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都被戰爭陰雲說籠罩,吙藥味道令人窒息。
同盟國峰會之後,協約國各成員國明確意識到了更嚴峻的挑戰,為了打贏戰爭,他們不得不勒緊褲腰帶,將一切資源投向軍隊,建造更多的戰艦和更多的槍炮彈藥,已經成為各國首要任務了。
不論是協約國,還是同盟國,都將注意力放在了全世界各個重要的戰略節點上。
為了在戰爭爆發期間,切斷中華帝國和德意誌帝國之間的戰略聯係通道。
協約國集團將目光放在了世界鐵路和蘇伊士運河上。
世界鐵路是中德兩國合資修建,目前已經通車,將世界第一強國中華帝國和世界第三強國德意誌帝國聯係了起來,通過鐵路聯係,中德年貿易額度突破5億人民幣大關,德意誌帝國更是成為了歐洲的中轉站,大量中華帝國商品經德意誌帝國商人的手,發往歐洲各地,這讓中德兩國賺得金銀滿缽,經濟發展更快了,讓協約國深深的嫉妒。
因此,協約國決定在戰爭爆發時,第一時間切斷世界鐵路,阻斷中德兩國的經貿和軍事互相援助。
為此,協約國集團的英法俄三個主要歐洲國家,製定了在戰時聯合進攻世界鐵路的作戰計劃,代號龍卷風。
龍卷風行動,以攻擊世界鐵路中東、巴爾幹路段,切斷中德之間的聯係為作戰目標。
要求英法俄三國軍隊,分別在戰時向巴爾幹、外高加索、中東、西亞四地發動大規模地麵進攻。
其中沙俄陸軍為主力,承擔三個方向的進攻,分別是從烏克蘭方向進攻巴爾幹的羅馬尼亞,從外高加索的格魯吉亞地區,進攻奧斯曼帝國的巴格達地區。
然後是英法俄三國聯軍,進攻奧斯曼帝國的中東地區,配合北線俄軍,一起夾擊巴格達至君士坦丁堡之間的鐵路交通線。
同時,在西亞方向,英俄兩國聯軍,將在西亞艾烏罕地區發動戰役,破壞在艾烏罕境內的世界鐵路,阻止中華帝國軍從西疆出兵,增援歐洲。
英法俄三國軍方,為此特別進行了一次兵棋推演,結果成功的破壞了世界鐵路,阻斷了中華帝國和德意誌帝國之間的聯係,將同盟國一分為二,為下一階段協約國全麵肢解同盟國,徹底打敗同盟國奠定了基礎。
這種兵棋推演,有些脫離實際了。
為了破壞世界鐵路,協約國集團動員了一百多萬大軍,但兵棋推演卻隻讓中華帝國的西疆軍區出動了兩鎮兵力,人數不足四萬,於是協約國以25倍兵力優勢取勝了。
可是,一旦戰爭全麵爆發,中華帝國將會全國進行戰爭總動員,兵力何止四萬,一個西部戰區就將出動百萬大軍,整個中華帝國十大戰區,將能夠動員一千萬兵力。
這些,協約國都沒有加入兵棋推演當中,完全是紙上談兵,單方麵意淫。
同樣,德意誌帝國也製定了進攻法蘭西帝國和沙俄帝國的戰略方針,斯蒂芬製定了一套作戰計劃,充分發揮德軍的速度優勢,大迂回戰術穿插北歐各國,然後合圍法蘭西,用最快的速度摧毀法蘭西帝國的抵抗,然後以海軍阻隔英軍登陸,騰出手來調兵投入西線戰場,同沙俄軍隊廝殺,最終取得勝利。
斯蒂芬計劃就是曆史上希特勒采取的閃電戰術,雖然德意誌國防部采納了這個計劃,但並沒有引起足夠重視,因為閃電戰在這個時代,還有巨大的局限性。
