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玉,這些魏將來此地已久,倒是無人提出投降,反而在樓上悠然自得,要吃要喝,隔窗喊話閑聊,令人可恨。”陌千尋咬牙道。
“不怪他們,咱們也沒去做他們的思想工作,越是表現誇張,也越能說明他們內心惶恐。”王寶玉道。
“忠於曹氏宗族者甚多,唯恐他們一去不返,再生禍患。”陌千尋還是很猶豫。
“文姬,司馬炎那孩子最近怎麽樣?”王寶玉問道。
“孩子頗為可愛,天資聰穎,非尋常孩童可以比擬。我也未曾限製王元姬的行動,她常常抱著孩子四處散步,還跟姐妹們打招呼。”蔡文姬道。
“嗯,以後派人看好司馬昭這一家人,至於針對公孫淵的戰爭,就讓司馬懿去打吧!”王寶玉道。
“恐司馬懿虎歸山林,再難複返。”陌千尋道。
“那我就燒了這片山林,不怕他這頭老虎不出頭。”
王寶玉不屑,無論如何司馬懿也逃不出自己的手掌心,隨即安排侍衛,將司馬懿帶來議事大廳。
很快,司馬懿就來了,看起來胖了一些,臉上褶子少了一些,還顯得年輕。不得不讓人佩服他的心態,樂觀向上,隨遇而安。
“參見大王!”司馬懿畢恭畢敬拱手。
“仲達,你表麵尊我一聲大王,心裏可服氣?”王寶玉笑問道。
“大王神武,一怒而天下俱,仲達心服,故而口也服。”
司馬懿的話讓王寶玉哈哈大笑起來,這老家夥,恭維的功夫也不差。
“仲達,住了這些時日了,覺得彝陵怎麽樣?”
“風光無限,富庶無邊,無愧於天下第一城。”司馬懿噓乎,又補充:“飲食亦為上品,葷素搭配精細,令人口舌生香,回味無窮。嘿嘿,不怕大王笑話,常常是吃完上頓,便惦記著下頓,這不,又餓了。”
陌千尋嗤之以鼻,分明還是種炫耀,證明自己忍耐力極佳。
王寶玉又問:“曹叡投降了,你的皇帝降位成了魏王,不知道你這服侍過三代君主的大忠臣,作何感想?”
“還需想何?司馬懿自然隨主而投,一切任由大王發落。”
這個老狐狸,倒是很識趣,王寶玉樂了,點頭道:“大家如果都像你這樣想得開,天下就太平了。”
“天下太平,蒼生之福,若是大王信任,仲達願意去規勸他人,莫要執迷不悟,與大王為敵。”司馬懿道。
陌千尋的臉色並不太好,他總認為這是司馬懿為求自保,故意做出這種卑微的姿態。一旦放了他,這種人翻臉肯定比翻書快。
“仲達,現在的局勢大好,也用不著你去遊說。聽說公孫淵反了,你可願意去征討他?”王寶玉問道。
“此賊為害一方,早晚必除之,方絕後患,臣定然不辱使命。”司馬懿堅定的說道。
“咱們先小人後君子,醜話說到前麵,你兒子司馬昭一家,我必須要留下,你可以帶著大兒子離開,去曹叡那邊,整理起兵馬,征討公孫淵。”王寶玉吩咐道。
司馬懿猶豫了一下,拱手道:“臣領旨,大王不殺炎兒,已是大恩,臣絕無異心。”
“唉,那孩子真是可愛,去吧,他們一家自然有人照顧,等到天下平定了,讓你們團聚,共享天倫之樂。”王寶玉歎道。
“謝過大王!”司馬懿道,站在那裏卻不動彈。
“還有什麽事?”王寶玉問道。
“恕臣多嘴,江東吳國不可留,久必成大患。”司馬懿道。
“這事兒就不勞你操心了,我自有安排。”王寶玉擺了擺手,司馬懿這才退下。
“寶玉,可否派彝陵戰將監督司馬懿?”陌千尋還不是不放心。
“不必了,要是司馬懿真反了,咱們的人在他手上,反而成了麻煩。如今曹魏大勢已去,他的兒子孫子也都在這裏,司馬懿除非是鐵石心腸,否則不敢亂來。”王寶玉道。
“正是,司馬懿倘若真的硬下心腸,如此狠毒之人,留著也是禍害。”陌千尋點頭讚同。
給了司馬懿和司馬師五千兵馬,其實都是投降的魏兵,一直派不上用場,留在彝陵還浪費糧食,司馬懿帶兵離開,回望彝陵城,眼眶潮濕,想要落淚。
當年野心勃勃,一度想要攻占彝陵,如今倒是真的進來了,卻是以降臣的身份,隻能趴在欄杆上看風景。
那飯菜雖然可口,其實吞在肚子裏卻是味同嚼蠟,不過是以此宣泄鬱悶而已。
不管怎樣,司馬懿對王寶玉的佩服是真心的,若是天下都能像彝陵一樣富庶安樂,誰來當這個皇帝,又有何妨呢!
