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家請的媒人乃是吏部員外郎馮士廉的發妻小孫氏。這馮士廉便是陳珪之妻馮氏的親哥哥,小孫氏先頭還薦了閨中好友吳先生至陳家處館,教女孩兒們讀書。兩家一向親厚。由她出麵替尤家保媒,再合適不過。


    聞聽小孫氏的來意,縱使陳氏不以為然,麵上仍做出嬌羞的模樣兒嫋嫋退了出去。陳婉見狀,亦帶著大姐兒並二姐兒回房閑話。隻剩下陳老太爺、陳老太太並陳珪坐著吃茶。


    馮氏則起身迎至二門上,將長嫂兼媒人的小孫氏接入大廳。


    一時獻茶畢,小孫氏開門見山的提起了保媒之事。因尤陳兩家早有此意,此番說媒不過是走個過場,陳家自然應了。其後納采,問名,納吉,納征等諸項事宜,卻都要等到年後再辦。


    陳老太太心疼女兒,亦知曉時下規矩,夫家迎娶再嫁女聘禮減半的風俗,生怕尤家見陳氏乃再嫁之女,亦如此操辦,委屈了陳氏。特地拉著小孫氏的手殷殷囑咐了一回,隻說陳氏雖是再嫁,可這一回的嫁妝卻比頭一回還厚,陳家如今的門楣亦不同以往,還望尤家不要以世俗偏見,薄待了陳氏。


    小孫氏也是知道陳家愛女心切的。何況她此番保媒,倘或尤家鄭重以待,厚禮聘之,她這媒人亦是麵上有光。當即含笑應了。


    又說了一番閑話,留過午飯,小孫氏方告辭而去。及至尤家說明白了陳家的意思,尤氏母子喜得無可不可。更對陳老太太愛女之求滿口應允。他們隻怕陳家不重視陳氏,將來陳氏過門,在娘家說不上話,亦不能幫襯夫家多少。


    如今且見陳老太太如此著緊,尤老安人便將聘禮早已加厚了幾成的事情訴說明白。陳家得了此訊之後,心下愈發熨帖。


    待轉過年後,便是交換庚帖,合八字,定下小定之期。雙方交換了文定之禮。男方不過送了些金戒指金耳環金項圈金鐲子及綢緞料子並聘書,女方的回禮則是陳氏親手做的針線,亦不過是些衣裳鞋襪,香囊荷包抹額等物。


    接著便是下聘請期,因著兩家有言在先,尤家下聘禮時乃是比照著先前打聽過的陳氏的嫁妝,以及朝廷五品官宦之家嫁女時的規矩,著實封了一份厚禮。


    這份厚禮不但在尤家拿得出手,即便是在京中差不多的人家來看,也是極為出彩的。那些條件相等的人家初嫁女兒也不過如此,何況是陳氏再嫁。一時間京中富貴官宦人家議論紛紛,一說尤家底子厚,不愧是在戶部呆久了的主事人家兒。二說尤子玉情深意重,隻從聘禮上就能瞧出他待陳氏如何。


    亦有人暗暗羨慕陳氏雖是再嫁,其風光得意處卻壓過了多少閨閣兒女。尤其是陳家本族的那些女兒,以及陳氏先夫家趙家的那些女眷們。平日裏言三語四,眼紅羨慕,又不敢嚼舌根子得罪陳珪,隻能咽下滿腹心酸,推說陳氏的命好。


    尤家如此舉動著實令陳家麵上有光。陳老太爺並陳老太太更是當著媒人的麵,明言這一番聘禮陳家不會留下分毫,都留給陳氏做嫁妝。


    換言之,尤家雖是重金下聘,陳家也不是貪圖金銀的人家。一應舉動,都是為了兒女好罷了。眼見陳家如此作為,尤老安人亦覺熨帖至極。她雖是圖了陳家的富貴權勢,應允了兒子欲聘陳氏為妻。可到底覺著寡婦比不得閨閣少女,雖口上不敢多言,背地裏還曾腹誹陳家太將女兒當個寶,一個再嫁的寡婦倒比人家的黃花閨女金貴了。這會子倒是滿口的稱讚起陳老夫婦的愛女之心來。


    至於尤子玉,滿門心思的都在想著盡快將陳氏娶進家來,因而不論陳家提出甚麽要求,他都是滿口的答應,一時倒顧不得旁事。真真應了那句老話——四十歲老漢談情說愛,一盆火熱著呢!


    閑話少說,隻說尤家下聘納征之後,便是請期。


    因著尤子玉年過四十,陳氏也是年近三十的人了。雙方年歲都不小,且等不得小兒女談婚論嫁時一拖便是兩三年的作風。遂兩家坐到一處商議了半晌,算過了黃道吉日,便將婚期定在八月十八。


    陳氏對此倒是沒甚麽可挑剔的。她自恃並非閨閣少女,自然也用不著拿腔作勢的,非要用拖婚期來顯示自家的金貴和夫家對自己的敬重。身為人母,她隻關心自家兩個姐兒該怎麽進尤家的門。


    按照尤老安人的意思,陳氏所出的兩個姐兒可以在陳氏三朝回門的時候,跟著陳氏回尤家,或者在陳家送嫁妝的時候,先一步住到尤家。反正新婚次日尤家開宗祠祭拜祖宗的時候,會將兩個姐兒的名字記上尤家的族譜。其餘不過是麵兒上的問題,自然怎麽便宜怎麽來,很不必多費心思。


    陳氏聽了尤老安人的說法,並不應允。在她看來,自家女兒既不是見不得人的外室子,又不是什麽物件兒,為什麽要跟著嫁妝入尤家,或是三朝回門時委委屈屈連個名目都沒有的跟過去?