比如,如何讓軍隊做到快速機動,雖然斯蒂芬解釋稱可以學習中華帝國的龍騎兵團建製,那就是一個快速機動的部隊。
不過,當俾斯麥再問如何解決快速機動中的火力問題,即碰到敵軍,如何快速打垮敵軍?若是碰到敵軍堅固要塞阻擋,如何快速攻破要塞,如果拖延了時間,那閃電戰不但發揮不出效果,反而會把德軍拖垮,陷入巨大的戰略危險當中。
麵對這個問題時,斯蒂芬無言以對,因為在他構想的閃電戰計劃當中,將要遇到列日要塞這個巨大的阻礙,德軍推演了很多次,都不可能迅速攻破。一旦被烈日要塞守軍拖住德軍主力,那麽就給了英法軍隊喘息時間,全力鞏固防線,使得德軍的閃電戰術失敗。
於是,斯蒂芬的計劃被當做一份備用參考計劃,德軍不得不尋求其他作戰方案了。
且說協約國兵棋推演之後,英法俄三國軍方自然要進行實地考察,然後再做進一步計劃安排。
英法俄的特工進入世界鐵路沿線地區,偷偷進行勘測和軍事偵查,然後將情報上報給各自國家的軍方。
其中,沙俄帝國在巴爾幹地區活動頻繁,借助這裏的南斯拉夫人,很好的掩護了沙俄間諜的身份。
羅馬尼亞,是奧斯曼帝國的附屬國,但卻有獨立自主權利。這從第九次俄土戰爭結束後,羅馬尼亞就有了這項權利。
當時的國際環境是中華帝國沒有跟沙俄帝國徹底敵對,而大英帝國和法蘭西帝國當時犧牲奧斯曼帝國,換取沙俄帝國的合作,中華帝國想要拉攏奧斯曼帝國,於是沒有阻止沙俄帝國、大英帝國和法蘭西帝國三國一起欺負奧斯曼帝國。
如今中華帝國成功的將奧斯曼帝國拉攏到同盟國陣營了,那麽對於昔日的俄土巴黎和約,自然要重新調整,會堅定的支持奧斯曼帝國,索要回當年失去的權益。
正因為有中華帝國和德意誌帝國的撐腰,奧斯曼帝國的脾氣也漸長了。
由於世界鐵路通過羅馬尼亞,中華帝國和德意誌帝國都高度重視世界鐵路在羅馬尼亞境內的安全性,於是奧斯曼帝國看到了機會,不斷加強對羅馬尼亞的宗主國控製權。
要知道,羅馬尼亞境內有大量的斯拉夫人,他們是親俄的,另外就是羅馬尼亞族人,隻有少數的土耳其族。
以前是土耳其族統治著羅馬尼亞,隨著羅馬尼亞獨立,土耳其族人已經失去了權利,以羅馬尼亞族為代表的庫紮領導人,一直想清算奧斯曼直接統治時製造的各種悲劇和仇恨。
其實,羅馬尼亞人既不喜歡土耳其人,也不喜歡斯拉夫人,問題就在於目前土耳其人最拉仇恨,所以曆史上的一戰期間,羅馬尼亞才會加入協約國,對抗奧斯曼帝國。
如今奧斯曼帝國在中華帝國和德意誌帝國的支持下,暗地裏打算從新統治羅馬尼亞,將羅馬尼亞重新納入奧斯曼帝國版圖之中,這引起了羅馬尼亞人的強烈不滿。
塞維林堡,羅馬尼亞和塞爾維亞邊境重鎮,多瑙河由此經過,而中德修建的世界鐵路也從這裏經過,是重要的戰略節點。
因為這裏要穿過特蘭西山脈,德意誌帝國當初修建世界鐵路時,為了趕工程進度(中華帝國提前兩年修通),德國人放棄了開鑿特蘭西山脈隧道工程,在多瑙河上架設多座鐵路橋,在羅馬尼亞和塞爾維亞兩國之間來回跨域通行。
