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色大明時分,朱權率領麾下景駿,司馬超兩人再次來到燕王府,向朱棣言明二人解甲歸田之意。
朱棣眼見朱權遣散軍中心腹將領的舉動,不禁暗自喜悅,假意挽留數句後當即命人去軍中提取金銀,重重賞賜二人。
約莫一個時辰後,寧王府中。收拾停當,換做布衣打扮的景駿,司馬超二人在王府客廳之中向朱權拜別。
朱權回想二人自追隨自己以來忠心耿耿,數年之中浴血廝殺,離別之際也不禁有些傷感,沉聲說道:“不論昔日你們自認為欠下本王什麽,數年中追隨本王征戰沙場,也已全數還清。你等便去尋一個山明水秀之地,安安心心的做富家翁吧。”
遙望他二人離去的背影,朱權回想起朱棣看似毫不經意的說起待京師一切穩固,便要遣人前往大寧,將自己的妻兒盡皆接回京師享福的言語,內心之中突然對這兩個解甲歸田的人湧起一絲羨慕,甚至可以說是嫉妒的感覺,苦笑忖道:本王才是既跑不了和尚,也跑不了廟。
黃昏時分,朱棣得親兵千戶紀綱稟報,說是一眾負責清理紫禁城中被焚毀的奉天殿的士卒發掘出一具已然焦黑難辨的屍身,思忖良久後終於沉聲傳下自己的命令。明日一早,朝中文武明日一早隨自己入宮查看。
第二日,朱棣手指抬到麵前不遠處那已然難以辨認的屍骸,喟然長歎道:“本王奉天靖難,乃是不願束手就擒,為朝中奸佞所害。陛下何故作此縱火自焚之舉?”
身穿蟒袍,肅立一側的朱權眼見朱棣當著一眾文官武將,把死於大火的建文皇帝朱允炆的皇後指認為其本人,當即知機的躬身歎道:“王兄所言甚是,想必是咱們那侄兒眼見咱們大軍入城,心神大亂下這才引火燒身。”
穀王朱橞,曹國公李景隆等人當即紛紛頷首,讚同燕王,寧王所言。
朱棣悲聲道:“皇帝陛下乃昔日父皇遺詔接掌皇位之人,本王當以天子之禮葬之。”
朱權聞言連連稱善,語重心長的說道:“王兄,想我大明數千萬軍民,泱泱大國豈能一日無主?以愚弟所見,王兄當在拜祭父皇孝陵後便即身登大位,以安普天下臣民之心。”
素來被燕王朱棣視為左膀右臂的大將朱能聞聽朱權勸進之言,當即步出隊列,跪倒在地高聲道:“殿下乃諸位親王之首,皇帝陛下既是已經罹難,殿下身為先皇之子,名正言順下理當繼承大統。”
邱福,張信,陳瑄等眾將素來以朱能馬首是瞻,到了此刻紛紛跪倒一片,眾口一詞的勸諫燕王殿下在厚葬“皇帝”後繼承皇位大統。他等一幹軍中大將不論是昔日自靖難之初便即追隨燕王,還是後來迫於形勢所歸順,到了攻占京師後念及自己等一幹從龍功臣必將封官賜爵,早已是竊喜難耐。
戶部尚書夏元吉,前兵部尚書茹瑺等一眾文官,雖則對於皇帝自焚而死的事內心之中難以盡信,到了此刻也不得不紛紛跪倒在地,一麵暗自腹誹寧王朱權的無恥,一麵和李景隆,朱能等人一起勸諫朱棣接掌皇位。
朱棣眼見呼喇喇跪倒一地的文官武將,故作勃然變色之態,拂袖斷然說道:“皇位大統豈能等同兒戲?你等這般膽大妄為,簡直是想陷本王於不義。”
數日之內,燕軍攻占京師,建文皇帝朱允炆自焚而死的消息傳至各地。
浦子口戰敗後率軍退至鳳陽附近的曆城候,平燕將軍盛庸聞得這個消息後,獨坐思忖半晌,終於下定了決心,召集手下一眾將校,長歎說道:“陛下不幸罹難,我等實無必要再廝殺下去,以致生靈塗炭。本官今日便遣使前往京師,歸順燕王殿下。
漫步在軍營之中,回想起自己的結義大哥,山東布政使鐵鉉此刻正募兵南下勤王,盛庸心中不禁羞愧難當。
