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桑軍無功退去,燃眉之急得解。
事情發展到這裏,也該是時候靜下心來商討一下接下來的事宜了。
瓊軍是繼續駐守在這兒呢?還是尾隨著去到前線漁翁得利?
客觀上來看,兩者都可行。
但齊譽覺得,以上都不是理想選項。
駐守膠東隻是權宜之計,等大奉的兵部軍一到,這裏就算是化險為夷了。再呆下去,也隻不過是多一些休整而已。
尾隨著扶桑軍撿漏,同樣也不是上佳選擇,即使碰上一些利好,也是人家吃剩下的碎渣渣。
如此蠅頭小利,齊大郎又怎能看得上呢?
必須得抓個稍大點的利益才行!
苦思冥想了一陣兒,齊譽終於想出了一條他認為可行的妙法。
不過,在展開實施之前,還有兩件事情需要做好。
首先是和即將到來的符賢軍進行會師,在合兵一處後,再做更為細致的軍事調動。
還有就是,等待朝廷軍的馳援到來。
這兩者,且一個個地來說。
符賢的軍隊並沒有出現意外差池,沒用多久時間就趕到了膠東半島一帶,和扶桑軍的離開,也就是前腳後腳的事。
他們本來就間隔不遠,隻是被之前的一番突發打亂了節奏,後知後覺下,難免會慢上一些。
多了說,也就大半天的時候。
確實差不多。
齊譽這邊才剛剛打掃完了戰場,符大人就如兔子般地飛奔而至了。
有扶桑艦隊突襲齊大人,他哪敢有半分怠慢?
除非,他以後不想混了。
看著驚慌失措的符賢,齊譽不禁樂笑道:“符大人莫不是以為,齊某被那扶桑人給活捉去了?”
“屬下哪敢那樣想?”老符連忙告了個罪,而後誠然道:“大人乃是千金之子、萬金之軀,怎麽可以有所閃失呢?萬一,您有個三長兩短,屬下還不被瓊州的老百姓給扒皮抽筋呀!”
嗬,幾日不見,拍馬的工夫倒是見長了不少。
不虧是官場上的老油條。二人一邊寒暄著,一邊朝著議事廳內走去。
坐定、上茶,然後廢話少說,直奔主題。
當下正值多事之秋,實不容他們閑聊扯淡,即使敘舊,也要先把正事處理完了才行。
放下茶盞,符賢率先開口問道:“大人,咱們接下來該怎麽辦呢?”
齊譽捋須說道:“簡言之,就是兵分兩路,一明一暗互相配合,和敵軍展開全麵周旋。”
“都是哪兩路?又是誰在明、誰在暗?”
“莫急,且聽我一一細說……”
按照齊譽的說法,即將到來的混亂之際,將是營救天子的最佳時機。
機不可失、時不再來,所以必須得把握住了。
對於究竟會如何個亂法,齊大人自然也有相關的表述。
漠北軍和東虜間的戰役、高麗軍和扶桑間的血拚,這些,無一不是導致亂像的主觀因素。
而在這個時間點上,瓊軍的水麵艦隊應該在東海一帶小範圍遊弋,做出一副隔岸觀火又似帶伺機而動的姿態。
這種方式,可以有效地吸引住其他兩方甚至是東虜人的注意力。
而在暗地裏,自己則親率一支陸軍潛入到高麗境內,趁著這個亂機搭救天子。
由於高麗南北分心,疲於兩側,防守方麵必然有所疏漏。隻要自己能抓住這個縫隙果斷出手,就有可能博到成功的希望。
符賢的軍事經驗十分豐富,所以很快,他就領會了齊譽的戰略意圖。
“大人的意思是,我所率的明隊旨在吸引住諸方的注意力,以為你的暗地行軍創造有利條件?我的分析,對與不對?”
“不錯!這種方式和明修棧道暗度陳倉有著異曲同工之妙。不過,你這支明軍並不隻是單純地做做樣子,而是要真的肩負起協防的軍事責任。”
“哦?此話怎樣?”