這樣雖然工程難度下降,使得世界鐵路提前通車,但也埋下了隱患,那就是鐵路在羅馬尼亞和塞爾維亞兩國之間來回穿梭,尤其是進入塞爾維亞後,那裏聚居著跟多的斯拉夫人。
修建鐵路時,羅馬尼亞和塞爾維亞政府迫於德意誌帝國和奧斯曼帝國的壓力,強拆斯拉夫人的居住區,而斯拉夫人背後是沙俄帝國,雙方本就矛盾重重,在斯拉夫人的房屋被強拆後,矛盾立刻被激化。
羅馬尼亞和塞爾維亞政府都收了德意誌帝國的好處費,所以出動軍警鎮壓,令這些老百姓背井離鄉,或者被當做叛亂打死,或者坐牢。
一些斯拉夫人找到了沙俄帝國駐羅馬尼亞和塞爾維亞領事館,請求幫助,沙俄帝國一直覬覦巴爾幹的領土,為此跟奧斯曼帝國打了幾百年戰爭,但凡有點借口,都會插手的。
奧斯曼帝國有中德兩國撐腰,沙俄帝國何嚐沒有英法美撐腰。
沙皇尼古拉二世承認,在海上不是中德兩國的對手,但在陸地上,號稱歐洲憲兵的沙俄軍隊,還從來沒有服過誰,哪怕是德意誌帝國陸軍也不放在眼裏。
至於中華帝國神策軍,距離雙方交火已經過去快二十年了,這麽長時間的和平,已經讓沙俄軍隊忘記中華帝國軍隊有多厲害了,而且隨著英法美對沙俄的軍事援助和經濟援助的加大,沙俄陸軍獲得了質的飛躍,戰鬥力大幅度提升。
有道是飽暖思****,沙俄軍隊強大起來了,就想著欺負別國。
不過奧斯曼帝國是同盟國成員國,沙俄帝國不敢輕易訴諸武力,因尼古拉二世不敢直接跟奧斯曼帝國開戰了,但卻可以在羅馬尼亞和塞爾維亞境內,挑動斯拉夫人叛亂。
同時,中德的世界鐵路穿過羅馬尼亞和塞爾維亞,一旦爆發戰爭,沙俄帝國必須動員大軍進攻這裏,而尼古拉二世心中卻希望調集大軍同中華帝國決戰,奪回遠東出海口。至於德意誌帝國,目前沙俄帝國實際上跟德意誌帝國並無領土矛盾,而兩國皇帝之間又是親戚關係,所以尼古拉二世才會忽略德國。
因此,在尼古拉二世打算提前實行龍卷風計劃,授意沙俄特工潛入羅馬尼亞和塞爾維亞交界處的塞維林堡地區,暗中挑唆當地的斯拉夫人,給他們武裝起來,讓他們暴動,去破壞世界鐵路,炸毀橋梁、山洞、鐵軌等等。
在尼古拉二世看來,隻要先破壞了世界鐵路,直至戰爭爆發時都無法通車,那麽沙俄軍隊就不用去執行龍卷風行動了,就可以騰出手來跟中華帝國一決勝負。
但尼古拉二世萬萬沒有想到的是,這一次的暴動,竟然引爆了巴爾幹戰爭。
公元1890年4月,協約國和同盟國的長期軍事對峙,已經令全世界到處是山雨欲來風滿樓,尤其是在歐洲,同盟國的德意奧土四國連成一片,地跨歐亞大陸,將協約國英法俄切割開來,兩大陣營的矛盾使得國家之間矛盾不斷加深,鬥爭愈演愈烈。
而巴爾幹地區,則是歐洲主要矛盾的凝聚地。因為這裏是兩大陣營各國民族的大交匯區,斯拉夫人、馬其頓人、羅馬人、布列塔人大雜燴,各有各的宗教信仰,三天一小打,一月一大打。
而沙俄帝國的特工偷偷將武器運給了在塞爾維亞和羅馬尼亞的斯拉夫人,結果這些人迅速發動叛亂,破壞了世界鐵路。
