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開皇宮,楊集又去乙榜軍營巡視了一趟,當他再次回城時,已是夜幕降臨。
夜色中大興城主街道變得格外安靜,此時遠遠沒有到宵禁的時間,但是天寒地凍的大街上已經看不到一個行人了,楊集在百多名侍衛的護衛下,在大街上緩緩而行,一陣陣馬蹄聲敲打著地麵石板,發出徐徐緩緩的‘噠噠’聲,仿佛一曲清脆悅耳的小夜曲。
這個時候,往往也是最佳的刺殺時刻。
實際上,刺殺大臣的惡劣行為,自古以來就是官場的大禁忌,因為這種行為事關每個人的切身利益,所以一直被所有大臣痛恨,不管是誰觸犯這條禁忌、開了先例,都會引起滿朝大臣的強烈憤怒。再加上皇帝也怕遭到刺殺,所以曆朝曆代的君王、將臣都將行刺視為不可觸碰的警戒線。不過雖說如此,卻沒哪個重臣敢把自己的身家性命寄托於政敵的自覺和自律,所以像楊素、楊雄、蘇威、高熲這類重臣出行之時,排場都比較大。
至於楊集,他本來就已經仇敵滿天下了,而他這段時間又扳倒了宇文述、弄殘了宇文智及,還為文武百官創造了扳倒虞世基、梁昆的機會,此外又牽連了無數將官,說是仇敵滿大興亦不為過。此時,最痛恨他的人莫過於宇文述,但是宇文述正處於風頭浪尖的關鍵時刻,或許不敢派人來行刺楊集,可是難保與他有舊怨的獨孤家、竇家、朝臣跑來放幾箭,以達到嫁禍宇文述、挑起兩人紛爭的目的。所以楊集的侍衛出於此慮,都顯得格外的小心謹慎。
他們一路上如同行軍作戰一般,前有前鋒探路、後有後軍斷後、左右兩翼打探街道兩旁高牆和大槐樹,中間又有一隊侍衛手執盾牌團團護在楊集周圍。
騎馬徐行的楊集卻陷入沉思之中,大隋王朝因為他的到來,已經發生了許多微妙的改變,最顯著的特征就是大隋因為他的緣故,使皇權與關隴貴族、山東士族的關係變得十分緊張,如果大隋被楊廣折騰得怨聲載道,楊玄感未必是第一個起兵造反的人,搞不好他還沒有此心,關隴貴族和山東士族便已經扶持代言人來反隋了,要是如此,楊廣發動的遠征高句麗還會發生嗎?
這一切都是未知之數,但是楊集有一點敢肯定,那就是大隋王朝已經逐漸偏離了他所知曉的曆史軌跡。
就在他們拐過務本坊,沿著啟夏門大街南下,準備從西坊門進入平康坊時,前方傳來一陣軲轆轆的車輪聲,還夾雜一聲清脆的馬蹄聲。
楊集隨聲望去,隻見灰蒙蒙的霧靄中,隱約可見一輛車轅高大、車廂寬敞的大馬車,由於這輛馬車由兩匹高頭挽馬拉拽,非商人和普通百姓所能乘坐,所以楊集一下子便能猜到是達官貴人出行,隻是讓他感到奇怪的是這輛馬車既沒有燈籠,也沒有明顯的旗幟,給人一種做賊心虛、見不得人的感覺。
馬車在十幾名騎士的護衛下,從崇義坊東門橫穿啟夏門大街,朝對麵的宜陽坊西門駛去,楊集看到心念一動,他記得宜陽坊除了是大興縣縣衙所在地,獨孤府就在宜陽坊西北角,他連忙對身邊的張出塵和柳絮說道:“前麵那輛車鬼鬼祟祟的,也不知是何人,你倆去看看此人是誰?目的地又是何處?”
“喏!”張出塵、柳絮一催坐騎,跟著那隊人馬進了宜陽坊。
等楊集一行人到了王府正門,將要入府之時,張出塵和柳絮便從平康坊南坊門策馬奔來,兩人駛入廣場,在台階前縱身下馬,向回身等候的楊集稟報道:“公子,是唐國公李淵的馬車。他和長子李建成從獨孤府側門進去了。”
“原來是他們父子!”楊集想了想,問道:“確定是李氏父子嗎?”
