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因為是這樣,所以兩幫人吵起來可以說是必然的了,而這也正是林封謹想要達到的目的。
對於林封謹來說,國君呂羽已經早就知道了他的才能,因此鄉試對林封謹來說,目的也就是能中就行了,考個頭名又能怎樣?反而白白的招人嫉恨,所以幹脆就寫了這麽一份爭議性極強的卷子出來。
有道是文無第一,武無第二,大名鼎鼎的林封謹考了個十三名出來,在他前麵的十二個人肯定就沒有什麽話說了,當然不會跳出來說什麽偏心啊,作弊啊,便不會導致樹大招風。
而正因為林封謹卷子裏麵的爭議性,支持他的人就會大罵考官不公,有眼不識泰山,哪怕不認可林封謹觀點的人,也會在心中暗讚一句少年人真是有個性,哪怕是在鄉試這樣決定人生命運的時刻,居然都敢於堅持自己的觀點,也不怕遇到考官不喜你的觀點,直接就不取。
這樣一來,便任誰都猜不到事情的真相了,誰能想得到,林封謹的這個十三名是作弊得來的呢?並且幫忙他作弊的還有國君大人?
***
時間迅速的過去,一轉眼已經是九月了,這段時間裏麵,林封謹攜回來的財富被迅速的消耗著,一大半又填進了吳作城這個黑洞裏麵,非但將壞掉的神武弩更換了下來,更是額外填補了兩百台雙發神武弩過去。
同時,吳作城外出的大量商隊也是起到了明顯的效果,數量驚人的戰馬被交換了回來,草原上什麽都缺,就是不缺牛羊和馬匹,因此吳作城的騎兵也是被迅速重建,而戰俘則是在方圓五六百裏內都修築有了烽火台,建立了充足的預警係統。
越光蓮霧米也是有了新的進展,產量更高,對靈氣要求更小的品種被開發了出來,林封謹想了想,將其叫做熹光蓮霧米。當然,這種熹光蓮霧米結出來的米粒肯定就要遜色一些,無論是口感或者是靈氣都無法與越光蓮霧米種植出來的相比,
不過,這東西再怎麽說也是精心栽培種植出來的,單是裏麵蘊藏有靈氣這一項,也是與那些普通的優秀大米之間又有天壤之別了。可以預期的是,這東西隻要放出去,一定就可以賣個好價錢的。
所以林封謹很幹脆的決定,在目前的田畝當中大規模的種植熹光蓮霧米,至於越光蓮霧米則隻是種植一小部分再說,用處自然就是進貢和自家人吃,根本就不對外發賣的。
等到熹光蓮霧米儲存到了一定的數量之後,再準備開始全麵的鋪開來,一炮打響其名氣,然後將其定價遠遠的和其餘的糧食拉開,自然就不會和其餘的行業有所衝突了。
就在林封謹為自己的發財大計所籌劃的時候,中原上的戰事也是風起雲湧著,
有道是驕兵必敗,東海聯軍一開始確實是高歌猛進,堪稱是窮追猛打,勢如破竹,後來更是連州郡大城也是被其襲破,大有攻城略地的態勢。
在這一連番的勝利之下,東海聯軍內部的矛盾也就漸漸的顯示了出來,之前他們來攻的時候,都是戰戰兢兢的如履薄冰,為中原大國的威名所懾,可是現在試探性的進攻之後,卻忽然發覺這貌似可畏可怖的大國似乎也就這麽大一回事兒,居然是紙老虎,那麽心中也就驕傲自矜了起來。
有道是共患難不能共富貴,人心一散,隊伍就不好帶了。
東海諸國之間的聯盟本來就十分脆弱,並且彼此之間都是互相攻伐,有著血仇,外部的壓力一去,內部立即就湧現出來了分贓不均啊,指摘對方出工不出力啊等等聲音,這心思用在內鬥上多了,用在外部自然就少了。
這時候,遭受荼毒最烈的南鄭福王一係,便是窺準了時機,在距離海岸九十裏的海西郡黎縣設伏,看準了此時東海諸國最需求的木材,兵器,並且以此為誘餌,將其引誘來攻擊海西郡的黎縣。
東海諸國此時攜大勝之威而來,強勢登陸,圍攻黎縣,結果攻入黎縣之後才發覺中計,南鄭伏兵絡繹而出,將之圍得水泄不通,更是對黎縣圍而不攻,故意引來了留守的敵人來救,這便是兵法上有名的“圍城打援”戰術。
結果黎縣當中被困的東海聯軍還在眼巴巴的望著援軍的時候,他們等來的卻是援軍潰敗的消息,非但如此,就連他們乘坐而來的艦船居然也是被奪取了一大半!