世界鐵路關乎同盟國的核心利益,中華帝國、德意誌帝國、奧匈帝國、奧斯曼帝國,四國一直通過世界鐵路進行聯係,80%的貿易交通線若是被切斷,將損失慘重。尤其是後加入的意大利王國,短時間內就享受到了世界鐵路給意大利帶來的巨大經濟效益。
同盟國集團頓時震怒,羅馬尼亞和塞爾維亞兩個小國立馬嚇尿了,急忙派兵鎮壓。
由於巴爾幹半島問題關乎很多國家,英法兩國並不知道沙俄帝國偷偷在巴爾幹挑唆,即便最後猜到,也不能指責沙俄什麽,反而要支持沙俄帝國,把事情做完,目的要達到才行。
由於上一次俄土戰爭後,塞爾維亞、羅馬尼亞都獨立了,但名義上還屬於奧斯曼帝國,奧斯曼帝國對其擁有宗主權。
於是希臘、保加利亞、黑山等民族也希望擺脫奧斯曼帝國的統治,像羅馬尼亞等國擁有獨立,哪怕是名義上的獨立也好過被奴役。
尤其是希臘,被奧斯曼帝國征服後,苦不堪言,在英法的挑唆下,迅速聯絡保加利亞、塞爾維亞、希臘和黑山,組成了一個“巴爾幹同盟”,一起反對奧斯曼帝國的統治。
原本隻是塞爾維亞和羅馬尼亞鎮壓國內的斯拉夫人,最後卻因為英法俄三國的挑唆,迅速演變成整個巴爾幹地區的獨立戰爭,規模迅速不受控製,塞爾維亞和羅馬尼亞的軍力有限,根本擋不住被英法武裝起來的巴爾幹同盟軍。
奧斯曼帝國一直隔岸觀火,直到巴爾幹同盟成立,終於得到了出兵的借口,於是調集大軍進行鎮壓。
在武器裝備方麵,巴爾幹同盟軍是英法先進武器裝備,而奧斯曼帝國軍則是清一色的中華裝備,性能先進。
可惜奧斯曼帝國********成風,戰鬥力太弱了,結果讓巴爾幹聯軍打得一敗再敗。(未完待續。)
同盟國峰會之後,協約國各成員國明確意識到了更嚴峻的挑戰,為了打贏戰爭,他們不得不勒緊褲腰帶,將一切資源投向軍隊,建造更多的戰艦和更多的槍炮彈藥,已經成為各國首要任務了。
不論是協約國,還是同盟國,都將注意力放在了全世界各個重要的戰略節點上。
為了在戰爭爆發期間,切斷中華帝國和德意誌帝國之間的戰略聯係通道。
協約國集團將目光放在了世界鐵路和蘇伊士運河上。
世界鐵路是中德兩國合資修建,目前已經通車,將世界第一強國中華帝國和世界第三強國德意誌帝國聯係了起來,通過鐵路聯係,中德年貿易額度突破5億人民幣大關,德意誌帝國更是成為了歐洲的中轉站,大量中華帝國商品經德意誌帝國商人的手,發往歐洲各地,這讓中德兩國賺得金銀滿缽,經濟發展更快了,讓協約國深深的嫉妒。
因此,協約國決定在戰爭爆發時,第一時間切斷世界鐵路,阻斷中德兩國的經貿和軍事互相援助。
為此,協約國集團的英法俄三個主要歐洲國家,製定了在戰時聯合進攻世界鐵路的作戰計劃,代號龍卷風。
龍卷風行動,以攻擊世界鐵路中東、巴爾幹路段,切斷中德之間的聯係為作戰目標。
要求英法俄三國軍隊,分別在戰時向巴爾幹、外高加索、中東、西亞四地發動大規模地麵進攻。
其中沙俄陸軍為主力,承擔三個方向的進攻,分別是從烏克蘭方向進攻巴爾幹的羅馬尼亞,從外高加索的格魯吉亞地區,進攻奧斯曼帝國的巴格達地區。
然後是英法俄三國聯軍,進攻奧斯曼帝國的中東地區,配合北線俄軍,一起夾擊巴格達至君士坦丁堡之間的鐵路交通線。
