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31年的九一八事變開始到1945年抗戰結束,十四年的抗日戰爭成為了我們神聖保家衛國的戰爭,可是,從史料的文字當中我們的的確確可以說是獲得了勝利,可是,如果,更加一步挖掘抗戰的話,那麽,說我們中國人說掉抗戰亦是可以的,至少抗戰我們是打的一塌糊塗。
不錯,本人是隻不過是一介平民,可是,筆者雖然才疏學淺,但是,鄙人對抗戰也是有一定自己的認解,對於如何打這場十四年的抗日戰爭筆者也有自己的想法,今天就大膽班門弄斧,關公麵前耍大刀一回。
打仗需要靠外交、經濟、政治、軍事多方麵配合的情況下才能對敵取得勝利,十四年的抗日戰爭亦是如此,下麵,筆者將會從這些方麵來談談本人領導抗戰會怎麽做,希望能夠給諸君一個清醒的認識。
第一,外交手段。
熱血青年或許進行抗戰最不屑用的手段就是從外交的手段來對付敵人,認為有損我們中國天朝上國的威風,可是,不能忽略的是,世界在工業革命的洗禮之下,全世界都變為有機的整體,我們或多或少都要用外交的手段來製敵乃是任何一個國家,任何一個政府都不可缺少的必要手段,更加“打開天窗說亮話”的是沒有哪一個國家遭受侵略,會不使用外交手段,中國的抗日戰爭能夠取得勝利,中國采取用外交手段所占的成分還是比較多的!
無論是國民黨還是共產黨,這兩個黨派皆是采取在國內爭取抗戰,在國外爭取國外支持,隻是,國共兩黨爭取的國際支援的對象不同、方式不同、程度不同以及方法不同,但是,無可否認的是,國共兩黨都犯了犧牲國家主權得到外國人支持的外交錯誤。
不同誤會,筆者之所以沒有提及國共兩黨在抗戰期間正確使用外交政策的方方麵麵,並非筆者想顛覆曆史,或者全麵否定國共兩黨成功在抗戰時期的外交政策,實際原因乃是筆者覺得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或者說前車之鑒後車之師,對於國共兩黨做外交成功的一麵,我們必須能夠吸收的全部吸收,不能吸收的在改進、彌補和修改等做法,在這篇文章的後麵,筆者會適當的提及。
1944年被蘇聯吞並的唐努烏梁海,1945年抗戰勝利以後的外蒙古獨立,抗戰勝利依然沒有被落入中國政府回歸懷抱的釣魚島,1945日本無條件投降,被蔣介石放棄收複香港、澳門,以及20世紀40年代被美國主管的琉球……這些都是國共兩黨在抗戰期間或者抗戰結束後比較近的一段時期能夠代表中國政府的黨派所做的外交失誤,且至今為止,國共兩黨的這些外交失誤說造成的後遺症還是有的。
當然了,國共兩黨在外交上也有勝利成功的一麵,比如說向國聯訴說控告日本侵略,爭取英美法等國的支援,以及爭取中國最大的鄰居蘇聯的支持等等,這些都是國共兩黨外交正確成功的一麵,我們必須向國共兩黨學習,傳承以及發揚光大。
是的,上述的這些國家沒錯也都是侵略過我們中國的國家,或者說以前、現在和將來都是中國麵臨的大敵,但是,客觀上我們不得不承認的是,“人在屋簷下,怎能不低頭”被工業革命改變全球麵貌的世界,早就不是可以剛愎自用、獨斷專行、投鞭斷流的時代了,不管是誰願意承認或者不願意承認,外交爭取國際支援來對付侵略者必備的手段,隻是,方式和方法有所不同而已。
好了,談了這麽多國共兩黨在抗戰時期外交成敗上的一些問題,接下來,本人就要談談如果我活在抗戰時期,我會如何應用外交手段來對付日本侵略者,以及無數意欲隔岸觀火、蠢蠢欲動、借刀殺人的外國人。