“確實是他們父子。”張出塵很肯定的說道:“獨孤府側門的幾盞大燈籠燈火通明,將方圓數十丈照得十分清晰,我們不僅看到李氏父子下車入府,還看到獨孤家主的侄子獨孤懷恩在階前拱手相迎。”
“李淵父子在冰冷的晚上夜訪獨孤府,看來他們父子也不是甘於寂寞的人呢。”楊集笑了一笑,便進入了王府。
張出塵、柳絮緊跟而入,一直進了中庭,‘天門門主’柳絮眼見沒有什麽人了,這才低聲問道:“公子,要不要派人專門調查、跟蹤他們父子?”
楊集沉吟半晌,邊走邊問道:“可知李淵現在是何官職?”
柳絮連忙說道:“李淵原先是延州刺史,聖人不久前任命他為管州刺史了。他從下州刺史變成了上州刺史,一下子就連升五級。這道任命傳開之初,引起不小的轟動呢。”
楊集說道:“以後重點關注李氏父子,盡快把李氏的關係網梳理出來!李氏成員自不必要,親戚什麽的也要梳理好,就從李虎那一代開始吧。我倒要看看李氏除了我們楊家和獨孤家、竇氏之外,還有什麽強大的親戚、故舊。”
“喏!”柳絮應了一聲。
楊集走了幾步,又補充道:“派幾個人去管州州治布點,看他都與哪些大人物、地方豪強暗中往來。另外,李建成和李神通等李氏嫡係成員也不能鬆懈,務必要知道李氏成員的職務、上司、下屬。”
“喏!”柳絮應了一聲,接著又說道:“公子,我們要建立的天門,本身就需要漫長的時間,若是再專門盯著世家門閥,恐怕力不從心。”
楊集忍不住停下步子,回頭瞧她了一眼,柳絮正緊緊跟隨,緊張的睜著一雙大眼睛看著他的背影,楊集這一回頭,柳絮差點就撞了上去,楊集眼疾手快,伸手按住了她的腦門,稍微用力往後一推,將她定在了原地,笑著問道:“你是不是要人手?”
柳絮連忙後退了幾步,忐忑不安的說道:“公子,我們出身卑微,雖然學會很多雜學,但是對於世家門閥曆史淵源一無所知,像李淵這樣的大家族,我所知道的,也僅僅隻是李淵這一脈,餘者概不知曉。我們光是梳理李氏一族的關係圖,就是一個艱難浩大的工程,若是再把與之關聯的獨孤氏、竇氏也細細梳理,需要收集和梳理的資料就更多了,這種事情有點超出我們的能力範圍了。我怕我們幾個人忙不過來,也梳理不清楚。若是時間充裕,我們倒是可以一邊收集、一邊學。但是這麽一來,必然要耗費太多時日,誤了公子大事。”
她看了楊集一眼,繼續說道:“公子能不能派個精通情報收集的人,專門負責這一塊,我們也可以跟著學的。”
楊集見她驚惶失措,如若一隻受驚的小鹿,便安慰道:“你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的心態很讓我欣賞,而且你的建議也很好,是我自己忽略了此事。”
柳絮如釋重負地鬆了口氣,展顏道:“多謝公子體諒。”
“這樣吧!”楊集想了想道:“郝瑗就是比較適合的人選,我讓他留在京城當天門軍師、王府副總管,專門負責收集情報這一塊。”
其實公孫桓是最合適的人選,但他是“王府集團”的大管家,每天都異常忙碌;關鍵是楊集和獨孤敏不在京城之時,很多場合都要他代為出麵,這樣一個公開的人物,著實不宜來當情報頭子。而郝瑗是謀主級別的人物,足智多謀不說,而且久經考驗,楊集可以放心的把情報交給他。
旁邊的張出塵看了楊集一眼,輕聲說道:“公子,郝參軍是你最重要的謀士,如果他以後留在京城,誰去涼州幫你出謀劃策?”
楊集笑著說道:“無妨,淩敬也不差!”
