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城,燕王府。
大廳裏,張昭、陳群、顧雍、王朗、董昭等人都手捧著一份小冊子在細細的閱讀著,這是張彥所書寫的改革的大致內容和細節,他費盡了心機,才寫出來的這份手冊,然後連夜讓人印刷出好幾冊,至少保證他的心腹們人手一本。
張彥則靜靜的坐在那裏,品著香茗,顯得悠然自得的。
他在改革手冊當中已經明確指出了現在政治體製的利弊之處,最後得出結論,弊端大於利端,如果不對現在的政治體製進行改革,今後國家很難再維持下去。
首先,張彥從皇權的角度來進行分析,並且舉例說明,自從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之後,大權全部握在皇帝一個人的手中,如果遇到一位有作為的明君,國家或許會走上興旺昌盛的局麵,但若是遇到昏君,那麽國家幾十年內就會由盛而衰。
例子就在眼前,東漢王朝的靈帝就是最典型性的一個例子,漢靈帝當政以來,國家日益衰弱,重用宦官,打擊忠良,多少人受到迫害,最後直接導致了黃巾之亂的爆發。
漢靈帝之後,大漢國勢日漸衰弱,漢獻帝根本就是被董卓、李傕、郭汜他們玩弄在鼓掌之中的傀儡。如今的小皇帝劉馮,還是個嬰兒,根本不能當政,但誰有能夠保證,劉馮在長大以後會是個明君、賢君?
即便是張彥代漢自立,也成為了新的皇帝,但是誰也保證不了張彥的後代就是個個明君,所以,關鍵在於政治的體製。
張彥是穿越過來的人,中國延續的兩千多年的封建製度中,曆經了多少個朝代,每個朝代,都會有興衰,每個朝代的開國之君都很了不起。但是後代呢?又有幾個人能夠做到像他們的祖先一樣偉大?
在張彥看來,這種封建的君主製度,要不得,他可不希望他辛辛苦苦打下來的江山,最終被他的子孫給敗壞了。
所以,必須在源頭做出決斷,首先確立合適的政治體製,才能使得國家走的越來越遠。
這一陣子,張彥看了不少先秦的書籍,再加上對曆史的了解。他倒是很喜歡堯舜禹時候的禪讓製。即首領必須要是一位有能力的賢臣。
不過。現在再恢複古製,並且廢除皇帝製度,已經是不太可能了,因為皇帝製度已經存在多年。封建思想也是根深蒂固,老子傳兒子,兒子再傳兒子,這種世襲的製度,也是根深蒂固。
所以,張彥在參考中外各種政治體製的時候,最終選擇了英國的君主立憲製,即保留皇帝製度,但是皇帝的權力應該得到限製。天下不是你皇帝一個人的天下,而是天下人的天下,皇帝還是至高無上的,是國家的象征,但是權力卻不能全部給你。權力要得到限製。
根據張彥所寫的改革手冊,其中明確的規定,皇帝是至高無上的,是可以世襲的,但是皇帝的權力會得到應有的限製。
皇帝隻是國家的象征,有建議權,卻沒有決定權,所有國家大事的決定權都在內閣手中,由丞相總領內閣,內閣成員由丞相,尚書台的六部尚書,都察院的都禦史,以及大理寺卿一共九人組成。
根據手冊所規定,國家大事的決定權都在內閣手中,丞相負責總領內閣,所有國家大事,均有內閣成員舉手表決,以少數服從多數做出最終決定。但是丞相卻擁有一票否決權,即其餘八個內閣成員意見一致時,隻要丞相投出反對票,則這件事就算不通過。同時,被丞相一票否決的事情,就會自動提交給皇帝來做出決定,內閣將無權再決定此事,而且每次內閣會議,皇帝必須在場,否則即便是舉行過的內閣會議,也視為無效,而通過的公文,必須要加蓋上丞相的私人章,以及皇帝的玉璽,才視為最終通過。
在內閣之下設立尚書台,都察院、大理寺三個機構,尚書台是行政機構,都察院是監察機構,大理寺是立法機構,三大機構權力相等,但卻又互不從屬,而內閣雖然高於尚書台、都察院以及大理寺,卻沒有權力進行幹涉三大機構的內部事情。
尚書台設有六部,即即工部、刑部、禮部、兵部、吏部、戶部,每部各設尚書令一人,侍郎兩人,郎中四人,員外郎六人,分管每部裏的事物。
都察院由都禦史統領,都禦史以下,更有副都禦史,左都禦史,右都禦史,僉都禦史,除此之外,都察院還在各州設立監察禦史一人,負責監察各州官員的情況。