前麵說了,我認為抗日戰爭是從1931年九一八事變開始,那麽,毫無疑問,我的外交手段也要從九一八事變開始談起,首先,通知國聯日本侵略中國領土這一步驟我也是會做的,雖然,國聯隻不過是大國與大國之間操控的工具而已,絕無任何公義、正義、公平可言,可是,畢竟,從某些角度來說,國聯亦能成為“伸張正義”的代名詞,或說更加準確一點來說,國聯能夠拖住日本侵略者侵略我中華的步伐,所以,我覺得利用國聯來拖住日本侵華的做法必須做的,隻是,不應該把這方麵投入太多太大的精力而已。
第二步我們中國應該告知我們中國周邊的國家(在這裏,既然題目是以抗日戰爭為主題,那麽,我們的假想敵也就以日本為宗旨),告知他們中國被侵略的事實,希望他們能夠表態,當然了,要是中國周邊國家肯支持我們中國最好,要是不肯(中國倘若被侵略,我們周邊國家應該會沉默或者隔岸觀火為他們的表態為最大可能,甚至,還有可能會背後捅中國一刀),我們中國要做好兩手準備,一方麵是做好防備對中國虎視眈眈的周邊國家,一方麵要以各種各樣“不丟人、不丟臉、不丟主權”的方式來勸說他們改變對中國的政策。
據我分析,一般來說,日本入侵中國,中國其他周邊國家也參加對華作戰的可能性極低,他們隻不過是想在中國也撈點好處,做“齷齪小人”搞點“蠅頭小利”等等,畢竟日本侵略中國,要是中國滅亡,勢必會有唇亡齒寒中國鄰近國家也遭殃的局麵,外國人也不是傻子,這點,他們絕對想得到,冒然幫助日本侵略中國,滅亡中國絕對不是明智之舉!
還有,必須說明的一點,日本要是敢侵略中國,勢必日本有較大的把握才能侵華,在抗戰期間,從九一八事變開始到抗戰結束,無數的中國人潰敗至中國周邊國家的國土,逃入外國的領土之內(抗戰期間,中國人被日本軍隊擊潰暫時退入蘇聯的人就很多成為典型),所以,我們中國人不宜在中國被日本侵略之後,去得罪中國周邊的國家。
而且,我們中國人必須更加清醒認識到一點的是,國家與國家之間都是現實的,用一句話來概括,就是“雪中送炭的人少之又少,錦上添花的人比比皆是”,這樣,在外交方麵來對付日本侵略者,我們應該采取“戰時支援中國,改為戰後限製日本”!
曉得二戰以後日本如何崛起的讀者勢必已經猜到我這個外交政策到底是有何用意,試想在抗戰時期國共兩黨對付日本侵略者的外交手段皆是讓外國人援助中國抗戰為主,即使,到了抗日戰爭後期,具體有《開羅宣言》和《波茨坦公告》來明確限製日本將來的發展,可是,事實證明,國共兩黨還是以前一種外交方式為主,後一種外交方式為輔,結果,釀成了今天日本一步一步擺脫國際束縛,極有可能再一次走上富國強兵的道路。
《孫子兵法》有雲:“夫用兵之法,全國為上,破國次之;全軍為上,破軍次之;全旅為上,破旅次之;全卒為上,破卒次之;全伍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為不得已。”
中國的孫武確實偉大,他說出的這段話絕對是至理名言,足以流芳百世,筆者相信日本侵華吞象之心昭然若揭,人人盡知,當然了,在和平年代中國周邊國家未必願意和中國合作,可是,戰爭年代,隻要中國能夠做到“中國倒黴”,中國周邊國家也跟著倒黴的話,那麽,中國周邊國家不與中國合作的問題也就不存在了。
舉一個例子來說,戰爭的危害不僅僅對交戰雙方都有影響,且對交戰雙方的交戰國附近的國家同樣也有影響,其中最簡單能夠讓敵人想到的方麵就是經濟會倒退,波及他國乃至全世界,不過,反之可能很多人就忽略了,那就是,要是中國的經濟能夠影響其他國家的經濟以及方方麵麵,這樣,摒棄“戰時支援中國”政策,使用“戰後限製日本”政策也就迎刃而解了!
讀者看見這裏以後,有人也許會說,民國的中國乃是處於積貧積弱的局麵,中華民國絕對沒有這個實力,中國根本沒有能力做到“本國倒黴,其他國家也跟著倒黴”的地步,其實不然,隻要中國做到“戰時經濟不被戰爭”影響,如此,中國使用“戰後限製日本”的外交策略絕對是能夠一呼百應,事半功倍!
