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巳時時分,吳家人才陸陸續續從旅店出來,吆喝著下樓去吃早飯。
早飯也沒有什麽特別之處,他們來到旅店側麵的餐館時,軍爺之父正在此恭候,相互施禮後,胖鹽商道別道:“爾等不能與吾同往蘇州,在此以不敬之早餐作為棧別,切勿怪罪。吾很想多住幾日,無奈蘇州投資要緊,隻好惜別!”
族長代表蘇州吳家感謝鹽商的信任和器重,告之曰:“汴京之事未了,不好意思,還望一路順風,投資成功!”
席間,簡要地進行有關投資事宜的接洽等具體問題的意見交換之後,便各自忙事去了。
在去花館途中,聰明弟之胞弟則提出一個令眾人吃驚的問題:“勾欄的百荷仙子與花館的吳姬,勾欄的小不點與花館的小師妹,雙雙是何種關係?”
大家一路走,一路猜測,好不熱烈。
花館到了,聰明弟之胞弟則總結道:“一定要問個明白,一定!”
吳姬也是一個極其有心之人,他讓小師妹在外麵看著,如果蘇州吳家人前來,則趕緊通稟,準備迎接。
小師妹兩個羊角小辮一顛一顛地進入吳姬視線之時,吳姬放下手中的活計,邊走邊整理衣服,捋順頭發,快步下樓。
而吳姬的姐妹們算是很貼心,她們尾隨出來,列隊歡迎,吳姬頗為感謝,向姐妹們頷首致謝。並報之以真摯的微笑。
小師妹更是衝在前麵,她老遠便跑上前去,拉著族長爺爺和奶奶的手。那張嘴還在一個勁地歡迎所有的人。
聰明弟之胞弟見小師妹與自己年紀相若,便問道:“吳家姑娘是汝何人?”
“師傅兼姐姐囉!”小師妹熱情地道,“亦可稱之為母親,我是她一手拉扯大的。”
歡迎的姐妹們見客人到來,便圍了上去,七嘴八舌地寒暄著,好不熱鬧。
族長一行被迎接到排練大廳之中。而館主在此張羅著所需的零食和果品,並引著進來之人入座。待客之熱情自不待說。
吳姬沒等族長爺爺和奶奶等老家人開口,便含著淚,泣不成聲。還好,館主將吳姬的來曆說了出來。吳姬的確係蘇州吳姓人家之後,因為災荒流落至此地,受吳姬奄奄一息的父母之托,收養並培養了她,至今已是功成名就,十分了得。
沒想到,哭得很傷心的人中,不隻是吳姬一人,還有小師妹。館主己是風韻猶存的半老徐娘。她將小師妹摟在懷裏,安慰道:“我們三人既是被命運拋棄,但也是命運特別關照之人。終於可以成就自己的一番作為,也算幸運,不必如此。”
經過一番詢問,與族長爺爺猜測的幾乎吻合,吳姬的確係蘇州吳家的嫡傳孫女,乃族長爺爺之小弟之後。因為二十多年前的一場大水,吳家一貧如洗。隻好外出逃荒,謀求生路,其父母便將還在繈褓中的吳姬背在背上,來到京師。
本來生存不易,成天餓得哇哇亂叫,眼見皮包骨頭了,而又湊巧屋漏又逢連夜雨,破船又遇頂頭風,吳姬的母親病倒了,眼看快支撐不下去了,隻好央人收留,恰逢館主路過,見孩子可愛,骨骼也清奇,因同病相憐之故,將其收下。
吳家爺爺對館主很是感激,尤其是奶奶,老淚縱橫,除了感謝還是感謝。在場其他人也都激動不已,說不出話。
聰明弟和胞弟走到吳姬身邊,三個人抱著一團,親情在他們之間流淌。
館主果然是熱心人,他將放在一旁的信物呈現出來,一錠銀子、一封信和一件包裹孩子的小棉被,並對族長爺爺道:“吾之多年心願將有了著落,爾等看過仔細,希望沒有搞錯。”
族長爺爺打開信件一看,眼淚止不住滾落下來,勿需看內容,那熟悉的字體、熟悉的筆跡和龍飛鳳舞的署名便說明一切。
奶奶翻檢著小棉被,錯不了,她將小棉被放在臉龐上親了又親。族長側身搖了搖夫人,問之曰:“曾記得,送三弟他們一家出門之時,你將老大用過的小棉被送給了他們,這便是汝親手縫製的,不會錯吧?”
奶奶連連點頭,她指著那密密麻麻而又均勻的針腳,還指著小棉被上繡的荷葉叢中的小女孩,她抹了抹淚,對著夫君道:“可還記否,當前生下老大之後,便想要個女兒,這繡花便是心願所係,我一針一線繡出來的。”
姬和小師妹還在抽泣,而館主則曰:“好了好了,今天係好日子,不必如此悲聲,高興點,別讓眼淚阻斷了親情流露。”
吳姬為小師妹拭淚之時,自己也收拾了心情,跪在地上,動情地叫了一聲大伯大伯母。
吳姬之大伯母就是心細,她問吳姬道:“之後可曾見過父母?”
