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口,崇明島附近水域,從早到晚一直炮聲隆隆。
自昨日吳王李衛國登台祭天後,四十萬南洋軍正式誓師北伐,隻不過南洋軍遇到了難題,英法聯合艦隊在李鴻章的北洋軍水師殘部配合下,駛入了長江,封鎖江麵,阻擋南洋軍渡江北伐。
原本南洋軍在長江上布置了大量的水鐳、漂鐳,用以阻擋英法戰艦駛入長江,可是江北的北洋軍卻偷偷幫助英法艦隊掃清水鐳障礙,他們熟悉長江航道,尤其是李鴻章的侍衛官江濤,曾經是江竹幫的幫主,在長江一帶頗有威望,糾集舊部,暗中搗毀了南洋軍布設的水鐳,接引英法戰艦進入長江。
盡管英法聯軍在地麵上全軍覆沒,但是依然擁有強大的海軍力量,南洋軍東海艦隊僅有十艘淺水重炮鐵甲艦,雖然有局部戰優勢,卻因為數量少,機動性差,這個弱點被英法海軍發現和利用,避開正麵作戰,利用西洋戰艦的速度優勢重點攻擊東海艦隊的其他木質風帆戰艦和運兵船,給南洋軍北伐造成了不小的障礙。
李鴻章拒絕被李衛國當槍使,對南洋軍北伐隻采取防禦態勢,也不去攻擊朝廷,就打算守著自己的一畝三分地當割據藩王了。
針對李鴻章的這種龜縮戰術,李衛國也迅速作出了軍事調整。由於英法艦隊集中於長江中下遊的金陵至上海段,於是李衛國調集十萬大軍繞路長江中上遊的武昌府,避開英法艦隊的封鎖,在上遊橫渡長江,再迂回河南,直插安徽李鴻章的老巢。
川沙鎮守府,塘村集中營。
六萬餘英法聯軍戰俘被集中關押在這裏。等待他們的命運要麽是被處決,要麽是永遠監禁淪為囚犯,也可能隨著戰爭結束而被釋放。
不管是哪種結局。都需要國家間的最後談判,是被犧牲還是被營救。最終都要看運氣了。
克勞斯、馬林、孤拔和雷蒙,作為英法聯軍的核心統率,全都被俘,已經令英法兩國的臉麵丟到火星上去了。
李衛國故意召見了他們,沒有別的意思,就是要羞辱他們一番,狠狠地打英法兩國的臉。
當然,李衛國也是有目的的。他要試探一下這四個人的求生**,利用他們做些事情。
隻要這四人不想死,不想一輩子當戰俘在集中營免費當勞改苦工,他們就會想辦法聯絡各自的家族和關係網,許諾給李衛國好處,爭取早日釋放他們。
果然,在李衛國的明裏暗裏試探下,這四人都心動了。他們作為侵華指揮官,太了解李衛國的手段了,上一次淞滬會戰。被俘的英法官兵一大半都死在了做苦工的路上,修公路、架橋、修鐵路、開山挖礦,但凡是苦活累活。全都是戰俘們來完成。
可以說,如果這個世界最能壓榨勞動力的人是誰,毫無疑問就是李衛國莫屬了,他幾乎把戰俘的全部勞動力都給壓榨出來了。
克勞斯等人可不想被人活活累死在做苦工的路上,那樣死的太慘了,太沒麵子了,所以他們紛紛交代了各自的聯絡關係,李衛國當即命神盾特工局發報,通知神盾局英法情報站展開行動。要讓克勞斯、馬林、孤拔和雷蒙這些人的家族和關係網出麵,影響英法兩國政府。拿到李衛國想要的利益。
不得不說,有了電報這東西就是方便。克勞斯等人遠在英法國內的家族和關係網迅速展開了營救行動,召開議會,討論第二次淞滬會戰失敗的善後問題。
不論是大英帝國還是法蘭西帝國,此時他們都麵對一個艱難的選擇,再次輸了淞滬會戰,這對英法兩國的國際威望是嚴重的打擊,換做以前,英法兩國政府肯定會立刻再在國內進行戰爭動員,然後派遣大軍遠征中國。
