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入了荊州,在襄陽居住數日,劉表將新野交付於他,令他整備兵馬以防曹操南下。
入了新野,劉備刻以勤勉,小小縣城竟被他治理的井井有條。
在北方浪跡多年,劉備東奔西走,沒有攢下多少根基卻博了個好名聲。
他入了新野,許多在野士子慕名來投,
新野遠離中原,曹操征討袁家無心南顧,劉備得了喘息之機。
士子來投,劉備一一接納,除此之外他還遍訪名士。
荊州有一名士名喚司馬徽,名士龐德公送他稱號水鏡先生。
水鏡先生居於荊州多年,從不與人談及天下大事,隻知訪友問道或垂釣山林。
世外名士往往多具才德。
有人在劉備麵前提及司馬徽,關羽、張飛倒沒覺著什麽,劉備卻是眼睛一亮,當即決定前往拜訪。
有心避世,司馬徽並未住在喧囂的城中,而是隱居城外山林。
帶著關羽、張飛,劉備一路詢問才找到住處。
山林草木繁茂,空氣中透著帶有綠葉清新的幽香。
耳中盡是鳥語,所見遍地山花爛漫!
進入山林,劉備竟有種避世的想法。
居於山林之中,每日垂釣,時常與幾位老友品茗閑聊,不失一樁樂事!
沿著山間小路一直到了半腰,劉備等人看見山上有幾座草廬。
到了草廬門外,他親自上前叩響門環。
房門打開,一個童子探出頭來。
從未見過仨人,童子問道:“敢問尊駕何人?來此何幹?”
“某乃劉備,聽聞水鏡先生居於此處,特來拜訪。”劉備躬身行禮:“敢問先生可在?”
“先生在是在的。隻是正與友人相會,還請幾位入偏室少坐。”
請他們入偏室,張飛正要說話。被關羽扯了扯衣襟。
謝了童子,劉備帶著二人進入草廬。在偏室坐了。
草廬牆壁是黃泥和成,隔音雖不算差,卻也能隱約聽到隔壁說話。
才落座,劉備聽到旁邊傳來一個聲音:“某欲投明主,都言荊州劉景升有容人之量,特意前往拜會。與之一談傳言皆虛,劉景升並非成就大事之人!”
另一個聲音傳來:“某知汝素有抱負,漢室衰微。曹孟德挾天子以令諸侯,梟雄各據一處,又有幾人可稱英雄?”
“不然。”先前說話之人說道:“某觀天下,袁家官渡雖有一敗,卻有五子袁旭臨危受命,使得袁家不至即刻敗亡。曹孟德麾下幕僚、武將眾多,中原當可分一杯羹!至於南方,江東孫氏占據長江天險等閑難以擊破,也可成就功業。倒是荊州……”
“荊州如何?”
“劉景升為人懦弱,雖為皇親卻無號令天下才德。荊州一地。除劉景升之外,蒯、蔡兩家權勢熏天。號令不達,上行而下不效。早晚落入他人之手?”
倆人言談關乎天下大事,劉備聽著頓覺愕然。
河北袁家,確實是袁旭一力支撐,曹操雖說兵馬不多,貴在麾下能人眾多,與袁家尚有一爭之力!
官渡一戰袁家兵敗,中原大勢已變,曹操崛起不過時日而已!
江東孫氏割據長江以南,劉表多年征討卻連長江也不曾渡過。
反倒是孫策當初討伐荊州。每每大軍登岸與荊州兵馬廝殺,黃祖雖有統兵之能。也被打的難以招架。
倆人閑談之中,竟將天下大勢分析的頭頭是道。劉備心中不禁一陣凜然。
早知荊州大才雲集,理應來到此處訪賢,也不至在中原被打的如同喪家之犬!
聆聽隔壁說話,小童送來茶水。
劉備問道:“敢問隔壁何人與先生說話?”
小童說道:“此人與先生相識多年,隻是近來拜訪的勤些,我也不知他究竟何人,隻知姓徐名福。”
得了此人名姓,劉備問道:“先生會客,須多久放可接見我等?”
“不瞞閣下。”小童說道:“先生會客沒個長性,短則三五句話,長則兩三日不休不眠,觀今日情形少說也須入夜。”
“兄長隻管問這許多。”得知司馬徽接待客人可能一直要到入夜,張飛咋呼道:“讓這小童前去知會一聲便是,莫不成真要等到入夜?我等下山,路途可不好走!”
