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小彤提出的條件,讓金六福甚感古怪。
她既沒有苛刻地要求自己去幫助大奉,也沒有趁著機會索要李宏裕,而是說了一個讓人摸不到邊際的特殊條件。
簡言之隻有一話,那就是千萬不要納降東虜人。
對於這事,金六福在剛開始時還有些納悶不解,但隨著深入的思考,他便想‘明白’了其中邏輯。
在齊譽還為促織禦史時,曾差點喪命於東虜人的刀下,兩方也因此結下了梁子。如今,他們再度襲擊了漠北,那可就是連齊家的新親家都一起得罪了。
如此仇人,焉能不去記恨?
而現在,恰巧逢上落井下石之機,自然要在背後捅上一刀了。
這麽分析,邏輯上也算成立。
但於高麗而言,納降東虜人無疑是上上之選。
此舉,不僅極大提高了軍事實力,還為對抗扶桑增添了底牌。
可以說,隻要順勢而為,就可漁翁得利,拒人於千裏之外,絕非明智之選。
而齊小彤也正是看到了這一點,所以才刻意作出了阻撓。
大體上,就是這麽回事。
金六福身居國師高位,見多識廣,自然曉得此中的利害,所以在他的潛意識裏,是非常讚同吞並東虜的。
但事實上,他卻是做出了另一種選擇:答應齊小彤的條件。
實在沒有辦法,不得不行違心之事!
那,高麗王會采納這個建議嗎?
金六福認為,憑借自己的三寸不爛之舌,曉之以理動之以容,應該是可以說服君上的。
擺出的理由並不複雜:非我族類、其心必異,既然不是我族之人,又焉能安心使用?
萬一,這個東虜使用得乃是詐降之計,背地裏卻和扶桑人沆瀣一氣,若真這樣,高麗可就變成背腹受敵了。
所以最好的辦法就是,直接禍水東引,將麻煩甩給漠北的戚景,並借助他們手中的利刀來割除掉這塊腐肉。
此舉,也就是華夏人常說的借刀殺人。
金六福權衡過後認為,王上十有八九會采納自己的建議,所以,他就拍著胸脯做出了保證。
交易達成,二人全是各取所需。
為防金大國師忽悠使詐,齊小彤僅僅預付了一丁點的小報酬,剩下的餘數,改在事成之後再另行贈送。
……
事實證明,隻要具備了信任基礎,事情就會變得好辦得多。
金六福利用君上對自己的信任,成功作出了說服工作。
並且,他還於第一時間派人去通知齊小彤,就說自己允諾的事情現在已經做到了。
從表麵上看,事情發展到這裏也算是圓滿結束了。
但,小彤卻不這麽認為。
如此好的勢態,不造點謠言豈不可惜了?
既然高麗王公開朝議了此事,那就說明,這事已在朝野上做出攤牌了。
那,自己何不趁此時機作出鼓噪說:高麗王是為了防止東虜和扶桑勾結,所以,才作出了拒絕收納的決定。
意思就是,我是防著你們的。
此舉的用意,主要有二。
第一是,可以進一步惡化東虜和高麗之間的關係,讓他們間互相提防、互相算計。這樣,就可以有效堵死他們深交的可能性了。
第二,乃是為東虜人出謀劃策。你若不想去攻打漠北,何不聯合扶桑一同攻伐高麗呢?此事若成,不僅博到了容身之所,還能趁機交好扶桑。
這種挑撥看似沒有什麽,但若真的勢成,就有可能影響和改變戰局。
而最最重要的是,在這番亂像中,瓊軍可以漁翁得利。
除了自己能更好地全身而退之外,營救天子的幾率也將得到大幅提升。
這,就是亂的好處。
隻有把水徹底給攪渾了,才能更好地摸索到魚。
就結果上說,齊小彤的計謀效果非常顯著。
僅僅過了一天時間,相應的流言就像是臘月天的雪花一樣漫天地肆虐了起來。
上至達官顯貴,下至販夫走卒,他們皆認為東虜現在已經勾結了扶桑,雲雲。
自然而然的,這些傳聞全都一絲不落地落入到了東虜斥候的耳朵裏。
然而,令高麗王萬萬沒想到的是,東虜人居然表示承認了。
不管是不是巧合,反正這事都驗證了個實錘。
毋庸置疑。
在東虜看來,現在正值孤掌難鳴的迷惘之際,而高麗王的這番話,卻如醍醐灌頂一樣直接點醒了自己。
聯合扶桑共克高麗,這確實是一件非常美妙的事。
屆時,雙方平分疆土,劃線而治,豈不是大大的美哉?