支持繼續戰爭下去的是英國主戰分子們,他們不甘心失敗,他們要維護英法列強的世界主導地位。
但兩次淞滬會戰,第一次淞滬會戰英法兩國參戰二十萬人,損失了十五萬人,直接軍事損失高達八千萬英鎊,這並不包括殖民地軍隊的損失。第二次淞滬會戰英法兩國再次派遣三十萬大軍,到目前為止,二十萬大軍在淞滬戰場上全軍覆沒,另外十萬大軍在緬甸,雖然打了十幾仗了,還沒有出現重大損失。即便如此,英法兩國直接軍事損失已經破了兩億四千萬英鎊了,這已經是第一次淞滬會戰損失的整整三倍了,可謂損失慘重。
造成如此巨大的損失,除了人員死傷之外,最重要的是裝備損失,要知道上一次淞滬會戰損失的隻是老式火槍和火炮,英法本土工業發達,長期裝備使其造價低廉,但這一次損失的卻是先進的後裝步槍和火炮,英法兩國也是剛剛投入生產,成本極高,還有損失了十幾艘先進的蒸汽機動力鐵甲艦,這一時期因為工業技術問題和鋼鐵產量少等問題,鐵甲艦的造價那也是相當高的。
再加上從遙遠的歐洲動員二十萬大軍遠征萬裏之外的中國,武器彈藥消耗,人員吃喝等軍費開支,燃料補給和消耗,這些加起來就變成了一組天文數字,哪怕是英法這樣的世界頭號強國,也經不起這種消耗。
反戰派有了借口了,想要徹底打敗李衛國的百萬大軍,至少要英法兩國調集一百五十萬精銳,準備數百艘戰艦,從歐洲遠征中國,都不用打了,隻是一百五十萬英法聯軍一路上的吃喝消耗,就足以拖垮英法兩國的財政了。
遠征,不切實際,至少英法兩國今後幾年的財政收入都無法支撐了。更何況歐洲還有更大的問題出現了,普魯士閃擊丹麥,開始了統一戰爭,且大有勢不可擋之勢,法*方的注意力已經轉移到普魯士的巨大軍事威脅上麵去了,不解決普魯士問題是不可能再支持第三次遠征中國了。而英國人口少。陸軍更是少得可憐,哪怕兩次遠征中國,陸軍很多都是各殖民地的殖民軍當炮灰。英國根本不可能拿得出150萬陸軍兵力,除非放棄歐洲利益。舉國之力遠征中國,顯然那是不切實際的幻想。
最終,英國也放棄了再次遠征中國的想法,主和派在克勞斯、馬林等家族和關係網的推動下,授權英國駐華公使為代表,同意跟李衛國進行議和全權談判。
同樣,法國國內,孤拔和雷蒙的家族和關係網也使了很大的力氣。最終推動英法兩國公使作為全權代表,跟李衛國進行談判。
當消息傳回中國,英法兩國的駐華公使立即從北京南下,直接來到上海,請求麵見李衛國。
誰都知道英法兩國公使來的目的,李衛國也不會拒絕會麵,但要先殺殺他們的威風,涼了他們兩天才召見。
當然,這兩天內,李衛國雖然不會見英法公使。但李衛國的手下卻不受限製,允許跟英法公使會麵。
實際上這也是談判藝術,先由手下人跟英法兩國公使談判。確定雙方的底線,現就一些雙方關切的問題交換意見,如果雙方可以接受,那麽李衛國才會最後出麵,那也意味著談判即將結束了,雙方就是走個形式而已。
李衛國令吳庸和容閎負責試探,跟英法兩國公使接觸,試探英法兩國的底線。
容閎在國外生活時間很長,更容易跟英法兩國公使打交道。
在容閎前往談判前。曾經詢問過李衛國談判底線。
對此,李衛國的回複是。最低限要恢複1860年的《北京和約》全部條款,清政府和李鴻章向英法等歐美國家銀行的借款為非法借款。向英法等歐美列強的承諾和協議全部作廢,李衛國概不承認。
這是底線,中華民族之主權和尊嚴神聖不可侵犯。