“是這樣的……”
齊譽認為,扶桑軍雖然悻悻退去,但,這並不代表他們就不會回頭反撲。
假設,戚景打敗東虜,而東虜又以讓步的方式臣服於高麗,那麽,後者可就是因禍得福、趁機壯大了。
雖然說,這種可能性非常得小,但也不能說沒有幾率。
一旦他們兩方冰釋前嫌,形成同仇敵愾的態勢,那扶桑軍可就占不到任何便宜了。
在這個時候,他們手裏共有兩種選擇:要麽是偃旗息鼓、班師回朝;要麽是揮師向西、再次攻奉。
若來伐,大奉的軍隊就要被迫地正麵對敵。
而朝廷的東海水師自組建以來,還從沒有過真正的作戰經驗,讓他們去和從倭數十年的扶桑人比拚海戰,多半會力不從心的。
這是大概率的事。
如果,能有經驗豐富的瓊軍在一旁協助的話,基本上就可以確保無虞了。
扶桑若敢舉兵來犯,聯軍就以海戰正麵迎敵,而朝廷陸軍在後方以為呼應,大奉的國門就可以高枕無憂了。
隻有華夏無虞,齊大郎才能心無旁騖地施展手段。
“以上這些,皆是我的個人推演,並不一定就會發生。如此安排,不過是多做一些規劃罷了。”
“防患未然,有備無患,確該如此!”
“嗯,目前局勢有些混亂,各種情況都有可能。所以,你應該在不違背大原則的情況下審時度勢、靈活變通,以配合我暗中的火中取栗,以及協防大奉的國門。”
“屬下明白,大人盡管放心。”
明人不必細講,隻需略施點撥即可,而符賢,就是這樣的人。
在接下來的對弈裏,自己該扮演什麽樣的角色,他已經有了明確的概念。
唯一所擔心的,乃是大奉軍好不好溝通的事。
要知道,他們可都是高高在上的爺,對於穿‘勇’字服的地方軍並不怎麽抬見。萬一因此產生了齟齬,配合方麵可就大打折扣了。
不過,這不是齊大人該考慮的問題,他的責任乃是如何營救今上,並非這些雞毛蒜皮的小事。
具體怎樣,到時再說吧。
眼下,戰略部署已然明確,可以提前準備之後的出發事宜了。
兵師未動,糧草先行,先把亟需準備了再說。
事情發展到這裏,也該是時候靜下心來商討一下接下來的事宜了。
瓊軍是繼續駐守在這兒呢?還是尾隨著去到前線漁翁得利?
客觀上來看,兩者都可行。
但齊譽覺得,以上都不是理想選項。
駐守膠東隻是權宜之計,等大奉的兵部軍一到,這裏就算是化險為夷了。再呆下去,也隻不過是多一些休整而已。
尾隨著扶桑軍撿漏,同樣也不是上佳選擇,即使碰上一些利好,也是人家吃剩下的碎渣渣。
如此蠅頭小利,齊大郎又怎能看得上呢?
必須得抓個稍大點的利益才行!
苦思冥想了一陣兒,齊譽終於想出了一條他認為可行的妙法。
不過,在展開實施之前,還有兩件事情需要做好。
首先是和即將到來的符賢軍進行會師,在合兵一處後,再做更為細致的軍事調動。
還有就是,等待朝廷軍的馳援到來。
這兩者,且一個個地來說。
符賢的軍隊並沒有出現意外差池,沒用多久時間就趕到了膠東半島一帶,和扶桑軍的離開,也就是前腳後腳的事。
他們本來就間隔不遠,隻是被之前的一番突發打亂了節奏,後知後覺下,難免會慢上一些。
多了說,也就大半天的時候。
確實差不多。
齊譽這邊才剛剛打掃完了戰場,符大人就如兔子般地飛奔而至了。
有扶桑艦隊突襲齊大人,他哪敢有半分怠慢?
除非,他以後不想混了。
看著驚慌失措的符賢,齊譽不禁樂笑道:“符大人莫不是以為,齊某被那扶桑人給活捉去了?”
“屬下哪敢那樣想?”老符連忙告了個罪,而後誠然道:“大人乃是千金之子、萬金之軀,怎麽可以有所閃失呢?萬一,您有個三長兩短,屬下還不被瓊州的老百姓給扒皮抽筋呀!”
