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想站在窗前,落迦山的冰雪初融,屋簷落下點點滴滴晶瑩的雪水,屋子裏濕氣濃重。此刻的大西北還是冰天雪地,江南已經春風回暖。
回想袁世凱已於三月十日在南京專使團觀禮之下,正式在北京宣誓就任中華民國第二任臨時大總統了。但是其時仍有保留南京的臨時參議院,卻扳請孫大總統,繼續負責中樞政務,直至袁總統的內閣完全建立之後再‘解職’。這是也是孫中山要求的結果吧?他在這過度時期到底想幹什麽?此時的李想還琢磨不透,他也懶得去琢磨,到了這個地步,孫中山再怎麽樣也玩不過袁世凱了,他還是把精力放在奪取新疆要緊。
這時李想才剛剛回到武昌,他開始忙著驗收鄂州軍事、政治、經濟等各方麵的建設成果,接著又率領大小官員參加慶功宴,後來又和蜂擁而來的南京、上海的中外記者團不斷周旋,而今天晚上還要參加一個長江商會舉辦的一個宴會――打仗就是燒錢,沒有他們的支持,西征不會這麽順利,這個宴會他是必須去的。
李想本來以為回到武昌,可以輕鬆一下下,想不到更忙了。
西北的戰局朝著有利於西征軍的方向發展,多少衝淡了因各種交際應酬暈頭轉向帶來的鬱悶。
李想轉身,把牆壁上掛著的那幅偌大的軍用地圖看了又看。
安西軍的下一個目標,就是新疆省了。
新疆地處我國西北邊陲,地域遼闊,幅員廣大,麵積一百六十餘萬平方公裏,占全國陸地總麵積的六分之一,為我國第一大省;人口稀少,是以穆斯林為主體的聚居地區,人口約四百餘萬;物產礦產資源豐富;通往東歐與西亞的古絲綢之路,李想計劃中的亞歐大動脈必經之路,未來石油大戰爭雄中亞的跳板……新疆的戰略地位十分重要。
現在,李想的案頭上放著林鐵長剛剛重新上的報告書:《進軍新疆的計劃書》。
李想拾起這份沉甸甸的計劃,感覺到心裏也沉甸甸的。翻了幾頁之後,轉身看起了地圖,目光落在伊犁。
伊犁位於新疆西部,一直是天山北部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李想不知在地圖上看了多少遍。
武昌起義後,各省紛紛響應,宣告獨立,革命高潮空前高漲。驚慌失措的清政府眼看著兩百六十餘年的統治即將土崩瓦解,時任清朝軍機大臣兼任伊犁將軍的長庚,召集幾位近臣,密謀讓地處偏遠的新疆成為清廷東山再起的夢想之地。
在清王朝即將覆滅的前期,有人提議就是把清王朝的都城遷到西北,那麽遷往到那個地方呢,具體沒有說,但是絕對有這麽一個企圖。伊犁最後一任將軍誌銳,他在來伊犁上任的途中,曾經與前任的將軍、時任陝甘總督的長庚與新疆巡撫袁大化進行了密謀,密謀的內容之一就是清王朝遷都西北,延續其統治。
清政府在形勢緊張的時候,就是約得長庚將軍和幾個主要的近臣,準備嗎,幹脆我們就第一步打算到庫倫、烏蘭巴托,到內蒙去,到蒙古去偏安,打算在那裏再東山再起,但沒做成,後來他們把主要的精力放在了惠遠新疆,放在了伊犁。放在伊犁為什麽呢?清政府有長庚將軍做後盾呀,長庚把新疆的情況、伊犁的情況都很熟悉,他前後出任伊犁將軍十五年,對西北再熟悉不過了。