至於其他諸如索要戰爭賠償金,英法列強退出緬甸和柬埔寨等條件,則屬於附加條件,李衛國對此沒有做硬性規定,他也知道英法列強並沒有真正被打敗,強大的英法帝國若是真的不計後果傾國之力再次發動遠征,那麽李衛國自己也不敢保證一定能勝,結局必然是英法帝國從世界霸主地位跌落,但李衛國自己也必然付出慘重的代價。
顯然李衛國不想付出慘重代價,英法列強也不可能放棄世界霸主地位而舉國之力繼續遠征,國家間的博弈要求雙方必須坐下來談談。
容閎和吳庸帶著李衛國劃下的底線跟英法兩國公使見麵了,雙方第一輪談判跟大多數國家間的談判情況差不多,隻持續了半分鍾時間,雙方便不歡而散。
英法兩國公使絲毫沒有戰敗的態度,竟然大肆威脅英法要大規模軍事報複,除非李衛國肯接受之前英法列強跟清政府秘密達成的所有協議,釋放戰俘並賠償英法兩國兩億英鎊戰爭損失。
容閎當然不會同意,同時向英法公使轉達了李衛國劃出的幾個底線要求,並要求英國退出緬甸,法國退出柬埔寨,禁止英法列強以軍事和非軍事手段脅迫和侵略中國之藩屬國家,並要求英法列強進行戰爭賠償,索要賠款兩億人民幣。
第一輪談判都是漫天要價,雙方都沒有誠意,自然不歡而散,隨後雙方會再次相互接觸,一邊威脅對方,一邊適當放寬條件。
這就是國家間的談判,動不動就得一年半載,雙方不停地拉鋸扯皮,直到雙方都達到了可以接受的條件為止。
對於李衛國而言,他當前最需要的是英法聯合艦隊退出長江,至少保持中立態度。
容閎和吳庸不辱使命,在跟英法公使談判的過程中,提出雙方應暫時停止針對性的軍事行動,否則沒法談判。
而英法兩國公使表示除非李衛國暫停在緬甸的軍事行動,否則英法聯合艦隊將繼續駛入長江攻擊南洋軍,雖然不能給南洋軍造成巨大損失,卻也讓南洋軍無法放心安全的渡江北伐。
最後,容閎同意,暫停了南洋軍在緬甸的軍事行動,於是英法兩國也令英法聯合艦隊退出長江,返回那霸休整,雙方達成了停火協議,繼續展開接下來的談判。
沒有了英法艦隊的幫忙,江北的李鴻章軍隊便無法阻擋南洋軍北伐了。
15日淩晨,東海艦隊集中十艘淺水重炮鐵甲艦和十一艘風帆戰列艦,於長江下遊較為狹窄的江陰段水域發起猛攻。
列炮轟鳴,驚天動地。
東海艦隊火炮齊射,一舉摧毀江北靖江地區的北洋軍防線,同時十六鎮南洋軍展開大規模渡江行動,隻用了兩個小時便突破了長江防線,一舉攻陷靖江縣城。
至天明時分,十六鎮南洋軍盡皆完成渡江,江麵浮橋架起,大量軍用物資不斷送入靖江,令靖江小城立刻變成了一座大型軍用物資基地。
海門的李鴻章先後得知英法艦隊撤離,南洋軍在江陰大舉進攻,頓時坐立不安,當即令三萬北洋軍立刻開拔,前往支援靖江縣城,結果走到半路便得知靖江縣城已經陷落,南洋軍正大舉向海麵廳腹後的通州進發,一旦通州失守,在海門廳的十幾萬北洋軍將被反包圍。
李鴻章大驚失色,立刻腳底抹油,連夜北逃。
在海門廳的十幾萬北洋軍也無心再戰,立刻放棄海門廳防線,紛紛向通州撤離。
不料,海門廳的北洋軍剛準備撤離,早已經預料到結果的李衛國立刻令崇明島上的南洋軍發起反攻,於第二天中午攻陷海門廳,數萬沒有來得及撤離的北洋軍隻是稍作抵抗便全部投降了。
南洋軍東西兩路夾擊,水陸並進,十幾萬北洋軍被打得抱頭鼠竄,已經不成建製,過半被俘。
李鴻章前腳到了通州,後腳便得知海門陷落,知道大勢已去,本想自殺,卻不料被李含章和江濤等人阻止,帶著不到兩萬殘餘北洋軍日夜趕路,逃回淮安府老家。(未完待續。)