大理寺則由大理寺卿統領,其下設有大理寺少卿兩人,大理寺正四人,大理寺推丞四人,大理寺斷丞六人,大理寺主簿六人,大理寺司直八人,大理寺評事每州各設一人。
這樣的設立,基本上削弱了皇權,以及個人權利的膨脹,將行政、監察、司法三大權力有效的區分開來,其下州牧、太守、縣令等官職不變。另外,張彥還將三公變成了虛職,隻是地位的象征,不再享有任何權力,基本上是正式廢除了三公的權力。
除此之外,張彥在軍隊的也有所改革,明確的將官職和軍銜分開,並且嚴格的製定出了一係列軍銜,作為激烈將士殺敵的熱情。
第一等軍銜為帥,分別為大元帥,元帥,少帥。第二等軍銜為將,分別為上將,中將,少將。第三等軍銜為校,分別為大校,上校,中校,少校。第四等軍銜為尉,分別為上尉,中尉、少尉。第五等軍銜為士,分別為上士,中士,下士。第六等軍銜為兵,分別為上等兵,中等兵,下等兵。
軍隊裏的官職也進行等級劃分,第一等為大將軍,總領全國兵馬,第二等為驃騎將軍、車騎將軍、衛將軍、前將軍、左將軍、右將軍、後將軍,這七位將軍分別負責統領京畿裏的兵馬,即中央軍。
第三等為鎮東將軍、鎮南將軍、鎮西將軍、鎮北將軍、征東將軍、征南將軍、征西將軍、征北將軍,負責統管駐守在地方上的軍隊。
第四等為安東將軍、安南將軍、安西將軍、安北將軍、平東將軍、平南將軍、平西將軍、平北將軍,屬於第三等的佐將。
第五等為各個名號的將軍,再往下則是副將、中郎將、參將、校尉、都尉、軍司馬、佐軍司馬、屯長、副屯長、隊長、副隊長,這樣一來,就等於無形中大大降低了軍隊裏的官職。
不論是政治體製上的改革,還是官職和軍銜的分開,這次繼續沿用九品官製度。正式規定丞相、大將軍、太尉、司徒、司空、太傅為一品官,其中,隻有丞相、大將軍為實權的官職,太尉、司徒、司空、太傅都是虛職,隻是一種榮耀的象征,俸祿每人每月月三百五十斛。
大理寺卿、都禦史則為從一品官員,俸祿每人每月一百八十斛。
刑部尚書、工部尚書、禮部尚書、吏部尚書、兵部尚書、戶部尚書、驃騎將軍、車騎將軍、衛將軍、前將軍、左將軍、右將軍、後將軍則為正二品官員,俸祿每人每月一百二十斛。
刑部侍郎、工部侍郎、禮部侍郎、吏部侍郎、兵部侍郎、戶部侍郎、副都禦史、左都禦史、右都禦史、僉都禦史、大理寺少卿、大理寺正、以及鎮東將軍、鎮南將軍、鎮西將軍、鎮北將軍、征東將軍、征南將軍、征西將軍、征北將軍,都為從二品官員,俸祿每人每月一百斛。
六部郎中、大理寺推丞、大理寺斷丞、大理寺主簿、大理寺司直、安東將軍、安南將軍、安西將軍、安北將軍、平東將軍、平南將軍、平西將軍、平北將軍都為正三品官員,俸祿每人每月八十斛。
都察院的監察禦史,大理寺的評事,六部員外郎,以及各個雜號將軍,都為從三品官員,俸祿每人每月七十斛。
再往下,則以此類推。而對於地方官,張彥規定各州州牧為正二品官員,太守為正四品官員,縣令為七品官員。
這樣一來,張彥大大的消減了官員俸祿的支出,以及高俸祿官員的人數,將高級官員維持在少數之內。
良久良久,張昭、陳群、王朗、顧雍、董昭等人才真正的看明白改革手冊裏麵的用意,隻不過有,他們對於這樣的改革,並沒有太大的信心,而且他們也還是頭一次聽說有人要削弱皇權的,都覺得不可思議。
可是這樣一來,眾人也都能夠從這改革的體製中看得出來,張彥並沒有代漢自立的意思,他居然不想當皇帝?
“諸位大人,你們都看完了,對於這份改革的方案,你們都有什麽建議?”張彥放下手中的香茗,問道。
張昭首先說道:“燕王殿下,這份改革的方案很詳細,不過我等卻不敢苟同,這樣一來,權力就過於分散,會不會引起動亂?而且軍隊再次改革,是否會因此而影響到將士們的積極性呢?以前一個隊長是六品官,現在被將為了從九品,而且俸祿也大大的減少了,屬下隻是擔心,軍心會漸漸變亂。”
王朗道:“屬下也有這種擔心,如今江東的孫權,荊州的劉表,益州的劉璋,交州的士燮,漢中的張魯,遼東的公孫康,甚至還有羌、鮮卑、匈奴、烏桓以及西域等許多不穩定的因素,天下未定,如果我們把改革操之過急,會不會再次引發動亂?”