攻打江東的問題,屢次被提起,陌千尋等人更是一再勸言,讓王寶玉不得不重視起來。
曹操、劉備、關羽、張飛等老朋友都走了,跟王寶玉友誼最久的,莫過於孫權,而且還是不折不扣的親屬關係,打斷骨頭連著筋,任憑他心如鐵石,也頗為不忍。
通過這段時間的思考,王寶玉意識到一件事,天帝之所以依舊保持沉默,還是跟大局麵沒改變有關。
雖然王寶玉已經令蜀漢和魏國投降,但擁護劉禪、曹叡的愚忠者,還是數量驚人,這或許就是奴性使然。
雖然二帝都被將為王,也僅僅是形式稱呼上而已。換句話說,隻要王寶玉稍微一放鬆,可能一夜之間,兩個國家又會重新出現。
當然,未來一統三國的司馬炎就在王寶玉的手裏,他的生死是改變曆史格局最簡單有效的關鍵。
但王寶玉良心未泯,無論如何,也不忍對一個孩子下手。
幾日後,王寶玉出現在天玄聖地,他要跟幾位長老,好好商議下一步的行動。
“各位長老,不用我解釋,想必你們也看清楚了,我這種逆天的做法,就是憎恨天帝,想讓他派代表來談判。我的目的也很簡單,隻要賠太乙珠即可。”王寶玉開口道。
“在白馬寺之時,天帝已經怒了,降下神雷罰,幸虧寶玉手中握有青芒劍,不然的話,我等將失去掌門。”左慈說起這些,依舊心有餘悸。
“不怪他們,咱們也沒去做他們的思想工作,越是表現誇張,也越能說明他們內心惶恐。”王寶玉道。
“忠於曹氏宗族者甚多,唯恐他們一去不返,再生禍患。”陌千尋還是很猶豫。
“文姬,司馬炎那孩子最近怎麽樣?”王寶玉問道。
“孩子頗為可愛,天資聰穎,非尋常孩童可以比擬。我也未曾限製王元姬的行動,她常常抱著孩子四處散步,還跟姐妹們打招呼。”蔡文姬道。
“嗯,以後派人看好司馬昭這一家人,至於針對公孫淵的戰爭,就讓司馬懿去打吧!”王寶玉道。
“恐司馬懿虎歸山林,再難複返。”陌千尋道。
“那我就燒了這片山林,不怕他這頭老虎不出頭。”
王寶玉不屑,無論如何司馬懿也逃不出自己的手掌心,隨即安排侍衛,將司馬懿帶來議事大廳。
很快,司馬懿就來了,看起來胖了一些,臉上褶子少了一些,還顯得年輕。不得不讓人佩服他的心態,樂觀向上,隨遇而安。
“參見大王!”司馬懿畢恭畢敬拱手。
“仲達,你表麵尊我一聲大王,心裏可服氣?”王寶玉笑問道。
“大王神武,一怒而天下俱,仲達心服,故而口也服。”
司馬懿的話讓王寶玉哈哈大笑起來,這老家夥,恭維的功夫也不差。
“仲達,住了這些時日了,覺得彝陵怎麽樣?”
“風光無限,富庶無邊,無愧於天下第一城。”司馬懿噓乎,又補充:“飲食亦為上品,葷素搭配精細,令人口舌生香,回味無窮。嘿嘿,不怕大王笑話,常常是吃完上頓,便惦記著下頓,這不,又餓了。”
陌千尋嗤之以鼻,分明還是種炫耀,證明自己忍耐力極佳。
王寶玉又問:“曹叡投降了,你的皇帝降位成了魏王,不知道你這服侍過三代君主的大忠臣,作何感想?”
