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歸京路上(中).
或許很少有人會想到,以蕭漠今日之功勳,今日之聖眷,今日之聲望,竟是要在大戰結束之初,就費盡心思的寫這麽一份請罪折子。
但這卻是事實。
楚靈帝確實是一位寬厚的長者,對蕭漠也是信任非常,前些日子發給蕭漠的密旨中,除了問策之外,還提醒蕭漠,雖說如今的蕭漠立下了楚朝百餘年來前所未有的功勳,但朝中卻並非對蕭漠讚聲一片,反倒是頗有一些禦史連連以密奏的形式彈劾蕭漠。雖然被楚靈帝壓下不發,但這股暗流卻是隨著時間的積累而越加洶湧,據楚靈帝所知,許多禦史大臣已是聯合起來,準備要在蕭漠歸朝之日向突然發難。所以在密旨中提醒,要蕭漠早做準備。
甚至,楚靈帝還將禦史們呈上來的密奏,在塗掉名字後轉發給了蕭漠。
在這些密奏中,蕭漠發現,自己之所以會受到彈劾,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麵。
其一,越權行事,目無君主。
這是指蕭漠以糧草換取那些被草原聯軍所俘的官員、儒士時,並沒有提前向楚靈帝匯報,而是自行決定。蕭漠雖是上元城監軍,總攬戰場所有軍政事務,但在那些朝中大員看來,以糧草資敵的行為,顯然不在其中。
其二,違反祖宗曆法,私改體製。
這是指蕭漠在當日上元城之軍陷入苦戰,軍中士氣低下時,為了鼓動士氣,私自向上元城近十萬將士宣布,若此戰獲勝,則為這些將士脫離軍籍,轉為平民的許諾。這般行為,當然與祖宗曆法不符。
其三,冷心無情,驅民赴死。
這卻是指在草原聯軍準備驅民攻城之時,蕭漠借助鮮卑步先根之助,提前派出密使混於被俘民眾中,並在草原聯軍攻城之前,鼓動民眾暴亂,在引起草原聯軍混亂,趁機派兵攻擊,當夜雖然重創了草原聯軍,卻也讓那被俘的數十萬楚民死傷過半,一夜之間屍骸遍野。
世情如此,中華一族,向來是無視功績,隻看罪責。強求世人皆為聖人完人,行事要中規中矩,不能有絲毫過錯,旦有絲毫瑕疵,就會有人抓住不放,直到百年後依然常常提及,以警示後人。
在這般情況下,若當真有人說你有錯,你不能強辯,隻能“有則改之,無則勉之”,楚朝“請罪折子”的規矩,也由此而來。
更何況,這些禦史所彈劾蕭漠的事情,也確是事實。
請功折子之所以難寫,在於利益的調協,而請罪折子之所以難寫,卻在於如何認罪。
小罪小錯大可認了,再說幾句“形勢所逼,別無他法”的解釋後,處罰也不會太重,但若有傷及根本的罪責,卻是絕不能承認的。
在蕭漠眼中,像什麽“越權行事,目無君主”、“違反祖宗法製,私改體製”之類的罪責,看似罪名極大,但實則隻是楚靈帝一句話的事情,最多不過降職罰祿罷了,與蕭漠所立的功勳相比較,更是罪不抵功。
真正讓蕭漠頭疼的罪責,卻是最後的“冷心無情,驅民赴死”,這般罪過是堅決不能承認的,否則蕭漠在朝野間的聲望,就要一朝近喪,落得無數罵名了。
在楚朝這般環境中,一旦你聲望盡喪,那麽你的政治前途,也就堪憂了。
想明白這般原則後,再將自己的請罪折子細細檢查了一遍,自覺沒什麽漏洞後,終於放下,眼光掃過桌角處那幾份彈劾自己的折子,卻是隨手拿起一份翻開,看了兩眼後又隨手丟到一邊,嘴角泛起了一絲輕笑。
“無視功勳,隻視過責,國人見不管別人出風頭,喜歡暗中搗亂的心思,倒是古今不變。”蕭漠喃喃自語道:“不過也好,這段時間我確實太像一隻出頭鳥了,想來入朝不過半年,已是正五品的官職,如今又立下這般功勳,歸朝後又不知要左遷何職,風頭太盛了,給你們一些借口壓一壓也好……”
當日蕭漠與張茂宗、範祥等人討論自己在入朝後的對策時,原本蕭漠覺得自己應該韜光養晦,若年紀輕輕就已是位居高位,將來升無可升,必為皇家所忌。
然而,張茂宗與範祥兩人卻力薦蕭漠應該趁著楚靈帝尚在,對蕭漠寵信無二時,極力擴充勢力,待日後勢力有成後,再行韜光養晦之策,如此一來門下有無數門生故吏守望相助,隻要注意後期的升遷速度,自是進退兩可。
在當時,蕭漠采納了張茂宗與範祥的建議,然而如今時過境遷,形勢大為不同,雖然楚靈帝尚在,寵信依舊,但蕭漠依然是在不知不覺間風頭太盛了。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無論如何,以不足二十之齡,不過入朝半年,就有如今的地位聲望,既是前所未有的榮耀,卻也是前所未有的遠憂,蕭漠來自於後世,熟知史事,自然不會犯這般錯誤。
喃喃自語間,蕭漠看似輕鬆隨意,但眼神卻是漸漸深邃。
他卻是想到了另外一件事。
這些密使的彈劾,前兩項罪責“越權行事,目無君主”與“違反祖宗法製,私改體製”,所訴蕭漠的所作所為,因為影響巨大,所以在上元城中人盡所知,其後傳到京城並不會讓蕭漠意外。
但第三項罪責――“冷心無情,驅民赴死”所訴之事,蕭漠卻做的極為隱秘,事情前後,全是蕭漠的親信嫡係在負責,即使是上元城的太守劉行之等人,以及時時隨在蕭漠左右的趙英,也皆是絲毫不知,而那些禦史又是如何知道的?