張出塵半信半疑的問道:“是嗎?”
“自然。”楊集的私人幕僚以宋正本、郝瑗、淩敬、魏征為主,在與他們接觸的過程中,逐漸發現他們四人能力各不相同。宋正本和魏征之所長,在於處理日常政務,再如何繁雜的到了他們手上,他們都能剝絲抽繭,然後以最簡單的方式處理完畢,這份處理政務的水平,便是‘州牧府’的楊善會、虞世南、王琮、蕭瑀都比之不及,如果楊集把王府的大後方交給他倆,根本不會擔心後院失火,但是他倆的謀略和應變能力稍微不足。
而郝瑗和淩敬恰恰相反,他倆足智多謀、長於軍略、應變能力極高,是楊集統兵作戰時期的最佳拍檔。相對於淩敬,郝瑗的優勢就是加入王府時間長,這不是說楊集不信任淩敬,而是郝瑗此前雖然沒有刻意去收集世家門閥的信息,但因為他有一個惹是生非的‘主公’,使他也在潛移默化之中,將重心關心注到了世家門閥這一塊。一旦他扛起情報頭目的旗幟,立馬就能開展工作。
雖然暫時少了一個郝瑗,可他還有淩敬、宋正本、魏征,更況且薛舉和尉遲恭、李大亮也不差,所以這些人在涼州,遠遠夠楊集使用了。而且楊集除了自己的私人幕僚團,還有官方中的李靖、楊善會、陰世師、張須陀、劉權、麥鐵杖、薛世雄、韋雲起、張定和、王辯、王威、高君雅、堯君素等人。
所有這些人,沒有一個是任人宰割的善類。
如果把這些皆有實戰經驗的人湊到一起,楊集橫掃西域都不在話下,一個四麵漏風的吐穀渾又算得了什麽?
楊集現在是真真正正的上位者了,涼州軍事交給了楊善會、陰世師、韋雲起;政務交給虞世南、王琮、何妥;律法交給蕭瑀;教育交給劉炫、劉焯;中間再穿插楊師道少年輩。所以他凡事隻要過問一下,凡事隻要了解一個大致便成了,細節方麵自有這些人去處理。這也讓楊集難得的空閑了下來,靜下心來考慮下一步計劃了。
這也是一州州牧的職責所在,大方針大戰略由他來考慮,而麾下文武則負責完善大方針大戰略的細節問題、監督各州落實情況。
在王府集團幕僚團隊,也漸漸走向完善,軍有薛舉、尉遲恭、李大亮;政有宋正本、魏征;謀有郝瑗、淩敬。
正是有這些中堅力量介於楊集和朝廷、各州之間,所以他才可以瀟瀟灑灑的賴在京城不走。而且他人雖不在涼州,但是由於有了飛鴿、飛鷹充當傳訊工具,故而他對於涼州發生的事情知之甚詳。
“公子,涼州長史楊善會、甘州總管張須陀、韋雲起將軍連袂造訪。”輕鬆的氣氛,被朱粲那粗獷的大嗓門打破了。
“我知道了!”楊集點了點頭,改道向燈火通明的中‘堂’會客廳走去。
楊善會、張須陀、韋雲起在楊堅病危期間,跟楊集帶一萬涼州兵進入關中,他們三人本來是不應該呆在京城這麽久的,可是由於楊集帶著他們參與了平定楊諒的叛亂,所以時間都被耽擱了下來。等到叛亂結束,武舉緊接而來,楊廣為了保證乙榜軍營的安全和公平,便讓與京城權貴沒有瓜葛的涼州軍坐鎮乙榜軍營,故而大家想走也想不了。
楊集與三人見禮之後,楊善會拱手道:“大王,兵部今天忽然給涼州送來五萬套武器裝備,卑職這裏已經簽收了,數額無錯,但不知這五萬套武器裝備撥給哪一軍?”
