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一說開,心情就敞亮了,再品嚐美味的時候,眾人都發出了和太史慈差不多的感慨。


    暢快!痛快!


    這下大家都用不著胡思亂想的瞎琢磨了,做事也不用顧慮多多,畏手畏腳,隻要放手去做就行。摸索中的各項新政令,也用不著擔心一次不能到位,大可通過民間反饋,進行持續性的修正。


    有齊威王當年的範例在,這種新模式理解起來也不難,何況還有糜竺在前麵頂著呢。馬上就要成立的商會,算是這個模式的第一個試點,如果商會取得初步成功,接下來的農會、工會自然也不會有什麽難度。


    肩上沒了壓力,先前的那些難題也就不再是難題了。


    國淵決定將墾荒令做些修改,加點細則上去。以他的才幹,當然不會想不到這麽簡單的辦法,他隻是擔心,修改王羽親手修訂的法令,會不會引起對方的不滿,因此第一時間就否決了,現在沒了壓力,自然就不需要那麽小心翼翼了。


    既然東渡沒有政治宣傳方麵的特殊意義,王修想得也不是那麽多了。既然主公認為東渡對青州有益,那就進行唄,反正隻要主公下命令的時候,是保持了理智的,那就不會錯,即便錯了,也是開拓時代必須付出的代價。


    氣氛頓時熱烈起來。


    眾人你一言,我一語的,絕大多數難題都迎刃而解,還有一些無法解決的,也隻是暫時的。隨著新政的推行,會慢慢的被導入正軌。


    晚宴一直持續到了深夜,在田豐這位老臣的提醒下,這才散了席。


    賓主盡歡。


    隻有小孔明的心情有些複雜。拒絕了糜竺同車的邀請。他拉著龐統步行回程。


    夜已深沉,無人的街道上靜悄悄的,隻有水一般的月光灑在屋頂、地上,映出一片朦朧清涼的光暈。


    “士元,你怎麽看?”諸葛亮突然沒頭沒腦的問了一聲,隨即又補充了幾句,讓問題更加明確:“青州新政,每一項單獨拿出來,似乎都是有前例可循。但與那些典故卻不盡相同,放在一起之後,更是一團亂麻,讓人欲辯無從,你覺得。這種施政方法,真能行得通嗎?”


    龐統老老實實的搖搖頭:“我不知道。”


    在他看來,青州的一切都很新奇,讓他大開眼界,而那位比他大不了幾歲的驃騎將軍,更是他所見所知的大人物中,最為**特行的一位。


    無論是在對待自己的親切態度上。還是在眾人麵前揮灑自如的談吐舉止,亦或施政時大刀闊斧的魄力,都讓他有種耳目一新的感覺,讓他覺得。這趟青州之行沒白來。


    至於政務上的舉措對不對,老實說,龐統不怎麽關心,不在其位不謀其政。他來青州不是出仕的,而是求學的。那些舉措中的深意尚未理解。要怎麽去評判其對錯呢?


    他曾經急切過,想著要改變現狀,一鳴驚人。可在與王羽見麵後,他急切的心情平複了,因為他感受到了對方的重視。他要一鳴驚人,本來就是希望得到認同,現在得到了,還有什麽可急的?


    龐統很淡定,諸葛亮也習慣了好友的沉默,他喃喃道:“在荊州時,聽說青州的施政,我一直覺得,王將軍是個很霸道的人,在軍中和幕府中都是令行禁止,因此才頒下了諸多不怎麽合理的政令,可這兩天的所見,似乎不是這樣啊。”


    他扳著手指,眉頭緊皺:“元皓先生乃是河北名士,其家族在巨鹿很有名望;子尼先生是大儒鄭玄的高第,家世雖然差了點,可受的也是很正統的熏陶;叔治……可是,抑製世家,重視商業、農工並重這些政略都是不依常規的,可他們偏偏就視若尋常,真是太奇怪了。”


    在諸葛亮原來的想象中,在王羽的淫威下,青州的幕僚們應該都是戰戰兢兢,小心過活,故而青州新政中這些倒行逆施的政策才得以施行。


    可實際一看,王羽不但沒有他想象中那麽獨斷專行,與眾臣相處時,倒是好像朋友一般,隨意得很。就拿今天吃芥末的那個惡作劇來說,這種玩笑,哪是君主與臣子應該開的?


    可王羽偏偏就做了,做得那麽自然,那麽隨意,那麽順理成章,絲毫沒有失了體統的意思。而青州眾臣也沒誰覺得羞憤又或怎樣,在回過味的那一刹那,這些智者臉上露出的,分明是長者對晚輩的調皮無可奈何,愛憐不已的神態。


    這麽和諧的相處方式,即便是在以禮賢名士而為名的劉表府上,也是不可能看得到的。


    龐統話不多,但心思卻很靈活,他敏銳的感受到了同伴的煩惱,於是出言開解道:“反正這一趟沒來錯,孔明,你還是留下來多看看吧?”