因為雖然南鄭此時貌似分裂,但是景王那邊也是認識到了唇亡齒寒的道理,這一次不僅僅的大舉進兵來援助福王,更是說動了巫神出動,對付東海聯軍船隻上麵的蘇我使者。
這一戰被稱為是黎縣之戰,東海聯軍在這一戰當中,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驚人損失,超過十二萬名士兵被俘虜或者殺死,三十一名神官玉碎,更是損失了丁號戰區七成以上的艦船--------最要命的是,這些艦船若是被毀掉也罷了,更是有一大半都被對方俘虜了去,這就是此消彼長的問題了。
黎縣之戰以後,被入侵的中原四國也都做出了一係列的反撲和回應,普遍出現了大意輕敵的東海聯軍雖然沒有再出現黎縣那樣的慘敗,可是積少成多,頓時也是紛紛出現了數量不等的傷亡,累計起來的數字也是十分驚人。
東海聯軍在短短的數個月內嚴重受挫,也是林封謹事前沒有推算到的,就算是接下來東海聯軍還能從國內不斷的送來增援的士兵,但是不消說,死掉的那些士兵必然是最精銳訓練最好的那一批了,後麵彌補上來的,肯定都是第一次出兵的時候挑剩餘下來的,因此補充上來的這些軍士的戰力可想而已。
在這種情況下,林封謹的心卻是有些懸了起來。
為什麽?自然是擔心吳作城了。
之前他就推算,認為在戰略相持的階段,東海聯軍很可能就會考慮對吳作城下手,並且有四大充分的理由:
一來是能成功拔除這顆惡心的釘子,
二來還能夠得到一個良港,
三來則是可以在攻城戰當中順勢練兵,
四來吳作城不屬於四國當中的任何一國,所以不用擔心其援兵。
按理說,林封謹推算得很有道理,不過他卻是低估了一件事,那便是高估了東海聯軍的持續性,同時低估了最近一段時間來中原四國的瘋狂反撲對東海聯軍造成的傷害。
尤其是黎縣一戰,東海聯軍深入內陸九十裏,先是主力被反圍在了黎縣當中,接下來的圍城打援更是榨幹了對方的最後反撲的能力,甚至連船隻都奪走了一大半!而這隻是表麵現象,林封謹不知道的是,損失的十二萬人當中,有一大半都是日出之國的精銳,這些人損失之後,整個日出之國的戰力都至少要下降三分之一強。
非但如此,這一戰當中,日出之國統帥天盧殿下手下的八鬼又再次隕落了兩人,加上之前被林封謹氣死嘔血的鴉鬼策,在上茂戰死的其餘兩鬼,他的手下的這八大幹將隻餘其三,而損失掉的中低層將領給軍隊帶來的戰力銳減,還會產生極其深遠的影響。
同時,這一戰之後,日出之國的力量迅速衰竭,已經不再是之前一家獨大,需要兩三個國家聯合起來才能與之抗衡的地步了,眾所周知的是,軍隊當中最好隻有一個聲音,而現在隨著日出之國失去了可以主導戰局的能力後,東海聯軍內部的紛爭也開始迅速的變大了起來,並且他們雖然在這個階段出現了慘敗,但也可以說是撈得盆滿缽滿,心滿意足。
曆朝曆代,都是因為橫征暴斂,民眾吃不上飯了要被餓死,這才會忿然反抗。東海聯軍已經是滿載而歸,正因為如此,吃飽了的老虎也就失去了威懾力。
再加上最初的時候東海聯軍高歌猛進,可以說是意氣風發,直將中原英雄視為無物,但是到了現在,吃了大虧之下,卻著實有些矯枉過正的意思,又覺得中原四國最初的時候也隻是一時大意,此時拿出來了真正的實力自己就絕對不是對手了。
在這樣的情況下,當天盧殿下提出來諸國聯合出兵,要打吳作城的時候,尤其是在吳作城下麵吃過大虧的黑齒國,渤泥國,盧俱國三國就顯得十分消極了。
他們覺得這日出之國真的是吃飽了撐的!
若是之前窟窿灣大營沒有被放棄,壁壘防線尚在,那麽他們還有點興趣,現在好不容易換了個新的營地,你他娘的又說要打了!打那個看一看都十分紮眼的鬼地方不死人麽,不消耗物質嗎?說起來仿佛是隨便派幾百個人就能攻陷下來的那樣輕鬆?
再說了,現在去打的話,就算打下來了,這吳作城歸誰?莫不是你日出之國在下麵碰到了硬骨頭,吃了個大虧,就想要將手伸到咱們丙號戰區來了?幹你娘呢,你最初的時候在富庶的江南撈得盆滿缽滿,吃的滿嘴流油的時候怎麽不打?