軍營中的士卒們聞得主帥決意率軍歸降,不禁歡聲雷動。他們中的很多人已然經曆過了太多浴血廝殺,全然不知自己將會死於何時何地,大明皇帝對於他們來說不過是一個遙不可及,高高在上的影子。今天傳到全軍的將令無疑使得他們看到了繼續活下去,一家團圓的曙光。
眼見那些普通軍士們奔走相告,雙目中難以掩飾的喜悅之色,盛庸心中突然湧起一陣輕鬆,暗自長歎道:一將功成萬骨枯,成王敗寇,成就的皆是帝王將相。至少盛某今日的屈膝投降之舉,能夠使得無數男兒能再有機會再與他們的妻兒一家團聚。
在交戰雙方的將校士卒看來,這場靖難之戰不過是叔侄爭奪家產而已,此時皇帝陛下已然歸天,實在沒有繼續打下去的必要,故此各地南軍將領紛紛率軍而降。繼盛庸之後,都指揮何福,駙馬都尉梅殷相繼率軍歸降。
周王朱橚,寧王朱權,穀王朱橞不依不饒的率領一眾靖難武將,以及朝中文官,以國不可一日無君為由再三勸進。燕王朱棣三辭後終於“勉為其難”應允下來。朱權念及妻子徐瑛的姐弟親情,當即趁著機會難得,悄悄求告朱棣,希望他能念在魏國公徐輝祖畢竟身為開國第一功臣,中山王徐達的兒子,能給予網開一麵。
朱棣雖則深恨這個忠於朱允炆,竟率軍前來和自己廝殺的勳戚子弟,思忖再三下顧忌逝世已久的徐達在朝野之間的威望,勉強答允下來,下令紀綱將其囚居獄中,狠狠吃些苦頭後再作計較。
這一日,朱棣率領一眾官員前往拜祭京師東郊紫金山南麓,獨龍阜玩珠峰下,明太祖,洪武皇帝朱元璋與皇後馬氏的合葬陵寢。
下山之時,朱權眼見不遠處的曹國公李景隆一臉垂頭喪氣之色,轉頭看了看遙遠處山下,那占地龐大,城郭清晰可辨的大明京師應天,心中不禁暗暗歎息忖道:叛變投降自然是可恥之事,可如果李景隆率軍和我等死戰,應天城上城下隻怕早已是屍骸遍地,血流成河。對於朱允炆來說,他是一個可恥的背叛者,對於站著說話不腰疼的士大夫們來說,他是一個值得口誅筆伐的小人,可是對於那些免於大戰中殃及池魚,家破人亡的百姓軍民來說,他究竟是功是過?倒也難以解說。
當日,身穿五爪金龍袍服的朱棣在宮中舉行大典,即皇帝位。
“將往日裏離間我皇家骨肉的一幹奸佞之臣,押上殿來。”朱棣滿麵殺氣的喝道。
武英殿外早已待命的紀綱聞言之下率領一眾士卒粗聲呼喝,將兵敗被擒的太常卿黃子澄,前兵部尚書齊泰,翰林院侍講方孝孺,刑部尚書暴昭,戶部侍郎卓敬等,山東布政使鐵鉉等一眾官員押到殿中。
肅立一側的寧王朱權眼見不肯屈服於朱棣的一眾文臣,竟占昔日朝臣十之七八,不由倒抽了一口涼氣。細細查看之下,不見魏國公徐輝祖身在其中,雖早得朱棣應允,心中還是不禁暗暗鬆了一口氣,斜視滿麵殺氣的朱棣,心中僥幸想道:中山王逝世已久,畢竟福澤子孫,朱老四雖則殺伐決斷,也須得顧忌徐達元帥為大明萬裏江山立下的功勳,沒有把他那個忠於朱允炆,率軍前來剿滅我等的兒子徐輝祖和黃子澄,齊泰同列。
“爾等一幹罪臣,眼見大明皇帝陛下在上,還不大禮參見?”紀綱手按刀柄,作勢威嚇怒喝。
朱棣眼見渾身血汙的黃子澄,齊泰等為首數人竟是雙目朝上,昂然直立,渾然不將自己放在眼裏,胸中不禁怒火萬丈。
黃子澄冷笑連連,冷冷說道:“爾等不過是一幹人人得而誅之的亂臣賊子。”說到這裏,充滿恨意的目光掃過肅立一側的朱權,李景隆等人。
齊泰朗聲說道:“皇太孫允炆仁明孝友,天下歸心,宜登大位。內外文武臣僚同心輔政,以安吾民。此乃太祖皇帝臨終遺詔,一眾尚書,侍郎,文武官員皆可為證,天下臣民皆可為證。”
肅立一側的戶部尚書夏元吉,茹瑺等一幹決意歸順新朝的官員們聞言不禁羞慚無地,情不自禁的垂下頭來。
朱棣緩緩站起身來,注視著一眾兀自強項的文臣,沉聲說道:“諸位飽讀詩書,豈不聞周公輔佐成王的千古佳話?”