第二,經濟手段。
聰明的讀者當讀完我采取的外交手段是不難推測出來,我認為抗戰時時期所采取的外交手段必須有經濟在支持方能奏效,可是,無法令人疏忽的是,戰爭對經濟的傷害是巨大的,極有可能是到達一場戰爭就讓敵我雙方國家都回到一無所有的地步,而事實上,中日兩國在抗日戰爭結束以後,都是麵臨一窮二白的國家。
本人認為在戰爭時期,政府應該廢除紙幣、錢幣以及貨幣等一係列能夠購買物事的象征品,國家內應該實現“以物換物”的狀態才行,即使,是回到人類原始購買關係亦是必要的,咱們先說廢除幣種讓正在遭受戰爭的國家到底是對是錯,但是,在抗日戰爭曆史上,中國政府使用鈔票來控製經濟,其結果造成通貨膨脹,和敵日本進行了一場偽鈔大戰,其過程可謂用驚心動魄來形容,其結果可以用兩敗俱傷來形容,由鑒於此,我們中國人為什麽不廢除紙幣,實行以物換物的經濟策略呢!?
中國是一個地大物博的國家,論物資比起日本不知道強大了多少倍,對於中國而言,中國是一個與多個國家有接壤的國家,在戰爭年代,采取“以物換物”的經濟政策,勢必影響中國周邊國家的生活環境,以及生存環境,毫無誇張的說,不管用“以物換物”的政策是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可是,起碼能夠讓那些想隨日本侵華也撈到好處亦想分一本羹的中國周邊國家是感受到“今日無我,來日豈有你”的恐慌感!
第三:政治手段。
民國的中國政治是混亂的,又是封建帝製,又是北洋軍閥,又是獨裁專製,又是邊區政府,又是占山為王……偏偏民國的中國又找不出一條真正適合中國的道路,這樣,中國政治學說已經到了“百家齊放”的地步,是的,中國如此政治學說之多的局麵是給中國帶來了極大的負麵影響,可是,其正麵影響亦是有的,不可的低估,最直接的證明就是讓日本人隻會“打中國天下,不懂得如何治理中國天下”該怎麽做,這般的,日本人除了用“以華製華”“以地製地”造成中國人打中國人的局麵以外,剩下的日本人恐怕是連抗戰結束他們都搞不懂如何用政治手段要如何治理淪陷區,和危害國統區和根據地!
在民國有一個現象就是中國從1930年開始之後就有數量高達2000萬的土匪,且黑道猖獗,可能從來就沒有人想過利用土匪來鎮壓黑社會,即是“以匪製黑”的政治策略,可以大膽的一點來說,若中國使用這個創新的政治策略的話,那麽,一定能夠給抗日戰爭注入無數新的活力,應驗了那句“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的老話,並且,“以匪製黑”的政治策略其價值絕對高於中國戰勝日本一兩場大型會戰戰役效果!
第四:軍事手段。
在抗戰時期,蔣介石采取的是“以空間換取時間,時間換取生命”的戰略思想進行抗戰,毛主席則是以“論持久戰”的戰略思想進行抗戰,雖然,蔣介石毛主席兩個人對付日本侵略者的戰略思想是有點不同,可是,全部隸屬於消耗戰的範圍之內,消耗戰是一種軍事戰略,交戰國會以人力與物資使另一方的軍事力量達到崩潰,進而贏得戰爭,此戰略常伴隨著巨大的傷亡與損失,並往往是物資量較多者得勝,
沒錯,本人亦是認為要用消耗戰來對付日本侵略者從而達到抗戰的勝利,可是,不同的是,本人並不讚成以擊斃擊傷日本士兵為主的擊潰戰來與日寇周旋到底,而是應該采取“藏物資、搶物資、用物資、買賣物資”的方式遊走於日本軍隊之間,說的更加明白一點就是,我們中國人應該多在“物資”身上弄文章,即使有“寧可放過十個日本兵,亦不能放過一兩物資”。
筆者會有這種如此對付日寇的軍事思想原因有以下幾點:
首先,中國軍隊和日本軍隊進行十四年的戰鬥,中國軍隊不管是用陣地戰還是遊擊戰全部統統不是日本軍隊的對手,原因雖然多種多樣,可是,其結果隻有一個,那就是中國士兵每消滅一個日本士兵都要付出多於好幾個人的代價,如此,為什麽我們中國人不能反其道而行之,把主要精力放在搞“物資”身上,以此來減少己方的傷亡?