山窮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必須得為高麗王的點撥點個大大的讚。
見事有成,齊小彤在送呈完了香煙之後,便立即做出了‘告辭’之請。
“總裁為何突然要走呢?”金六福和高麗王皆感不解,幾乎於同時開口詢問。
小彤卻是幽幽一歎,道:“我本想著,等到父親來時順道離開,如今來看,卻是有些等不到了。現在,貴國兩麵逢敵,我若是再不走的話,怕是要……”
這席話,點到為止,不宜挑明,所以說一半留一半最是合適。
反正,能表達出避險之意也就行了。
在高麗王看來,這話雖然聽起來不太順耳,卻也符合人之常情。
正所謂,君子不立危牆之下,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就這樣,齊小彤順理成章地向高麗王討得了一道放行公文。而後,便不加停留直接離開了。
她自然知道,高麗有著想將自己永遠留下的陰損念頭。
同時,她也知道,金六福必定會為自己站班說話,以促成這樁放行的美事。
美事?
是的!
可千萬不要小看這道普通公文,在關鍵時刻,可是有著大用途的。
尤其是,在全身而退方麵,這簡直就是一道至高無上的護身符。
在高麗王等人不舍地目送下,齊小彤一行低調地出發了。
不過,才剛剛出城不久,她就立即調整了前進方向。
突然地一個轉彎,便朝著關押李宏裕的那處所在靠了過去。
這個時間點,父親一行也應該到了,彼此先合兵一處,然後再做計較。
她既沒有苛刻地要求自己去幫助大奉,也沒有趁著機會索要李宏裕,而是說了一個讓人摸不到邊際的特殊條件。
簡言之隻有一話,那就是千萬不要納降東虜人。
對於這事,金六福在剛開始時還有些納悶不解,但隨著深入的思考,他便想‘明白’了其中邏輯。
在齊譽還為促織禦史時,曾差點喪命於東虜人的刀下,兩方也因此結下了梁子。如今,他們再度襲擊了漠北,那可就是連齊家的新親家都一起得罪了。
如此仇人,焉能不去記恨?
而現在,恰巧逢上落井下石之機,自然要在背後捅上一刀了。
這麽分析,邏輯上也算成立。
但於高麗而言,納降東虜人無疑是上上之選。
此舉,不僅極大提高了軍事實力,還為對抗扶桑增添了底牌。
可以說,隻要順勢而為,就可漁翁得利,拒人於千裏之外,絕非明智之選。
而齊小彤也正是看到了這一點,所以才刻意作出了阻撓。
大體上,就是這麽回事。
金六福身居國師高位,見多識廣,自然曉得此中的利害,所以在他的潛意識裏,是非常讚同吞並東虜的。
但事實上,他卻是做出了另一種選擇:答應齊小彤的條件。
實在沒有辦法,不得不行違心之事!
那,高麗王會采納這個建議嗎?
金六福認為,憑借自己的三寸不爛之舌,曉之以理動之以容,應該是可以說服君上的。
擺出的理由並不複雜:非我族類、其心必異,既然不是我族之人,又焉能安心使用?