嗬,幾日不見,拍馬的工夫倒是見長了不少。
不虧是官場上的老油條。二人一邊寒暄著,一邊朝著議事廳內走去。
坐定、上茶,然後廢話少說,直奔主題。
當下正值多事之秋,實不容他們閑聊扯淡,即使敘舊,也要先把正事處理完了才行。
放下茶盞,符賢率先開口問道:“大人,咱們接下來該怎麽辦呢?”
齊譽捋須說道:“簡言之,就是兵分兩路,一明一暗互相配合,和敵軍展開全麵周旋。”
“都是哪兩路?又是誰在明、誰在暗?”
“莫急,且聽我一一細說……”
按照齊譽的說法,即將到來的混亂之際,將是營救天子的最佳時機。
機不可失、時不再來,所以必須得把握住了。
對於究竟會如何個亂法,齊大人自然也有相關的表述。
漠北軍和東虜間的戰役、高麗軍和扶桑間的血拚,這些,無一不是導致亂像的主觀因素。
而在這個時間點上,瓊軍的水麵艦隊應該在東海一帶小範圍遊弋,做出一副隔岸觀火又似帶伺機而動的姿態。
這種方式,可以有效地吸引住其他兩方甚至是東虜人的注意力。
而在暗地裏,自己則親率一支陸軍潛入到高麗境內,趁著這個亂機搭救天子。
由於高麗南北分心,疲於兩側,防守方麵必然有所疏漏。隻要自己能抓住這個縫隙果斷出手,就有可能博到成功的希望。
符賢的軍事經驗十分豐富,所以很快,他就領會了齊譽的戰略意圖。
“大人的意思是,我所率的明隊旨在吸引住諸方的注意力,以為你的暗地行軍創造有利條件?我的分析,對與不對?”
“不錯!這種方式和明修棧道暗度陳倉有著異曲同工之妙。不過,你這支明軍並不隻是單純地做做樣子,而是要真的肩負起協防的軍事責任。”
“哦?此話怎樣?”
“是這樣的……”
齊譽認為,扶桑軍雖然悻悻退去,但,這並不代表他們就不會回頭反撲。
假設,戚景打敗東虜,而東虜又以讓步的方式臣服於高麗,那麽,後者可就是因禍得福、趁機壯大了。
雖然說,這種可能性非常得小,但也不能說沒有幾率。
一旦他們兩方冰釋前嫌,形成同仇敵愾的態勢,那扶桑軍可就占不到任何便宜了。
在這個時候,他們手裏共有兩種選擇:要麽是偃旗息鼓、班師回朝;要麽是揮師向西、再次攻奉。
若來伐,大奉的軍隊就要被迫地正麵對敵。
而朝廷的東海水師自組建以來,還從沒有過真正的作戰經驗,讓他們去和從倭數十年的扶桑人比拚海戰,多半會力不從心的。
這是大概率的事。
如果,能有經驗豐富的瓊軍在一旁協助的話,基本上就可以確保無虞了。
扶桑若敢舉兵來犯,聯軍就以海戰正麵迎敵,而朝廷陸軍在後方以為呼應,大奉的國門就可以高枕無憂了。
隻有華夏無虞,齊大郎才能心無旁騖地施展手段。
“以上這些,皆是我的個人推演,並不一定就會發生。如此安排,不過是多做一些規劃罷了。”
“防患未然,有備無患,確該如此!”
“嗯,目前局勢有些混亂,各種情況都有可能。所以,你應該在不違背大原則的情況下審時度勢、靈活變通,以配合我暗中的火中取栗,以及協防大奉的國門。”
“屬下明白,大人盡管放心。”
明人不必細講,隻需略施點撥即可,而符賢,就是這樣的人。
在接下來的對弈裏,自己該扮演什麽樣的角色,他已經有了明確的概念。
唯一所擔心的,乃是大奉軍好不好溝通的事。
要知道,他們可都是高高在上的爺,對於穿‘勇’字服的地方軍並不怎麽抬見。萬一因此產生了齟齬,配合方麵可就大打折扣了。
不過,這不是齊大人該考慮的問題,他的責任乃是如何營救今上,並非這些雞毛蒜皮的小事。
具體怎樣,到時再說吧。
眼下,戰略部署已然明確,可以提前準備之後的出發事宜了。
兵師未動,糧草先行,先把亟需準備了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