其次,《孫子兵法》又有雲――“凡用兵之法,馳車千駟,革車千乘,帶甲十萬,千裏饋糧。則內外之費,賓客之用,膠漆之材,車甲之奉,日費千金,然後十萬之師舉矣。其用戰也,勝久則鈍兵挫銳,攻城則力屈,久暴師則國用不足。夫鈍兵挫銳,屈力殫貨,則諸侯乘其弊而起,雖有智者不能善其後矣。故兵聞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夫兵久而國利者,未之有也。故不盡知用兵之害者,則不能盡知用兵之利也。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糧不三載,取用於國,因糧於敵,故軍食可足也。國之貧於師者遠輸,遠輸則百姓貧;近師者貴賣,貴賣則百姓財竭,財竭則急於丘役。力屈中原、內虛於家,百姓之費,十去其七;公家之費,破軍罷馬,甲胄矢弓,戟盾矛櫓,丘牛大車,十去其六。故智將務食於敵,食敵一鍾,當吾二十鍾;□杆一石,當吾二十石。故殺敵者,怒也;取敵之利者,貨也。車戰得車十乘以上,賞其先得者而更其旌旗。車雜而乘之,卒善而養之,是謂勝敵而益強。故兵貴勝,不貴久。故知兵之將,民之司命。國家安危之主也。”
還有,在抗日戰爭期間,日本軍隊在中國執行臭名昭著的“三光政策”,試想要是我們中國人采取以“物資”為作戰重點的思想來對付日本軍隊,“三光政策”這三個字極有可能永遠不出現在抗日戰爭!
總結起來一句話,我認為十四年的抗日戰爭如果用身體來做比喻概括的話,那麽,毫無疑問,“軍事是手腳,經濟是身體,政治是眼睛耳朵,外交是口舌”,這四項是牽一發而動全身,缺一不可,互相配合,隻有做到水乳交融,完美無瑕的地步,才能夠從真正意義上取得抗戰的勝利!
不錯,本人是隻不過是一介平民,可是,筆者雖然才疏學淺,但是,鄙人對抗戰也是有一定自己的認解,對於如何打這場十四年的抗日戰爭筆者也有自己的想法,今天就大膽班門弄斧,關公麵前耍大刀一回。
打仗需要靠外交、經濟、政治、軍事多方麵配合的情況下才能對敵取得勝利,十四年的抗日戰爭亦是如此,下麵,筆者將會從這些方麵來談談本人領導抗戰會怎麽做,希望能夠給諸君一個清醒的認識。
第一,外交手段。
熱血青年或許進行抗戰最不屑用的手段就是從外交的手段來對付敵人,認為有損我們中國天朝上國的威風,可是,不能忽略的是,世界在工業革命的洗禮之下,全世界都變為有機的整體,我們或多或少都要用外交的手段來製敵乃是任何一個國家,任何一個政府都不可缺少的必要手段,更加“打開天窗說亮話”的是沒有哪一個國家遭受侵略,會不使用外交手段,中國的抗日戰爭能夠取得勝利,中國采取用外交手段所占的成分還是比較多的!