而在楚靈帝的密旨中,也是對前兩項罪責一語帶過,卻對這項彈劾最為關注,詢問間少有的露出嚴厲之意,很顯然,這項指責一旦成真,必然會讓蕭漠在那生性寬厚的楚靈帝眼中的地位大大降低。
但究竟是誰將這件事泄露了出去?又究竟是誰在利用這件事向自己發難?
想到這裏,蕭漠眼中沉思之色更加濃重。
“應該不會是張謙,他一向是隻說楚靈帝喜歡聽的話,在這個時候,應該不會讓他的門人輕舉妄動,而且這個老家夥一向不做沒有把握的事情,他很清楚這幾項罪責根本無法徹底搬倒我……也不會是王翰,他還要利用我與張謙相抗衡,這次他主持和談立功雖大,但也遠遠不及張謙之孫張衍聖敵後奪城的功勳,與以前相比,張王兩家所受到的聖眷,差距反而越拉越大了……也不會是八賢王,這段時間他遠在北地,根本無力指揮他在朝中的門人……”
想著想著,蕭漠身體突然一震,卻是想到了另一種可能性。
一種比張謙、王翰、八賢王等人要對付自己更加可怕的可能。
“難道是嵩山書院的語賢先生?”
畢竟,蕭漠的所作所為,鄧尚全皆是知根知底,而通過鄧尚全,牛語賢對蕭漠的一舉一動也是清楚的很。
但接下來,蕭漠卻搖了搖頭自己否定了這般可能性,嵩山書院如今最大的對手依然是阻擋他們勢力大舉入朝的張謙與王翰,在日後一段不短的時間內,必然要大大的借助蕭漠的力量,無論怎樣考慮,都不會現在對付自己。
這般想著,蕭漠長出了一口氣,他實在不願意在這個時候與嵩山書院翻臉。
皺眉思考片刻後,蕭漠突然揚聲道:“尚全,你進來一下。”
隨著蕭漠的聲音落下,鄧尚全悄無聲息的進入書房之中,低頭垂手,靜靜的等待著蕭漠的吩咐。
“曹飛這些日子可有異動?”
蕭漠緩緩問道。
曹飛原本是借著六扇門身份掩飾的江洋大盜,被範祥抓住把柄後借機收服,成為了蕭漠身邊的貼身侍衛,然而這些日子以來,種種跡象顯示他對蕭漠並沒有多少忠誠之意,以前在京城之時,在朝中各種勢力對蕭漠身邊人進行接觸試探時,態度也是多有曖昧。
正因為如此,蕭漠對他也不再信任,與楚達相比,關係更顯疏遠,已是漸漸放棄。
想來想去,蕭漠卻是覺得,最有可能泄密的人,無疑就是他這位曾經的貼身侍衛曹飛了。
鄧尚全並不知蕭漠為何會突然問起曹飛,但還是快速答道:“回大人,曹飛這些日子本分的很,雖然大人您已經多日未與他相見,卻也未見他有什麽抱怨,隻是整日呆在自己屋中。”
聽到鄧尚全的回答,蕭漠反而鬆了一口氣,覺得自己找到了目標。
事若反常即為妖。以曹飛的性子,麵對自己的疏遠,又怎會這般安分?