“還需想何?司馬懿自然隨主而投,一切任由大王發落。”
這個老狐狸,倒是很識趣,王寶玉樂了,點頭道:“大家如果都像你這樣想得開,天下就太平了。”
“天下太平,蒼生之福,若是大王信任,仲達願意去規勸他人,莫要執迷不悟,與大王為敵。”司馬懿道。
陌千尋的臉色並不太好,他總認為這是司馬懿為求自保,故意做出這種卑微的姿態。一旦放了他,這種人翻臉肯定比翻書快。
“仲達,現在的局勢大好,也用不著你去遊說。聽說公孫淵反了,你可願意去征討他?”王寶玉問道。
“此賊為害一方,早晚必除之,方絕後患,臣定然不辱使命。”司馬懿堅定的說道。
“咱們先小人後君子,醜話說到前麵,你兒子司馬昭一家,我必須要留下,你可以帶著大兒子離開,去曹叡那邊,整理起兵馬,征討公孫淵。”王寶玉吩咐道。
司馬懿猶豫了一下,拱手道:“臣領旨,大王不殺炎兒,已是大恩,臣絕無異心。”
“唉,那孩子真是可愛,去吧,他們一家自然有人照顧,等到天下平定了,讓你們團聚,共享天倫之樂。”王寶玉歎道。
“謝過大王!”司馬懿道,站在那裏卻不動彈。
“還有什麽事?”王寶玉問道。
“恕臣多嘴,江東吳國不可留,久必成大患。”司馬懿道。
“這事兒就不勞你操心了,我自有安排。”王寶玉擺了擺手,司馬懿這才退下。
“寶玉,可否派彝陵戰將監督司馬懿?”陌千尋還不是不放心。
“不必了,要是司馬懿真反了,咱們的人在他手上,反而成了麻煩。如今曹魏大勢已去,他的兒子孫子也都在這裏,司馬懿除非是鐵石心腸,否則不敢亂來。”王寶玉道。
“正是,司馬懿倘若真的硬下心腸,如此狠毒之人,留著也是禍害。”陌千尋點頭讚同。
給了司馬懿和司馬師五千兵馬,其實都是投降的魏兵,一直派不上用場,留在彝陵還浪費糧食,司馬懿帶兵離開,回望彝陵城,眼眶潮濕,想要落淚。
當年野心勃勃,一度想要攻占彝陵,如今倒是真的進來了,卻是以降臣的身份,隻能趴在欄杆上看風景。
那飯菜雖然可口,其實吞在肚子裏卻是味同嚼蠟,不過是以此宣泄鬱悶而已。
不管怎樣,司馬懿對王寶玉的佩服是真心的,若是天下都能像彝陵一樣富庶安樂,誰來當這個皇帝,又有何妨呢!
攻打江東的問題,屢次被提起,陌千尋等人更是一再勸言,讓王寶玉不得不重視起來。
曹操、劉備、關羽、張飛等老朋友都走了,跟王寶玉友誼最久的,莫過於孫權,而且還是不折不扣的親屬關係,打斷骨頭連著筋,任憑他心如鐵石,也頗為不忍。
通過這段時間的思考,王寶玉意識到一件事,天帝之所以依舊保持沉默,還是跟大局麵沒改變有關。
雖然王寶玉已經令蜀漢和魏國投降,但擁護劉禪、曹叡的愚忠者,還是數量驚人,這或許就是奴性使然。
雖然二帝都被將為王,也僅僅是形式稱呼上而已。換句話說,隻要王寶玉稍微一放鬆,可能一夜之間,兩個國家又會重新出現。
當然,未來一統三國的司馬炎就在王寶玉的手裏,他的生死是改變曆史格局最簡單有效的關鍵。
但王寶玉良心未泯,無論如何,也不忍對一個孩子下手。
幾日後,王寶玉出現在天玄聖地,他要跟幾位長老,好好商議下一步的行動。
“各位長老,不用我解釋,想必你們也看清楚了,我這種逆天的做法,就是憎恨天帝,想讓他派代表來談判。我的目的也很簡單,隻要賠太乙珠即可。”王寶玉開口道。
“在白馬寺之時,天帝已經怒了,降下神雷罰,幸虧寶玉手中握有青芒劍,不然的話,我等將失去掌門。”左慈說起這些,依舊心有餘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