並且此時東海聯軍在富庶的地區劫掠慣了,眼光也高了,再看那草原上的話,未免就覺得是鳥不拉屎,荒涼冷僻,毫無油水了。
所以,一幹人自然就有了異議,眼見得聯盟已經完全是被搞成一一盤散沙,日出之國的天盧殿下縱是雍容,也是氣得臉色鐵青,隻恨不得拋開這些鼠目寸光的王八蛋,自己領兵去將吳作城打下來。
但是,此時日出之國雖然還是強國,卻是已是今非昔比,再也不複之前的一言九鼎的盛況了。
天盧殿下有信心以一國之力攻陷吳作城,卻沒有信心以小代價攻陷吳作城,東海諸國之前幾百年都是互相攻伐,相互之間都有血海深仇的,就像是狼群當中一旦有狼受到了重傷,下場就是被同類分食。
若天盧殿下真的一意孤行,那麽此事搞不好就會成為一大把柄,要知道,他還有三四個兄弟都在虎視眈眈,隨時都準備將其從太子的位置上拉下來呢。
因此,林封謹在各方麵的情報匯聚起來了以後,分析出來了東海聯軍的真正目的,也是放下了心來,知道吳作城短期內也是沒有什麽威脅了,便急忙下令讓草原上麵的三裏部也是回歸了去,之前打仗可是弄得元氣大傷,此時便是好好的補充一番經濟。
令人慶幸的人,從窟窿灣大營當中劫掠來最多的還是糧食,單憑吳作城和三裏部,那是決計吃喝不完的,恰好又遇上了草原去年雪災,糧食這東西可是精貴無比的,比金銀什麽的都算是硬通貨,正好可以大力發展一番。
***
話說中舉以後,在此時的北齊便是有很多路可以走了,拿時髦一點的話來說,就是人生分外精彩。
舉人則是表示已經是一隻腳踏入仕途,接下來絕大多數的人都是會去考一考進士的,中了進士,那就是要包分配官職的。
當然,若是屢次考進士都不中,實在是身心疲憊,則是可以去謀求通判、同知、州同、縣丞、主簿等等位置,這些位置說白了,都不是一把手,但是呢卻是承上啟下,可以渾水摸魚的那種。
倘若是上官弱一些的,甚至可以狐假虎威,橫行一地,那威風勁兒也是絕對不差了。
甚至既不想考進士,也不想做官的,都可以直接在家享清福,哪怕是之前家裏窮得叮當響,但衝著舉人名下的那一百畝免稅田,也自是有人報效田地,有人甘為奴仆,讓你衣食無憂。
對於林封謹來說,這個舉人實在也沒什麽大不了的,他此時在外麵東奔西跑的,要想重新安靜下來讀書養氣卻也是有些困難了,回到襄都這半年多來,唯二的收獲就是在八月的一個夜晚,雷雨交加,結果一不小心就將溜進自己懷裏麵的苻敏兒給辦了,但後來林封謹多回想回想細節,怎麽也是有些入彀的意思。
不過林封謹雖然有些腹誹,但他也早就將苻敏兒看成了不容他人染指的禁臠,捅破那層關係也是遲早的,倒也有一種水到渠成的味道,而兩人有過了突破性的關係以後,苻敏兒則是更加喜歡粘著林封謹了,林員外心急著抱孫子,想要林家擺脫三代單傳的噩夢,因此雖然知道與禮教不合,卻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
這時候,草原上又傳來了好消息。
三裏部在阿斯河邊與草原上麵的三大部落之一:達顏部族展開大戰,大破對方聯軍六萬人,斬獲無數!!
