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12-12-08
張瑞再次詢問道:“那還有兩方人馬呢?”
“另一方便是宗人府了,朝廷裏可有不少的皇親國戚,他們對於王爺您這位異性王爺可不怎麽感冒,認為這是褻瀆了皇家的威嚴。當然,他們並不敢對皇上的旨意有任何的異議,但是對於毫無根基的您可就沒有那麽多的顧忌了。而且獻湣太子似乎也默認了這些。”
“而最後一方便是那邊了。”說到這,王左很是憤怒地指了指北方,雖然他是一無根之人但是他卻覺得自己的節操比某些有根之人更高,至少自己不會引狼入室。
“聽義父說這段時間從北地來到京城的人數多了不少並且經常進入一些達官貴人的府邸,雖然他們是打著生意或者拜會的幌子而去的但是他們的實際目的卻是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不過,他們是在王爺您的旨意下達前就開始了這方麵的行動,似乎是對王爺您上次破壞他們的計劃的報複,這次的事情,隻不過是恰逢其會罷了。不過,也正是因為這次的襲擊事件才讓義父不小心查到了滿狗的陰謀,不然我朝將會再多一名冤死的‘袁督’了。”
“太子?宗人府?滿人?太監?嘿嘿……看來事情是越來越熱鬧了啊。”聽完了王左的敘述張瑞冷冷一笑,這潭水是越來越渾了啊。
“王左,難道朝廷上的那些重臣的影子就沒在其中嗎?”王左想了想搖著頭道:“沒聽義父提起,或許真的沒有。不過,我想沒有他們的身影那是肯定不可能的,隻不過他們不敢明目張膽地站在明麵吧。”
“哼……這些大臣的嘴臉我早就看透了,少主,要是說沒有他們參與我敢把頭給砍下來。不要讓我知道是誰參與其中,到時候我一定會讓他們知道死字是怎樣寫的。”在一旁一直不語的玉衡氣憤地說道。
看著玉衡這個煞星王左的心裏不自主地打了個冷顫,直到現在他都不知道自己從樓下到樓上這段時間發生了什麽事,似乎那時自己被一隻無形的魔手給帶了上來。看著玉衡這個能無聲無息就讓自己這個至少是個準高手的武者都中招,他心裏那是不住的膽寒,要是剛剛玉衡不是自己的領路人而是自己的敵人,那麽自己的下場就可想而知了。
發覺到玉衡的怒氣,王左不得不賠著笑臉,這裏的人她是一個都惹不起的啊。
而張瑞此刻正在思考著王左留給自己的信息,這些被王左的義父查出來的要對付自己的力量到底為何這樣對崇禎陽奉陰違。
北方的韃子就不說他們的動機了,排除不久前自己破壞了他們的“屠龍”行動,就算沒有上一次的事情以自己在江湖上的名望他們也必須把自己扼殺在搖籃之中,他們不可能讓朝廷擁有一支絕對可以左右一場戰爭甚至整個勢力格局的江湖軍隊的存在。
而至於宗人府,張瑞更相信這可不隻是幾個王爺加上幾個老不死的在那興風作浪,獻湣太子應該才是其中的關鍵。
但是對於劉洋,張瑞還真的很有點興趣,或許這就是這幾年自己一直尋找的自己根的所在的唯一的線索也不一定。那還真是: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
漸漸的,張瑞也從自己的腦海裏找到了關於崇禎那一位生母兩位養母的信息。
崇禎帝生母劉氏,江蘇海州(今連雲港市海州區)人,後隸籍宛平(今北京市)。初入宮,為淑女,後稱為劉娘娘。《明史》上稱為“孝純劉太後”。剛入宮時,隻是一個地位低下的“淑女”。被崇禎的父親占有後,在萬曆三十八年生下了崇禎。她不是“正妻”,當時崇禎的父親也不是皇帝,她是被當作“玩物”後,才生下崇禎的。生下崇禎後第五年,她悲慘的死去了。她的死因,《明史》沒有細講,僅說她“失光宗意,被譴,薨。”死前的一切辛酸一切苦難,都包含在那七個字當中了。她死後是被秘密“葬於西山”的,而她的兒子後來能當上皇帝,也是她根本就想不到的。她的具體埋葬地點,就在今石景山區的劉娘府村。崇禎當信王時,千方百計打聽到了她的墓地,“每密付金錢往祭。”她在劉娘府埋了十三年。崇禎登基後,她被追封為皇太後,成了名副其實的“娘娘”,墓地也才“遷葬慶陵”。五歲失母的崇禎,對生母的形象不太清楚,他找了個與母親生前要好的宮女,讓畫工按宮女描述畫了一幅生母遺像,迎入宮中供奉。總之,劉娘娘死後的命運還算不錯,她讓崇禎懂得了苦難。