大廳裏,張昭、陳群、顧雍、王朗、董昭等人都手捧著一份小冊子在細細的閱讀著,這是張彥所書寫的改革的大致內容和細節,他費盡了心機,才寫出來的這份手冊,然後連夜讓人印刷出好幾冊,至少保證他的心腹們人手一本。
張彥則靜靜的坐在那裏,品著香茗,顯得悠然自得的。
他在改革手冊當中已經明確指出了現在政治體製的利弊之處,最後得出結論,弊端大於利端,如果不對現在的政治體製進行改革,今後國家很難再維持下去。
首先,張彥從皇權的角度來進行分析,並且舉例說明,自從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之後,大權全部握在皇帝一個人的手中,如果遇到一位有作為的明君,國家或許會走上興旺昌盛的局麵,但若是遇到昏君,那麽國家幾十年內就會由盛而衰。
例子就在眼前,東漢王朝的靈帝就是最典型性的一個例子,漢靈帝當政以來,國家日益衰弱,重用宦官,打擊忠良,多少人受到迫害,最後直接導致了黃巾之亂的爆發。
漢靈帝之後,大漢國勢日漸衰弱,漢獻帝根本就是被董卓、李傕、郭汜他們玩弄在鼓掌之中的傀儡。如今的小皇帝劉馮,還是個嬰兒,根本不能當政,但誰有能夠保證,劉馮在長大以後會是個明君、賢君?
即便是張彥代漢自立,也成為了新的皇帝,但是誰也保證不了張彥的後代就是個個明君,所以,關鍵在於政治的體製。
張彥是穿越過來的人,中國延續的兩千多年的封建製度中,曆經了多少個朝代,每個朝代,都會有興衰,每個朝代的開國之君都很了不起。但是後代呢?又有幾個人能夠做到像他們的祖先一樣偉大?
在張彥看來,這種封建的君主製度,要不得,他可不希望他辛辛苦苦打下來的江山,最終被他的子孫給敗壞了。
所以,必須在源頭做出決斷,首先確立合適的政治體製,才能使得國家走的越來越遠。
這一陣子,張彥看了不少先秦的書籍,再加上對曆史的了解。他倒是很喜歡堯舜禹時候的禪讓製。即首領必須要是一位有能力的賢臣。
不過。現在再恢複古製,並且廢除皇帝製度,已經是不太可能了,因為皇帝製度已經存在多年。封建思想也是根深蒂固,老子傳兒子,兒子再傳兒子,這種世襲的製度,也是根深蒂固。
所以,張彥在參考中外各種政治體製的時候,最終選擇了英國的君主立憲製,即保留皇帝製度,但是皇帝的權力應該得到限製。天下不是你皇帝一個人的天下,而是天下人的天下,皇帝還是至高無上的,是國家的象征,但是權力卻不能全部給你。權力要得到限製。
根據張彥所寫的改革手冊,其中明確的規定,皇帝是至高無上的,是可以世襲的,但是皇帝的權力會得到應有的限製。
皇帝隻是國家的象征,有建議權,卻沒有決定權,所有國家大事的決定權都在內閣手中,由丞相總領內閣,內閣成員由丞相,尚書台的六部尚書,都察院的都禦史,以及大理寺卿一共九人組成。
根據手冊所規定,國家大事的決定權都在內閣手中,丞相負責總領內閣,所有國家大事,均有內閣成員舉手表決,以少數服從多數做出最終決定。但是丞相卻擁有一票否決權,即其餘八個內閣成員意見一致時,隻要丞相投出反對票,則這件事就算不通過。同時,被丞相一票否決的事情,就會自動提交給皇帝來做出決定,內閣將無權再決定此事,而且每次內閣會議,皇帝必須在場,否則即便是舉行過的內閣會議,也視為無效,而通過的公文,必須要加蓋上丞相的私人章,以及皇帝的玉璽,才視為最終通過。
在內閣之下設立尚書台,都察院、大理寺三個機構,尚書台是行政機構,都察院是監察機構,大理寺是立法機構,三大機構權力相等,但卻又互不從屬,而內閣雖然高於尚書台、都察院以及大理寺,卻沒有權力進行幹涉三大機構的內部事情。
尚書台設有六部,即即工部、刑部、禮部、兵部、吏部、戶部,每部各設尚書令一人,侍郎兩人,郎中四人,員外郎六人,分管每部裏的事物。
都察院由都禦史統領,都禦史以下,更有副都禦史,左都禦史,右都禦史,僉都禦史,除此之外,都察院還在各州設立監察禦史一人,負責監察各州官員的情況。
大理寺則由大理寺卿統領,其下設有大理寺少卿兩人,大理寺正四人,大理寺推丞四人,大理寺斷丞六人,大理寺主簿六人,大理寺司直八人,大理寺評事每州各設一人。