無論是國民黨還是共產黨,這兩個黨派皆是采取在國內爭取抗戰,在國外爭取國外支持,隻是,國共兩黨爭取的國際支援的對象不同、方式不同、程度不同以及方法不同,但是,無可否認的是,國共兩黨都犯了犧牲國家主權得到外國人支持的外交錯誤。
不同誤會,筆者之所以沒有提及國共兩黨在抗戰期間正確使用外交政策的方方麵麵,並非筆者想顛覆曆史,或者全麵否定國共兩黨成功在抗戰時期的外交政策,實際原因乃是筆者覺得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或者說前車之鑒後車之師,對於國共兩黨做外交成功的一麵,我們必須能夠吸收的全部吸收,不能吸收的在改進、彌補和修改等做法,在這篇文章的後麵,筆者會適當的提及。
1944年被蘇聯吞並的唐努烏梁海,1945年抗戰勝利以後的外蒙古獨立,抗戰勝利依然沒有被落入中國政府回歸懷抱的釣魚島,1945日本無條件投降,被蔣介石放棄收複香港、澳門,以及20世紀40年代被美國主管的琉球……這些都是國共兩黨在抗戰期間或者抗戰結束後比較近的一段時期能夠代表中國政府的黨派所做的外交失誤,且至今為止,國共兩黨的這些外交失誤說造成的後遺症還是有的。
當然了,國共兩黨在外交上也有勝利成功的一麵,比如說向國聯訴說控告日本侵略,爭取英美法等國的支援,以及爭取中國最大的鄰居蘇聯的支持等等,這些都是國共兩黨外交正確成功的一麵,我們必須向國共兩黨學習,傳承以及發揚光大。
是的,上述的這些國家沒錯也都是侵略過我們中國的國家,或者說以前、現在和將來都是中國麵臨的大敵,但是,客觀上我們不得不承認的是,“人在屋簷下,怎能不低頭”被工業革命改變全球麵貌的世界,早就不是可以剛愎自用、獨斷專行、投鞭斷流的時代了,不管是誰願意承認或者不願意承認,外交爭取國際支援來對付侵略者必備的手段,隻是,方式和方法有所不同而已。
好了,談了這麽多國共兩黨在抗戰時期外交成敗上的一些問題,接下來,本人就要談談如果我活在抗戰時期,我會如何應用外交手段來對付日本侵略者,以及無數意欲隔岸觀火、蠢蠢欲動、借刀殺人的外國人。
前麵說了,我認為抗日戰爭是從1931年九一八事變開始,那麽,毫無疑問,我的外交手段也要從九一八事變開始談起,首先,通知國聯日本侵略中國領土這一步驟我也是會做的,雖然,國聯隻不過是大國與大國之間操控的工具而已,絕無任何公義、正義、公平可言,可是,畢竟,從某些角度來說,國聯亦能成為“伸張正義”的代名詞,或說更加準確一點來說,國聯能夠拖住日本侵略者侵略我中華的步伐,所以,我覺得利用國聯來拖住日本侵華的做法必須做的,隻是,不應該把這方麵投入太多太大的精力而已。
第二步我們中國應該告知我們中國周邊的國家(在這裏,既然題目是以抗日戰爭為主題,那麽,我們的假想敵也就以日本為宗旨),告知他們中國被侵略的事實,希望他們能夠表態,當然了,要是中國周邊國家肯支持我們中國最好,要是不肯(中國倘若被侵略,我們周邊國家應該會沉默或者隔岸觀火為他們的表態為最大可能,甚至,還有可能會背後捅中國一刀),我們中國要做好兩手準備,一方麵是做好防備對中國虎視眈眈的周邊國家,一方麵要以各種各樣“不丟人、不丟臉、不丟主權”的方式來勸說他們改變對中國的政策。
據我分析,一般來說,日本入侵中國,中國其他周邊國家也參加對華作戰的可能性極低,他們隻不過是想在中國也撈點好處,做“齷齪小人”搞點“蠅頭小利”等等,畢竟日本侵略中國,要是中國滅亡,勢必會有唇亡齒寒中國鄰近國家也遭殃的局麵,外國人也不是傻子,這點,他們絕對想得到,冒然幫助日本侵略中國,滅亡中國絕對不是明智之舉!
還有,必須說明的一點,日本要是敢侵略中國,勢必日本有較大的把握才能侵華,在抗戰期間,從九一八事變開始到抗戰結束,無數的中國人潰敗至中國周邊國家的國土,逃入外國的領土之內(抗戰期間,中國人被日本軍隊擊潰暫時退入蘇聯的人就很多成為典型),所以,我們中國人不宜在中國被日本侵略之後,去得罪中國周邊的國家。
而且,我們中國人必須更加清醒認識到一點的是,國家與國家之間都是現實的,用一句話來概括,就是“雪中送炭的人少之又少,錦上添花的人比比皆是”,這樣,在外交方麵來對付日本侵略者,我們應該采取“戰時支援中國,改為戰後限製日本”!
