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今上來說,他這個皇帝位當得並不滋潤。
雖然,他老子已經窮盡己力為其鋪設好了康莊大道,但是,這種情況也造成了他一直活在父親的陰影裏。
倘若,太上皇是個吊兒郎當的昏君,今上承受的壓力可能還小一點。
然而,他卻是個治國有道、才華橫溢、文武兼備的道德明君,這樣一來,今上就難不保被人作比較了。
尤其是,在太上皇卸位以後,所謂的‘蓋棺定論’就開始流傳了起來。
其中有褒有貶。
貶的是,太上皇此人帶著一種嚴重的紈絝氣息,為了玩,他甚至不惜興耗費人力物力。要不然,也不會被冠以‘促織天子’的戲稱了。
但是,他的好賭成性卻絲毫沒有影響他的政治成就。
他廣開文教、選才任能,並禦駕親征平息了內亂,可見,其文治武功相當卓著。
更值得一提的是,他的丹青造詣也是當世一絕,震古爍今,就連擅長此道的齊大郎都甘拜下風。
這種風采,哪是一般的帝王所能比肩得了的?
然而這些,全都給今上帶來了壓力。
不僅僅是老百姓,就連大臣們也喜歡拿他和‘先帝’作比,時而久之,當今這位就有些坐不住了。
可以試想,這些話聽在今上的耳朵裏,會是多麽的膈應。
除了以上,蘇琉的垂簾聽政也對他的個人形象產生了的負麵影響。甚至在某些人的口中,他變成了任人擺布的華麗木偶。
還有就是,像殷俊這種實權朝臣的政壇壓製。
所以,今上他急於要證明自己。.
隻要拿下了高麗小兒,誰還敢不奉我為尊?
尤其是南洋的齊譽、漠北的戚景,這二個人已經到了非壓不可的地步了。
若不來點真格的,怎能讓他們對自己產生忌憚?
尊重,不是別人主動給的,要靠自己的實力博來。
鑒於如上這些原因,所以李宏裕才這麽急於表現。
不過這麽一來,所謂的平衡就被打破了。
相比起戚景的點到為止,天子這次可是傾巢而出,其勢之大,高麗哪敢小覷?
勢大一說,確非戲談。
據斥候稟來的消息顯示,今上欲調撥地麵軍七十萬,出山海關、跨馬訾水,然後直逼高麗的疆界。
除此之外,他還於事前降旨給戚景,命他北撤至兩百裏處安營紮寨,以固守整個戰局的大後方。
“什麽?他讓戚兄後撤?”
“搞得什麽呀?這個時候,應該整合所有可利用的資源才對,怎麽可以主動去分散兵力呢?他棄戚兄這種當世名將不用,真實愚蠢之極!”
齊譽在得悉了後,惱怒地拍了拍桌子,露出了忿然之色。
不過,也就過了幾息時間,他便冷靜了下來。
天子安排行事,確實有他的底氣所在。.
他以七十萬大軍的絕對優勢,去壓不過二十來萬兵的小高麗,基本上是十拿九穩。
隻要穩紮穩打,這場仗絕不可能會輸。
所以,他才會如此有恃無恐,敢把戚景一腳踢開。
但是,在有些時候,打仗並不一定就是單純地比拚人數。要不然,那還要戰法幹嘛?
而最令齊譽感到擔憂的是,天子這次乃是傾巢而出。除了邊關那些不能抽調的駐守軍外,他幾乎動用了所有的軍事資源。
這種方式,雖然可以博得壓倒性的優勢,可若一旦失敗了的話,可就傷及元氣了。
“看來,今上是吃了秤砣鐵了心地要和高麗殊死一搏呀。就不知,他的手段能不能跟上他的決心!”
“唉,如此莽撞地行事,為什麽蘇琉就不攔著點呢?”
對於這事,齊譽也很不理解。
以皇太後的性子,應該更趨向於穩妥才是,怎麽可能這樣輕率呢?
莫非,這是她故意默許的?