這樣的設立,基本上削弱了皇權,以及個人權利的膨脹,將行政、監察、司法三大權力有效的區分開來,其下州牧、太守、縣令等官職不變。另外,張彥還將三公變成了虛職,隻是地位的象征,不再享有任何權力,基本上是正式廢除了三公的權力。
除此之外,張彥在軍隊的也有所改革,明確的將官職和軍銜分開,並且嚴格的製定出了一係列軍銜,作為激烈將士殺敵的熱情。
第一等軍銜為帥,分別為大元帥,元帥,少帥。第二等軍銜為將,分別為上將,中將,少將。第三等軍銜為校,分別為大校,上校,中校,少校。第四等軍銜為尉,分別為上尉,中尉、少尉。第五等軍銜為士,分別為上士,中士,下士。第六等軍銜為兵,分別為上等兵,中等兵,下等兵。
軍隊裏的官職也進行等級劃分,第一等為大將軍,總領全國兵馬,第二等為驃騎將軍、車騎將軍、衛將軍、前將軍、左將軍、右將軍、後將軍,這七位將軍分別負責統領京畿裏的兵馬,即中央軍。
第三等為鎮東將軍、鎮南將軍、鎮西將軍、鎮北將軍、征東將軍、征南將軍、征西將軍、征北將軍,負責統管駐守在地方上的軍隊。
第四等為安東將軍、安南將軍、安西將軍、安北將軍、平東將軍、平南將軍、平西將軍、平北將軍,屬於第三等的佐將。
第五等為各個名號的將軍,再往下則是副將、中郎將、參將、校尉、都尉、軍司馬、佐軍司馬、屯長、副屯長、隊長、副隊長,這樣一來,就等於無形中大大降低了軍隊裏的官職。
不論是政治體製上的改革,還是官職和軍銜的分開,這次繼續沿用九品官製度。正式規定丞相、大將軍、太尉、司徒、司空、太傅為一品官,其中,隻有丞相、大將軍為實權的官職,太尉、司徒、司空、太傅都是虛職,隻是一種榮耀的象征,俸祿每人每月月三百五十斛。
大理寺卿、都禦史則為從一品官員,俸祿每人每月一百八十斛。
刑部尚書、工部尚書、禮部尚書、吏部尚書、兵部尚書、戶部尚書、驃騎將軍、車騎將軍、衛將軍、前將軍、左將軍、右將軍、後將軍則為正二品官員,俸祿每人每月一百二十斛。
刑部侍郎、工部侍郎、禮部侍郎、吏部侍郎、兵部侍郎、戶部侍郎、副都禦史、左都禦史、右都禦史、僉都禦史、大理寺少卿、大理寺正、以及鎮東將軍、鎮南將軍、鎮西將軍、鎮北將軍、征東將軍、征南將軍、征西將軍、征北將軍,都為從二品官員,俸祿每人每月一百斛。
六部郎中、大理寺推丞、大理寺斷丞、大理寺主簿、大理寺司直、安東將軍、安南將軍、安西將軍、安北將軍、平東將軍、平南將軍、平西將軍、平北將軍都為正三品官員,俸祿每人每月八十斛。
都察院的監察禦史,大理寺的評事,六部員外郎,以及各個雜號將軍,都為從三品官員,俸祿每人每月七十斛。
再往下,則以此類推。而對於地方官,張彥規定各州州牧為正二品官員,太守為正四品官員,縣令為七品官員。
這樣一來,張彥大大的消減了官員俸祿的支出,以及高俸祿官員的人數,將高級官員維持在少數之內。
良久良久,張昭、陳群、王朗、顧雍、董昭等人才真正的看明白改革手冊裏麵的用意,隻不過有,他們對於這樣的改革,並沒有太大的信心,而且他們也還是頭一次聽說有人要削弱皇權的,都覺得不可思議。
可是這樣一來,眾人也都能夠從這改革的體製中看得出來,張彥並沒有代漢自立的意思,他居然不想當皇帝?
“諸位大人,你們都看完了,對於這份改革的方案,你們都有什麽建議?”張彥放下手中的香茗,問道。
張昭首先說道:“燕王殿下,這份改革的方案很詳細,不過我等卻不敢苟同,這樣一來,權力就過於分散,會不會引起動亂?而且軍隊再次改革,是否會因此而影響到將士們的積極性呢?以前一個隊長是六品官,現在被將為了從九品,而且俸祿也大大的減少了,屬下隻是擔心,軍心會漸漸變亂。”
王朗道:“屬下也有這種擔心,如今江東的孫權,荊州的劉表,益州的劉璋,交州的士燮,漢中的張魯,遼東的公孫康,甚至還有羌、鮮卑、匈奴、烏桓以及西域等許多不穩定的因素,天下未定,如果我們把改革操之過急,會不會再次引發動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