張飛咋呼,劉備連忙喝止。
隔壁傳來一個聲音:“小童,可是來了客人?”
小童高聲回道:“來了位自稱姓劉的客人。”
劉備起身,隔著牆壁行禮道:“劉備拜見水鏡先生!”
“敢問可是玄德公?”隔壁沉默了一下,隨後有個聲音問道。
“正是在下!”
“請玄德公前來相見!”
隔壁一聲吩咐,小童向劉備說道:“先生請閣下前往相見!”
劉備謝了,帶著張飛、關羽來到水鏡先生居處。
進門時,劉備發現一個人影閃進後堂,應是與水鏡先生交談之人。
人影消失,屋內隻餘下一個頭發花白的老者。
老者慈眉善目,頗有幾分世外高人的神態。
不用說劉備也知道,此人就是水鏡先生司馬徽!
行了一禮,劉備說道:“備久聞先生大名,特來拜會!”
司馬徽起身回禮:“玄德公來到荊州,本應前往拜見,不想竟是先來了寒舍!”
見禮之後,司馬徽請劉備坐下。
“某乃世外山人,使君諸事繁忙,敢問來此有何見教?”司馬徽問道。
“備早年征討逆賊屢屢受挫,久聞先生大名,今日前來乃是向先生請教,如何匡複漢室成就漢家大統?”
“紛繁塵世殺戮不絕,使君所問豈是山人可答?”司馬徽笑道:“若是問些品茗、垂釣之道,倒是可以作答!”
“先生!”司馬徽不肯作答,劉備起身長跪於地說道:“備真心求教,還望先生不吝告知!”
說罷,他雙手交疊額前,給司馬徽行了個五體投地大禮。
此舉令關羽、張飛也是愕然。
司馬徽連忙上前攙扶:“使君這是作甚?有話但說,何須如此?”
劉備仰起臉時早已淚流滿麵:“漢室衰微,備每每思之如鯁在喉。先生有經天緯地之才,還望救我大漢社稷黎民!”(未完待續。)
入了新野,劉備刻以勤勉,小小縣城竟被他治理的井井有條。
在北方浪跡多年,劉備東奔西走,沒有攢下多少根基卻博了個好名聲。
他入了新野,許多在野士子慕名來投,
新野遠離中原,曹操征討袁家無心南顧,劉備得了喘息之機。
士子來投,劉備一一接納,除此之外他還遍訪名士。
荊州有一名士名喚司馬徽,名士龐德公送他稱號水鏡先生。
水鏡先生居於荊州多年,從不與人談及天下大事,隻知訪友問道或垂釣山林。
世外名士往往多具才德。
有人在劉備麵前提及司馬徽,關羽、張飛倒沒覺著什麽,劉備卻是眼睛一亮,當即決定前往拜訪。
有心避世,司馬徽並未住在喧囂的城中,而是隱居城外山林。
帶著關羽、張飛,劉備一路詢問才找到住處。
山林草木繁茂,空氣中透著帶有綠葉清新的幽香。
耳中盡是鳥語,所見遍地山花爛漫!
進入山林,劉備竟有種避世的想法。
居於山林之中,每日垂釣,時常與幾位老友品茗閑聊,不失一樁樂事!
沿著山間小路一直到了半腰,劉備等人看見山上有幾座草廬。
到了草廬門外,他親自上前叩響門環。
房門打開,一個童子探出頭來。
從未見過仨人,童子問道:“敢問尊駕何人?來此何幹?”
“某乃劉備,聽聞水鏡先生居於此處,特來拜訪。”劉備躬身行禮:“敢問先生可在?”
“先生在是在的。隻是正與友人相會,還請幾位入偏室少坐。”
請他們入偏室,張飛正要說話。被關羽扯了扯衣襟。
謝了童子,劉備帶著二人進入草廬。在偏室坐了。
草廬牆壁是黃泥和成,隔音雖不算差,卻也能隱約聽到隔壁說話。
才落座,劉備聽到旁邊傳來一個聲音:“某欲投明主,都言荊州劉景升有容人之量,特意前往拜會。與之一談傳言皆虛,劉景升並非成就大事之人!”