真正把崇禎帶大的,是他的養母之一莊妃。莊妃姓李,順天府寶坻縣人,史稱“東李”。萬曆二十六年進入宮中,後成為“選侍”,天啟三年冊封為莊妃。她容貌好,受到了光宗皇帝的所謂“寵幸”,但無子女。《明史》說她:“仁慈寡言笑,位居西李前,而寵不及。”崇禎生母去世後,崇禎原本由“西李”撫養。可時間不長,“西李”生了女兒,光宗就“改命東李撫視”。莊妃對崇禎盡心養育,母子相依為命。她人品好,對當時的魏忠賢極為反感,常當麵叫魏忠賢“女鬼”。那魏忠賢聯合客氏,在皇帝麵前總說她的壞話,並大大降低了她應享有的待遇。她心情抑鬱,漸漸得了癆病。崇禎成年後,對養母莊妃非常尊敬。每天早晨拜天以後,都要去向莊妃行禮問候,不管刮風下雨,從不間斷。他有心事對莊妃也不隱瞞。有一次,他夢見蟠龍繞柱,就向莊妃問詢吉凶禍福,莊妃告訴他是好兆頭,鼓勵他立誌幹一番大事業,還再三叮囑不要讓外人知道此事。莊妃沒有等到崇禎登上皇位,就去世了,年僅三十七歲。她在天啟四年的年末,被葬在了劉娘府。崇禎從她身上得到了母愛,也學會了忍耐。
崇禎的另一位養母也姓李,也是光宗的“選侍”,史稱“東李”。《明史》說:“康妃者,西李也,最有寵,嚐撫侍熹宗及莊烈帝。”她與莊妃不同,不僅貌美如花,還能說會道,是光宗最喜愛的女人之一,並且當過天啟和崇禎兩位皇帝的養母。此人人品極差,劣跡斑斑。對權閹魏忠賢和客氏,她曲意逢迎。對她撫育的兒子,非打即罵。她落井下石,對失寵的天啟皇帝生母,“淩毆……因致崩逝”。她爭權奪勢,光宗死前要封她為貴妃,她卻大言不慚“欲封後”,以至大臣們懷疑她要“垂簾聽政”。誰知,天啟皇帝即位後,對她的劣跡一清二楚,每一件都牢記在心。不但沒封她為後,還把她晾在了一邊。她以後的命運就可想而知了。她比崇禎的生母和莊妃死的都晚,死後也葬到了劉娘府。
回想起崇禎年幼時的苦難,張瑞忽然覺得自己雖然從小失去了母親,或者可以說自己兒時的幸福家庭生活是因為崇禎失去的也說不定,但是張瑞卻覺得自己可比現在高高在上的崇禎幸福多了,至少自己現在沒有形成他那樣的性格,現在的自己仍是那麽的開朗加陽光再加上帥氣。要是自己真的從小生活在這禁宮之中的話或許也就沒有現在的七星修羅張瑞了。
一時間,張瑞忽然有點可憐起自己這個同父異母的哥哥來。
而現在張瑞也越加的肯定自己的生母的死確實是這個康妃一手策劃的,而至於其目的是為什麽,這也是張瑞需要搞清楚的。貌似10多年前那剛剛出生的自己應該不是風華正茂的崇禎爭奪帝位的有力爭奪者吧?
劉洋???
張瑞記住了這個名字,他相信,從現在這一刻起隻要自己不想他死他就絕對死不了,他將是自己尋根的關鍵的關鍵,這是不容有失的。
“少主……”見到張瑞沉默不語玉衡輕聲呼喚道。
張瑞回過神來對王左說道:“王左,還有什麽事要說嗎?”
王左搖了搖頭道:“沒有了,王爺,義父讓我交代的就是這件事而且讓我務必第一時間告訴王爺您,希望您能做好應對的同時也不要中了他人的陰謀詭計讓人漁翁得利。”
“恩……這個我明白,我不會那麽莽撞的。”對於王左的善意提醒張瑞並未有任何的生氣,雖然對方此時仍當自己是個熱血奮進的小屁孩但是自己可不是什麽都不懂的笨蛋,這些東西即使王左你不說自己也能查個一清二楚,隻不過需要點時間罷了。不過現在,或許也該準備準備了,到了京城,自己肯定會讓他們大吃一驚的。
“如果王爺您沒什麽吩咐奴才就先告退了。這裏有封皇上親寫的密函讓我帶給王爺。”說罷,王左從自己的貼身內衣裏拿出一封不同於聖旨的折子。
接過折子張瑞並沒有馬上拆開。
見到張瑞此舉王左知道是自己該走的時候了,王左朝張瑞一輯道:“王爺千歲千歲千千歲,奴才告退。”
迅速的,王左消失在了張瑞的房間裏。
“瑞,上麵說了什麽?”