楊善會這些日子代表涼州州牧府與朝廷各部接洽糧食問題,他今日在清點糧食之時,意外的得到朝廷送來五萬套武器裝備的消息。他知道現在還不到更換衣甲的時候,也沒聽過哪支軍隊缺少武器裝備,特地帶著張須陀和韋雲起來問個清楚。
“五萬套?”楊集聽了此話,也是深感意外。在他和楊廣談判的內容之中,主要還是糧食,萬萬沒有想到竟然忽然多了五萬套武器裝備,這實在是額外的意外的驚喜。
“正是!”楊善會笑著解釋道:“這五萬套包括盔甲五萬副、橫刀五萬把、長矛三萬支、戰槊兩萬支、步弓三萬張、騎弓兩萬張、箭矢二十萬支;另外還有強弩兩萬張、弩箭十萬支。”
“別的還成,就是箭矢少了一些。”楊集嘟噥道:“為了讓我滾蛋,竟然隻給這麽點東西,真夠小氣的。”
“大王,已經不少啦!”楊善會、張須陀、韋雲起深感無語,他們在京時間也不久了,與尚書省各部接觸的次數也比較多,在這期間,他們遇到不少索要武器裝備、錢糧物資的地方軍代表,可他們始終沒有見過那一個代表滿意而歸的,唯獨他們涼州這邊是個特殊的例外。
然而現在聽楊集的意思,這武器裝備連他也不知曉,竟是皇帝為了讓楊集離開京城的補償和‘嫁妝’。相比之下,其他地方軍得到的東西,尚書省簡直就是打發叫花子,可是眼前這位倒好,意外得到這麽多的物資,竟然還嫌少。
真是‘告’花子還嫌米糙。
“馬馬虎虎吧!”其實楊集他也知道楊廣雖然支持他在涼州搞事,卻也不是沒有底線。若要兵有兵、要錢有錢、要什麽給什麽,也不會安排他到涼州州牧這個位子上受火烤了。他多次向楊廣獅子大開口,隻是盡可能的多要一些福利,根本就沒想過楊廣全部兌現。楊廣今天忽然給的武器裝備確實是不少了,隻是人心不足蛇吞象,他現在是恨不得把京城中的囤積的物資一律搬空。
楊集沉吟半晌,又說道:“聖人讓我們盡快回涼州,你們明天收拾行囊,後天帶著軍隊和物資先行一步。”
夜色中大興城主街道變得格外安靜,此時遠遠沒有到宵禁的時間,但是天寒地凍的大街上已經看不到一個行人了,楊集在百多名侍衛的護衛下,在大街上緩緩而行,一陣陣馬蹄聲敲打著地麵石板,發出徐徐緩緩的‘噠噠’聲,仿佛一曲清脆悅耳的小夜曲。
這個時候,往往也是最佳的刺殺時刻。
實際上,刺殺大臣的惡劣行為,自古以來就是官場的大禁忌,因為這種行為事關每個人的切身利益,所以一直被所有大臣痛恨,不管是誰觸犯這條禁忌、開了先例,都會引起滿朝大臣的強烈憤怒。再加上皇帝也怕遭到刺殺,所以曆朝曆代的君王、將臣都將行刺視為不可觸碰的警戒線。不過雖說如此,卻沒哪個重臣敢把自己的身家性命寄托於政敵的自覺和自律,所以像楊素、楊雄、蘇威、高熲這類重臣出行之時,排場都比較大。
至於楊集,他本來就已經仇敵滿天下了,而他這段時間又扳倒了宇文述、弄殘了宇文智及,還為文武百官創造了扳倒虞世基、梁昆的機會,此外又牽連了無數將官,說是仇敵滿大興亦不為過。此時,最痛恨他的人莫過於宇文述,但是宇文述正處於風頭浪尖的關鍵時刻,或許不敢派人來行刺楊集,可是難保與他有舊怨的獨孤家、竇家、朝臣跑來放幾箭,以達到嫁禍宇文述、挑起兩人紛爭的目的。所以楊集的侍衛出於此慮,都顯得格外的小心謹慎。
他們一路上如同行軍作戰一般,前有前鋒探路、後有後軍斷後、左右兩翼打探街道兩旁高牆和大槐樹,中間又有一隊侍衛手執盾牌團團護在楊集周圍。
騎馬徐行的楊集卻陷入沉思之中,大隋王朝因為他的到來,已經發生了許多微妙的改變,最顯著的特征就是大隋因為他的緣故,使皇權與關隴貴族、山東士族的關係變得十分緊張,如果大隋被楊廣折騰得怨聲載道,楊玄感未必是第一個起兵造反的人,搞不好他還沒有此心,關隴貴族和山東士族便已經扶持代言人來反隋了,要是如此,楊廣發動的遠征高句麗還會發生嗎?