“不知當今成王何在?”方孝孺身為翰林院仕講,久任帝師,自然熟知典故,當即問道。
朱棣長長歎息道:“朕那侄兒已然在城破之時自焚於奉天殿上,以天子之禮厚葬。”
方孝孺麵露微笑的問道:“成王之子何在?”
朱棣聞言麵色不禁一冷,強抑胸中怒火,冷冷答道:“大明萬裏江山,數千萬臣民,須年長君主執掌為宜。”
肅立一側的朱權聞言心中不禁歎息,暗自忖道:隻怕朱老四此言在一幹建文忠臣看來純屬強詞奪理。試想一個數千萬人口的國家,到底是應該由一個心智尚不成熟的青年執掌?抑或是由一個足智多謀的成年人執掌?朱允炆削藩以來的種種幼稚手段,還不足以說明問題麽?
方孝孺依舊不依不饒的問道:“成王之弟並非年幼。”
朱棣聞言終於忍不住勃然變色,拂袖道:“此乃朕之家事。”
方孝孺麵不改色,針鋒相對的問道:“試問帝皇家事,又有哪一個不是事關天下?豈能以家事二字一言以蔽之?”
無言以對的朱棣重重落座,目光掃過沉默不語的戶部侍郎卓敬,心中微微一動,麵色略和下說道:“朕起兵靖難,實為不甘坐以待斃,聞得卓敬你昔日不願妄動刀兵,一眾朝臣中更不乏反對削藩之人,爾等便下殿去吧。”言罷對虎視眈眈一側的紀綱揮了揮手。
紀綱乃心思機敏之輩,心知皇帝陛下有意分化昔日朝中的銳意削藩,溫和削藩,反對削藩三派人等,當即走上前來想要將除了當眾頂撞的黃子澄,齊泰,方孝孺以外一眾文臣帶下殿去。
“先皇乃太祖皇帝詔告冊封,名正言順接掌皇位,卓某雖則不才,實無顏侍奉二主。”卓敬豈不知朱棣言下分化之策,還是這般娓娓言道。他昔日雖則反對黃子澄,齊泰,方孝孺大動幹戈的削藩策略,卻並不表示他會認同朱棣這個篡位的亂臣賊子,是以此時斷然不會口稱什麽“微臣“雲雲。”
山東布政使鐵鉉哈哈大笑道:“逆賊,可曾忘記了濟南城下狼狽逃去之日?”
朱棣聞言之下,麵色登時鐵青。
周王朱橚伏地泣曰:“臣弟被爾等奸佞無端構陷,發配雲南,每日裏食不果腹下,險些不能生還京師,湘王朱柏不堪受辱下闔家自焚慘死。懇請皇兄盡誅一幹奸佞,為我等兄弟報仇雪恨。”他身為朱棣同父同母的胞弟,在建文皇帝朱允炆削藩之初便即首當其衝,被發配至雲南放牧,數月前才被召回京師囚禁,回想自己一家老小妻兒在蠻荒之地所受的折磨與苦楚,難以自控下失態當眾泣道。
濟南城下自己險遭鐵鉉詐降之計所殺,此乃朱棣視為奇恥大辱的生平恨事。聞言之下,胸中殺機難以抑製,腦海之中回想起昔日身在北平之時,自己已然交出軍權,朱允炆以及這一幹腐儒依舊不肯善罷甘休,自己身為父皇嫡親之子,更是統領大軍擊潰蠻夷的統帥,最後卻不得不得裝瘋賣傻以免殺身之禍,霍然站起身來時已是咬牙切齒忖道:順我者昌,逆我者亡,你們決意如此,那就怨不得朕辣手無情。
朱能等一眾將領眼見這一幹酸儒竟是臨死不懼,麵上竟是極為難得的流露出了兩份惻隱之情。在他們這一幹軍中廝殺漢看來,昔日兩軍交戰,你殺我,我殺你皆是各為其主罷了,今日這般腐儒文臣的氣節遠遠勝過了盛庸,平安等一幹驍將,欽佩之情油然而生。
朱棣眼見朱權遣散軍中心腹將領的舉動,不禁暗自喜悅,假意挽留數句後當即命人去軍中提取金銀,重重賞賜二人。
約莫一個時辰後,寧王府中。收拾停當,換做布衣打扮的景駿,司馬超二人在王府客廳之中向朱權拜別。