張瑞再次詢問道:“那還有兩方人馬呢?”
“另一方便是宗人府了,朝廷裏可有不少的皇親國戚,他們對於王爺您這位異性王爺可不怎麽感冒,認為這是褻瀆了皇家的威嚴。當然,他們並不敢對皇上的旨意有任何的異議,但是對於毫無根基的您可就沒有那麽多的顧忌了。而且獻湣太子似乎也默認了這些。”
“而最後一方便是那邊了。”說到這,王左很是憤怒地指了指北方,雖然他是一無根之人但是他卻覺得自己的節操比某些有根之人更高,至少自己不會引狼入室。
“聽義父說這段時間從北地來到京城的人數多了不少並且經常進入一些達官貴人的府邸,雖然他們是打著生意或者拜會的幌子而去的但是他們的實際目的卻是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不過,他們是在王爺您的旨意下達前就開始了這方麵的行動,似乎是對王爺您上次破壞他們的計劃的報複,這次的事情,隻不過是恰逢其會罷了。不過,也正是因為這次的襲擊事件才讓義父不小心查到了滿狗的陰謀,不然我朝將會再多一名冤死的‘袁督’了。”
“太子?宗人府?滿人?太監?嘿嘿……看來事情是越來越熱鬧了啊。”聽完了王左的敘述張瑞冷冷一笑,這潭水是越來越渾了啊。
“王左,難道朝廷上的那些重臣的影子就沒在其中嗎?”王左想了想搖著頭道:“沒聽義父提起,或許真的沒有。不過,我想沒有他們的身影那是肯定不可能的,隻不過他們不敢明目張膽地站在明麵吧。”
“哼……這些大臣的嘴臉我早就看透了,少主,要是說沒有他們參與我敢把頭給砍下來。不要讓我知道是誰參與其中,到時候我一定會讓他們知道死字是怎樣寫的。”在一旁一直不語的玉衡氣憤地說道。
看著玉衡這個煞星王左的心裏不自主地打了個冷顫,直到現在他都不知道自己從樓下到樓上這段時間發生了什麽事,似乎那時自己被一隻無形的魔手給帶了上來。看著玉衡這個能無聲無息就讓自己這個至少是個準高手的武者都中招,他心裏那是不住的膽寒,要是剛剛玉衡不是自己的領路人而是自己的敵人,那麽自己的下場就可想而知了。
發覺到玉衡的怒氣,王左不得不賠著笑臉,這裏的人她是一個都惹不起的啊。
而張瑞此刻正在思考著王左留給自己的信息,這些被王左的義父查出來的要對付自己的力量到底為何這樣對崇禎陽奉陰違。
北方的韃子就不說他們的動機了,排除不久前自己破壞了他們的“屠龍”行動,就算沒有上一次的事情以自己在江湖上的名望他們也必須把自己扼殺在搖籃之中,他們不可能讓朝廷擁有一支絕對可以左右一場戰爭甚至整個勢力格局的江湖軍隊的存在。
而至於宗人府,張瑞更相信這可不隻是幾個王爺加上幾個老不死的在那興風作浪,獻湣太子應該才是其中的關鍵。
但是對於劉洋,張瑞還真的很有點興趣,或許這就是這幾年自己一直尋找的自己根的所在的唯一的線索也不一定。那還真是: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
漸漸的,張瑞也從自己的腦海裏找到了關於崇禎那一位生母兩位養母的信息。
崇禎帝生母劉氏,江蘇海州(今連雲港市海州區)人,後隸籍宛平(今北京市)。初入宮,為淑女,後稱為劉娘娘。《明史》上稱為“孝純劉太後”。剛入宮時,隻是一個地位低下的“淑女”。被崇禎的父親占有後,在萬曆三十八年生下了崇禎。她不是“正妻”,當時崇禎的父親也不是皇帝,她是被當作“玩物”後,才生下崇禎的。生下崇禎後第五年,她悲慘的死去了。她的死因,《明史》沒有細講,僅說她“失光宗意,被譴,薨。”死前的一切辛酸一切苦難,都包含在那七個字當中了。她死後是被秘密“葬於西山”的,而她的兒子後來能當上皇帝,也是她根本就想不到的。她的具體埋葬地點,就在今石景山區的劉娘府村。崇禎當信王時,千方百計打聽到了她的墓地,“每密付金錢往祭。”她在劉娘府埋了十三年。崇禎登基後,她被追封為皇太後,成了名副其實的“娘娘”,墓地也才“遷葬慶陵”。五歲失母的崇禎,對生母的形象不太清楚,他找了個與母親生前要好的宮女,讓畫工按宮女描述畫了一幅生母遺像,迎入宮中供奉。總之,劉娘娘死後的命運還算不錯,她讓崇禎懂得了苦難。