這一切都是未知之數,但是楊集有一點敢肯定,那就是大隋王朝已經逐漸偏離了他所知曉的曆史軌跡。
就在他們拐過務本坊,沿著啟夏門大街南下,準備從西坊門進入平康坊時,前方傳來一陣軲轆轆的車輪聲,還夾雜一聲清脆的馬蹄聲。
楊集隨聲望去,隻見灰蒙蒙的霧靄中,隱約可見一輛車轅高大、車廂寬敞的大馬車,由於這輛馬車由兩匹高頭挽馬拉拽,非商人和普通百姓所能乘坐,所以楊集一下子便能猜到是達官貴人出行,隻是讓他感到奇怪的是這輛馬車既沒有燈籠,也沒有明顯的旗幟,給人一種做賊心虛、見不得人的感覺。
馬車在十幾名騎士的護衛下,從崇義坊東門橫穿啟夏門大街,朝對麵的宜陽坊西門駛去,楊集看到心念一動,他記得宜陽坊除了是大興縣縣衙所在地,獨孤府就在宜陽坊西北角,他連忙對身邊的張出塵和柳絮說道:“前麵那輛車鬼鬼祟祟的,也不知是何人,你倆去看看此人是誰?目的地又是何處?”
“喏!”張出塵、柳絮一催坐騎,跟著那隊人馬進了宜陽坊。
等楊集一行人到了王府正門,將要入府之時,張出塵和柳絮便從平康坊南坊門策馬奔來,兩人駛入廣場,在台階前縱身下馬,向回身等候的楊集稟報道:“公子,是唐國公李淵的馬車。他和長子李建成從獨孤府側門進去了。”
“原來是他們父子!”楊集想了想,問道:“確定是李氏父子嗎?”
“確實是他們父子。”張出塵很肯定的說道:“獨孤府側門的幾盞大燈籠燈火通明,將方圓數十丈照得十分清晰,我們不僅看到李氏父子下車入府,還看到獨孤家主的侄子獨孤懷恩在階前拱手相迎。”
“李淵父子在冰冷的晚上夜訪獨孤府,看來他們父子也不是甘於寂寞的人呢。”楊集笑了一笑,便進入了王府。
張出塵、柳絮緊跟而入,一直進了中庭,‘天門門主’柳絮眼見沒有什麽人了,這才低聲問道:“公子,要不要派人專門調查、跟蹤他們父子?”
楊集沉吟半晌,邊走邊問道:“可知李淵現在是何官職?”
柳絮連忙說道:“李淵原先是延州刺史,聖人不久前任命他為管州刺史了。他從下州刺史變成了上州刺史,一下子就連升五級。這道任命傳開之初,引起不小的轟動呢。”
楊集說道:“以後重點關注李氏父子,盡快把李氏的關係網梳理出來!李氏成員自不必要,親戚什麽的也要梳理好,就從李虎那一代開始吧。我倒要看看李氏除了我們楊家和獨孤家、竇氏之外,還有什麽強大的親戚、故舊。”
“喏!”柳絮應了一聲。
楊集走了幾步,又補充道:“派幾個人去管州州治布點,看他都與哪些大人物、地方豪強暗中往來。另外,李建成和李神通等李氏嫡係成員也不能鬆懈,務必要知道李氏成員的職務、上司、下屬。”
“喏!”柳絮應了一聲,接著又說道:“公子,我們要建立的天門,本身就需要漫長的時間,若是再專門盯著世家門閥,恐怕力不從心。”
楊集忍不住停下步子,回頭瞧她了一眼,柳絮正緊緊跟隨,緊張的睜著一雙大眼睛看著他的背影,楊集這一回頭,柳絮差點就撞了上去,楊集眼疾手快,伸手按住了她的腦門,稍微用力往後一推,將她定在了原地,笑著問道:“你是不是要人手?”