朱權回想二人自追隨自己以來忠心耿耿,數年之中浴血廝殺,離別之際也不禁有些傷感,沉聲說道:“不論昔日你們自認為欠下本王什麽,數年中追隨本王征戰沙場,也已全數還清。你等便去尋一個山明水秀之地,安安心心的做富家翁吧。”
遙望他二人離去的背影,朱權回想起朱棣看似毫不經意的說起待京師一切穩固,便要遣人前往大寧,將自己的妻兒盡皆接回京師享福的言語,內心之中突然對這兩個解甲歸田的人湧起一絲羨慕,甚至可以說是嫉妒的感覺,苦笑忖道:本王才是既跑不了和尚,也跑不了廟。
黃昏時分,朱棣得親兵千戶紀綱稟報,說是一眾負責清理紫禁城中被焚毀的奉天殿的士卒發掘出一具已然焦黑難辨的屍身,思忖良久後終於沉聲傳下自己的命令。明日一早,朝中文武明日一早隨自己入宮查看。
第二日,朱棣手指抬到麵前不遠處那已然難以辨認的屍骸,喟然長歎道:“本王奉天靖難,乃是不願束手就擒,為朝中奸佞所害。陛下何故作此縱火自焚之舉?”
身穿蟒袍,肅立一側的朱權眼見朱棣當著一眾文官武將,把死於大火的建文皇帝朱允炆的皇後指認為其本人,當即知機的躬身歎道:“王兄所言甚是,想必是咱們那侄兒眼見咱們大軍入城,心神大亂下這才引火燒身。”
穀王朱橞,曹國公李景隆等人當即紛紛頷首,讚同燕王,寧王所言。
朱棣悲聲道:“皇帝陛下乃昔日父皇遺詔接掌皇位之人,本王當以天子之禮葬之。”
朱權聞言連連稱善,語重心長的說道:“王兄,想我大明數千萬軍民,泱泱大國豈能一日無主?以愚弟所見,王兄當在拜祭父皇孝陵後便即身登大位,以安普天下臣民之心。”
素來被燕王朱棣視為左膀右臂的大將朱能聞聽朱權勸進之言,當即步出隊列,跪倒在地高聲道:“殿下乃諸位親王之首,皇帝陛下既是已經罹難,殿下身為先皇之子,名正言順下理當繼承大統。”
邱福,張信,陳瑄等眾將素來以朱能馬首是瞻,到了此刻紛紛跪倒一片,眾口一詞的勸諫燕王殿下在厚葬“皇帝”後繼承皇位大統。他等一幹軍中大將不論是昔日自靖難之初便即追隨燕王,還是後來迫於形勢所歸順,到了攻占京師後念及自己等一幹從龍功臣必將封官賜爵,早已是竊喜難耐。
戶部尚書夏元吉,前兵部尚書茹瑺等一眾文官,雖則對於皇帝自焚而死的事內心之中難以盡信,到了此刻也不得不紛紛跪倒在地,一麵暗自腹誹寧王朱權的無恥,一麵和李景隆,朱能等人一起勸諫朱棣接掌皇位。
朱棣眼見呼喇喇跪倒一地的文官武將,故作勃然變色之態,拂袖斷然說道:“皇位大統豈能等同兒戲?你等這般膽大妄為,簡直是想陷本王於不義。”
數日之內,燕軍攻占京師,建文皇帝朱允炆自焚而死的消息傳至各地。
浦子口戰敗後率軍退至鳳陽附近的曆城候,平燕將軍盛庸聞得這個消息後,獨坐思忖半晌,終於下定了決心,召集手下一眾將校,長歎說道:“陛下不幸罹難,我等實無必要再廝殺下去,以致生靈塗炭。本官今日便遣使前往京師,歸順燕王殿下。
漫步在軍營之中,回想起自己的結義大哥,山東布政使鐵鉉此刻正募兵南下勤王,盛庸心中不禁羞愧難當。
軍營中的士卒們聞得主帥決意率軍歸降,不禁歡聲雷動。他們中的很多人已然經曆過了太多浴血廝殺,全然不知自己將會死於何時何地,大明皇帝對於他們來說不過是一個遙不可及,高高在上的影子。今天傳到全軍的將令無疑使得他們看到了繼續活下去,一家團圓的曙光。