而就在蕭漠想要吩咐什麽的時候,門外突然響起劉行之的聲音。
“簫大人可在?上元城劉行之、主薄劉勉求見。”
或許很少有人會想到,以蕭漠今日之功勳,今日之聖眷,今日之聲望,竟是要在大戰結束之初,就費盡心思的寫這麽一份請罪折子。
但這卻是事實。
楚靈帝確實是一位寬厚的長者,對蕭漠也是信任非常,前些日子發給蕭漠的密旨中,除了問策之外,還提醒蕭漠,雖說如今的蕭漠立下了楚朝百餘年來前所未有的功勳,但朝中卻並非對蕭漠讚聲一片,反倒是頗有一些禦史連連以密奏的形式彈劾蕭漠。雖然被楚靈帝壓下不發,但這股暗流卻是隨著時間的積累而越加洶湧,據楚靈帝所知,許多禦史大臣已是聯合起來,準備要在蕭漠歸朝之日向突然發難。所以在密旨中提醒,要蕭漠早做準備。
甚至,楚靈帝還將禦史們呈上來的密奏,在塗掉名字後轉發給了蕭漠。
在這些密奏中,蕭漠發現,自己之所以會受到彈劾,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麵。
其一,越權行事,目無君主。
這是指蕭漠以糧草換取那些被草原聯軍所俘的官員、儒士時,並沒有提前向楚靈帝匯報,而是自行決定。蕭漠雖是上元城監軍,總攬戰場所有軍政事務,但在那些朝中大員看來,以糧草資敵的行為,顯然不在其中。
其二,違反祖宗曆法,私改體製。
這是指蕭漠在當日上元城之軍陷入苦戰,軍中士氣低下時,為了鼓動士氣,私自向上元城近十萬將士宣布,若此戰獲勝,則為這些將士脫離軍籍,轉為平民的許諾。這般行為,當然與祖宗曆法不符。
其三,冷心無情,驅民赴死。
這卻是指在草原聯軍準備驅民攻城之時,蕭漠借助鮮卑步先根之助,提前派出密使混於被俘民眾中,並在草原聯軍攻城之前,鼓動民眾暴亂,在引起草原聯軍混亂,趁機派兵攻擊,當夜雖然重創了草原聯軍,卻也讓那被俘的數十萬楚民死傷過半,一夜之間屍骸遍野。
世情如此,中華一族,向來是無視功績,隻看罪責。強求世人皆為聖人完人,行事要中規中矩,不能有絲毫過錯,旦有絲毫瑕疵,就會有人抓住不放,直到百年後依然常常提及,以警示後人。
在這般情況下,若當真有人說你有錯,你不能強辯,隻能“有則改之,無則勉之”,楚朝“請罪折子”的規矩,也由此而來。
更何況,這些禦史所彈劾蕭漠的事情,也確是事實。
請功折子之所以難寫,在於利益的調協,而請罪折子之所以難寫,卻在於如何認罪。
小罪小錯大可認了,再說幾句“形勢所逼,別無他法”的解釋後,處罰也不會太重,但若有傷及根本的罪責,卻是絕不能承認的。
在蕭漠眼中,像什麽“越權行事,目無君主”、“違反祖宗法製,私改體製”之類的罪責,看似罪名極大,但實則隻是楚靈帝一句話的事情,最多不過降職罰祿罷了,與蕭漠所立的功勳相比較,更是罪不抵功。
真正讓蕭漠頭疼的罪責,卻是最後的“冷心無情,驅民赴死”,這般罪過是堅決不能承認的,否則蕭漠在朝野間的聲望,就要一朝近喪,落得無數罵名了。
在楚朝這般環境中,一旦你聲望盡喪,那麽你的政治前途,也就堪憂了。
想明白這般原則後,再將自己的請罪折子細細檢查了一遍,自覺沒什麽漏洞後,終於放下,眼光掃過桌角處那幾份彈劾自己的折子,卻是隨手拿起一份翻開,看了兩眼後又隨手丟到一邊,嘴角泛起了一絲輕笑。
“無視功勳,隻視過責,國人見不管別人出風頭,喜歡暗中搗亂的心思,倒是古今不變。”蕭漠喃喃自語道:“不過也好,這段時間我確實太像一隻出頭鳥了,想來入朝不過半年,已是正五品的官職,如今又立下這般功勳,歸朝後又不知要左遷何職,風頭太盛了,給你們一些借口壓一壓也好……”
當日蕭漠與張茂宗、範祥等人討論自己在入朝後的對策時,原本蕭漠覺得自己應該韜光養晦,若年紀輕輕就已是位居高位,將來升無可升,必為皇家所忌。
然而,張茂宗與範祥兩人卻力薦蕭漠應該趁著楚靈帝尚在,對蕭漠寵信無二時,極力擴充勢力,待日後勢力有成後,再行韜光養晦之策,如此一來門下有無數門生故吏守望相助,隻要注意後期的升遷速度,自是進退兩可。
在當時,蕭漠采納了張茂宗與範祥的建議,然而如今時過境遷,形勢大為不同,雖然楚靈帝尚在,寵信依舊,但蕭漠依然是在不知不覺間風頭太盛了。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無論如何,以不足二十之齡,不過入朝半年,就有如今的地位聲望,既是前所未有的榮耀,卻也是前所未有的遠憂,蕭漠來自於後世,熟知史事,自然不會犯這般錯誤。
喃喃自語間,蕭漠看似輕鬆隨意,但眼神卻是漸漸深邃。
他卻是想到了另外一件事。
這些密使的彈劾,前兩項罪責“越權行事,目無君主”與“違反祖宗法製,私改體製”,所訴蕭漠的所作所為,因為影響巨大,所以在上元城中人盡所知,其後傳到京城並不會讓蕭漠意外。
但第三項罪責――“冷心無情,驅民赴死”所訴之事,蕭漠卻做的極為隱秘,事情前後,全是蕭漠的親信嫡係在負責,即使是上元城的太守劉行之等人,以及時時隨在蕭漠左右的趙英,也皆是絲毫不知,而那些禦史又是如何知道的?