同時,在西亞方向,英俄兩國聯軍,將在西亞艾烏罕地區發動戰役,破壞在艾烏罕境內的世界鐵路,阻止中華帝國軍從西疆出兵,增援歐洲。
英法俄三國軍方,為此特別進行了一次兵棋推演,結果成功的破壞了世界鐵路,阻斷了中華帝國和德意誌帝國之間的聯係,將同盟國一分為二,為下一階段協約國全麵肢解同盟國,徹底打敗同盟國奠定了基礎。
這種兵棋推演,有些脫離實際了。
為了破壞世界鐵路,協約國集團動員了一百多萬大軍,但兵棋推演卻隻讓中華帝國的西疆軍區出動了兩鎮兵力,人數不足四萬,於是協約國以25倍兵力優勢取勝了。
可是,一旦戰爭全麵爆發,中華帝國將會全國進行戰爭總動員,兵力何止四萬,一個西部戰區就將出動百萬大軍,整個中華帝國十大戰區,將能夠動員一千萬兵力。
這些,協約國都沒有加入兵棋推演當中,完全是紙上談兵,單方麵意淫。
同樣,德意誌帝國也製定了進攻法蘭西帝國和沙俄帝國的戰略方針,斯蒂芬製定了一套作戰計劃,充分發揮德軍的速度優勢,大迂回戰術穿插北歐各國,然後合圍法蘭西,用最快的速度摧毀法蘭西帝國的抵抗,然後以海軍阻隔英軍登陸,騰出手來調兵投入西線戰場,同沙俄軍隊廝殺,最終取得勝利。
斯蒂芬計劃就是曆史上希特勒采取的閃電戰術,雖然德意誌國防部采納了這個計劃,但並沒有引起足夠重視,因為閃電戰在這個時代,還有巨大的局限性。
比如,如何讓軍隊做到快速機動,雖然斯蒂芬解釋稱可以學習中華帝國的龍騎兵團建製,那就是一個快速機動的部隊。
不過,當俾斯麥再問如何解決快速機動中的火力問題,即碰到敵軍,如何快速打垮敵軍?若是碰到敵軍堅固要塞阻擋,如何快速攻破要塞,如果拖延了時間,那閃電戰不但發揮不出效果,反而會把德軍拖垮,陷入巨大的戰略危險當中。
麵對這個問題時,斯蒂芬無言以對,因為在他構想的閃電戰計劃當中,將要遇到列日要塞這個巨大的阻礙,德軍推演了很多次,都不可能迅速攻破。一旦被烈日要塞守軍拖住德軍主力,那麽就給了英法軍隊喘息時間,全力鞏固防線,使得德軍的閃電戰術失敗。
於是,斯蒂芬的計劃被當做一份備用參考計劃,德軍不得不尋求其他作戰方案了。
且說協約國兵棋推演之後,英法俄三國軍方自然要進行實地考察,然後再做進一步計劃安排。
英法俄的特工進入世界鐵路沿線地區,偷偷進行勘測和軍事偵查,然後將情報上報給各自國家的軍方。
其中,沙俄帝國在巴爾幹地區活動頻繁,借助這裏的南斯拉夫人,很好的掩護了沙俄間諜的身份。
羅馬尼亞,是奧斯曼帝國的附屬國,但卻有獨立自主權利。這從第九次俄土戰爭結束後,羅馬尼亞就有了這項權利。
當時的國際環境是中華帝國沒有跟沙俄帝國徹底敵對,而大英帝國和法蘭西帝國當時犧牲奧斯曼帝國,換取沙俄帝國的合作,中華帝國想要拉攏奧斯曼帝國,於是沒有阻止沙俄帝國、大英帝國和法蘭西帝國三國一起欺負奧斯曼帝國。
如今中華帝國成功的將奧斯曼帝國拉攏到同盟國陣營了,那麽對於昔日的俄土巴黎和約,自然要重新調整,會堅定的支持奧斯曼帝國,索要回當年失去的權益。
