著一抹仗勢欺人的味道。
齊譽見狀怒氣陡生,恨不得立即上前將他猛踹一頓,但是,他還是強行忍住了。
因為目前,氣氛已然出現不對。
既如此,何不再繼續靜觀一會兒,直到把事情徹底弄清楚為止呢?再者說了,孟既明也不任人拿捏的軟柿子,他自個都沒有生氣發飆,自己又急得什麽呢?
(本章完)
7017k
其中有特別提到,於發喪的當天,但凡是省內的四品、含四品以上的所有官員,都要親往吊唁,以彰顯禮儀上的尊重。
因此,孟府的門前直接變成了門庭若市。
這人來人往的數量,比預想中多了一倍都不止。
人多,相應的招待就多,否則就是失禮。
所以,從一大早,孟既明就不間歇地忙活了起來。
既是喜喪,就免不了熱鬧喧囂,況且,人家孟家也確實是想風光大辦。光那吹吹打打的嗩呐班子,就請來了好幾個名家。
總得來說,這些都是提前準備好的,當下隻是按部就班,並不會手忙腳亂。
唯一令孟既明感到意外的是,父親居然於生前就把自己的後事棺槨給打造好了,多了這個準備,直接節省了一半的操心。
看所用的木材,全都是清一色的南洋特產金絲楠木,既顯莊重、又含大氣,而且,也剛好配得上他老人家的追封諡號。
至於這棺槨是什麽時候打造好的,何順倒是知道一些。
按照他的說法,在上次於永川府逗留的期間,老爺就開始著手督辦此事了。這些木材,更是早在一年之前就運到了這裏。
由此不難看出,孟嵐山對於自己的身體狀況非常清楚,他自知自己大限將至,便提前做好了後事準備。
先說回眼下。
在吹吹打打的熱鬧氣氛中,齊譽一行儀表莊重地緩緩走來。
他既不派人作出通報,也不顯擺官威儀仗,那低調地,就如同是一個毫不相關的路人甲一樣。
然而別人,就不是如此這般了。
就比如那些前來吊唁的官員,他們為了能彰顯出自己的身份,無一不是高調而來、擺足儀仗。就好像,生怕別人留意不到自己似的。
不過,這也沒什麽太大不妥。
既然定好了是喜喪置辦,那就要適當地彰顯出熱鬧才是,倘若太凝重了,反而會增加無謂的悲涼感。
然,熱鬧並不是喜慶,若是不合時宜的話,就會顯得突兀和惹眼了。
而走在齊譽前麵的這位就是。
他的儀表,就讓人感到明顯不妥。
先說他的儀仗,擺得簡直比內閣首輔的出行還要更盛三分,光是那貼身隨從,
(本章未完,請翻頁)
都足足帶了六七個之多。
除了儀仗偏於紮眼外,他身上的穿著也很不得體。
披紅戴綠也就罷了,竟然還腰纏一條五彩斑斕的金銀絲帶,他這裝束,就顯得有點不尊重死者了。
最起碼,你也得在胳膊上束一條青巾以為聊表吧?
“前麵這個,此乃何人?”
“回齊大人的話,此人乃是新到永川就藩的荊憲王。”
荊憲王?
他又是何許人也?
回想了好大一會兒,齊譽才依稀地從記憶裏想起了這號人物。
於印象中,他乃是元贇帝李良吉的異母弟,排行第六,其大名,好像是叫做李良懿。據宗人府的公布的資料顯示,他的原屬藩地並不在永川府的境內,卻沒曾想,他現在竟然改遷到了這裏。
藩王改換封地並不是稀罕的事,所以,也沒什麽大驚小怪的。
當下所要關注的,乃是他為何來此。
何順警惕地壓低了聲音,小聲地說道:“最近一段時間裏,咱們朝廷不是在進行強力削藩嗎?而這位王爺,就對此很不樂意。”
“哦?那又是怎麽個不樂意法呢?”
“他原封地被沒收了後,並沒有因此死心,而是自作主張來到了永川,自領名義繼承起了前永川王的殘留家業。算算時間,他應該來了有個把月了……”
什麽?
他竟敢自領藩地?
不說別的,僅這一條,就可以治他個藐視君上罪!
可是,他明知不妥,還為什麽非要這麽做呢?
對於這個問題,何順也說不出個所以然來,不僅是他,就連孟既明都為此百思不得其解。
除了以上外,當下還存在著一件令人費解的事情。
依照禮法,臣子離世,皇室是用不著前來吊唁的,這就是所謂的君君臣臣之大綱常。更何況,當今天子還有明文提到,他隻敕令本省四品含以及以上的官員才來吊唁,這其中,並不包含藩王在內。
也就是說,荊憲王的此來屬於是名不正、言不順。既如此,他又吊得哪門子的唁呢?
莫非,他此來另有目的?
想到此節,齊譽不由得露出了若有所思之色。
要麽這樣~~
自己一行先不做任何稟報,而是躲在一旁暗作觀察,待把荊憲王的來此動機了解清楚了後,再亮
(本章未完,請翻頁)
出身份參與治喪。
變不動為主動,靜觀其變。
對,就這樣辦了。
何順也算是混跡於場麵上的老人了,處事經驗不是一般的豐富,他隻是品了一個齊譽的眼神,就準確地會意到了他的意圖。
既是如此,那就先等等看吧。
就這樣,齊譽低眉斂目,以一種低調的姿態尾隨在荊憲王的身後,步入到了孟家的大院裏。不知道的,還以為他是這位高調王爺的貼身扈從呢。
或許是由於人員大多的緣故,居然還真被他給蒙混過去了。
“稟家主,荊憲王到了……”
“什麽?……待我出迎!”
很顯然,孟既明也沒有預料到這位王爺會親臨吊唁,卻是驚愕得半天都沒有反應過來。
在定住了神後,他才忙不迭地從靈堂裏起身出迎。
與他同時出迎的,還有其子孟雪鬆。
俗話說,孝子逢人低三輩。
意思就是,自家若喪考妣,遇到了比自己小三輩以及以上的人都得行跪拜大禮。此舉的暗寓,主要是在提醒孝子們,在治喪期間一定要放低姿態,不要與人發生口角或是爭執。
但是,說法歸說法,現實中卻少有發生。
如果前來吊唁的人,在見到孝子欲行跪拜禮時,一般都會趨身向前然後兩手托起。無論如何,都不能讓對方真正地跪下去。
這既是對對方的尊重,也是對死者的敬重。
否則,你就成了妄自尊大了。
然而,在孟繼明以及其子行下拜禮的時候,那荊憲王不僅沒有伸出手來托,反而挺直了腰杆很坦然地受下了此禮。
這……
可就有點膈應人了。
雖然說,你是龍脈傳承的天潢貴胄,那也不至於如此地自命清高吧?
尤其是在喪事上,怎麽著,也不能讓人如此難堪呀?
還有就是,他那挺直腰杆的傲然姿態,無論從哪個角度上看,都帶著一抹仗勢欺人的味道。
齊譽見狀怒氣陡生,恨不得立即上前將他猛踹一頓,但是,他還是強行忍住了。
因為目前,氣氛已然出現不對。
既如此,何不再繼續靜觀一會兒,直到把事情徹底弄清楚為止呢?再者說了,孟既明也不任人拿捏的軟柿子,他自個都沒有生氣發飆,自己又急得什麽呢?
(本章完)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