這一次,齊大郎還真是猜對了。
在蘇琉看來,內憂的藩王已全都被削,而皇帝也已經坐穩了位置,確實該到了揚刀立威的時候。
隻有母子同心,才能有效地壓製住朝臣。
倘若,昨天出個盤踞一方的齊譽,今天又出個自立為王的戚景,那這個國家還姓李嗎?不把這個苗頭給壓下去,效仿者隻會越來越多,而最終的結果,就是國將不國。
其實,是可以通過改變製度來化解這種君臣矛盾的,但是,蘇琉並不想這麽去做。
維護好帝製,乃是她的核心價值觀,這一點不容動搖。
誰去破壞,誰就是她的敵人。
……
朝廷出兵高麗的消息,很快就以邸報的形式發至了全國各地。
這種廣播,也算是一種特別方式的戰爭動員吧。
國之大事,在祀與戎。
皇帝禦駕親征,怎能不作宣揚呢?
既然是按規矩開戰,那就要講究禮製,一切,全都要按部就班。
首先是征討檄文。
也就是,你要拿出相應的出師之名。
我堂堂華夏,泱泱大國,怎麽可以興無名之師呢?
這一塊,自然難不住文官集團的大才子們。
你別看他們對於打仗沒有多少真知灼見,但若論打嘴炮的功夫,那絕對是實打實地當仁不讓。
不僅理由多多,且還非常華麗。
就拿這篇檄文來說吧,寫的還是很具說服力的。
它,是以事實為依據,以道德為出發,字字鏗鏘、聲色俱厲,讓人聽得不禁熱血澎湃。
文中,以東虜軍曾犯我京城作為核心,然後圍繞著此事展開口誅筆伐。
呔!
東虜韃子狼子野心,犯我天威,必須受到應有的懲罰。而高麗,不知廉恥、豢養奸邪,也犯下了不可饒恕庇護之罪。現如今,就是秋後算賬的時候。
看得出,天子打得旗號乃是報仇雪恨,並不是心裏想的開疆拓土。
實話,不能實說。
心裏明白就行了。
在贏得了清一色的擁護之後,李宏裕就親率的正義之師大軍出發了。
而就在這個時候,齊譽突然注意到了兩處細節。
一是,天子欽點了才傷愈複出的王之藩,以為帳下的大將。
二是,他又點了‘近臣’三德子作為監軍伴駕出征。
這兩位,哪是打仗的人才?
雖然,他老子已經窮盡己力為其鋪設好了康莊大道,但是,這種情況也造成了他一直活在父親的陰影裏。
倘若,太上皇是個吊兒郎當的昏君,今上承受的壓力可能還小一點。
然而,他卻是個治國有道、才華橫溢、文武兼備的道德明君,這樣一來,今上就難不保被人作比較了。
尤其是,在太上皇卸位以後,所謂的‘蓋棺定論’就開始流傳了起來。
其中有褒有貶。
貶的是,太上皇此人帶著一種嚴重的紈絝氣息,為了玩,他甚至不惜興耗費人力物力。要不然,也不會被冠以‘促織天子’的戲稱了。
但是,他的好賭成性卻絲毫沒有影響他的政治成就。
他廣開文教、選才任能,並禦駕親征平息了內亂,可見,其文治武功相當卓著。
更值得一提的是,他的丹青造詣也是當世一絕,震古爍今,就連擅長此道的齊大郎都甘拜下風。
這種風采,哪是一般的帝王所能比肩得了的?
然而這些,全都給今上帶來了壓力。
不僅僅是老百姓,就連大臣們也喜歡拿他和‘先帝’作比,時而久之,當今這位就有些坐不住了。
可以試想,這些話聽在今上的耳朵裏,會是多麽的膈應。
除了以上,蘇琉的垂簾聽政也對他的個人形象產生了的負麵影響。甚至在某些人的口中,他變成了任人擺布的華麗木偶。
還有就是,像殷俊這種實權朝臣的政壇壓製。
所以,今上他急於要證明自己。.
隻要拿下了高麗小兒,誰還敢不奉我為尊?
尤其是南洋的齊譽、漠北的戚景,這二個人已經到了非壓不可的地步了。
若不來點真格的,怎能讓他們對自己產生忌憚?
尊重,不是別人主動給的,要靠自己的實力博來。
鑒於如上這些原因,所以李宏裕才這麽急於表現。
不過這麽一來,所謂的平衡就被打破了。
相比起戚景的點到為止,天子這次可是傾巢而出,其勢之大,高麗哪敢小覷?