惠遠城,伊犁將軍府所在地,乾隆親自賜名惠遠,取大清皇帝恩德惠及遠方之意。清朝設立伊犁將軍府後,為了鞏固和保衛這個將軍府,即從1763年起先後建成惠遠、綏定、寧遠等九城,形成新疆首府地區的軍事、政治中心。清廷在惠遠建有完整的政治體製,城內有重兵把守,城外亦有眾多軍事設施。清政府選擇伊犁作為西遷偏安之所,實在是“理想之地”。
為了鞏固其在邊疆的政治地位和軍事實力,早在1907年11月,清政府就從北洋陸軍中征調一營官兵,改編為“伊犁陸軍模範營”。1908年元月,又從南洋鄂軍各協標營內挑選400名官兵,並在黃陂、孝感兩縣招募200多名新兵,由陸軍四十一標二營管帶楊纘緒任統帶,出防伊犁。
楊纘緒,字述周,綽號楊麻子,早年為湖北將弁學堂優等生,留學日本戶山陸軍大學,並在日本參加同盟會。歸國後,曆任湖北新軍營操教習和管帶。
另外,1906年湖北“日知會”被破獲,“日知會”成員無法藏身,於是馮特民、馮大樹、李輔黃、郝可權等人,皆加入楊纘緒率領的鄂軍,途經西安時,革命黨人李夢彪又加入進來,到達蘭州後,鄧寶珊等應募投軍,一同到惠遠城駐地。
到達伊犁後,馮特民任書記官,李輔黃任工程營營副,郝可權任教練所教官,馮大樹任警察局提調。
馮特民在伊犁首先設立伊犁同盟會,出任領導人。他發展伊犁將軍府文案黃心齋、綏定知府賀家棟、管庫黃立中及李夢彪、張維直、鄧寶珊等人加入同盟會。分別聯絡湖北籍、陝甘籍、綠營等,還在政府、學校、商界和民族、宗教界宣傳革命思想,1910年3月25日創辦了近代新疆首家新型報紙《伊犁白話報》,為革命做先行的輿論準備。馮特民擔任主筆,以漢滿蒙維四種文字發行,內容豐富,文字生動,深受歡迎,獲得“振聵起聾,開通民智”的讚譽。為獲得各民族人士對革命的支持,他們努力團結伊犁各族群眾,以消除民族隔閡。長庚力主辦新軍,使革命黨人有機會到伊犁,長庚調任陝甘總督,67歲的副都統廣福接任伊犁將軍,沒文化,無見識,對革命黨人在伊犁的活動聽之任之。
鄂軍進入新疆,帶來了大批民主革命的仁人誌士,成為伊犁辛亥革命的核心。革命黨人通過白話報大力宣傳各民族一律平等的思想,傳播民主共和思想。包括伊犁知府賀家棟、維族富商玉山巴依等人以及當地哥老會都變得同情革命。
此時,由於安西軍的西征勢如破竹,甘肅省除少數邊緣地區如地區外,絕大部分地區均已迅速光複,並出現了青海西寧、河西走廊、酒泉、玉門等不同的和平解決方式,安西軍兵鋒所指,各地滿清軍政官員紛紛投誠起義,影響所及,用和平方式解決新疆問題已是大勢所趨。
此時的李想覺得時候到了。
其實,清軍各派係在新疆的駐軍共有十萬多人,其中一部分是堅決反對向李想投城的,即使清帝已經退位,他們更想向袁世凱表示效忠。由於新疆地廣人稀,山嶺縱橫,沙漠橫亙,風沙肆虐,水源不足,交通不便等等,條件十分惡劣。從蘭州到迪化,到南疆的喀什,戈壁幾千裏,黃沙漫漫,困難重重,非常不利於行軍作戰,用武力解決問題。
因此,李想的設想還真有點高瞻遠矚,深謀遠慮。根據對新疆的曆史和現狀的分析及安西軍西征戰爭勝利發展的形勢,為使新疆免受戰爭創傷和損失,作出了爭取和平光複新疆的決策。
新疆和平起義的關鍵取決於駐新部隊的態度,而新疆巡府袁大化的意向革命黨人還不甚了解。因此,在議論起義問題時都心中沒底。
林鐵長派遣金兆龍、劉先俊等一行催馬加鞭來到迪化。