“吾亦想問大伯你們,我之父母可曾回來過?”吳姬也是抱著一線希望地問道。
冷場,可怕的冷場,這種場麵能說明一切。
吳姬則曰:“吾曾夢見過父母,父親與大伯長相酷肖,隻是略高一點,母親左耳垂下有一顆紅色的痣,不知是也不是?”
“親情就是親情,始終都是相通的!”吳姬的大伯母深情地答之曰,“沒錯,汝之父母都是汝記憶中的樣子。”
館主真是見過世麵曆經過風雨之人,既然認下了親事,當然不要再糾纏親人的下落了嘛,這樣太不是滋味了,那將是一座眼淚的製造工廠,更是悲情的發源地,她轉移話題道:“吳姬曾經幫助過一個名叫吳妍的吳女,亦為蘇州人氏,彼此有師徒之實,卻不拘泥於師徒之名,族長爺爺可曾知道此人?”
族長爺爺竭力回憶著,仿佛自言自語道:“是了,此乃吳姬的二伯一家,他們回過蘇州,如果沒有記錯的話,好像是嫁在美人穀,還有皇親背景。”
吳姬點頭肯定之後道:“沒錯,我們姐妹的師徒關係還是小王爺牽的線哩,想必現在也是美人穀嬌家舞台上的厲害角色!”
吳姬的大伯母問到另一個家庭,即吳氏家族的旁支一脈,一家四口,一兒一女,因喜歡新詞而遊走天下,問吳姬可曾見過。
不待吳姬回答,館主則代答曰:“怎麽沒有見過,吾還曾挽留過他們,他們喜愛軍旅人生,不肯留在此地。”
“有了,柳師傅曾經說過的!”小師妹則高興地道,“這家人到了延州府,還幫助過柳師傅演唱過戰鬥新詞,說不定還在延州府一帶表演。”
聰明弟和胞弟對小師妹更感興趣,他們關心的是小師妹與小不點誰更厲害,因此便借機發出疑問。小師妹自我謙虛道:“吾不及小不點的名聲大,他可是當今皇上的小弟。”
聰明弟之胞弟則甚覺奇怪:“小不點是男的!”
“非也非也!”小師妹答之曰,“跟我一樣,並非女扮男裝!”(未完待續)
早飯也沒有什麽特別之處,他們來到旅店側麵的餐館時,軍爺之父正在此恭候,相互施禮後,胖鹽商道別道:“爾等不能與吾同往蘇州,在此以不敬之早餐作為棧別,切勿怪罪。吾很想多住幾日,無奈蘇州投資要緊,隻好惜別!”
族長代表蘇州吳家感謝鹽商的信任和器重,告之曰:“汴京之事未了,不好意思,還望一路順風,投資成功!”
席間,簡要地進行有關投資事宜的接洽等具體問題的意見交換之後,便各自忙事去了。
在去花館途中,聰明弟之胞弟則提出一個令眾人吃驚的問題:“勾欄的百荷仙子與花館的吳姬,勾欄的小不點與花館的小師妹,雙雙是何種關係?”
大家一路走,一路猜測,好不熱烈。
花館到了,聰明弟之胞弟則總結道:“一定要問個明白,一定!”
吳姬也是一個極其有心之人,他讓小師妹在外麵看著,如果蘇州吳家人前來,則趕緊通稟,準備迎接。
小師妹兩個羊角小辮一顛一顛地進入吳姬視線之時,吳姬放下手中的活計,邊走邊整理衣服,捋順頭發,快步下樓。
而吳姬的姐妹們算是很貼心,她們尾隨出來,列隊歡迎,吳姬頗為感謝,向姐妹們頷首致謝。並報之以真摯的微笑。
小師妹更是衝在前麵,她老遠便跑上前去,拉著族長爺爺和奶奶的手。那張嘴還在一個勁地歡迎所有的人。
聰明弟之胞弟見小師妹與自己年紀相若,便問道:“吳家姑娘是汝何人?”
