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權想起明早就要奉朱元璋的聖旨,去國子監上課,頭疼不已,和荊鯤說起今早散朝之後,自己因為大罵宋太祖以下所有宋朝皇帝,給洪武皇帝疾言厲色斥責,讓自己去國子監讀書之事。


    荊鯤聞言,心中又是欣慰又是略微擔憂,欣慰的是這個寧王殿下似乎天生就不將任何皇帝放在眼中,內心中沒了畏懼,將皇帝也看做了平等相待,互相博弈的對手,鬥智鬥力之際,才不會無形中居於被動。擔憂的是他有些言辭過於驚世駭俗,引人注目,想到這裏,歎了口氣緩緩說道:“殿下日後須得謹言慎行才是,很多東西心知肚明即可,就是那層窗戶紙萬萬不要捅破,否則隻有招人忌諱。若非您乃是親王殿下的身份,且最近甚得皇帝看重,若換做了是普通臣子,隻因今日非議宋朝皇帝之言,怕此時已然身處詔獄之中了也不一定。”


    朱權聞言沒好氣的皺起眉頭說道:“這些酸儒來來去去就是那麽一套東西,用以給我催眠,倒是立竿見影,頗具神效。”


    荊鯤笑著搖了搖手,緩緩說道:“儒家學派所尊奉的忠君愛國,仁,義,禮,智,信。這些道理即便千年之後,對於潛移默化臣民,保證江山社稷,抵禦外敵,造福老百姓也有著難以估量的價值。不可以酸儒,腐儒之論將所有儒家思想一網打盡。可惜自漢武帝劉徹罷百家獨尊儒術之後,後世大多數儒家士子所修習的學問,已是迫於身處的形勢,而大大改變,所以他們也隻能管中窺豹,所得不過是隻鱗片抓而已。”


    “迫於形勢?”朱權聞言奇道,心中一時間不明所以。


    荊鯤沉吟片刻後,說道:“殿下給皇帝朱元璋所背的那段,出自漢武帝時期大儒董仲舒的言論是如何說的?”


    朱權在東宮伴讀之時,給方孝孺灌輸最多的便是這董仲舒的論調,聞言背道:“傳曰:唯天子受命於天,天下受命於天子,一國則受命於君。君命順,則民有順命;君命逆,則民有逆命;故曰:一人有慶,兆民賴之。此之謂也。”說到這裏,隻覺得口幹舌燥,端起茶杯來和了一口潤潤嗓子,苦笑道:“我現在一聽到這段話就想打瞌睡。”


    荊鯤眼見他這般苦惱之狀,忍不住有點好笑,沉聲接道:“那是因為殿下心中已然先入為主,對儒家學派有了極大的成見,所見已然大為偏頗。”說到這裏,輕輕歎了口氣,緩緩接道:“平心而論,這段出自董仲舒《春秋繁露》的言論乃是精辟持平之論。“唯天子受命於天,天下受命於天子,一國則受命於君。這前麵兩句自然是強調皇權至上,不可侵犯。可“一人有慶,兆民賴之。此之謂也。”這裏的“一人”指的是天子,天子行得正,符合天地之道,才能“有慶”,否則就會遭殃了。故此,董仲舒這段話的意思是說,天子的責任之重大是無可比擬的,他的道德才能不僅關係到他本人的吉凶禍福,更關係到民眾的吉凶禍福。”


    朱權聞言眼前霍然一亮,微笑說道:“這就是申明皇帝權力至高無上的同時,也說明了為君者的對於無數黎民百姓的責任和義務了。”說到這裏,轉頭看了看荊鯤,突然笑道:“以此所見,這老董的話不但沒有光拍馬屁,反倒有些警戒教育皇帝的口吻了?”聽得荊鯤如此解說,他這才知道自己以前先入為主,將這位老董錯看做了書呆子一流的人物。


    荊鯤歎息一聲,說道:“這位董仲舒出此言論,惹得漢武帝劉徹大怒,將其抓起來關了幾日後釋放,以懲戒他的妄言妄語。”


    朱權聽老師這麽說,忍不住伸了伸舌頭,笑道:“還算他運氣好,遇到漢武帝劉徹這麽一位雄才大略,有容人之量的皇帝。若是遇到些心胸狹窄,睚眥必報的怨婦君主,隻怕論他個欺君之罪,滅了九族,燒了他寫的書都是大有可能。”


    荊鯤點了點頭接道:“所以後世很多口口聲聲,將孔孟奉為聖賢的儒家子弟,隻以孔孟言論的隻鱗片抓,否定其他學派的思想,這種就是徹頭徹尾的腐儒了。而象殿下所說,巡城禦史周觀政,戶科給事中卓敬這類後世儒家士子,沒有人雲亦雲,意識到戰國時期以變法強大秦國,為秦始皇掃滅六國,一統華夏,打下堅實基礎的商鞅所提倡的“以法治國”的思想對於治理國家的重要性,這就極為難能可貴了。可惜法家所提倡的嚴刑峻法,以法治國,也不是短時間內所能見效,而且勢必與皇親國戚,豪門氏族為敵,故此商鞅雖是強大了秦國,為秦始皇統一華夏奠定了不世奇功,可惜自己卻遭受車裂酷刑而死。”