自從東海聯軍撤離以後,擁有大量糧食的三裏部便以糧食為餌和禮物,迅速的進行擴張,這樣的全新懷柔擴張方式,可以說是無往而不利的,幾乎沒有部落能夠抵抗這樣的誘惑。
更重要的是,三裏部的擴張是建立在很鬆散的經濟聯盟的基礎上,並不要求對方加入成為自己的附庸部族,並不幹涉他們的任何活動,內部事務。唯一的要求就是每年按照新增牲口的數量,繳納一定比例的牛羊稅。
並且告訴這些部族,要繳納牛羊是建立在了有盈餘的基礎上,倘若是沒有盈餘的話,則是可以免交的,同時,聯盟內部在吳作城交易的話,可以享受折扣價。
其實說得直白一點,這就是林封謹從前世的記憶裏麵借鑒來的會員模式:
繳納一定的會費入場,然後按照會員身份的不同享受VIP的折扣。
當然,現在隻是搞了初級VIP出來,以後的話,再來進行慢慢的細分。
因為草原上大量的部族都被三裏部引誘,加入了聯盟,所以達顏部族就直覺到了威脅,直接將三裏部派遣出去的兩支小商隊殺了,人腦袋和馬腦袋都砍了下來,堆了三座京觀。
三裏部便悍然出軍,與達顏部落戰於阿斯河邊。
要知道,三裏部在之前的一戰之後,裏麵的軍士也都仿佛是被淬煉過的鋼鐵那樣,無論是三裏部的騎兵,還是張雷所領的重盾步兵,都已經算得上是精銳了,並且這一戰出征的時候,便目前這些人馬為骨幹大肆擴軍,從抓獲的俘虜,牧奴當中選取兵士,一口氣擴張到三萬餘人。
因為吸收來的這些俘虜大部分也都是東海諸國的軍人,所以戰力絕對不會有明顯的下降。
甚至林封謹可以斷言,這三萬餘人的戰力,甚至都不會比狂風將軍申殘或者說橫波將軍麾下的人馬差到哪裏去。
在阿斯河邊,三裏部列陣,以步軍為正麵擺陣,騎兵護住兩翼,任由達顏部落來攻。
此時三裏部乃是在達顏部落的領地上,若是達顏部落沉得住氣,那麽步軍則是每日前行三十裏,直搗達顏部落的發源地呼日圖草原,因此不怕達顏部落不上鉤,何況草原民族,素來都是劫掠如火,沉不住氣的。
結果達顏部落一衝之下,立即就吃了大虧,原來他們衝鋒到了一半的時候,三裏部前方的幾排軍士陡然散開,居然露出來了一字排開的八十台神武弩!
這些神武弩都是被裝在了大車的車廂裏麵,草原地勢平坦,行進無礙,更是最新的連發弩,八十台神武弩齊射之下,可以說是人仰馬翻,前方衝陣的四五排騎兵可以說都是仿佛撞到了無形的牆壁上麵,慘死當場。
八十台神武弩齊射兩輪以後,便是被拖著往後方去了,這時候,鎮守中軍的步軍才仿佛是圖窮匕見,剝雞蛋殼似的,露出來了最終應對騎兵的措施,那便是橫亙若城牆一般的大車陣!
這大車平時是用來裝載步軍的糧草輜重,節約士兵的體力,一旦發覺對方騎兵即將來襲,便是很幹脆的將其打橫,變成車陣!並且這車陣並不像是城牆那樣的完全封死,而是將三四百輛大車零散分布在了戰陣上麵,留有不少的可以進入的缺口。
也就是說,在這樣的情況下,達顏部落的騎兵既然有路可走,那麽就肯定不會傻到直接去一頭撞到了大車上,因此衝入車陣以後,勢必就要減速下來,而騎兵一減速下來,那威力也就至少下降了七成。
接下來這些減速了的騎兵,麵對的卻是張雷指揮的口銜鋼刀,手持重盾的重甲步兵,達顏部落的騎兵裝備本來就十分簡陋,失去了戰馬的衝擊力以後,麵對重甲步兵甚至是破防都難,因此下場可想而知!
達顏部落發覺不對以後,急忙下令前鋒撤軍,結果這一撤軍之下,護住兩翼的三裏部騎兵頓時便乘勢追擊,立即就殺得那個是血流成河,人頭滾滾,甚至連林封謹派人送來破陣的機關巨獸也沒有動用。
這一戰之後,三裏部隱然已經成為了草原上崛起的新貴,而在三裏部勢力範圍內討生活的部族的出產,支持吳作城的貿易已經是綽綽有餘了。
***
對於林封謹來說,自己掌控的三裏部勢力迅速膨脹乃是天大的好事,但是他此時心中也是有著一大隱憂,那就是自己的實力可以說是完全處於停滯狀態,七衝門一日不破,那麽自己的實力就一日被卡在了要命的瓶頸上。
所以,林封謹思前想後,破關這件事可以說就迫在眉睫了,此時七衝門的最後那一關,林封謹在前往西戎一行的時候,便已經知道了應該去尋找傳承了茶道至道的東家之子,很可能破關的關鍵就在她的身上。
而東家之子乃是一個古老家族當中的稱謂,乃是一代一代傳下去的,就類似於“族長”“長老”之類的,並不是固定指的某個人。
問題的關鍵是,東家之子這個家族一直都是隱姓埋名,隱藏得那個可以說是極好的,甚至北齊以舉國之力,也沒有獲得這個家族的蛛絲馬跡。好在林封謹也是知道一件十分隱秘的事情,那就是當代的東家之子,居然和自己的恩師九淵先生扯上了關係,兩人似乎還有一段說不清道不明的孽緣。(未完待續)
對於林封謹來說,國君呂羽已經早就知道了他的才能,因此鄉試對林封謹來說,目的也就是能中就行了,考個頭名又能怎樣?反而白白的招人嫉恨,所以幹脆就寫了這麽一份爭議性極強的卷子出來。
有道是文無第一,武無第二,大名鼎鼎的林封謹考了個十三名出來,在他前麵的十二個人肯定就沒有什麽話說了,當然不會跳出來說什麽偏心啊,作弊啊,便不會導致樹大招風。
而正因為林封謹卷子裏麵的爭議性,支持他的人就會大罵考官不公,有眼不識泰山,哪怕不認可林封謹觀點的人,也會在心中暗讚一句少年人真是有個性,哪怕是在鄉試這樣決定人生命運的時刻,居然都敢於堅持自己的觀點,也不怕遇到考官不喜你的觀點,直接就不取。
這樣一來,便任誰都猜不到事情的真相了,誰能想得到,林封謹的這個十三名是作弊得來的呢?並且幫忙他作弊的還有國君大人?