劉先俊畢業於日本士官學校,又是湘軍將門之後,在湘軍子弟滿天山的西域邊疆,他有非常深厚的人脈,所以成為此行的關鍵人物。
他們新疆後就開始進行和平活動。一方麵利用湘軍人脈逐步加深和袁大化等新疆上層人物的聯係,溝通思想,協調行動,同時在軍隊的哥老會中進行宣傳教育和組織安排工作,希望掌握控製這支武裝力量。另一方麵,還聯係支持各方麵及各種主張和平解決新疆問題的社會組織的和平活動,擴大和平行動的群眾基礎。
與此同時,反對和平的主戰派反動勢力也蠢蠢欲動。最大最頑固的反和平的反動勢力就是伊犁將軍滿人誌銳為首的滿城“八旗”子弟。這支部隊的官兵不但封建,而且相當頑固,裝備精良,戰鬥力馬馬虎虎,反gong和也是最積極和最堅決的,是新疆和平解放的最大障礙。
這些人手中握有兵權,是和平道路上的最大障礙,他們一旦決裂,後果是難以設想的。因此,劉先俊周旋其間,一直是小心謹慎,對自己的意圖不敢有絲毫泄露,而總是以超然的態度,從許多利害方麵去說服他們,保證他們不致輕舉妄動。
劉先俊雖然有湘軍將門的背景,也夠小心的了,但警覺的袁大化認為劉先俊是留日學生,又是湖南人,路經陝西等地,疑其與各地革命黨人有聯係,憑老湘軍將門的背景,也僅委任他為新疆督練公所教練官,不給軍權。
看清袁大化的反動本質,劉先俊拒絕任職,袁大化又以金錢收買,也遭拒絕。但劉先俊等仍滯留迪化,幻想能勸袁大化擁護共和,宣布新疆du立。袁大化不但不接受,反而竟肆意辱罵劉先俊,並殺氣騰騰地威脅道:“如果新疆有人效法黃鉞,必將受到身首異處的懲辦!”破口大罵劉先俊是李瘋子的說客,表現十分猖狂。
在一些場合,部分旗人軍官還示威說道:“匪軍打馬家軍容易,要吃我們一個連也紮手,對我們勸降是不容易的。”
回想袁世凱已於三月十日在南京專使團觀禮之下,正式在北京宣誓就任中華民國第二任臨時大總統了。但是其時仍有保留南京的臨時參議院,卻扳請孫大總統,繼續負責中樞政務,直至袁總統的內閣完全建立之後再‘解職’。這是也是孫中山要求的結果吧?他在這過度時期到底想幹什麽?此時的李想還琢磨不透,他也懶得去琢磨,到了這個地步,孫中山再怎麽樣也玩不過袁世凱了,他還是把精力放在奪取新疆要緊。
這時李想才剛剛回到武昌,他開始忙著驗收鄂州軍事、政治、經濟等各方麵的建設成果,接著又率領大小官員參加慶功宴,後來又和蜂擁而來的南京、上海的中外記者團不斷周旋,而今天晚上還要參加一個長江商會舉辦的一個宴會――打仗就是燒錢,沒有他們的支持,西征不會這麽順利,這個宴會他是必須去的。
李想本來以為回到武昌,可以輕鬆一下下,想不到更忙了。
西北的戰局朝著有利於西征軍的方向發展,多少衝淡了因各種交際應酬暈頭轉向帶來的鬱悶。
李想轉身,把牆壁上掛著的那幅偌大的軍用地圖看了又看。
安西軍的下一個目標,就是新疆省了。
新疆地處我國西北邊陲,地域遼闊,幅員廣大,麵積一百六十餘萬平方公裏,占全國陸地總麵積的六分之一,為我國第一大省;人口稀少,是以穆斯林為主體的聚居地區,人口約四百餘萬;物產礦產資源豐富;通往東歐與西亞的古絲綢之路,李想計劃中的亞歐大動脈必經之路,未來石油大戰爭雄中亞的跳板……新疆的戰略地位十分重要。
現在,李想的案頭上放著林鐵長剛剛重新上的報告書:《進軍新疆的計劃書》。