萬一,這個東虜使用得乃是詐降之計,背地裏卻和扶桑人沆瀣一氣,若真這樣,高麗可就變成背腹受敵了。
所以最好的辦法就是,直接禍水東引,將麻煩甩給漠北的戚景,並借助他們手中的利刀來割除掉這塊腐肉。
此舉,也就是華夏人常說的借刀殺人。
金六福權衡過後認為,王上十有八九會采納自己的建議,所以,他就拍著胸脯做出了保證。
交易達成,二人全是各取所需。
為防金大國師忽悠使詐,齊小彤僅僅預付了一丁點的小報酬,剩下的餘數,改在事成之後再另行贈送。
……
事實證明,隻要具備了信任基礎,事情就會變得好辦得多。
金六福利用君上對自己的信任,成功作出了說服工作。
並且,他還於第一時間派人去通知齊小彤,就說自己允諾的事情現在已經做到了。
從表麵上看,事情發展到這裏也算是圓滿結束了。
但,小彤卻不這麽認為。
如此好的勢態,不造點謠言豈不可惜了?
既然高麗王公開朝議了此事,那就說明,這事已在朝野上做出攤牌了。
那,自己何不趁此時機作出鼓噪說:高麗王是為了防止東虜和扶桑勾結,所以,才作出了拒絕收納的決定。
意思就是,我是防著你們的。
此舉的用意,主要有二。
第一是,可以進一步惡化東虜和高麗之間的關係,讓他們間互相提防、互相算計。這樣,就可以有效堵死他們深交的可能性了。
第二,乃是為東虜人出謀劃策。你若不想去攻打漠北,何不聯合扶桑一同攻伐高麗呢?此事若成,不僅博到了容身之所,還能趁機交好扶桑。
這種挑撥看似沒有什麽,但若真的勢成,就有可能影響和改變戰局。
而最最重要的是,在這番亂像中,瓊軍可以漁翁得利。
除了自己能更好地全身而退之外,營救天子的幾率也將得到大幅提升。
這,就是亂的好處。
隻有把水徹底給攪渾了,才能更好地摸索到魚。
就結果上說,齊小彤的計謀效果非常顯著。
僅僅過了一天時間,相應的流言就像是臘月天的雪花一樣漫天地肆虐了起來。
上至達官顯貴,下至販夫走卒,他們皆認為東虜現在已經勾結了扶桑,雲雲。
自然而然的,這些傳聞全都一絲不落地落入到了東虜斥候的耳朵裏。
然而,令高麗王萬萬沒想到的是,東虜人居然表示承認了。
不管是不是巧合,反正這事都驗證了個實錘。
毋庸置疑。
在東虜看來,現在正值孤掌難鳴的迷惘之際,而高麗王的這番話,卻如醍醐灌頂一樣直接點醒了自己。
聯合扶桑共克高麗,這確實是一件非常美妙的事。
屆時,雙方平分疆土,劃線而治,豈不是大大的美哉?
山窮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必須得為高麗王的點撥點個大大的讚。
見事有成,齊小彤在送呈完了香煙之後,便立即做出了‘告辭’之請。
“總裁為何突然要走呢?”金六福和高麗王皆感不解,幾乎於同時開口詢問。
小彤卻是幽幽一歎,道:“我本想著,等到父親來時順道離開,如今來看,卻是有些等不到了。現在,貴國兩麵逢敵,我若是再不走的話,怕是要……”
這席話,點到為止,不宜挑明,所以說一半留一半最是合適。
反正,能表達出避險之意也就行了。
在高麗王看來,這話雖然聽起來不太順耳,卻也符合人之常情。
正所謂,君子不立危牆之下,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就這樣,齊小彤順理成章地向高麗王討得了一道放行公文。而後,便不加停留直接離開了。
她自然知道,高麗有著想將自己永遠留下的陰損念頭。
同時,她也知道,金六福必定會為自己站班說話,以促成這樁放行的美事。
美事?
是的!
可千萬不要小看這道普通公文,在關鍵時刻,可是有著大用途的。
尤其是,在全身而退方麵,這簡直就是一道至高無上的護身符。
在高麗王等人不舍地目送下,齊小彤一行低調地出發了。
不過,才剛剛出城不久,她就立即調整了前進方向。
突然地一個轉彎,便朝著關押李宏裕的那處所在靠了過去。
這個時間點,父親一行也應該到了,彼此先合兵一處,然後再做計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