***
時間迅速的過去,一轉眼已經是九月了,這段時間裏麵,林封謹攜回來的財富被迅速的消耗著,一大半又填進了吳作城這個黑洞裏麵,非但將壞掉的神武弩更換了下來,更是額外填補了兩百台雙發神武弩過去。
同時,吳作城外出的大量商隊也是起到了明顯的效果,數量驚人的戰馬被交換了回來,草原上什麽都缺,就是不缺牛羊和馬匹,因此吳作城的騎兵也是被迅速重建,而戰俘則是在方圓五六百裏內都修築有了烽火台,建立了充足的預警係統。
越光蓮霧米也是有了新的進展,產量更高,對靈氣要求更小的品種被開發了出來,林封謹想了想,將其叫做熹光蓮霧米。當然,這種熹光蓮霧米結出來的米粒肯定就要遜色一些,無論是口感或者是靈氣都無法與越光蓮霧米種植出來的相比,
不過,這東西再怎麽說也是精心栽培種植出來的,單是裏麵蘊藏有靈氣這一項,也是與那些普通的優秀大米之間又有天壤之別了。可以預期的是,這東西隻要放出去,一定就可以賣個好價錢的。
所以林封謹很幹脆的決定,在目前的田畝當中大規模的種植熹光蓮霧米,至於越光蓮霧米則隻是種植一小部分再說,用處自然就是進貢和自家人吃,根本就不對外發賣的。
等到熹光蓮霧米儲存到了一定的數量之後,再準備開始全麵的鋪開來,一炮打響其名氣,然後將其定價遠遠的和其餘的糧食拉開,自然就不會和其餘的行業有所衝突了。
就在林封謹為自己的發財大計所籌劃的時候,中原上的戰事也是風起雲湧著,
有道是驕兵必敗,東海聯軍一開始確實是高歌猛進,堪稱是窮追猛打,勢如破竹,後來更是連州郡大城也是被其襲破,大有攻城略地的態勢。
在這一連番的勝利之下,東海聯軍內部的矛盾也就漸漸的顯示了出來,之前他們來攻的時候,都是戰戰兢兢的如履薄冰,為中原大國的威名所懾,可是現在試探性的進攻之後,卻忽然發覺這貌似可畏可怖的大國似乎也就這麽大一回事兒,居然是紙老虎,那麽心中也就驕傲自矜了起來。
有道是共患難不能共富貴,人心一散,隊伍就不好帶了。
東海諸國之間的聯盟本來就十分脆弱,並且彼此之間都是互相攻伐,有著血仇,外部的壓力一去,內部立即就湧現出來了分贓不均啊,指摘對方出工不出力啊等等聲音,這心思用在內鬥上多了,用在外部自然就少了。
這時候,遭受荼毒最烈的南鄭福王一係,便是窺準了時機,在距離海岸九十裏的海西郡黎縣設伏,看準了此時東海諸國最需求的木材,兵器,並且以此為誘餌,將其引誘來攻擊海西郡的黎縣。
東海諸國此時攜大勝之威而來,強勢登陸,圍攻黎縣,結果攻入黎縣之後才發覺中計,南鄭伏兵絡繹而出,將之圍得水泄不通,更是對黎縣圍而不攻,故意引來了留守的敵人來救,這便是兵法上有名的“圍城打援”戰術。
結果黎縣當中被困的東海聯軍還在眼巴巴的望著援軍的時候,他們等來的卻是援軍潰敗的消息,非但如此,就連他們乘坐而來的艦船居然也是被奪取了一大半!