勢大一說,確非戲談。
據斥候稟來的消息顯示,今上欲調撥地麵軍七十萬,出山海關、跨馬訾水,然後直逼高麗的疆界。
除此之外,他還於事前降旨給戚景,命他北撤至兩百裏處安營紮寨,以固守整個戰局的大後方。
“什麽?他讓戚兄後撤?”
“搞得什麽呀?這個時候,應該整合所有可利用的資源才對,怎麽可以主動去分散兵力呢?他棄戚兄這種當世名將不用,真實愚蠢之極!”
齊譽在得悉了後,惱怒地拍了拍桌子,露出了忿然之色。
不過,也就過了幾息時間,他便冷靜了下來。
天子安排行事,確實有他的底氣所在。.
他以七十萬大軍的絕對優勢,去壓不過二十來萬兵的小高麗,基本上是十拿九穩。
隻要穩紮穩打,這場仗絕不可能會輸。
所以,他才會如此有恃無恐,敢把戚景一腳踢開。
但是,在有些時候,打仗並不一定就是單純地比拚人數。要不然,那還要戰法幹嘛?
而最令齊譽感到擔憂的是,天子這次乃是傾巢而出。除了邊關那些不能抽調的駐守軍外,他幾乎動用了所有的軍事資源。
這種方式,雖然可以博得壓倒性的優勢,可若一旦失敗了的話,可就傷及元氣了。
“看來,今上是吃了秤砣鐵了心地要和高麗殊死一搏呀。就不知,他的手段能不能跟上他的決心!”
“唉,如此莽撞地行事,為什麽蘇琉就不攔著點呢?”
對於這事,齊譽也很不理解。
以皇太後的性子,應該更趨向於穩妥才是,怎麽可能這樣輕率呢?
莫非,這是她故意默許的?
這一次,齊大郎還真是猜對了。
在蘇琉看來,內憂的藩王已全都被削,而皇帝也已經坐穩了位置,確實該到了揚刀立威的時候。
隻有母子同心,才能有效地壓製住朝臣。
倘若,昨天出個盤踞一方的齊譽,今天又出個自立為王的戚景,那這個國家還姓李嗎?不把這個苗頭給壓下去,效仿者隻會越來越多,而最終的結果,就是國將不國。
其實,是可以通過改變製度來化解這種君臣矛盾的,但是,蘇琉並不想這麽去做。
維護好帝製,乃是她的核心價值觀,這一點不容動搖。
誰去破壞,誰就是她的敵人。
……
朝廷出兵高麗的消息,很快就以邸報的形式發至了全國各地。
這種廣播,也算是一種特別方式的戰爭動員吧。
國之大事,在祀與戎。
皇帝禦駕親征,怎能不作宣揚呢?
既然是按規矩開戰,那就要講究禮製,一切,全都要按部就班。
首先是征討檄文。
也就是,你要拿出相應的出師之名。
我堂堂華夏,泱泱大國,怎麽可以興無名之師呢?
這一塊,自然難不住文官集團的大才子們。
你別看他們對於打仗沒有多少真知灼見,但若論打嘴炮的功夫,那絕對是實打實地當仁不讓。
不僅理由多多,且還非常華麗。
就拿這篇檄文來說吧,寫的還是很具說服力的。
它,是以事實為依據,以道德為出發,字字鏗鏘、聲色俱厲,讓人聽得不禁熱血澎湃。
文中,以東虜軍曾犯我京城作為核心,然後圍繞著此事展開口誅筆伐。
呔!
東虜韃子狼子野心,犯我天威,必須受到應有的懲罰。而高麗,不知廉恥、豢養奸邪,也犯下了不可饒恕庇護之罪。現如今,就是秋後算賬的時候。
看得出,天子打得旗號乃是報仇雪恨,並不是心裏想的開疆拓土。
實話,不能實說。
心裏明白就行了。
在贏得了清一色的擁護之後,李宏裕就親率的正義之師大軍出發了。
而就在這個時候,齊譽突然注意到了兩處細節。
一是,天子欽點了才傷愈複出的王之藩,以為帳下的大將。
二是,他又點了‘近臣’三德子作為監軍伴駕出征。
這兩位,哪是打仗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