“師傅兼姐姐囉!”小師妹熱情地道,“亦可稱之為母親,我是她一手拉扯大的。”
歡迎的姐妹們見客人到來,便圍了上去,七嘴八舌地寒暄著,好不熱鬧。
族長一行被迎接到排練大廳之中。而館主在此張羅著所需的零食和果品,並引著進來之人入座。待客之熱情自不待說。
吳姬沒等族長爺爺和奶奶等老家人開口,便含著淚,泣不成聲。還好,館主將吳姬的來曆說了出來。吳姬的確係蘇州吳姓人家之後,因為災荒流落至此地,受吳姬奄奄一息的父母之托,收養並培養了她,至今已是功成名就,十分了得。
沒想到,哭得很傷心的人中,不隻是吳姬一人,還有小師妹。館主己是風韻猶存的半老徐娘。她將小師妹摟在懷裏,安慰道:“我們三人既是被命運拋棄,但也是命運特別關照之人。終於可以成就自己的一番作為,也算幸運,不必如此。”
經過一番詢問,與族長爺爺猜測的幾乎吻合,吳姬的確係蘇州吳家的嫡傳孫女,乃族長爺爺之小弟之後。因為二十多年前的一場大水,吳家一貧如洗。隻好外出逃荒,謀求生路,其父母便將還在繈褓中的吳姬背在背上,來到京師。
本來生存不易,成天餓得哇哇亂叫,眼見皮包骨頭了,而又湊巧屋漏又逢連夜雨,破船又遇頂頭風,吳姬的母親病倒了,眼看快支撐不下去了,隻好央人收留,恰逢館主路過,見孩子可愛,骨骼也清奇,因同病相憐之故,將其收下。
吳家爺爺對館主很是感激,尤其是奶奶,老淚縱橫,除了感謝還是感謝。在場其他人也都激動不已,說不出話。
聰明弟和胞弟走到吳姬身邊,三個人抱著一團,親情在他們之間流淌。
館主果然是熱心人,他將放在一旁的信物呈現出來,一錠銀子、一封信和一件包裹孩子的小棉被,並對族長爺爺道:“吾之多年心願將有了著落,爾等看過仔細,希望沒有搞錯。”
族長爺爺打開信件一看,眼淚止不住滾落下來,勿需看內容,那熟悉的字體、熟悉的筆跡和龍飛鳳舞的署名便說明一切。
奶奶翻檢著小棉被,錯不了,她將小棉被放在臉龐上親了又親。族長側身搖了搖夫人,問之曰:“曾記得,送三弟他們一家出門之時,你將老大用過的小棉被送給了他們,這便是汝親手縫製的,不會錯吧?”
奶奶連連點頭,她指著那密密麻麻而又均勻的針腳,還指著小棉被上繡的荷葉叢中的小女孩,她抹了抹淚,對著夫君道:“可還記否,當前生下老大之後,便想要個女兒,這繡花便是心願所係,我一針一線繡出來的。”
姬和小師妹還在抽泣,而館主則曰:“好了好了,今天係好日子,不必如此悲聲,高興點,別讓眼淚阻斷了親情流露。”
吳姬為小師妹拭淚之時,自己也收拾了心情,跪在地上,動情地叫了一聲大伯大伯母。
吳姬之大伯母就是心細,她問吳姬道:“之後可曾見過父母?”
“吾亦想問大伯你們,我之父母可曾回來過?”吳姬也是抱著一線希望地問道。
冷場,可怕的冷場,這種場麵能說明一切。
吳姬則曰:“吾曾夢見過父母,父親與大伯長相酷肖,隻是略高一點,母親左耳垂下有一顆紅色的痣,不知是也不是?”
“親情就是親情,始終都是相通的!”吳姬的大伯母深情地答之曰,“沒錯,汝之父母都是汝記憶中的樣子。”
館主真是見過世麵曆經過風雨之人,既然認下了親事,當然不要再糾纏親人的下落了嘛,這樣太不是滋味了,那將是一座眼淚的製造工廠,更是悲情的發源地,她轉移話題道:“吳姬曾經幫助過一個名叫吳妍的吳女,亦為蘇州人氏,彼此有師徒之實,卻不拘泥於師徒之名,族長爺爺可曾知道此人?”
族長爺爺竭力回憶著,仿佛自言自語道:“是了,此乃吳姬的二伯一家,他們回過蘇州,如果沒有記錯的話,好像是嫁在美人穀,還有皇親背景。”
吳姬點頭肯定之後道:“沒錯,我們姐妹的師徒關係還是小王爺牽的線哩,想必現在也是美人穀嬌家舞台上的厲害角色!”
吳姬的大伯母問到另一個家庭,即吳氏家族的旁支一脈,一家四口,一兒一女,因喜歡新詞而遊走天下,問吳姬可曾見過。
不待吳姬回答,館主則代答曰:“怎麽沒有見過,吾還曾挽留過他們,他們喜愛軍旅人生,不肯留在此地。”
“有了,柳師傅曾經說過的!”小師妹則高興地道,“這家人到了延州府,還幫助過柳師傅演唱過戰鬥新詞,說不定還在延州府一帶表演。”
聰明弟和胞弟對小師妹更感興趣,他們關心的是小師妹與小不點誰更厲害,因此便借機發出疑問。小師妹自我謙虛道:“吾不及小不點的名聲大,他可是當今皇上的小弟。”
聰明弟之胞弟則甚覺奇怪:“小不點是男的!”
“非也非也!”小師妹答之曰,“跟我一樣,並非女扮男裝!”(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