因為雖然南鄭此時貌似分裂,但是景王那邊也是認識到了唇亡齒寒的道理,這一次不僅僅的大舉進兵來援助福王,更是說動了巫神出動,對付東海聯軍船隻上麵的蘇我使者。
這一戰被稱為是黎縣之戰,東海聯軍在這一戰當中,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驚人損失,超過十二萬名士兵被俘虜或者殺死,三十一名神官玉碎,更是損失了丁號戰區七成以上的艦船--------最要命的是,這些艦船若是被毀掉也罷了,更是有一大半都被對方俘虜了去,這就是此消彼長的問題了。
黎縣之戰以後,被入侵的中原四國也都做出了一係列的反撲和回應,普遍出現了大意輕敵的東海聯軍雖然沒有再出現黎縣那樣的慘敗,可是積少成多,頓時也是紛紛出現了數量不等的傷亡,累計起來的數字也是十分驚人。
東海聯軍在短短的數個月內嚴重受挫,也是林封謹事前沒有推算到的,就算是接下來東海聯軍還能從國內不斷的送來增援的士兵,但是不消說,死掉的那些士兵必然是最精銳訓練最好的那一批了,後麵彌補上來的,肯定都是第一次出兵的時候挑剩餘下來的,因此補充上來的這些軍士的戰力可想而已。
在這種情況下,林封謹的心卻是有些懸了起來。
為什麽?自然是擔心吳作城了。
之前他就推算,認為在戰略相持的階段,東海聯軍很可能就會考慮對吳作城下手,並且有四大充分的理由:
一來是能成功拔除這顆惡心的釘子,
二來還能夠得到一個良港,
三來則是可以在攻城戰當中順勢練兵,
四來吳作城不屬於四國當中的任何一國,所以不用擔心其援兵。
按理說,林封謹推算得很有道理,不過他卻是低估了一件事,那便是高估了東海聯軍的持續性,同時低估了最近一段時間來中原四國的瘋狂反撲對東海聯軍造成的傷害。
尤其是黎縣一戰,東海聯軍深入內陸九十裏,先是主力被反圍在了黎縣當中,接下來的圍城打援更是榨幹了對方的最後反撲的能力,甚至連船隻都奪走了一大半!而這隻是表麵現象,林封謹不知道的是,損失的十二萬人當中,有一大半都是日出之國的精銳,這些人損失之後,整個日出之國的戰力都至少要下降三分之一強。
非但如此,這一戰當中,日出之國統帥天盧殿下手下的八鬼又再次隕落了兩人,加上之前被林封謹氣死嘔血的鴉鬼策,在上茂戰死的其餘兩鬼,他的手下的這八大幹將隻餘其三,而損失掉的中低層將領給軍隊帶來的戰力銳減,還會產生極其深遠的影響。
同時,這一戰之後,日出之國的力量迅速衰竭,已經不再是之前一家獨大,需要兩三個國家聯合起來才能與之抗衡的地步了,眾所周知的是,軍隊當中最好隻有一個聲音,而現在隨著日出之國失去了可以主導戰局的能力後,東海聯軍內部的紛爭也開始迅速的變大了起來,並且他們雖然在這個階段出現了慘敗,但也可以說是撈得盆滿缽滿,心滿意足。
曆朝曆代,都是因為橫征暴斂,民眾吃不上飯了要被餓死,這才會忿然反抗。東海聯軍已經是滿載而歸,正因為如此,吃飽了的老虎也就失去了威懾力。
再加上最初的時候東海聯軍高歌猛進,可以說是意氣風發,直將中原英雄視為無物,但是到了現在,吃了大虧之下,卻著實有些矯枉過正的意思,又覺得中原四國最初的時候也隻是一時大意,此時拿出來了真正的實力自己就絕對不是對手了。
在這樣的情況下,當天盧殿下提出來諸國聯合出兵,要打吳作城的時候,尤其是在吳作城下麵吃過大虧的黑齒國,渤泥國,盧俱國三國就顯得十分消極了。
他們覺得這日出之國真的是吃飽了撐的!
若是之前窟窿灣大營沒有被放棄,壁壘防線尚在,那麽他們還有點興趣,現在好不容易換了個新的營地,你他娘的又說要打了!打那個看一看都十分紮眼的鬼地方不死人麽,不消耗物質嗎?說起來仿佛是隨便派幾百個人就能攻陷下來的那樣輕鬆?
再說了,現在去打的話,就算打下來了,這吳作城歸誰?莫不是你日出之國在下麵碰到了硬骨頭,吃了個大虧,就想要將手伸到咱們丙號戰區來了?幹你娘呢,你最初的時候在富庶的江南撈得盆滿缽滿,吃的滿嘴流油的時候怎麽不打?