自昨日吳王李衛國登台祭天後,四十萬南洋軍正式誓師北伐,隻不過南洋軍遇到了難題,英法聯合艦隊在李鴻章的北洋軍水師殘部配合下,駛入了長江,封鎖江麵,阻擋南洋軍渡江北伐。
原本南洋軍在長江上布置了大量的水鐳、漂鐳,用以阻擋英法戰艦駛入長江,可是江北的北洋軍卻偷偷幫助英法艦隊掃清水鐳障礙,他們熟悉長江航道,尤其是李鴻章的侍衛官江濤,曾經是江竹幫的幫主,在長江一帶頗有威望,糾集舊部,暗中搗毀了南洋軍布設的水鐳,接引英法戰艦進入長江。
盡管英法聯軍在地麵上全軍覆沒,但是依然擁有強大的海軍力量,南洋軍東海艦隊僅有十艘淺水重炮鐵甲艦,雖然有局部戰優勢,卻因為數量少,機動性差,這個弱點被英法海軍發現和利用,避開正麵作戰,利用西洋戰艦的速度優勢重點攻擊東海艦隊的其他木質風帆戰艦和運兵船,給南洋軍北伐造成了不小的障礙。
李鴻章拒絕被李衛國當槍使,對南洋軍北伐隻采取防禦態勢,也不去攻擊朝廷,就打算守著自己的一畝三分地當割據藩王了。
針對李鴻章的這種龜縮戰術,李衛國也迅速作出了軍事調整。由於英法艦隊集中於長江中下遊的金陵至上海段,於是李衛國調集十萬大軍繞路長江中上遊的武昌府,避開英法艦隊的封鎖,在上遊橫渡長江,再迂回河南,直插安徽李鴻章的老巢。
川沙鎮守府,塘村集中營。
六萬餘英法聯軍戰俘被集中關押在這裏。等待他們的命運要麽是被處決,要麽是永遠監禁淪為囚犯,也可能隨著戰爭結束而被釋放。
不管是哪種結局。都需要國家間的最後談判,是被犧牲還是被營救。最終都要看運氣了。
克勞斯、馬林、孤拔和雷蒙,作為英法聯軍的核心統率,全都被俘,已經令英法兩國的臉麵丟到火星上去了。
李衛國故意召見了他們,沒有別的意思,就是要羞辱他們一番,狠狠地打英法兩國的臉。
當然,李衛國也是有目的的。他要試探一下這四個人的求生**,利用他們做些事情。
隻要這四人不想死,不想一輩子當戰俘在集中營免費當勞改苦工,他們就會想辦法聯絡各自的家族和關係網,許諾給李衛國好處,爭取早日釋放他們。
果然,在李衛國的明裏暗裏試探下,這四人都心動了。他們作為侵華指揮官,太了解李衛國的手段了,上一次淞滬會戰。被俘的英法官兵一大半都死在了做苦工的路上,修公路、架橋、修鐵路、開山挖礦,但凡是苦活累活。全都是戰俘們來完成。
可以說,如果這個世界最能壓榨勞動力的人是誰,毫無疑問就是李衛國莫屬了,他幾乎把戰俘的全部勞動力都給壓榨出來了。
克勞斯等人可不想被人活活累死在做苦工的路上,那樣死的太慘了,太沒麵子了,所以他們紛紛交代了各自的聯絡關係,李衛國當即命神盾特工局發報,通知神盾局英法情報站展開行動。要讓克勞斯、馬林、孤拔和雷蒙這些人的家族和關係網出麵,影響英法兩國政府。拿到李衛國想要的利益。
不得不說,有了電報這東西就是方便。克勞斯等人遠在英法國內的家族和關係網迅速展開了營救行動,召開議會,討論第二次淞滬會戰失敗的善後問題。
不論是大英帝國還是法蘭西帝國,此時他們都麵對一個艱難的選擇,再次輸了淞滬會戰,這對英法兩國的國際威望是嚴重的打擊,換做以前,英法兩國政府肯定會立刻再在國內進行戰爭動員,然後派遣大軍遠征中國。
支持繼續戰爭下去的是英國主戰分子們,他們不甘心失敗,他們要維護英法列強的世界主導地位。