另一個聲音傳來:“某知汝素有抱負,漢室衰微。曹孟德挾天子以令諸侯,梟雄各據一處,又有幾人可稱英雄?”
“不然。”先前說話之人說道:“某觀天下,袁家官渡雖有一敗,卻有五子袁旭臨危受命,使得袁家不至即刻敗亡。曹孟德麾下幕僚、武將眾多,中原當可分一杯羹!至於南方,江東孫氏占據長江天險等閑難以擊破,也可成就功業。倒是荊州……”
“荊州如何?”
“劉景升為人懦弱,雖為皇親卻無號令天下才德。荊州一地。除劉景升之外,蒯、蔡兩家權勢熏天。號令不達,上行而下不效。早晚落入他人之手?”
倆人言談關乎天下大事,劉備聽著頓覺愕然。
河北袁家,確實是袁旭一力支撐,曹操雖說兵馬不多,貴在麾下能人眾多,與袁家尚有一爭之力!
官渡一戰袁家兵敗,中原大勢已變,曹操崛起不過時日而已!
江東孫氏割據長江以南,劉表多年征討卻連長江也不曾渡過。
反倒是孫策當初討伐荊州。每每大軍登岸與荊州兵馬廝殺,黃祖雖有統兵之能。也被打的難以招架。
倆人閑談之中,竟將天下大勢分析的頭頭是道。劉備心中不禁一陣凜然。
早知荊州大才雲集,理應來到此處訪賢,也不至在中原被打的如同喪家之犬!
聆聽隔壁說話,小童送來茶水。
劉備問道:“敢問隔壁何人與先生說話?”
小童說道:“此人與先生相識多年,隻是近來拜訪的勤些,我也不知他究竟何人,隻知姓徐名福。”
得了此人名姓,劉備問道:“先生會客,須多久放可接見我等?”
“不瞞閣下。”小童說道:“先生會客沒個長性,短則三五句話,長則兩三日不休不眠,觀今日情形少說也須入夜。”
“兄長隻管問這許多。”得知司馬徽接待客人可能一直要到入夜,張飛咋呼道:“讓這小童前去知會一聲便是,莫不成真要等到入夜?我等下山,路途可不好走!”
張飛咋呼,劉備連忙喝止。
隔壁傳來一個聲音:“小童,可是來了客人?”
小童高聲回道:“來了位自稱姓劉的客人。”
劉備起身,隔著牆壁行禮道:“劉備拜見水鏡先生!”
“敢問可是玄德公?”隔壁沉默了一下,隨後有個聲音問道。
“正是在下!”
“請玄德公前來相見!”
隔壁一聲吩咐,小童向劉備說道:“先生請閣下前往相見!”
劉備謝了,帶著張飛、關羽來到水鏡先生居處。
進門時,劉備發現一個人影閃進後堂,應是與水鏡先生交談之人。
人影消失,屋內隻餘下一個頭發花白的老者。
老者慈眉善目,頗有幾分世外高人的神態。
不用說劉備也知道,此人就是水鏡先生司馬徽!
行了一禮,劉備說道:“備久聞先生大名,特來拜會!”
司馬徽起身回禮:“玄德公來到荊州,本應前往拜見,不想竟是先來了寒舍!”
見禮之後,司馬徽請劉備坐下。
“某乃世外山人,使君諸事繁忙,敢問來此有何見教?”司馬徽問道。
“備早年征討逆賊屢屢受挫,久聞先生大名,今日前來乃是向先生請教,如何匡複漢室成就漢家大統?”
“紛繁塵世殺戮不絕,使君所問豈是山人可答?”司馬徽笑道:“若是問些品茗、垂釣之道,倒是可以作答!”
“先生!”司馬徽不肯作答,劉備起身長跪於地說道:“備真心求教,還望先生不吝告知!”
說罷,他雙手交疊額前,給司馬徽行了個五體投地大禮。
此舉令關羽、張飛也是愕然。
司馬徽連忙上前攙扶:“使君這是作甚?有話但說,何須如此?”
劉備仰起臉時早已淚流滿麵:“漢室衰微,備每每思之如鯁在喉。先生有經天緯地之才,還望救我大漢社稷黎民!”(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