並且此時東海聯軍在富庶的地區劫掠慣了,眼光也高了,再看那草原上的話,未免就覺得是鳥不拉屎,荒涼冷僻,毫無油水了。
所以,一幹人自然就有了異議,眼見得聯盟已經完全是被搞成一一盤散沙,日出之國的天盧殿下縱是雍容,也是氣得臉色鐵青,隻恨不得拋開這些鼠目寸光的王八蛋,自己領兵去將吳作城打下來。
但是,此時日出之國雖然還是強國,卻是已是今非昔比,再也不複之前的一言九鼎的盛況了。
天盧殿下有信心以一國之力攻陷吳作城,卻沒有信心以小代價攻陷吳作城,東海諸國之前幾百年都是互相攻伐,相互之間都有血海深仇的,就像是狼群當中一旦有狼受到了重傷,下場就是被同類分食。
若天盧殿下真的一意孤行,那麽此事搞不好就會成為一大把柄,要知道,他還有三四個兄弟都在虎視眈眈,隨時都準備將其從太子的位置上拉下來呢。
因此,林封謹在各方麵的情報匯聚起來了以後,分析出來了東海聯軍的真正目的,也是放下了心來,知道吳作城短期內也是沒有什麽威脅了,便急忙下令讓草原上麵的三裏部也是回歸了去,之前打仗可是弄得元氣大傷,此時便是好好的補充一番經濟。
令人慶幸的人,從窟窿灣大營當中劫掠來最多的還是糧食,單憑吳作城和三裏部,那是決計吃喝不完的,恰好又遇上了草原去年雪災,糧食這東西可是精貴無比的,比金銀什麽的都算是硬通貨,正好可以大力發展一番。
***
話說中舉以後,在此時的北齊便是有很多路可以走了,拿時髦一點的話來說,就是人生分外精彩。
舉人則是表示已經是一隻腳踏入仕途,接下來絕大多數的人都是會去考一考進士的,中了進士,那就是要包分配官職的。
當然,若是屢次考進士都不中,實在是身心疲憊,則是可以去謀求通判、同知、州同、縣丞、主簿等等位置,這些位置說白了,都不是一把手,但是呢卻是承上啟下,可以渾水摸魚的那種。
倘若是上官弱一些的,甚至可以狐假虎威,橫行一地,那威風勁兒也是絕對不差了。
甚至既不想考進士,也不想做官的,都可以直接在家享清福,哪怕是之前家裏窮得叮當響,但衝著舉人名下的那一百畝免稅田,也自是有人報效田地,有人甘為奴仆,讓你衣食無憂。
對於林封謹來說,這個舉人實在也沒什麽大不了的,他此時在外麵東奔西跑的,要想重新安靜下來讀書養氣卻也是有些困難了,回到襄都這半年多來,唯二的收獲就是在八月的一個夜晚,雷雨交加,結果一不小心就將溜進自己懷裏麵的苻敏兒給辦了,但後來林封謹多回想回想細節,怎麽也是有些入彀的意思。
不過林封謹雖然有些腹誹,但他也早就將苻敏兒看成了不容他人染指的禁臠,捅破那層關係也是遲早的,倒也有一種水到渠成的味道,而兩人有過了突破性的關係以後,苻敏兒則是更加喜歡粘著林封謹了,林員外心急著抱孫子,想要林家擺脫三代單傳的噩夢,因此雖然知道與禮教不合,卻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
這時候,草原上又傳來了好消息。
三裏部在阿斯河邊與草原上麵的三大部落之一:達顏部族展開大戰,大破對方聯軍六萬人,斬獲無數!!