眼見那些普通軍士們奔走相告,雙目中難以掩飾的喜悅之色,盛庸心中突然湧起一陣輕鬆,暗自長歎道:一將功成萬骨枯,成王敗寇,成就的皆是帝王將相。至少盛某今日的屈膝投降之舉,能夠使得無數男兒能再有機會再與他們的妻兒一家團聚。
在交戰雙方的將校士卒看來,這場靖難之戰不過是叔侄爭奪家產而已,此時皇帝陛下已然歸天,實在沒有繼續打下去的必要,故此各地南軍將領紛紛率軍而降。繼盛庸之後,都指揮何福,駙馬都尉梅殷相繼率軍歸降。
周王朱橚,寧王朱權,穀王朱橞不依不饒的率領一眾靖難武將,以及朝中文官,以國不可一日無君為由再三勸進。燕王朱棣三辭後終於“勉為其難”應允下來。朱權念及妻子徐瑛的姐弟親情,當即趁著機會難得,悄悄求告朱棣,希望他能念在魏國公徐輝祖畢竟身為開國第一功臣,中山王徐達的兒子,能給予網開一麵。
朱棣雖則深恨這個忠於朱允炆,竟率軍前來和自己廝殺的勳戚子弟,思忖再三下顧忌逝世已久的徐達在朝野之間的威望,勉強答允下來,下令紀綱將其囚居獄中,狠狠吃些苦頭後再作計較。
這一日,朱棣率領一眾官員前往拜祭京師東郊紫金山南麓,獨龍阜玩珠峰下,明太祖,洪武皇帝朱元璋與皇後馬氏的合葬陵寢。
下山之時,朱權眼見不遠處的曹國公李景隆一臉垂頭喪氣之色,轉頭看了看遙遠處山下,那占地龐大,城郭清晰可辨的大明京師應天,心中不禁暗暗歎息忖道:叛變投降自然是可恥之事,可如果李景隆率軍和我等死戰,應天城上城下隻怕早已是屍骸遍地,血流成河。對於朱允炆來說,他是一個可恥的背叛者,對於站著說話不腰疼的士大夫們來說,他是一個值得口誅筆伐的小人,可是對於那些免於大戰中殃及池魚,家破人亡的百姓軍民來說,他究竟是功是過?倒也難以解說。
當日,身穿五爪金龍袍服的朱棣在宮中舉行大典,即皇帝位。
“將往日裏離間我皇家骨肉的一幹奸佞之臣,押上殿來。”朱棣滿麵殺氣的喝道。
武英殿外早已待命的紀綱聞言之下率領一眾士卒粗聲呼喝,將兵敗被擒的太常卿黃子澄,前兵部尚書齊泰,翰林院侍講方孝孺,刑部尚書暴昭,戶部侍郎卓敬等,山東布政使鐵鉉等一眾官員押到殿中。
肅立一側的寧王朱權眼見不肯屈服於朱棣的一眾文臣,竟占昔日朝臣十之七八,不由倒抽了一口涼氣。細細查看之下,不見魏國公徐輝祖身在其中,雖早得朱棣應允,心中還是不禁暗暗鬆了一口氣,斜視滿麵殺氣的朱棣,心中僥幸想道:中山王逝世已久,畢竟福澤子孫,朱老四雖則殺伐決斷,也須得顧忌徐達元帥為大明萬裏江山立下的功勳,沒有把他那個忠於朱允炆,率軍前來剿滅我等的兒子徐輝祖和黃子澄,齊泰同列。
“爾等一幹罪臣,眼見大明皇帝陛下在上,還不大禮參見?”紀綱手按刀柄,作勢威嚇怒喝。
朱棣眼見渾身血汙的黃子澄,齊泰等為首數人竟是雙目朝上,昂然直立,渾然不將自己放在眼裏,胸中不禁怒火萬丈。
黃子澄冷笑連連,冷冷說道:“爾等不過是一幹人人得而誅之的亂臣賊子。”說到這裏,充滿恨意的目光掃過肅立一側的朱權,李景隆等人。
齊泰朗聲說道:“皇太孫允炆仁明孝友,天下歸心,宜登大位。內外文武臣僚同心輔政,以安吾民。此乃太祖皇帝臨終遺詔,一眾尚書,侍郎,文武官員皆可為證,天下臣民皆可為證。”
肅立一側的戶部尚書夏元吉,茹瑺等一幹決意歸順新朝的官員們聞言不禁羞慚無地,情不自禁的垂下頭來。
朱棣緩緩站起身來,注視著一眾兀自強項的文臣,沉聲說道:“諸位飽讀詩書,豈不聞周公輔佐成王的千古佳話?”