真正把崇禎帶大的,是他的養母之一莊妃。莊妃姓李,順天府寶坻縣人,史稱“東李”。萬曆二十六年進入宮中,後成為“選侍”,天啟三年冊封為莊妃。她容貌好,受到了光宗皇帝的所謂“寵幸”,但無子女。《明史》說她:“仁慈寡言笑,位居西李前,而寵不及。”崇禎生母去世後,崇禎原本由“西李”撫養。可時間不長,“西李”生了女兒,光宗就“改命東李撫視”。莊妃對崇禎盡心養育,母子相依為命。她人品好,對當時的魏忠賢極為反感,常當麵叫魏忠賢“女鬼”。那魏忠賢聯合客氏,在皇帝麵前總說她的壞話,並大大降低了她應享有的待遇。她心情抑鬱,漸漸得了癆病。崇禎成年後,對養母莊妃非常尊敬。每天早晨拜天以後,都要去向莊妃行禮問候,不管刮風下雨,從不間斷。他有心事對莊妃也不隱瞞。有一次,他夢見蟠龍繞柱,就向莊妃問詢吉凶禍福,莊妃告訴他是好兆頭,鼓勵他立誌幹一番大事業,還再三叮囑不要讓外人知道此事。莊妃沒有等到崇禎登上皇位,就去世了,年僅三十七歲。她在天啟四年的年末,被葬在了劉娘府。崇禎從她身上得到了母愛,也學會了忍耐。
崇禎的另一位養母也姓李,也是光宗的“選侍”,史稱“東李”。《明史》說:“康妃者,西李也,最有寵,嚐撫侍熹宗及莊烈帝。”她與莊妃不同,不僅貌美如花,還能說會道,是光宗最喜愛的女人之一,並且當過天啟和崇禎兩位皇帝的養母。此人人品極差,劣跡斑斑。對權閹魏忠賢和客氏,她曲意逢迎。對她撫育的兒子,非打即罵。她落井下石,對失寵的天啟皇帝生母,“淩毆……因致崩逝”。她爭權奪勢,光宗死前要封她為貴妃,她卻大言不慚“欲封後”,以至大臣們懷疑她要“垂簾聽政”。誰知,天啟皇帝即位後,對她的劣跡一清二楚,每一件都牢記在心。不但沒封她為後,還把她晾在了一邊。她以後的命運就可想而知了。她比崇禎的生母和莊妃死的都晚,死後也葬到了劉娘府。
回想起崇禎年幼時的苦難,張瑞忽然覺得自己雖然從小失去了母親,或者可以說自己兒時的幸福家庭生活是因為崇禎失去的也說不定,但是張瑞卻覺得自己可比現在高高在上的崇禎幸福多了,至少自己現在沒有形成他那樣的性格,現在的自己仍是那麽的開朗加陽光再加上帥氣。要是自己真的從小生活在這禁宮之中的話或許也就沒有現在的七星修羅張瑞了。
一時間,張瑞忽然有點可憐起自己這個同父異母的哥哥來。
而現在張瑞也越加的肯定自己的生母的死確實是這個康妃一手策劃的,而至於其目的是為什麽,這也是張瑞需要搞清楚的。貌似10多年前那剛剛出生的自己應該不是風華正茂的崇禎爭奪帝位的有力爭奪者吧?
劉洋???
張瑞記住了這個名字,他相信,從現在這一刻起隻要自己不想他死他就絕對死不了,他將是自己尋根的關鍵的關鍵,這是不容有失的。
“少主……”見到張瑞沉默不語玉衡輕聲呼喚道。
張瑞回過神來對王左說道:“王左,還有什麽事要說嗎?”
王左搖了搖頭道:“沒有了,王爺,義父讓我交代的就是這件事而且讓我務必第一時間告訴王爺您,希望您能做好應對的同時也不要中了他人的陰謀詭計讓人漁翁得利。”
“恩……這個我明白,我不會那麽莽撞的。”對於王左的善意提醒張瑞並未有任何的生氣,雖然對方此時仍當自己是個熱血奮進的小屁孩但是自己可不是什麽都不懂的笨蛋,這些東西即使王左你不說自己也能查個一清二楚,隻不過需要點時間罷了。不過現在,或許也該準備準備了,到了京城,自己肯定會讓他們大吃一驚的。
“如果王爺您沒什麽吩咐奴才就先告退了。這裏有封皇上親寫的密函讓我帶給王爺。”說罷,王左從自己的貼身內衣裏拿出一封不同於聖旨的折子。
接過折子張瑞並沒有馬上拆開。
見到張瑞此舉王左知道是自己該走的時候了,王左朝張瑞一輯道:“王爺千歲千歲千千歲,奴才告退。”
迅速的,王左消失在了張瑞的房間裏。
“瑞,上麵說了什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