柳絮連忙後退了幾步,忐忑不安的說道:“公子,我們出身卑微,雖然學會很多雜學,但是對於世家門閥曆史淵源一無所知,像李淵這樣的大家族,我所知道的,也僅僅隻是李淵這一脈,餘者概不知曉。我們光是梳理李氏一族的關係圖,就是一個艱難浩大的工程,若是再把與之關聯的獨孤氏、竇氏也細細梳理,需要收集和梳理的資料就更多了,這種事情有點超出我們的能力範圍了。我怕我們幾個人忙不過來,也梳理不清楚。若是時間充裕,我們倒是可以一邊收集、一邊學。但是這麽一來,必然要耗費太多時日,誤了公子大事。”
她看了楊集一眼,繼續說道:“公子能不能派個精通情報收集的人,專門負責這一塊,我們也可以跟著學的。”
楊集見她驚惶失措,如若一隻受驚的小鹿,便安慰道:“你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的心態很讓我欣賞,而且你的建議也很好,是我自己忽略了此事。”
柳絮如釋重負地鬆了口氣,展顏道:“多謝公子體諒。”
“這樣吧!”楊集想了想道:“郝瑗就是比較適合的人選,我讓他留在京城當天門軍師、王府副總管,專門負責收集情報這一塊。”
其實公孫桓是最合適的人選,但他是“王府集團”的大管家,每天都異常忙碌;關鍵是楊集和獨孤敏不在京城之時,很多場合都要他代為出麵,這樣一個公開的人物,著實不宜來當情報頭子。而郝瑗是謀主級別的人物,足智多謀不說,而且久經考驗,楊集可以放心的把情報交給他。
旁邊的張出塵看了楊集一眼,輕聲說道:“公子,郝參軍是你最重要的謀士,如果他以後留在京城,誰去涼州幫你出謀劃策?”
楊集笑著說道:“無妨,淩敬也不差!”
張出塵半信半疑的問道:“是嗎?”
“自然。”楊集的私人幕僚以宋正本、郝瑗、淩敬、魏征為主,在與他們接觸的過程中,逐漸發現他們四人能力各不相同。宋正本和魏征之所長,在於處理日常政務,再如何繁雜的到了他們手上,他們都能剝絲抽繭,然後以最簡單的方式處理完畢,這份處理政務的水平,便是‘州牧府’的楊善會、虞世南、王琮、蕭瑀都比之不及,如果楊集把王府的大後方交給他倆,根本不會擔心後院失火,但是他倆的謀略和應變能力稍微不足。
而郝瑗和淩敬恰恰相反,他倆足智多謀、長於軍略、應變能力極高,是楊集統兵作戰時期的最佳拍檔。相對於淩敬,郝瑗的優勢就是加入王府時間長,這不是說楊集不信任淩敬,而是郝瑗此前雖然沒有刻意去收集世家門閥的信息,但因為他有一個惹是生非的‘主公’,使他也在潛移默化之中,將重心關心注到了世家門閥這一塊。一旦他扛起情報頭目的旗幟,立馬就能開展工作。
雖然暫時少了一個郝瑗,可他還有淩敬、宋正本、魏征,更況且薛舉和尉遲恭、李大亮也不差,所以這些人在涼州,遠遠夠楊集使用了。而且楊集除了自己的私人幕僚團,還有官方中的李靖、楊善會、陰世師、張須陀、劉權、麥鐵杖、薛世雄、韋雲起、張定和、王辯、王威、高君雅、堯君素等人。
所有這些人,沒有一個是任人宰割的善類。
如果把這些皆有實戰經驗的人湊到一起,楊集橫掃西域都不在話下,一個四麵漏風的吐穀渾又算得了什麽?