但兩次淞滬會戰,第一次淞滬會戰英法兩國參戰二十萬人,損失了十五萬人,直接軍事損失高達八千萬英鎊,這並不包括殖民地軍隊的損失。第二次淞滬會戰英法兩國再次派遣三十萬大軍,到目前為止,二十萬大軍在淞滬戰場上全軍覆沒,另外十萬大軍在緬甸,雖然打了十幾仗了,還沒有出現重大損失。即便如此,英法兩國直接軍事損失已經破了兩億四千萬英鎊了,這已經是第一次淞滬會戰損失的整整三倍了,可謂損失慘重。
造成如此巨大的損失,除了人員死傷之外,最重要的是裝備損失,要知道上一次淞滬會戰損失的隻是老式火槍和火炮,英法本土工業發達,長期裝備使其造價低廉,但這一次損失的卻是先進的後裝步槍和火炮,英法兩國也是剛剛投入生產,成本極高,還有損失了十幾艘先進的蒸汽機動力鐵甲艦,這一時期因為工業技術問題和鋼鐵產量少等問題,鐵甲艦的造價那也是相當高的。
再加上從遙遠的歐洲動員二十萬大軍遠征萬裏之外的中國,武器彈藥消耗,人員吃喝等軍費開支,燃料補給和消耗,這些加起來就變成了一組天文數字,哪怕是英法這樣的世界頭號強國,也經不起這種消耗。
反戰派有了借口了,想要徹底打敗李衛國的百萬大軍,至少要英法兩國調集一百五十萬精銳,準備數百艘戰艦,從歐洲遠征中國,都不用打了,隻是一百五十萬英法聯軍一路上的吃喝消耗,就足以拖垮英法兩國的財政了。
遠征,不切實際,至少英法兩國今後幾年的財政收入都無法支撐了。更何況歐洲還有更大的問題出現了,普魯士閃擊丹麥,開始了統一戰爭,且大有勢不可擋之勢,法*方的注意力已經轉移到普魯士的巨大軍事威脅上麵去了,不解決普魯士問題是不可能再支持第三次遠征中國了。而英國人口少。陸軍更是少得可憐,哪怕兩次遠征中國,陸軍很多都是各殖民地的殖民軍當炮灰。英國根本不可能拿得出150萬陸軍兵力,除非放棄歐洲利益。舉國之力遠征中國,顯然那是不切實際的幻想。
最終,英國也放棄了再次遠征中國的想法,主和派在克勞斯、馬林等家族和關係網的推動下,授權英國駐華公使為代表,同意跟李衛國進行議和全權談判。
同樣,法國國內,孤拔和雷蒙的家族和關係網也使了很大的力氣。最終推動英法兩國公使作為全權代表,跟李衛國進行談判。
當消息傳回中國,英法兩國的駐華公使立即從北京南下,直接來到上海,請求麵見李衛國。
誰都知道英法兩國公使來的目的,李衛國也不會拒絕會麵,但要先殺殺他們的威風,涼了他們兩天才召見。
當然,這兩天內,李衛國雖然不會見英法公使。但李衛國的手下卻不受限製,允許跟英法公使會麵。
實際上這也是談判藝術,先由手下人跟英法兩國公使談判。確定雙方的底線,現就一些雙方關切的問題交換意見,如果雙方可以接受,那麽李衛國才會最後出麵,那也意味著談判即將結束了,雙方就是走個形式而已。
李衛國令吳庸和容閎負責試探,跟英法兩國公使接觸,試探英法兩國的底線。
容閎在國外生活時間很長,更容易跟英法兩國公使打交道。
在容閎前往談判前。曾經詢問過李衛國談判底線。
對此,李衛國的回複是。最低限要恢複1860年的《北京和約》全部條款,清政府和李鴻章向英法等歐美國家銀行的借款為非法借款。向英法等歐美列強的承諾和協議全部作廢,李衛國概不承認。
這是底線,中華民族之主權和尊嚴神聖不可侵犯。
至於其他諸如索要戰爭賠償金,英法列強退出緬甸和柬埔寨等條件,則屬於附加條件,李衛國對此沒有做硬性規定,他也知道英法列強並沒有真正被打敗,強大的英法帝國若是真的不計後果傾國之力再次發動遠征,那麽李衛國自己也不敢保證一定能勝,結局必然是英法帝國從世界霸主地位跌落,但李衛國自己也必然付出慘重的代價。