    “商鞅變法”乃是中國曆史上極為重要的事件,朱權以前早有耳聞,直到此時,自己身處這個古代世界權力巔峰的漩渦日久,這才領會到了作為一個臣子,堅持自己治理國家的信念,與全天下為敵,是需要多麽大的勇氣。想到這裏,朗聲說道:“雖是身遭酷刑,但這種以法治國的思想,即使數百年後,最為強大,富有,文明的國家也是崇尚的。沒有商鞅變法,何來秦始皇的統一中國?曆史車輪由一個人而改變,這的確是非常了不起了,影響之深遠,已然超越了無數皇帝。”


    荊鯤聞言甚是欣慰,微笑說道:“孔子,孟子生活的時代,那可是春秋戰國時期,遠在秦始皇統一華夏,稱皇帝之前。秦,楚,齊,魏,燕,韓,趙這些都隻能算作是諸侯國,名義上服從於周天子,世人心中還沒有大一統的思想。所以象商鞅,孫臏這些大才都不是為本國效力,而孔孟也是遊學各國。諸國士子崇尚的學風乃是百家爭鳴,各抒己見,常有論戰之舉。而自秦始皇之後,焚書坑儒,有了皇帝這個君臨天下,至高無上的稱謂,事情就不那麽簡單了。”


    朱權心中苦笑,伸手摸了摸鼻子,暗自忖道:後世皇帝推崇的這所謂“正統”儒學,隻怕就是隻能強調老董的前兩句話,講究君權天授,至高無上。無視後麵幾句,天下興亡,皇帝有責這些意思了。反正國家搞得好就是皇帝的功勞,滅了就是奸臣作祟,與皇帝無涉,即使有那麽些心如明鏡的人,也不敢再出來如老董般教育皇帝了。封建王朝的曆代皇帝,無論昏君也罷,明君也好,概莫能免,都喜歡以他們認為“正統”的儒家思想去教育臣民,但治理國家方麵,很多落到實處之事,卻也離不開法家思想的剛直不阿,這就是所謂的各取所需了。他心裏想得明白,嘴上卻不說破,轉頭看了看荊鯤,笑道:“我現在倒是突然明白了佛家所說的,不可說,不可說是什麽意思了。”


    荊鯤聞言撫掌大笑。


    朱權眼見老師笑得甚是歡暢,心中暗自歎氣,忖道:可惜後世很多人動不動就將自己眼中所認識到,隻鱗片抓的“儒家”思想,製作成了一頂頂“軟弱,膽怯”的帽子,不問青紅皂白,朝別人腦袋上一陣亂扣。完全無視了孟子所講究的忠君愛國,舍生取義這種充滿陽剛之氣的思想,在漫長封建社會中同樣熏陶出了無數奮勇抵抗異族外敵,寧死不降,保護自己文化的民族英雄。這種荒誕不經,幼稚可笑的行為,無異於管中窺豹,一竿子打翻一船人。


    回想起早朝之時,洪武皇帝朱元璋對於征討漠北元庭,大軍統帥的人選,模棱兩可的態度。朱權便即說出了早朝上所見所聞,以及朱元璋問到此事時,自己的答複。


    荊鯤沉吟片刻後輕聲說道:“據老夫隨軍去遼東之際,在王弼將軍處所知,穎國公傅友德將軍,自投效朱元璋以來,屢立大功,平西蜀,下雲南,精於騎兵指揮,且和元軍大小戰無數,未曾一敗。表麵上看來似乎是眾望所歸,乃是主帥的不二人選。可惜的便是他打仗太厲害,且不是淮西舊部,此事隻怕還另有變數。”


    朱權聞言苦笑,忖道:這個朱老爺子,明明最喜歡獨斷專行,一手遮天,偏偏又要東問問,西問問,搞得似乎很民主一般,真不知道他在想些什麽。無奈之下,站起身來伸了一個懶腰,笑道:“算了,反正誰當主帥,我就跟誰學帶兵打仗,也不去操這份閑心了。”


    荊鯤想起朱權所說,明日早間還要去國子監讀書,雙目凝視朱權微笑道:“忍字心頭一把刀,不論是沙場將帥,還是周旋這廟堂之上,該忍的還須忍耐才是。”


    “我和朱老四今日早朝之時,讚成遷都,讚成殺那些個國子監學生,早就背了黑鍋。朱老四明日午時還要去做這得罪天下讀書人的監斬之事,不也沒吭氣麽?他能忍我也能忍,反正明日去讀書,我就逆來順受,隨便他們噴,愛怎麽著怎麽著吧。”朱權一副死豬不怕開水燙的口氣說道。


    夜深之後,朱權躺在自己的床上,輾轉反側,暗自埋怨師秦卓峰,忖道:師傅也不知道跑哪裏去了,關鍵時候竟是蹤影不見,也不來管教管教這個刁蠻任性的師姐。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逐鹿大明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春江釣客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春江釣客並收藏逐鹿大明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