而在楚靈帝的密旨中,也是對前兩項罪責一語帶過,卻對這項彈劾最為關注,詢問間少有的露出嚴厲之意,很顯然,這項指責一旦成真,必然會讓蕭漠在那生性寬厚的楚靈帝眼中的地位大大降低。
但究竟是誰將這件事泄露了出去?又究竟是誰在利用這件事向自己發難?
想到這裏,蕭漠眼中沉思之色更加濃重。
“應該不會是張謙,他一向是隻說楚靈帝喜歡聽的話,在這個時候,應該不會讓他的門人輕舉妄動,而且這個老家夥一向不做沒有把握的事情,他很清楚這幾項罪責根本無法徹底搬倒我……也不會是王翰,他還要利用我與張謙相抗衡,這次他主持和談立功雖大,但也遠遠不及張謙之孫張衍聖敵後奪城的功勳,與以前相比,張王兩家所受到的聖眷,差距反而越拉越大了……也不會是八賢王,這段時間他遠在北地,根本無力指揮他在朝中的門人……”
想著想著,蕭漠身體突然一震,卻是想到了另一種可能性。
一種比張謙、王翰、八賢王等人要對付自己更加可怕的可能。
“難道是嵩山書院的語賢先生?”
畢竟,蕭漠的所作所為,鄧尚全皆是知根知底,而通過鄧尚全,牛語賢對蕭漠的一舉一動也是清楚的很。
但接下來,蕭漠卻搖了搖頭自己否定了這般可能性,嵩山書院如今最大的對手依然是阻擋他們勢力大舉入朝的張謙與王翰,在日後一段不短的時間內,必然要大大的借助蕭漠的力量,無論怎樣考慮,都不會現在對付自己。
這般想著,蕭漠長出了一口氣,他實在不願意在這個時候與嵩山書院翻臉。
皺眉思考片刻後,蕭漠突然揚聲道:“尚全,你進來一下。”
隨著蕭漠的聲音落下,鄧尚全悄無聲息的進入書房之中,低頭垂手,靜靜的等待著蕭漠的吩咐。
“曹飛這些日子可有異動?”
蕭漠緩緩問道。
曹飛原本是借著六扇門身份掩飾的江洋大盜,被範祥抓住把柄後借機收服,成為了蕭漠身邊的貼身侍衛,然而這些日子以來,種種跡象顯示他對蕭漠並沒有多少忠誠之意,以前在京城之時,在朝中各種勢力對蕭漠身邊人進行接觸試探時,態度也是多有曖昧。
正因為如此,蕭漠對他也不再信任,與楚達相比,關係更顯疏遠,已是漸漸放棄。
想來想去,蕭漠卻是覺得,最有可能泄密的人,無疑就是他這位曾經的貼身侍衛曹飛了。
鄧尚全並不知蕭漠為何會突然問起曹飛,但還是快速答道:“回大人,曹飛這些日子本分的很,雖然大人您已經多日未與他相見,卻也未見他有什麽抱怨,隻是整日呆在自己屋中。”
聽到鄧尚全的回答,蕭漠反而鬆了一口氣,覺得自己找到了目標。
事若反常即為妖。以曹飛的性子,麵對自己的疏遠,又怎會這般安分?
而就在蕭漠想要吩咐什麽的時候,門外突然響起劉行之的聲音。
“簫大人可在?上元城劉行之、主薄劉勉求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