正因為有中華帝國和德意誌帝國的撐腰,奧斯曼帝國的脾氣也漸長了。
由於世界鐵路通過羅馬尼亞,中華帝國和德意誌帝國都高度重視世界鐵路在羅馬尼亞境內的安全性,於是奧斯曼帝國看到了機會,不斷加強對羅馬尼亞的宗主國控製權。
要知道,羅馬尼亞境內有大量的斯拉夫人,他們是親俄的,另外就是羅馬尼亞族人,隻有少數的土耳其族。
以前是土耳其族統治著羅馬尼亞,隨著羅馬尼亞獨立,土耳其族人已經失去了權利,以羅馬尼亞族為代表的庫紮領導人,一直想清算奧斯曼直接統治時製造的各種悲劇和仇恨。
其實,羅馬尼亞人既不喜歡土耳其人,也不喜歡斯拉夫人,問題就在於目前土耳其人最拉仇恨,所以曆史上的一戰期間,羅馬尼亞才會加入協約國,對抗奧斯曼帝國。
如今奧斯曼帝國在中華帝國和德意誌帝國的支持下,暗地裏打算從新統治羅馬尼亞,將羅馬尼亞重新納入奧斯曼帝國版圖之中,這引起了羅馬尼亞人的強烈不滿。
塞維林堡,羅馬尼亞和塞爾維亞邊境重鎮,多瑙河由此經過,而中德修建的世界鐵路也從這裏經過,是重要的戰略節點。
因為這裏要穿過特蘭西山脈,德意誌帝國當初修建世界鐵路時,為了趕工程進度(中華帝國提前兩年修通),德國人放棄了開鑿特蘭西山脈隧道工程,在多瑙河上架設多座鐵路橋,在羅馬尼亞和塞爾維亞兩國之間來回跨域通行。
這樣雖然工程難度下降,使得世界鐵路提前通車,但也埋下了隱患,那就是鐵路在羅馬尼亞和塞爾維亞兩國之間來回穿梭,尤其是進入塞爾維亞後,那裏聚居著跟多的斯拉夫人。
修建鐵路時,羅馬尼亞和塞爾維亞政府迫於德意誌帝國和奧斯曼帝國的壓力,強拆斯拉夫人的居住區,而斯拉夫人背後是沙俄帝國,雙方本就矛盾重重,在斯拉夫人的房屋被強拆後,矛盾立刻被激化。
羅馬尼亞和塞爾維亞政府都收了德意誌帝國的好處費,所以出動軍警鎮壓,令這些老百姓背井離鄉,或者被當做叛亂打死,或者坐牢。
一些斯拉夫人找到了沙俄帝國駐羅馬尼亞和塞爾維亞領事館,請求幫助,沙俄帝國一直覬覦巴爾幹的領土,為此跟奧斯曼帝國打了幾百年戰爭,但凡有點借口,都會插手的。
奧斯曼帝國有中德兩國撐腰,沙俄帝國何嚐沒有英法美撐腰。
沙皇尼古拉二世承認,在海上不是中德兩國的對手,但在陸地上,號稱歐洲憲兵的沙俄軍隊,還從來沒有服過誰,哪怕是德意誌帝國陸軍也不放在眼裏。
至於中華帝國神策軍,距離雙方交火已經過去快二十年了,這麽長時間的和平,已經讓沙俄軍隊忘記中華帝國軍隊有多厲害了,而且隨著英法美對沙俄的軍事援助和經濟援助的加大,沙俄陸軍獲得了質的飛躍,戰鬥力大幅度提升。
有道是飽暖思****,沙俄軍隊強大起來了,就想著欺負別國。
不過奧斯曼帝國是同盟國成員國,沙俄帝國不敢輕易訴諸武力,因尼古拉二世不敢直接跟奧斯曼帝國開戰了,但卻可以在羅馬尼亞和塞爾維亞境內,挑動斯拉夫人叛亂。
