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12-10-04


    養心殿,明代嘉靖年建,位於內廷乾清宮西側。清初順治皇帝病逝於此地。康熙年間,這裏曾經作為宮中造辦處的作坊,專門製作宮廷禦用物品。自雍正皇帝居住養心殿後,造辦處的各作坊遂逐漸遷出內廷,這裏就一直作為清代皇帝的寢宮,至乾隆年加以改造、添建,成為一組集召見群臣、處理政務、皇帝讀書、學習及居住為一體的多功能建築群。一直到溥儀出宮,清代有八位皇帝先後居住在養心殿。


    養心殿為工字形殿,前殿麵闊三間,通麵闊36m,進深3間,通進深12m。黃琉璃瓦歇山式頂,明間、西次間接卷棚抱廈。前簷簷柱位,每間各加方柱兩根,外觀似9間。養心殿的名字出自孟子的"養心莫善於寡欲",意思就是:''''修養心性的最好辦法是減少欲望。''為了改善采光,養心殿成為紫禁城中第一個裝上玻璃的宮殿。皇帝的寶座設在明間正中,上懸雍正禦筆“中正仁和”匾。明間東側的“東暖閣”內設寶座,向西,這裏曾經是慈禧、慈安兩太後垂簾聽政處。明間西側的西暖閣則分隔為數室,有皇帝看閱奏折、與大臣秘談的小室,曰“勤政親賢”,有乾隆皇帝的讀書處三希堂,還有小佛堂、梅塢,是專為皇帝供佛、休息的地方。


    養心殿的後殿是皇帝的寢宮,共有五間,東西稍間為寢室,各設有床,皇帝可隨意居住。後殿兩側各有耳房五間,東五間為皇後隨居之處,西五間為貴妃等人居住。同治年間兩宮皇太後垂簾聽政時,慈安住在東側的“體順堂”,慈禧住在西側的“燕禧堂”,隨時登臨前堂,處理政務,確是十分方便。寢宮兩側各設有圍房十餘間,房間矮小,陳設簡單,是供妃嬪等人隨侍時臨時居住的地方。


    養心殿前有琉璃門,曰“養心門”,門外有一東西狹長的院落,乾隆十五年(1750年)在此添建連房三座,房高不過牆,進深不足4m,為宮中太監、侍衛及值班官員的值宿之所。現為宮廷原狀陳列。


    乾清宮前西出月華門,為西一長街,門正對麵為琉璃隨牆門——遵義門,又稱膳房門。進門正對麵為黃色琉璃照壁,其後為養心殿第一進東西橫長的院落,院內西側、東南、東北牆根下為連簷通脊的廊房3間,共34間。建於乾隆15年,為太監的值房。


    南麵正中為養心門,坐北朝南。歇山頂黃琉璃瓦門樓,進門為木照壁,牌樓式,中間為隔扇門可開啟,但是平時不開隻有皇帝進出養心殿的時候才開。繞過照壁是養心殿的正殿,南北長63米餘,東西寬近80米,麵積5000平方米。整個院落分前院(養心殿前殿)和後院(後寢殿)。


    正殿麵闊7間(36米),進深3間(12米),黃琉璃瓦單簷歇山頂,正間和西次間、西稍間前出卷棚懸山頂抱廈,正中三間為一敞間,上書雍正禦筆“中正仁和”四個大字,屏風背後有通往後殿的兩小門,曰恬澈、安敦。北牆設書隔,東西按板牆壁與東西暖閣相隔,牆南各有一門通往東西暖閣。


    東暖閣就是東次間和梢間,分南北向前後兩室,以隔扇分割。南室靠窗為一通炕,東壁西向為前後兩重寶座,是清末慈禧和慈安垂簾聽政的地方。東暖閣西南原有禦筆“明窗”,為皇帝每年元旦開筆之處。北室虛分東西兩室,東1間小室無窗,靠北牆為床,為皇帝齋戒時的寢宮,此室有仙樓,原為供佛處。西室靠北位窗,西小間北窗下設寶座,有匾“隨安室”、“寄所托”等,為皇帝禦筆。後“隨安室”匾移到了東小室寢宮床上。“寄所托”原為後室之中室,清末改為“壽寓春暉”。


    西暖閣就是西次間和梢間,分南北前後兩室,前室西為“三希堂”,額為乾隆禦筆,因內儲晉代書法大家王氏的三張書帖而得名。東牆有小門通中室——勤政親賢,匾額為雍正禦筆,南為窗,北設寶座,為皇帝召見大臣之處。為保密,南窗外抱廈設木圍牆。東為夾道,有門通後室。後室也隔有小室,西室曰“長春書屋”,東室為“無倦齋”,乾隆間設佛堂於此,養心殿西耳殿為“梅塢”,為乾隆39年添建。殿麵南,1間,黃琉璃瓦硬山頂。