顯然李衛國不想付出慘重代價,英法列強也不可能放棄世界霸主地位而舉國之力繼續遠征,國家間的博弈要求雙方必須坐下來談談。
容閎和吳庸帶著李衛國劃下的底線跟英法兩國公使見麵了,雙方第一輪談判跟大多數國家間的談判情況差不多,隻持續了半分鍾時間,雙方便不歡而散。
英法兩國公使絲毫沒有戰敗的態度,竟然大肆威脅英法要大規模軍事報複,除非李衛國肯接受之前英法列強跟清政府秘密達成的所有協議,釋放戰俘並賠償英法兩國兩億英鎊戰爭損失。
容閎當然不會同意,同時向英法公使轉達了李衛國劃出的幾個底線要求,並要求英國退出緬甸,法國退出柬埔寨,禁止英法列強以軍事和非軍事手段脅迫和侵略中國之藩屬國家,並要求英法列強進行戰爭賠償,索要賠款兩億人民幣。
第一輪談判都是漫天要價,雙方都沒有誠意,自然不歡而散,隨後雙方會再次相互接觸,一邊威脅對方,一邊適當放寬條件。
這就是國家間的談判,動不動就得一年半載,雙方不停地拉鋸扯皮,直到雙方都達到了可以接受的條件為止。
對於李衛國而言,他當前最需要的是英法聯合艦隊退出長江,至少保持中立態度。
容閎和吳庸不辱使命,在跟英法公使談判的過程中,提出雙方應暫時停止針對性的軍事行動,否則沒法談判。
而英法兩國公使表示除非李衛國暫停在緬甸的軍事行動,否則英法聯合艦隊將繼續駛入長江攻擊南洋軍,雖然不能給南洋軍造成巨大損失,卻也讓南洋軍無法放心安全的渡江北伐。
最後,容閎同意,暫停了南洋軍在緬甸的軍事行動,於是英法兩國也令英法聯合艦隊退出長江,返回那霸休整,雙方達成了停火協議,繼續展開接下來的談判。
沒有了英法艦隊的幫忙,江北的李鴻章軍隊便無法阻擋南洋軍北伐了。
15日淩晨,東海艦隊集中十艘淺水重炮鐵甲艦和十一艘風帆戰列艦,於長江下遊較為狹窄的江陰段水域發起猛攻。
列炮轟鳴,驚天動地。
東海艦隊火炮齊射,一舉摧毀江北靖江地區的北洋軍防線,同時十六鎮南洋軍展開大規模渡江行動,隻用了兩個小時便突破了長江防線,一舉攻陷靖江縣城。
至天明時分,十六鎮南洋軍盡皆完成渡江,江麵浮橋架起,大量軍用物資不斷送入靖江,令靖江小城立刻變成了一座大型軍用物資基地。
海門的李鴻章先後得知英法艦隊撤離,南洋軍在江陰大舉進攻,頓時坐立不安,當即令三萬北洋軍立刻開拔,前往支援靖江縣城,結果走到半路便得知靖江縣城已經陷落,南洋軍正大舉向海麵廳腹後的通州進發,一旦通州失守,在海門廳的十幾萬北洋軍將被反包圍。
李鴻章大驚失色,立刻腳底抹油,連夜北逃。
在海門廳的十幾萬北洋軍也無心再戰,立刻放棄海門廳防線,紛紛向通州撤離。
不料,海門廳的北洋軍剛準備撤離,早已經預料到結果的李衛國立刻令崇明島上的南洋軍發起反攻,於第二天中午攻陷海門廳,數萬沒有來得及撤離的北洋軍隻是稍作抵抗便全部投降了。
南洋軍東西兩路夾擊,水陸並進,十幾萬北洋軍被打得抱頭鼠竄,已經不成建製,過半被俘。
李鴻章前腳到了通州,後腳便得知海門陷落,知道大勢已去,本想自殺,卻不料被李含章和江濤等人阻止,帶著不到兩萬殘餘北洋軍日夜趕路,逃回淮安府老家。(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