李想拾起這份沉甸甸的計劃,感覺到心裏也沉甸甸的。翻了幾頁之後,轉身看起了地圖,目光落在伊犁。
伊犁位於新疆西部,一直是天山北部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李想不知在地圖上看了多少遍。
武昌起義後,各省紛紛響應,宣告獨立,革命高潮空前高漲。驚慌失措的清政府眼看著兩百六十餘年的統治即將土崩瓦解,時任清朝軍機大臣兼任伊犁將軍的長庚,召集幾位近臣,密謀讓地處偏遠的新疆成為清廷東山再起的夢想之地。
在清王朝即將覆滅的前期,有人提議就是把清王朝的都城遷到西北,那麽遷往到那個地方呢,具體沒有說,但是絕對有這麽一個企圖。伊犁最後一任將軍誌銳,他在來伊犁上任的途中,曾經與前任的將軍、時任陝甘總督的長庚與新疆巡撫袁大化進行了密謀,密謀的內容之一就是清王朝遷都西北,延續其統治。
清政府在形勢緊張的時候,就是約得長庚將軍和幾個主要的近臣,準備嗎,幹脆我們就第一步打算到庫倫、烏蘭巴托,到內蒙去,到蒙古去偏安,打算在那裏再東山再起,但沒做成,後來他們把主要的精力放在了惠遠新疆,放在了伊犁。放在伊犁為什麽呢?清政府有長庚將軍做後盾呀,長庚把新疆的情況、伊犁的情況都很熟悉,他前後出任伊犁將軍十五年,對西北再熟悉不過了。
惠遠城,伊犁將軍府所在地,乾隆親自賜名惠遠,取大清皇帝恩德惠及遠方之意。清朝設立伊犁將軍府後,為了鞏固和保衛這個將軍府,即從1763年起先後建成惠遠、綏定、寧遠等九城,形成新疆首府地區的軍事、政治中心。清廷在惠遠建有完整的政治體製,城內有重兵把守,城外亦有眾多軍事設施。清政府選擇伊犁作為西遷偏安之所,實在是“理想之地”。
為了鞏固其在邊疆的政治地位和軍事實力,早在1907年11月,清政府就從北洋陸軍中征調一營官兵,改編為“伊犁陸軍模範營”。1908年元月,又從南洋鄂軍各協標營內挑選400名官兵,並在黃陂、孝感兩縣招募200多名新兵,由陸軍四十一標二營管帶楊纘緒任統帶,出防伊犁。
楊纘緒,字述周,綽號楊麻子,早年為湖北將弁學堂優等生,留學日本戶山陸軍大學,並在日本參加同盟會。歸國後,曆任湖北新軍營操教習和管帶。
另外,1906年湖北“日知會”被破獲,“日知會”成員無法藏身,於是馮特民、馮大樹、李輔黃、郝可權等人,皆加入楊纘緒率領的鄂軍,途經西安時,革命黨人李夢彪又加入進來,到達蘭州後,鄧寶珊等應募投軍,一同到惠遠城駐地。
到達伊犁後,馮特民任書記官,李輔黃任工程營營副,郝可權任教練所教官,馮大樹任警察局提調。
馮特民在伊犁首先設立伊犁同盟會,出任領導人。他發展伊犁將軍府文案黃心齋、綏定知府賀家棟、管庫黃立中及李夢彪、張維直、鄧寶珊等人加入同盟會。分別聯絡湖北籍、陝甘籍、綠營等,還在政府、學校、商界和民族、宗教界宣傳革命思想,1910年3月25日創辦了近代新疆首家新型報紙《伊犁白話報》,為革命做先行的輿論準備。馮特民擔任主筆,以漢滿蒙維四種文字發行,內容豐富,文字生動,深受歡迎,獲得“振聵起聾,開通民智”的讚譽。為獲得各民族人士對革命的支持,他們努力團結伊犁各族群眾,以消除民族隔閡。長庚力主辦新軍,使革命黨人有機會到伊犁,長庚調任陝甘總督,67歲的副都統廣福接任伊犁將軍,沒文化,無見識,對革命黨人在伊犁的活動聽之任之。