曉得二戰以後日本如何崛起的讀者勢必已經猜到我這個外交政策到底是有何用意,試想在抗戰時期國共兩黨對付日本侵略者的外交手段皆是讓外國人援助中國抗戰為主,即使,到了抗日戰爭後期,具體有《開羅宣言》和《波茨坦公告》來明確限製日本將來的發展,可是,事實證明,國共兩黨還是以前一種外交方式為主,後一種外交方式為輔,結果,釀成了今天日本一步一步擺脫國際束縛,極有可能再一次走上富國強兵的道路。
《孫子兵法》有雲:“夫用兵之法,全國為上,破國次之;全軍為上,破軍次之;全旅為上,破旅次之;全卒為上,破卒次之;全伍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為不得已。”
中國的孫武確實偉大,他說出的這段話絕對是至理名言,足以流芳百世,筆者相信日本侵華吞象之心昭然若揭,人人盡知,當然了,在和平年代中國周邊國家未必願意和中國合作,可是,戰爭年代,隻要中國能夠做到“中國倒黴”,中國周邊國家也跟著倒黴的話,那麽,中國周邊國家不與中國合作的問題也就不存在了。
舉一個例子來說,戰爭的危害不僅僅對交戰雙方都有影響,且對交戰雙方的交戰國附近的國家同樣也有影響,其中最簡單能夠讓敵人想到的方麵就是經濟會倒退,波及他國乃至全世界,不過,反之可能很多人就忽略了,那就是,要是中國的經濟能夠影響其他國家的經濟以及方方麵麵,這樣,摒棄“戰時支援中國”政策,使用“戰後限製日本”政策也就迎刃而解了!
讀者看見這裏以後,有人也許會說,民國的中國乃是處於積貧積弱的局麵,中華民國絕對沒有這個實力,中國根本沒有能力做到“本國倒黴,其他國家也跟著倒黴”的地步,其實不然,隻要中國做到“戰時經濟不被戰爭”影響,如此,中國使用“戰後限製日本”的外交策略絕對是能夠一呼百應,事半功倍!
第二,經濟手段。
聰明的讀者當讀完我采取的外交手段是不難推測出來,我認為抗戰時時期所采取的外交手段必須有經濟在支持方能奏效,可是,無法令人疏忽的是,戰爭對經濟的傷害是巨大的,極有可能是到達一場戰爭就讓敵我雙方國家都回到一無所有的地步,而事實上,中日兩國在抗日戰爭結束以後,都是麵臨一窮二白的國家。
本人認為在戰爭時期,政府應該廢除紙幣、錢幣以及貨幣等一係列能夠購買物事的象征品,國家內應該實現“以物換物”的狀態才行,即使,是回到人類原始購買關係亦是必要的,咱們先說廢除幣種讓正在遭受戰爭的國家到底是對是錯,但是,在抗日戰爭曆史上,中國政府使用鈔票來控製經濟,其結果造成通貨膨脹,和敵日本進行了一場偽鈔大戰,其過程可謂用驚心動魄來形容,其結果可以用兩敗俱傷來形容,由鑒於此,我們中國人為什麽不廢除紙幣,實行以物換物的經濟策略呢!?
中國是一個地大物博的國家,論物資比起日本不知道強大了多少倍,對於中國而言,中國是一個與多個國家有接壤的國家,在戰爭年代,采取“以物換物”的經濟政策,勢必影響中國周邊國家的生活環境,以及生存環境,毫無誇張的說,不管用“以物換物”的政策是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可是,起碼能夠讓那些想隨日本侵華也撈到好處亦想分一本羹的中國周邊國家是感受到“今日無我,來日豈有你”的恐慌感!
第三:政治手段。
民國的中國政治是混亂的,又是封建帝製,又是北洋軍閥,又是獨裁專製,又是邊區政府,又是占山為王……偏偏民國的中國又找不出一條真正適合中國的道路,這樣,中國政治學說已經到了“百家齊放”的地步,是的,中國如此政治學說之多的局麵是給中國帶來了極大的負麵影響,可是,其正麵影響亦是有的,不可的低估,最直接的證明就是讓日本人隻會“打中國天下,不懂得如何治理中國天下”該怎麽做,這般的,日本人除了用“以華製華”“以地製地”造成中國人打中國人的局麵以外,剩下的日本人恐怕是連抗戰結束他們都搞不懂如何用政治手段要如何治理淪陷區,和危害國統區和根據地!
