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助公文?”
“是的!大人!”
“且拿過來,給我一觀!”
“喏!”
陶辭和賴達源是瓊州走出去的進士,所以,他們在潛意識裏與故鄉。有啥事,自然是先找故人。
就他們倆的仕途來說,不是一般地順風順水,簡直就是走了順應時勢的狗屎運。
在金殿傳臚後,他們倆順利地進入了翰林院中進行鍍金。而今年,就被安排在了工部執事。
從非進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內閣的角度上來看,他們倆的前途還是很光明的。
之所以被安排在工部任職,主要是和太上皇當年的布局有關。
南洋一行,讓李良吉深刻意識到,工業建設非常重要,重要到關乎國運。
於是,他下定決心,欲將瓊州的成功經驗引入大奉,以此來振國興邦。
而陶辭和賴達源,就是那時被天子譴回了瓊州進行深造,待他們充分了解了工業常識後,再回到工部任職。
用意非常直白,就是要取瓊州之長來補大奉之短。
這條思路不僅正確,而且效率奇高,簡直就是即插即用。
由此可見,李良吉並不是拘泥不變的人,該變通的時候,他一點都不含糊。
若在往年,於工部任職乃是不受重用的體現,而如今時移世易,這個職位已經成為了最受矚目的香餑餑。
原因很簡單,元贇器重什麽,什麽就有前途。
這一點,他說了算。
他還認為,工業建設不僅要落地生根,而且還要即刻就辦,不能拖延。
故,在李良吉還未實施手術之前,就已經做好了相關相關規劃,而今上的李宏裕,不過是占了個前人栽樹後人乘涼的便宜罷了。
《控衛在此》
規劃這塊,英明的太上皇也參考了瓊州經驗,把鐵路建設排在了非常重要的位置。除了水利和水庫外,此項目可列為是國家級第一大工程。
常言說的好,要想富、先修路。
沒有好交通,如何實現了?
這可是瓊州經驗的最核心,馬虎不得。
新君登基後,完全繼承了他父親的‘遺誌’,把大基建列為了內政的首要。
新一年的百姓徭役,他定位了大修鐵路。
這可是一項浩大的工程,沒個三五年的時間,基本上是連貫不起來的。
但,陶辭和賴達源聯袂的上諫,卻將此事提速了不少。
他們認為,可以將此事全權放給地方官員們去做,誰的轄區就由誰來負責,不得虛與委蛇,也不得推辭不行。
而朝廷的工部,則由原來的大包大攬變成了相對單純地統領調度。他們隻負責提供所需的建造材料,卻不參與一個用工。
這樣的操作,不僅預防了財政上的貪墨,還會因各省同時開工而加快了建設進度,如此妙事,何樂而不為?
那,各地的大員們會願意配合嗎?
由不得他們。
因為,接下來的吏考中,皇帝特地將鐵路建設的比重提高到了八成,你若不想提前致仕,就要把這件事情給辦妥了。
且,以八個月為限,屆時還未完成者,其吏考皆列為‘丙’級。
八個月?
這也忒緊張了點吧?
其實,不然!
陶辭解釋說:有瓊州產的蒸汽離心衝擊錘以及大型起重設備全程相助,還有什麽搞不定的呢?
八個月,已經算是非常寬鬆的了。
得!
先就這麽著吧!
走一步、看一步。
別說,這手段還真管用。
才剛剛入了中秋,各地便先後傳來捷報,說,他們轄內的建設已經如期完工了。
先拋開質量這塊暫且不論,單就這份速度而言,已經堪稱是飛一般了。
不過,現實中有無貓膩,還需要進一步的巡視勘察才能得知。
這是後話,暫且不提。
鐵路竣工,再接下來就是試車的事了。
火車頭,屬於是這項工程的最核心,有自知之明的大奉工部哪裏敢拍胸脯承接?
於是,他們便嚐試著從瓊州引進。
但,那老尚書和南洋交際泛泛,根本就搭不上話。
斟酌了一番之後,他便委派出了陶辭和賴達源去和瓊州交涉。當然了,資金方麵是先欠著,可在日後的朝貢稅銀中勾兌抵扣。就這樣,陶、賴二人向新任首牧庾海庾大人發去了求援。
結果!