    前殿東配殿,明建,麵闊五間前出廊,黃琉璃瓦硬山頂。初名為“覆仁齋”。


    明間開門,東西次間、梢間為檻窗。西配殿規製同東配殿,,初名“一德軒”。東西配殿清代無殿名,雍正以後設佛堂於此,是皇帝專用佛堂。


    穿過養心殿正間“安敦、恬澈”二小門為穿堂,直通後殿。後殿麵闊五間,黃琉璃瓦硬山頂,明代曰“涵春室”,清代無殿額。正間額曰“乾元資始”靠北牆為一炕,正間南為穿堂與前殿正間相連,成工字殿。東西次間梢間為檻窗。西梢間為“華滋堂”內設床,西次間為南窗下設通炕,北牆設雕龍櫃。東梢間為“自強不息”,內設床,床上額曰“又日新”。東次間靠北牆下設寶座,上額曰“天行健”。


    後殿東耳房為“體順堂”,明建,初明“隆禧館”,雍正時,無殿額。鹹豐賜名“綏覆殿”,後改為“同和殿”,光緒時改今名。麵闊5間,前出廊,東與東圍房相接,黃琉璃瓦硬山頂,為皇後所居。


    後殿西耳房為“燕喜堂”,明建,初明“臻祥館”,雍正時,無殿額。鹹豐賜名“平安室”,光緒時改今名。同體順堂,為妃嬪所居。


    東西耳房外有東西向的圍房,6間前出廊。北接小房2間,與前殿東西配殿後圍房相連。為妃嬪等待侍寢時的值房。


    養心殿,明代嘉靖年建,位於內廷乾清宮西側。清初順治皇帝病逝於此地。紫禁城的建造者隻把養心殿作為一座為皇帝臨時休息而設的宮殿,僅此而已。康熙年間,這裏曾經作為宮中造辦處的作坊,專門製作宮廷禦用物品。養心殿是一獨立的院落,南北長約63米,東西寬約80米,占地5000平方米。養心殿為工字形殿,前殿麵闊三間,通麵闊36m,進深3間,通進深12m。黃琉璃瓦歇山頂,明間、西次間接卷棚抱廈。


    該殿清雍正時重修。自雍正到清末的二百年間,皇帝多在這裏居住和進行日常活動。正廳設有寶座、禦案。寶座後設有書架,藏有曆代皇帝有關“治國”經驗、教訓的著述,專為傳給新皇帝閱讀。一些官員在提拔、調動之前常被領到這裏覲見皇帝,這種儀式叫“引見”。西間是皇帝批閱奏折,以及同軍機大臣策劃軍政活動的要地。


    明代和清代初期,乾清宮是皇帝的寢宮。據說康熙皇帝死後,他的兒子雍正為了表示守孝,沒有入住乾清宮,而是居住於養心殿。後來,雍正皇帝就把養心殿作為他的寢宮,沒有再搬到乾清宮。另一原因,雍正入住當時陳設樸素的養心殿,是想為天下人做一個節儉的表率,但畢竟變成了皇帝寢宮,養心殿的陳設也越來越奢華。到了晚清,殿內陳設品竟達七百八十餘件!從雍正皇朝開始到宣統皇朝為止,清代共有八個皇帝居住於養心殿。順治、乾隆和同治三個皇帝死於養心殿。


    自雍正到清末的二百年間,皇帝多在這裏進行日常活動,包括處理政務。養心殿的前殿是皇帝處理政務、接見大臣、學習與休息的場所。正門設有寶座和禦案,還有書櫥,內藏曆代皇帝治國經驗教訓等記載與書籍等。清代皇帝經常在這裏召見大臣,有時也在這裏接見外國使臣。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康熙皇帝在這裏接見過羅馬教皇使臣嘉樂,親自接過嘉樂所進的教皇表章,並賜給嘉樂若幹衣物用具等。養心殿外院的矮小房屋是太監值班的處所,官員們就在這裏等候皇帝召見。


    清鹹豐十一年(1861年),鹹豐皇帝死後,西太後施展計謀除掉了輔政八大臣,從而得以控製皇權。在同治和光緒皇帝年幼時,養心殿前殿的東暖閣,曾是西太後(慈禧太後)和東太後(慈安太後)垂簾聽政的地方。現在這裏的陳設,就是光緒皇帝年幼時期,西太後垂簾聽政時的場景。當時小皇帝坐於前座,西太後坐於後座,兩座之間由一道黃色紗簾隔開。所有的決策就由黃色紗簾後的西太後作出。西太後以"垂簾聽政"的方式,統治中國達四十八年之久。


    養心殿的西套間原是皇帝讀書和休息的地方。清朝乾隆皇帝得到了王珣的"泊遠帖";連同他已經得到的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和王獻之的"中秋帖",並稱為三件稀世珍寶。這處珍藏三件稀世珍寶的地方就被稱為三希堂。三帖中《快雪時晴帖》現藏在台北,另兩帖,現藏於故宮。現在西殿的南窗下,還保留有當年的木板圍牆,是防備有人偷聽和偷看而設的。


    看著這幢不巍峨、不奢華、不雄偉但是卻是每位帝皇都會休憩的小殿,陳洪謐和楊嗣昌還真的有點五味雜陳的感覺,對於那位皇上的心思他們忽然覺得真的很難猜的。


    陳洪謐輕拉了拉走在前方的王承恩的衣擺小聲詢問道:“王公公,皇上找我倆人所謂何事?”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刺明1637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韋氏宗祠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韋氏宗祠並收藏刺明1637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