鄂軍進入新疆,帶來了大批民主革命的仁人誌士,成為伊犁辛亥革命的核心。革命黨人通過白話報大力宣傳各民族一律平等的思想,傳播民主共和思想。包括伊犁知府賀家棟、維族富商玉山巴依等人以及當地哥老會都變得同情革命。
此時,由於安西軍的西征勢如破竹,甘肅省除少數邊緣地區如地區外,絕大部分地區均已迅速光複,並出現了青海西寧、河西走廊、酒泉、玉門等不同的和平解決方式,安西軍兵鋒所指,各地滿清軍政官員紛紛投誠起義,影響所及,用和平方式解決新疆問題已是大勢所趨。
此時的李想覺得時候到了。
其實,清軍各派係在新疆的駐軍共有十萬多人,其中一部分是堅決反對向李想投城的,即使清帝已經退位,他們更想向袁世凱表示效忠。由於新疆地廣人稀,山嶺縱橫,沙漠橫亙,風沙肆虐,水源不足,交通不便等等,條件十分惡劣。從蘭州到迪化,到南疆的喀什,戈壁幾千裏,黃沙漫漫,困難重重,非常不利於行軍作戰,用武力解決問題。
因此,李想的設想還真有點高瞻遠矚,深謀遠慮。根據對新疆的曆史和現狀的分析及安西軍西征戰爭勝利發展的形勢,為使新疆免受戰爭創傷和損失,作出了爭取和平光複新疆的決策。
新疆和平起義的關鍵取決於駐新部隊的態度,而新疆巡府袁大化的意向革命黨人還不甚了解。因此,在議論起義問題時都心中沒底。
林鐵長派遣金兆龍、劉先俊等一行催馬加鞭來到迪化。
劉先俊畢業於日本士官學校,又是湘軍將門之後,在湘軍子弟滿天山的西域邊疆,他有非常深厚的人脈,所以成為此行的關鍵人物。
他們新疆後就開始進行和平活動。一方麵利用湘軍人脈逐步加深和袁大化等新疆上層人物的聯係,溝通思想,協調行動,同時在軍隊的哥老會中進行宣傳教育和組織安排工作,希望掌握控製這支武裝力量。另一方麵,還聯係支持各方麵及各種主張和平解決新疆問題的社會組織的和平活動,擴大和平行動的群眾基礎。
與此同時,反對和平的主戰派反動勢力也蠢蠢欲動。最大最頑固的反和平的反動勢力就是伊犁將軍滿人誌銳為首的滿城“八旗”子弟。這支部隊的官兵不但封建,而且相當頑固,裝備精良,戰鬥力馬馬虎虎,反gong和也是最積極和最堅決的,是新疆和平解放的最大障礙。
這些人手中握有兵權,是和平道路上的最大障礙,他們一旦決裂,後果是難以設想的。因此,劉先俊周旋其間,一直是小心謹慎,對自己的意圖不敢有絲毫泄露,而總是以超然的態度,從許多利害方麵去說服他們,保證他們不致輕舉妄動。
劉先俊雖然有湘軍將門的背景,也夠小心的了,但警覺的袁大化認為劉先俊是留日學生,又是湖南人,路經陝西等地,疑其與各地革命黨人有聯係,憑老湘軍將門的背景,也僅委任他為新疆督練公所教練官,不給軍權。
看清袁大化的反動本質,劉先俊拒絕任職,袁大化又以金錢收買,也遭拒絕。但劉先俊等仍滯留迪化,幻想能勸袁大化擁護共和,宣布新疆du立。袁大化不但不接受,反而竟肆意辱罵劉先俊,並殺氣騰騰地威脅道:“如果新疆有人效法黃鉞,必將受到身首異處的懲辦!”破口大罵劉先俊是李瘋子的說客,表現十分猖狂。
在一些場合,部分旗人軍官還示威說道:“匪軍打馬家軍容易,要吃我們一個連也紮手,對我們勸降是不容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