等來的卻是閉門羹!
庾海不僅沒有爽快答應,反而要他們等到明年再說。
是呀,自己轄區的使用還安排不過來呢,哪顧得上你們這些賒賬的?
等年後~~
真到了那時,恐怕連黃花菜都要涼透了。
不得已下,他們倆隻得換了個大腿,轉向齊大人發出求援。
於是,他們就寫信來了。
從感官上說,他們乃是貨真價實的齊譽門生,比之庾海,不知道要近乎了多少倍。有這層關係在,還擔心說不通嗎?
況且,齊大人虛懷若穀、深明大義,豈是庾海那廝所能比的?
“原來是這麽回事呀!”
“父親,你對此到底允不允呢?”
齊譽臉色一正,道:“鐵路建設非同小可,於國於民來說,都是大有裨益的事。既然如此,我為什麽要拒絕呢?”
齊霄笑笑說:“世人嚐言,父親的處事素來倡導從以民為本,現在來看,果然如此。”
“區區虛名而已,不必在意!”
“是!”
齊譽所說的利國利民,並非虛談,事實上確實如此。
鐵路,是交通上的主動脈,輸送量大且效率高,無論是從軍事層麵考量,還是從商業角度來看,都是不可或缺的絕對載體。
所以,必須得大力支持。
在批複完了之後,齊譽這才感慨道:“現在的大奉,終於算是步入正軌了。雖然,製度上還存在不少的弊端,但和以前相比,已經算是不小的進步了。蘇琉,我真沒看錯你!”
說起皇太後來,齊大郎不禁有些啞然失笑。
從當下的布政上來看,她好像和自己有點較勁。
要不然,她也不會‘慫恿’陶、賴二人上諫那八個月的建議了。
由此來看,她不是一般的心急。
難道,她真想超越自己,來一雪前恥?
然,這不正是自己想要看到的嗎?
正徜徉間,忽聽周氏喊了一嗓子:“你們快來餐廳這裏,咱們要開飯了。”
“是的!大人!”
“且拿過來,給我一觀!”
“喏!”
陶辭和賴達源是瓊州走出去的進士,所以,他們在潛意識裏與故鄉。有啥事,自然是先找故人。
就他們倆的仕途來說,不是一般地順風順水,簡直就是走了順應時勢的狗屎運。
在金殿傳臚後,他們倆順利地進入了翰林院中進行鍍金。而今年,就被安排在了工部執事。
從非進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內閣的角度上來看,他們倆的前途還是很光明的。
之所以被安排在工部任職,主要是和太上皇當年的布局有關。
南洋一行,讓李良吉深刻意識到,工業建設非常重要,重要到關乎國運。
於是,他下定決心,欲將瓊州的成功經驗引入大奉,以此來振國興邦。
而陶辭和賴達源,就是那時被天子譴回了瓊州進行深造,待他們充分了解了工業常識後,再回到工部任職。
用意非常直白,就是要取瓊州之長來補大奉之短。
這條思路不僅正確,而且效率奇高,簡直就是即插即用。
由此可見,李良吉並不是拘泥不變的人,該變通的時候,他一點都不含糊。
若在往年,於工部任職乃是不受重用的體現,而如今時移世易,這個職位已經成為了最受矚目的香餑餑。
原因很簡單,元贇器重什麽,什麽就有前途。
這一點,他說了算。
他還認為,工業建設不僅要落地生根,而且還要即刻就辦,不能拖延。
故,在李良吉還未實施手術之前,就已經做好了相關相關規劃,而今上的李宏裕,不過是占了個前人栽樹後人乘涼的便宜罷了。
《控衛在此》
規劃這塊,英明的太上皇也參考了瓊州經驗,把鐵路建設排在了非常重要的位置。除了水利和水庫外,此項目可列為是國家級第一大工程。
常言說的好,要想富、先修路。
沒有好交通,如何實現了?