同時,中德的世界鐵路穿過羅馬尼亞和塞爾維亞,一旦爆發戰爭,沙俄帝國必須動員大軍進攻這裏,而尼古拉二世心中卻希望調集大軍同中華帝國決戰,奪回遠東出海口。至於德意誌帝國,目前沙俄帝國實際上跟德意誌帝國並無領土矛盾,而兩國皇帝之間又是親戚關係,所以尼古拉二世才會忽略德國。
因此,在尼古拉二世打算提前實行龍卷風計劃,授意沙俄特工潛入羅馬尼亞和塞爾維亞交界處的塞維林堡地區,暗中挑唆當地的斯拉夫人,給他們武裝起來,讓他們暴動,去破壞世界鐵路,炸毀橋梁、山洞、鐵軌等等。
在尼古拉二世看來,隻要先破壞了世界鐵路,直至戰爭爆發時都無法通車,那麽沙俄軍隊就不用去執行龍卷風行動了,就可以騰出手來跟中華帝國一決勝負。
但尼古拉二世萬萬沒有想到的是,這一次的暴動,竟然引爆了巴爾幹戰爭。
公元1890年4月,協約國和同盟國的長期軍事對峙,已經令全世界到處是山雨欲來風滿樓,尤其是在歐洲,同盟國的德意奧土四國連成一片,地跨歐亞大陸,將協約國英法俄切割開來,兩大陣營的矛盾使得國家之間矛盾不斷加深,鬥爭愈演愈烈。
而巴爾幹地區,則是歐洲主要矛盾的凝聚地。因為這裏是兩大陣營各國民族的大交匯區,斯拉夫人、馬其頓人、羅馬人、布列塔人大雜燴,各有各的宗教信仰,三天一小打,一月一大打。
而沙俄帝國的特工偷偷將武器運給了在塞爾維亞和羅馬尼亞的斯拉夫人,結果這些人迅速發動叛亂,破壞了世界鐵路。
世界鐵路關乎同盟國的核心利益,中華帝國、德意誌帝國、奧匈帝國、奧斯曼帝國,四國一直通過世界鐵路進行聯係,80%的貿易交通線若是被切斷,將損失慘重。尤其是後加入的意大利王國,短時間內就享受到了世界鐵路給意大利帶來的巨大經濟效益。
同盟國集團頓時震怒,羅馬尼亞和塞爾維亞兩個小國立馬嚇尿了,急忙派兵鎮壓。
由於巴爾幹半島問題關乎很多國家,英法兩國並不知道沙俄帝國偷偷在巴爾幹挑唆,即便最後猜到,也不能指責沙俄什麽,反而要支持沙俄帝國,把事情做完,目的要達到才行。
由於上一次俄土戰爭後,塞爾維亞、羅馬尼亞都獨立了,但名義上還屬於奧斯曼帝國,奧斯曼帝國對其擁有宗主權。
於是希臘、保加利亞、黑山等民族也希望擺脫奧斯曼帝國的統治,像羅馬尼亞等國擁有獨立,哪怕是名義上的獨立也好過被奴役。
尤其是希臘,被奧斯曼帝國征服後,苦不堪言,在英法的挑唆下,迅速聯絡保加利亞、塞爾維亞、希臘和黑山,組成了一個“巴爾幹同盟”,一起反對奧斯曼帝國的統治。
原本隻是塞爾維亞和羅馬尼亞鎮壓國內的斯拉夫人,最後卻因為英法俄三國的挑唆,迅速演變成整個巴爾幹地區的獨立戰爭,規模迅速不受控製,塞爾維亞和羅馬尼亞的軍力有限,根本擋不住被英法武裝起來的巴爾幹同盟軍。
奧斯曼帝國一直隔岸觀火,直到巴爾幹同盟成立,終於得到了出兵的借口,於是調集大軍進行鎮壓。
在武器裝備方麵,巴爾幹同盟軍是英法先進武器裝備,而奧斯曼帝國軍則是清一色的中華裝備,性能先進。
可惜奧斯曼帝國********成風,戰鬥力太弱了,結果讓巴爾幹聯軍打得一敗再敗。(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