自從東海聯軍撤離以後,擁有大量糧食的三裏部便以糧食為餌和禮物,迅速的進行擴張,這樣的全新懷柔擴張方式,可以說是無往而不利的,幾乎沒有部落能夠抵抗這樣的誘惑。
更重要的是,三裏部的擴張是建立在很鬆散的經濟聯盟的基礎上,並不要求對方加入成為自己的附庸部族,並不幹涉他們的任何活動,內部事務。唯一的要求就是每年按照新增牲口的數量,繳納一定比例的牛羊稅。
並且告訴這些部族,要繳納牛羊是建立在了有盈餘的基礎上,倘若是沒有盈餘的話,則是可以免交的,同時,聯盟內部在吳作城交易的話,可以享受折扣價。
其實說得直白一點,這就是林封謹從前世的記憶裏麵借鑒來的會員模式:
繳納一定的會費入場,然後按照會員身份的不同享受VIP的折扣。
當然,現在隻是搞了初級VIP出來,以後的話,再來進行慢慢的細分。
因為草原上大量的部族都被三裏部引誘,加入了聯盟,所以達顏部族就直覺到了威脅,直接將三裏部派遣出去的兩支小商隊殺了,人腦袋和馬腦袋都砍了下來,堆了三座京觀。
三裏部便悍然出軍,與達顏部落戰於阿斯河邊。
要知道,三裏部在之前的一戰之後,裏麵的軍士也都仿佛是被淬煉過的鋼鐵那樣,無論是三裏部的騎兵,還是張雷所領的重盾步兵,都已經算得上是精銳了,並且這一戰出征的時候,便目前這些人馬為骨幹大肆擴軍,從抓獲的俘虜,牧奴當中選取兵士,一口氣擴張到三萬餘人。
因為吸收來的這些俘虜大部分也都是東海諸國的軍人,所以戰力絕對不會有明顯的下降。
甚至林封謹可以斷言,這三萬餘人的戰力,甚至都不會比狂風將軍申殘或者說橫波將軍麾下的人馬差到哪裏去。
在阿斯河邊,三裏部列陣,以步軍為正麵擺陣,騎兵護住兩翼,任由達顏部落來攻。
此時三裏部乃是在達顏部落的領地上,若是達顏部落沉得住氣,那麽步軍則是每日前行三十裏,直搗達顏部落的發源地呼日圖草原,因此不怕達顏部落不上鉤,何況草原民族,素來都是劫掠如火,沉不住氣的。
結果達顏部落一衝之下,立即就吃了大虧,原來他們衝鋒到了一半的時候,三裏部前方的幾排軍士陡然散開,居然露出來了一字排開的八十台神武弩!
這些神武弩都是被裝在了大車的車廂裏麵,草原地勢平坦,行進無礙,更是最新的連發弩,八十台神武弩齊射之下,可以說是人仰馬翻,前方衝陣的四五排騎兵可以說都是仿佛撞到了無形的牆壁上麵,慘死當場。
八十台神武弩齊射兩輪以後,便是被拖著往後方去了,這時候,鎮守中軍的步軍才仿佛是圖窮匕見,剝雞蛋殼似的,露出來了最終應對騎兵的措施,那便是橫亙若城牆一般的大車陣!
這大車平時是用來裝載步軍的糧草輜重,節約士兵的體力,一旦發覺對方騎兵即將來襲,便是很幹脆的將其打橫,變成車陣!並且這車陣並不像是城牆那樣的完全封死,而是將三四百輛大車零散分布在了戰陣上麵,留有不少的可以進入的缺口。
也就是說,在這樣的情況下,達顏部落的騎兵既然有路可走,那麽就肯定不會傻到直接去一頭撞到了大車上,因此衝入車陣以後,勢必就要減速下來,而騎兵一減速下來,那威力也就至少下降了七成。
接下來這些減速了的騎兵,麵對的卻是張雷指揮的口銜鋼刀,手持重盾的重甲步兵,達顏部落的騎兵裝備本來就十分簡陋,失去了戰馬的衝擊力以後,麵對重甲步兵甚至是破防都難,因此下場可想而知!
達顏部落發覺不對以後,急忙下令前鋒撤軍,結果這一撤軍之下,護住兩翼的三裏部騎兵頓時便乘勢追擊,立即就殺得那個是血流成河,人頭滾滾,甚至連林封謹派人送來破陣的機關巨獸也沒有動用。
這一戰之後,三裏部隱然已經成為了草原上崛起的新貴,而在三裏部勢力範圍內討生活的部族的出產,支持吳作城的貿易已經是綽綽有餘了。
***
對於林封謹來說,自己掌控的三裏部勢力迅速膨脹乃是天大的好事,但是他此時心中也是有著一大隱憂,那就是自己的實力可以說是完全處於停滯狀態,七衝門一日不破,那麽自己的實力就一日被卡在了要命的瓶頸上。
所以,林封謹思前想後,破關這件事可以說就迫在眉睫了,此時七衝門的最後那一關,林封謹在前往西戎一行的時候,便已經知道了應該去尋找傳承了茶道至道的東家之子,很可能破關的關鍵就在她的身上。
而東家之子乃是一個古老家族當中的稱謂,乃是一代一代傳下去的,就類似於“族長”“長老”之類的,並不是固定指的某個人。
問題的關鍵是,東家之子這個家族一直都是隱姓埋名,隱藏得那個可以說是極好的,甚至北齊以舉國之力,也沒有獲得這個家族的蛛絲馬跡。好在林封謹也是知道一件十分隱秘的事情,那就是當代的東家之子,居然和自己的恩師九淵先生扯上了關係,兩人似乎還有一段說不清道不明的孽緣。(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