在民國有一個現象就是中國從1930年開始之後就有數量高達2000萬的土匪,且黑道猖獗,可能從來就沒有人想過利用土匪來鎮壓黑社會,即是“以匪製黑”的政治策略,可以大膽的一點來說,若中國使用這個創新的政治策略的話,那麽,一定能夠給抗日戰爭注入無數新的活力,應驗了那句“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的老話,並且,“以匪製黑”的政治策略其價值絕對高於中國戰勝日本一兩場大型會戰戰役效果!
第四:軍事手段。
在抗戰時期,蔣介石采取的是“以空間換取時間,時間換取生命”的戰略思想進行抗戰,毛主席則是以“論持久戰”的戰略思想進行抗戰,雖然,蔣介石毛主席兩個人對付日本侵略者的戰略思想是有點不同,可是,全部隸屬於消耗戰的範圍之內,消耗戰是一種軍事戰略,交戰國會以人力與物資使另一方的軍事力量達到崩潰,進而贏得戰爭,此戰略常伴隨著巨大的傷亡與損失,並往往是物資量較多者得勝,
沒錯,本人亦是認為要用消耗戰來對付日本侵略者從而達到抗戰的勝利,可是,不同的是,本人並不讚成以擊斃擊傷日本士兵為主的擊潰戰來與日寇周旋到底,而是應該采取“藏物資、搶物資、用物資、買賣物資”的方式遊走於日本軍隊之間,說的更加明白一點就是,我們中國人應該多在“物資”身上弄文章,即使有“寧可放過十個日本兵,亦不能放過一兩物資”。
筆者會有這種如此對付日寇的軍事思想原因有以下幾點:
首先,中國軍隊和日本軍隊進行十四年的戰鬥,中國軍隊不管是用陣地戰還是遊擊戰全部統統不是日本軍隊的對手,原因雖然多種多樣,可是,其結果隻有一個,那就是中國士兵每消滅一個日本士兵都要付出多於好幾個人的代價,如此,為什麽我們中國人不能反其道而行之,把主要精力放在搞“物資”身上,以此來減少己方的傷亡?
其次,《孫子兵法》又有雲――“凡用兵之法,馳車千駟,革車千乘,帶甲十萬,千裏饋糧。則內外之費,賓客之用,膠漆之材,車甲之奉,日費千金,然後十萬之師舉矣。其用戰也,勝久則鈍兵挫銳,攻城則力屈,久暴師則國用不足。夫鈍兵挫銳,屈力殫貨,則諸侯乘其弊而起,雖有智者不能善其後矣。故兵聞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夫兵久而國利者,未之有也。故不盡知用兵之害者,則不能盡知用兵之利也。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糧不三載,取用於國,因糧於敵,故軍食可足也。國之貧於師者遠輸,遠輸則百姓貧;近師者貴賣,貴賣則百姓財竭,財竭則急於丘役。力屈中原、內虛於家,百姓之費,十去其七;公家之費,破軍罷馬,甲胄矢弓,戟盾矛櫓,丘牛大車,十去其六。故智將務食於敵,食敵一鍾,當吾二十鍾;□杆一石,當吾二十石。故殺敵者,怒也;取敵之利者,貨也。車戰得車十乘以上,賞其先得者而更其旌旗。車雜而乘之,卒善而養之,是謂勝敵而益強。故兵貴勝,不貴久。故知兵之將,民之司命。國家安危之主也。”
還有,在抗日戰爭期間,日本軍隊在中國執行臭名昭著的“三光政策”,試想要是我們中國人采取以“物資”為作戰重點的思想來對付日本軍隊,“三光政策”這三個字極有可能永遠不出現在抗日戰爭!
總結起來一句話,我認為十四年的抗日戰爭如果用身體來做比喻概括的話,那麽,毫無疑問,“軍事是手腳,經濟是身體,政治是眼睛耳朵,外交是口舌”,這四項是牽一發而動全身,缺一不可,互相配合,隻有做到水乳交融,完美無瑕的地步,才能夠從真正意義上取得抗戰的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