這可是瓊州經驗的最核心,馬虎不得。
新君登基後,完全繼承了他父親的‘遺誌’,把大基建列為了內政的首要。
新一年的百姓徭役,他定位了大修鐵路。
這可是一項浩大的工程,沒個三五年的時間,基本上是連貫不起來的。
但,陶辭和賴達源聯袂的上諫,卻將此事提速了不少。
他們認為,可以將此事全權放給地方官員們去做,誰的轄區就由誰來負責,不得虛與委蛇,也不得推辭不行。
而朝廷的工部,則由原來的大包大攬變成了相對單純地統領調度。他們隻負責提供所需的建造材料,卻不參與一個用工。
這樣的操作,不僅預防了財政上的貪墨,還會因各省同時開工而加快了建設進度,如此妙事,何樂而不為?
那,各地的大員們會願意配合嗎?
由不得他們。
因為,接下來的吏考中,皇帝特地將鐵路建設的比重提高到了八成,你若不想提前致仕,就要把這件事情給辦妥了。
且,以八個月為限,屆時還未完成者,其吏考皆列為‘丙’級。
八個月?
這也忒緊張了點吧?
其實,不然!
陶辭解釋說:有瓊州產的蒸汽離心衝擊錘以及大型起重設備全程相助,還有什麽搞不定的呢?
八個月,已經算是非常寬鬆的了。
得!
先就這麽著吧!
走一步、看一步。
別說,這手段還真管用。
才剛剛入了中秋,各地便先後傳來捷報,說,他們轄內的建設已經如期完工了。
先拋開質量這塊暫且不論,單就這份速度而言,已經堪稱是飛一般了。
不過,現實中有無貓膩,還需要進一步的巡視勘察才能得知。
這是後話,暫且不提。
鐵路竣工,再接下來就是試車的事了。
火車頭,屬於是這項工程的最核心,有自知之明的大奉工部哪裏敢拍胸脯承接?
於是,他們便嚐試著從瓊州引進。
但,那老尚書和南洋交際泛泛,根本就搭不上話。
斟酌了一番之後,他便委派出了陶辭和賴達源去和瓊州交涉。當然了,資金方麵是先欠著,可在日後的朝貢稅銀中勾兌抵扣。就這樣,陶、賴二人向新任首牧庾海庾大人發去了求援。
結果!
等來的卻是閉門羹!
庾海不僅沒有爽快答應,反而要他們等到明年再說。
是呀,自己轄區的使用還安排不過來呢,哪顧得上你們這些賒賬的?
等年後~~
真到了那時,恐怕連黃花菜都要涼透了。
不得已下,他們倆隻得換了個大腿,轉向齊大人發出求援。
於是,他們就寫信來了。
從感官上說,他們乃是貨真價實的齊譽門生,比之庾海,不知道要近乎了多少倍。有這層關係在,還擔心說不通嗎?
況且,齊大人虛懷若穀、深明大義,豈是庾海那廝所能比的?
“原來是這麽回事呀!”
“父親,你對此到底允不允呢?”
齊譽臉色一正,道:“鐵路建設非同小可,於國於民來說,都是大有裨益的事。既然如此,我為什麽要拒絕呢?”
齊霄笑笑說:“世人嚐言,父親的處事素來倡導從以民為本,現在來看,果然如此。”
“區區虛名而已,不必在意!”
“是!”
齊譽所說的利國利民,並非虛談,事實上確實如此。
鐵路,是交通上的主動脈,輸送量大且效率高,無論是從軍事層麵考量,還是從商業角度來看,都是不可或缺的絕對載體。
所以,必須得大力支持。
在批複完了之後,齊譽這才感慨道:“現在的大奉,終於算是步入正軌了。雖然,製度上還存在不少的弊端,但和以前相比,已經算是不小的進步了。蘇琉,我真沒看錯你!”
說起皇太後來,齊大郎不禁有些啞然失笑。
從當下的布政上來看,她好像和自己有點較勁。
要不然,她也不會‘慫恿’陶、賴二人上諫那八個月的建議了。
由此來看,她不是一般的心急。
難道,她真想超越自己,來一雪前恥?
然,這不正是自己想要看到的嗎?
正徜徉間,忽聽周氏喊了一嗓子:“你們快來餐廳這裏,咱們要開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