“不知當今成王何在?”方孝孺身為翰林院仕講,久任帝師,自然熟知典故,當即問道。
朱棣長長歎息道:“朕那侄兒已然在城破之時自焚於奉天殿上,以天子之禮厚葬。”
方孝孺麵露微笑的問道:“成王之子何在?”
朱棣聞言麵色不禁一冷,強抑胸中怒火,冷冷答道:“大明萬裏江山,數千萬臣民,須年長君主執掌為宜。”
肅立一側的朱權聞言心中不禁歎息,暗自忖道:隻怕朱老四此言在一幹建文忠臣看來純屬強詞奪理。試想一個數千萬人口的國家,到底是應該由一個心智尚不成熟的青年執掌?抑或是由一個足智多謀的成年人執掌?朱允炆削藩以來的種種幼稚手段,還不足以說明問題麽?
方孝孺依舊不依不饒的問道:“成王之弟並非年幼。”
朱棣聞言終於忍不住勃然變色,拂袖道:“此乃朕之家事。”
方孝孺麵不改色,針鋒相對的問道:“試問帝皇家事,又有哪一個不是事關天下?豈能以家事二字一言以蔽之?”
無言以對的朱棣重重落座,目光掃過沉默不語的戶部侍郎卓敬,心中微微一動,麵色略和下說道:“朕起兵靖難,實為不甘坐以待斃,聞得卓敬你昔日不願妄動刀兵,一眾朝臣中更不乏反對削藩之人,爾等便下殿去吧。”言罷對虎視眈眈一側的紀綱揮了揮手。
紀綱乃心思機敏之輩,心知皇帝陛下有意分化昔日朝中的銳意削藩,溫和削藩,反對削藩三派人等,當即走上前來想要將除了當眾頂撞的黃子澄,齊泰,方孝孺以外一眾文臣帶下殿去。
“先皇乃太祖皇帝詔告冊封,名正言順接掌皇位,卓某雖則不才,實無顏侍奉二主。”卓敬豈不知朱棣言下分化之策,還是這般娓娓言道。他昔日雖則反對黃子澄,齊泰,方孝孺大動幹戈的削藩策略,卻並不表示他會認同朱棣這個篡位的亂臣賊子,是以此時斷然不會口稱什麽“微臣“雲雲。”
山東布政使鐵鉉哈哈大笑道:“逆賊,可曾忘記了濟南城下狼狽逃去之日?”
朱棣聞言之下,麵色登時鐵青。
周王朱橚伏地泣曰:“臣弟被爾等奸佞無端構陷,發配雲南,每日裏食不果腹下,險些不能生還京師,湘王朱柏不堪受辱下闔家自焚慘死。懇請皇兄盡誅一幹奸佞,為我等兄弟報仇雪恨。”他身為朱棣同父同母的胞弟,在建文皇帝朱允炆削藩之初便即首當其衝,被發配至雲南放牧,數月前才被召回京師囚禁,回想自己一家老小妻兒在蠻荒之地所受的折磨與苦楚,難以自控下失態當眾泣道。
濟南城下自己險遭鐵鉉詐降之計所殺,此乃朱棣視為奇恥大辱的生平恨事。聞言之下,胸中殺機難以抑製,腦海之中回想起昔日身在北平之時,自己已然交出軍權,朱允炆以及這一幹腐儒依舊不肯善罷甘休,自己身為父皇嫡親之子,更是統領大軍擊潰蠻夷的統帥,最後卻不得不得裝瘋賣傻以免殺身之禍,霍然站起身來時已是咬牙切齒忖道:順我者昌,逆我者亡,你們決意如此,那就怨不得朕辣手無情。
朱能等一眾將領眼見這一幹酸儒竟是臨死不懼,麵上竟是極為難得的流露出了兩份惻隱之情。在他們這一幹軍中廝殺漢看來,昔日兩軍交戰,你殺我,我殺你皆是各為其主罷了,今日這般腐儒文臣的氣節遠遠勝過了盛庸,平安等一幹驍將,欽佩之情油然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