    依照陳氏的意思,是想成婚當日,帶著兩個姐兒做花轎,由兩個姐兒摻著跨火盆兒,明公正道的入了尤家的門。給新祖母新爹爹敬茶叩頭。尤老安人自覺不像,隻怕這麽著,叫世交親朋們笑話說嘴。


    事關兩個女兒的清白名聲,陳氏當然亦不讓人。


    婆媳兩個僵持了一回,到底是尤大人心係美人,仍舊借口陳家勢利勸說母親應允便是。


    尤老安人拗不過兒子,隻得應了下來。隻是因著這麽幾件瑣事,愈發覺著陳氏並非是個和順的媳婦,連帶著對兩個姐兒都存了些許嫌隙。


    大姐兒並二姐兒自然不知尤老安人厭烏及烏,倒是愈發感念陳氏的一片慈母情懷。連陳老太太都想不到陳氏為兩個女兒計較的如此深遠,愈發唏噓起來。


    這一番折騰,又是將將兩個月後。屈指算來,離著成親之日亦不過是三月之期。還好兩家心下有數,早早預備開來,這會子倒也從從容容,並不覺忙亂。


    當然,覺著閑適鬆散的是陳氏還有大姐兒。二姐兒卻被陳老太太並馮氏拘著給她娘寫嫁妝單子。那些大頭兒的田莊商鋪就不必說了,小到一針一線,一筆一紙,乃至妝奩頭麵,綾羅綢緞,瓷器藥材,家具箱籠,恨不得連上頭貼了多少片箔金螺鈿,鑲了多少玉石珠翠,刻了幾道金線銀紋都要事無巨細的寫上去。二姐兒嫌煩,陳老太太便笑道:“你不要覺著不耐煩,這會子細致一些,將來的好兒多著呢。”


    頓了頓,又笑著打趣道:“你現在是替你媽張羅操辦,將來有一日替你自己寫嫁妝單子,可不是熟能生巧了?”


    一句話未盡,一旁的馮氏早已笑出聲來。


    二姐兒向來是個混不吝的性子,仗著自己年紀小不知事,索性涎皮賴臉的笑道:“等我嫁人那一日,也不必費事的寫甚麽嫁妝單子,言語累贅又不討好。隻描花樣子似的,將這些東西統統畫出樣子來吩咐繡娘用針線繡出嫁妝冊子,下頭記著用料幾何,誰人製作。如此一來,自是一目了然,又新巧又金貴,還沒有糾紛之處。外祖母您瞧著可好不好?”


    陳老太太與馮氏聞言,愈發愕然的捧腹大笑。指著二姐兒說道:“果然是個伶俐促狹鬼,真難為她怎麽想得出來。”


    說笑了一回,二姐兒仍舊埋頭記嫁妝單子,陳老太太並馮氏又商量著陳氏出嫁時的陪嫁之人。


    如今現伺候在陳氏身旁的幾個大丫鬟春蘭秋菊夏荷冬梅自不必多說,經管嫁妝鋪子的何財一家並經管田莊土地的梁瑞一家亦都得跟著。另外再陪送兩房人,等到陳氏嫁過去後在門上聽差,幫襯陳氏管理尤家。還有去歲年節時撥給大姐兒使喚的岸芷汀蘭,跟在二姐兒身旁伺候的蓁兒蔚兒,也都是頂頂忠心伶俐的。都要留給兩個姐兒,免得到了尤家後,那邊使喚的丫鬟婆子不趁手,委屈了自己的外孫女兒……


    這麽算來,光是陪房的就有十好幾口。再不必說陳珪還做主將自家的海運買賣分了一股給陳氏陪嫁,那邊也得撥過去幾個人留著陳氏使喚。


    又有陳氏早先嫁人時,陳家還未發達,所以當時的家具是用紅酸枝木打造的。這麽多年過去,早已有所損耗,即便是塗了新漆,也覺不出富貴新意。


    陳老夫婦並陳珪見狀,索性在一年多前便從戶部淘換了一批抄家充公時做了官價出售的紫檀家具,又使錢定了一批黃花梨木,待兩家交換了庚帖過後,至尤家丈量房屋,打造家具。


    將將至八月初,這一批家具才打造妥當了。闔家且歡歡喜喜的過了八月十五,次日便是八月十六。乃是新婦曬妝之日。


    尤陳兩家的親朋好友一早便得了消息,自是踩著時辰登門慶賀。陳老太太並馮氏接待堂客,略說了一回話,便至上房內院看嫁妝。但見陳氏的嫁妝滿滿當當地曬在院子裏,金銀耀目,彩繡輝煌,乍眼看過去,竟連下腳的地方都沒有。諸多女眷由不得嘖嘖稱奇,接連稱歎。


    又有人私心忖度,再嫁姑奶奶的嫁妝都已富貴至此,陳家的正經哥兒姐兒陳橈陳婉的聘禮嫁妝,恐怕更不俗了。


    一時看過嫁妝,眾人又至陳氏房內添妝。左不過是些衣裳頭麵,有的精致金貴一些,有的不過是湊熱鬧應景,陳氏亦都一一笑納了。命人收了記好。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紅樓之拖油瓶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八爺黨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八爺黨並收藏紅樓之拖油瓶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