    “……”


    龐統沒能得到回應,但從同伴漸漸變得堅定的腳步中,他察覺到了什麽,於是,露出了會心的微笑。


    一夜無話。


    第二天也是個大晴天,龐統一早起來,發現負責接待的換人了。從荊州與三人一道同來的石韜不見了終影,代之的是個胖子——這不是尋常的胖子,通過昨天的晚宴,龐統已能認出青州大部分的重量級人物了。


    “文和先生,怎麽是您來了?”諸葛亮也嚇了一跳,年紀再小,也不妨礙他理解賈詡在青州的地位,他可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軍師啊!怎麽會來做接待這種旁枝末節的工作?王將軍對自己幾人到底有多重視啊?


    “怎麽,我不能來麽?”賈詡笑眯眯的說著,指指龐統,道:“我是來接你們的,今天帶你們去書院看看。不管怎麽說,你們正常的學業還是要繼續的,泰山書院草建,時間尚短,應該是比不過鹿門山的,不過這裏的教習倒也不比鹿門山差太多……”


    “不敢。”龐統連忙謙辭。


    鹿門山書院的頂梁柱是他叔叔龐德公,水鏡先生和黃承彥都有幫襯。而泰山書院的頂梁柱是王羽的老丈人蔡邕,其他諸如孔融、管寧、邴原也都是在青州,乃至中原享譽一方的人物。


    更何況,路上他還聽說了不少小道消息,比如兗州名士邊讓對泰山書院頗有讚譽,客居徐州的大儒鄭玄也有意返鄉,在泰山書院出任教授之類。


    兩家的學術水準到底孰高孰低,沒比過,誰也不敢做定論,可要說泰山書院的教習比鹿門山差,這就太離譜了,龐統可不敢坦然受之,讓叔叔遭世人詬病。


    “用不著這麽小心,言者無罪,等到了書院,你就知道了。”賈詡臉上笑意不減,拍拍龐統肩膀,又溫和的向諸葛亮笑笑,示意二人跟著他走。


    高唐城原本就不大,在袁紹攻城那一次,城內的民居也是拆了個七七八八,後來重建,直接就建到城外去了,城內除了軍政要員的府邸外,沒什麽可居住的地方。


    賈詡一邊走,一邊介紹,龐統二人很快就對高唐城有了相當全麵的了解。


    “……中心的兩條大路與城門相連,將城內分成了四個區域,東北是各個官署所在,西北是住宅區,南城都是書院範疇,西麵是經史政法類的,東麵是軍事工藝類的,學員的住宿在城外……”


    龐統很驚奇,忍不住的問道:“書院比官署還大?”


    “是啊,書院裏有這麽多學生嗎?”諸葛亮也很詫異,緊跟著問道。


    賈詡笑答道:“學生當然沒這麽多,不過遲早會有的,到時候,說不定整個內城都會讓給書院呢。”


    “那官署呢?”諸葛亮覺得又一項常識被顛覆了。


    “隨便換個地方唄。”賈詡聳聳肩,指指北麵,又指指西麵,一臉無所謂的說道:“北麵三十裏就是平原城,西麵五十裏是鄃城,城防修得都不錯,去哪兒都行。”


    “……”諸葛亮和龐統對視一眼,眼中的驚訝都無以複加。


    昨天去過驃騎將軍府,以為王羽是故意要示人以節儉,搏個好名聲呢。結果現在這麽一看,人家壓根沒將這些當回事啊。建了個很有人氣的高唐城,卻不是為了自己居住,反倒做好了給書院讓地方的準備,他這是圖一啥呢?


    “有個繁華都會的好處很多,但沒必要和官署放在一起。官署辦的事,需要清靜,而書院要學的東西,卻與市井息息相關,所以書院留在高唐是最合理的……”


    賈詡有問必答,但每次給出答案,都會給諸葛亮二人帶來新的疑問。傳統的理念,官署衙門才應該設在繁榮地帶,畢竟是管理百姓麽。而書院應該找個山清水秀,沒有人煙的地方,才方便苦讀。


    “不然。”麵對二人的疑問,賈詡擺擺手道:“學以致用,光是在深山裏閉門苦讀有什麽用?司農的官員若不辨黍麥,不知農時,何以司農?管理商業的若不懂行情,如何分門別類的管理、征稅?更別提那些學兵法軍略,或是工藝的了,沒有實踐,光是讀書又有何用?”


    疑惑愈深,兩個未來的大才,對青州的印象越來越清晰的同時,卻也越來越模糊了。


    青州,真是個顛覆常識的地方。(未完待續)8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三國第一強兵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鱸州魚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鱸州魚並收藏三國第一強兵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