楊集現在是真真正正的上位者了,涼州軍事交給了楊善會、陰世師、韋雲起;政務交給虞世南、王琮、何妥;律法交給蕭瑀;教育交給劉炫、劉焯;中間再穿插楊師道少年輩。所以他凡事隻要過問一下,凡事隻要了解一個大致便成了,細節方麵自有這些人去處理。這也讓楊集難得的空閑了下來,靜下心來考慮下一步計劃了。
這也是一州州牧的職責所在,大方針大戰略由他來考慮,而麾下文武則負責完善大方針大戰略的細節問題、監督各州落實情況。
在王府集團幕僚團隊,也漸漸走向完善,軍有薛舉、尉遲恭、李大亮;政有宋正本、魏征;謀有郝瑗、淩敬。
正是有這些中堅力量介於楊集和朝廷、各州之間,所以他才可以瀟瀟灑灑的賴在京城不走。而且他人雖不在涼州,但是由於有了飛鴿、飛鷹充當傳訊工具,故而他對於涼州發生的事情知之甚詳。
“公子,涼州長史楊善會、甘州總管張須陀、韋雲起將軍連袂造訪。”輕鬆的氣氛,被朱粲那粗獷的大嗓門打破了。
“我知道了!”楊集點了點頭,改道向燈火通明的中‘堂’會客廳走去。
楊善會、張須陀、韋雲起在楊堅病危期間,跟楊集帶一萬涼州兵進入關中,他們三人本來是不應該呆在京城這麽久的,可是由於楊集帶著他們參與了平定楊諒的叛亂,所以時間都被耽擱了下來。等到叛亂結束,武舉緊接而來,楊廣為了保證乙榜軍營的安全和公平,便讓與京城權貴沒有瓜葛的涼州軍坐鎮乙榜軍營,故而大家想走也想不了。
楊集與三人見禮之後,楊善會拱手道:“大王,兵部今天忽然給涼州送來五萬套武器裝備,卑職這裏已經簽收了,數額無錯,但不知這五萬套武器裝備撥給哪一軍?”
楊善會這些日子代表涼州州牧府與朝廷各部接洽糧食問題,他今日在清點糧食之時,意外的得到朝廷送來五萬套武器裝備的消息。他知道現在還不到更換衣甲的時候,也沒聽過哪支軍隊缺少武器裝備,特地帶著張須陀和韋雲起來問個清楚。
“五萬套?”楊集聽了此話,也是深感意外。在他和楊廣談判的內容之中,主要還是糧食,萬萬沒有想到竟然忽然多了五萬套武器裝備,這實在是額外的意外的驚喜。
“正是!”楊善會笑著解釋道:“這五萬套包括盔甲五萬副、橫刀五萬把、長矛三萬支、戰槊兩萬支、步弓三萬張、騎弓兩萬張、箭矢二十萬支;另外還有強弩兩萬張、弩箭十萬支。”
“別的還成,就是箭矢少了一些。”楊集嘟噥道:“為了讓我滾蛋,竟然隻給這麽點東西,真夠小氣的。”
“大王,已經不少啦!”楊善會、張須陀、韋雲起深感無語,他們在京時間也不久了,與尚書省各部接觸的次數也比較多,在這期間,他們遇到不少索要武器裝備、錢糧物資的地方軍代表,可他們始終沒有見過那一個代表滿意而歸的,唯獨他們涼州這邊是個特殊的例外。
然而現在聽楊集的意思,這武器裝備連他也不知曉,竟是皇帝為了讓楊集離開京城的補償和‘嫁妝’。相比之下,其他地方軍得到的東西,尚書省簡直就是打發叫花子,可是眼前這位倒好,意外得到這麽多的物資,竟然還嫌少。
真是‘告’花子還嫌米糙。
“馬馬虎虎吧!”其實楊集他也知道楊廣雖然支持他在涼州搞事,卻也不是沒有底線。若要兵有兵、要錢有錢、要什麽給什麽,也不會安排他到涼州州牧這個位子上受火烤了。他多次向楊廣獅子大開口,隻是盡可能的多要一些福利,根本就沒想過楊廣全部兌現。楊廣今天忽然給的武器裝備確實是不少了,隻是人心不足蛇吞象,他現在是恨不得把京城中的囤積的物資一律搬空。
楊集沉吟半晌,又說道:“聖人讓我們盡快回涼州,你們明天收拾行囊,後天帶著軍隊和物資先行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