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府嫡長女賈元春,乃是二房政老爺的長女,因她是正月初一日所生的,故名元春。其後迎春、探春、惜春三位姑娘方從了這個“春”字。讓寧府嫡長女並榮府長房庶女依從榮府二房女兒的字取名,固然是因為元春年長,卻也更是賈母溺愛長孫女,對其寄予厚望的緣故。
雖然尤三姐兒並不覺得生辰八字兒能決定命運,不過顯然賈母並不這麽想,她將元春養在身邊,自幼便教她知書達理,其後又將她送入宮中做女史。為的也不過是想讓元春在宮中紮掙幾年,也好入了貴人的青眼,給榮府博一場大富貴出來。
隻可惜天不遂人願,新皇登基大赦天下,放三千宮俾出宮,那麽些翹首以盼的女兒不選,偏偏就將元春給劃到了遣散出宮的名單上。可憐賈元春這個榮府出身的嫡出女兒,在那“見不得人的去處”苦苦熬煎了那麽些年月,也不過是把光陰虛度,歲月空添。不但憑白蹉跎了好韶光。還讓榮國府淪為滿長安城內仕宦勳貴們的笑柄。
“……都說大姑娘是有大造化的貴人。昨兒我去那邊府裏給老太太太太們請安,也見了大姑娘一麵。那通身的氣派倒是沒的說,難怪都說宮裏的嬤嬤會□□人。隻是可惜了了,好端端一個國公府出身的嫡姑娘,倘若是積極後便出閣,這會子不說膝下兒女成群,也早該成了誥命夫人了。哎……”尤氏一壁說著,一壁捧著裝點心的攢盒示意二姐兒、三姐兒拈果子吃,“你說連咱們這樣出身的人家兒,都知道一入宮門深似海。老太太和二太太也都是明白人,怎麽卻看不破這個道理?可憐那大姑娘被遣送出宮,現在躲在家裏哭成個淚人兒似的。”
二姐兒素性溫柔和順,慈悲心腸。聽了這一番話,也跟著唏噓感歎了一番,方才說道:“既是被遣送出宮,能夠闔家團圓,共享天倫,承歡父母膝下,也算是不幸中的萬幸。何況大姑娘今年左不過才二十出頭,又有這樣的身家背景,隻要榮府老太太二太太肯留心,再挑個如意夫婿也不難。”
二姐兒自從退婚之後,因著懼怕外頭流言蜚語,一向不愛在人前說話。每日躲在家中不是做針線便是讀書練字,小小年紀倒是越發沉靜了。當初陳氏和三姐兒還十分憂心,生怕二姐兒一時想不開左了心性。索性和梁鳳饒的婚事定下來後,二姐兒又漸漸回轉過來。雖不似三姐兒那般愛說愛鬧,倒也願意在人前走動說話了。
如今聞聽尤氏提及大姑娘的現狀,尤二姐兒心下頓時起了同病相憐的情緒。她耳根子軟,心腸也軟,最聽不得這樣紅顏薄命的事兒。聞聽榮府老太太、政老爺和二太太為了家中富貴就能狠心的將大姑娘送入宮中伺候人,更是一麵心驚一麵慶幸,還好自己的家人不是這般。
尤氏也知道二妹妹這般心思,忍不住苦笑道:“老太太和二太太倒是整天張羅著要替大姑娘尋個如意夫婿,又哪裏有那麽容易的事兒呢。現如今賈家不得當今的意,滿長安城內的勳貴仕宦誰不知道?那些個世家官宦,端的是捧高踩低燒熱灶的性子。眼見賈家如此落魄,況且大姑娘又有個在宮裏伺候人的名聲,那些個世家最愛麵子的,又哪裏肯讓自家的出息子孫求娶大姑娘。下剩的那些人家兒倒是有意提親,偏偏老太太二太太都看不上。現如今高不成低不就的耗著,轉了年,大姑娘就二十一了。更成了老姑娘了。”
尤氏談及此處,少不得也想到了自己。陰差陽錯蹉跎了那麽些年,也隻能嫁到寧府做繼室。雖說寧府當家太太的名聲聽上去不錯,可天底下的繼母又哪有好當的?也不過是外頭不知裏頭的事兒,花花架子表麵光鮮罷了。
尤三姐兒聽了這一番話,倒是心下一動。她想到榮國府素來與四大異姓王交好。如今正趕上北靜王議親,倘若元春能小上幾歲,說不準這門親事當真能成。
卻不知道賈元春出宮之後,賈母倒是真有此意。甚至還以“女大三抱金磚”為由,想要試探北靜王太妃的口風兒。怎奈北靜王府得了世交的提點,知道朝廷有削藩之意,如今早已自顧不暇,他們連比榮府家大業大的江南甄家的嫡出女兒都婉拒了,又哪裏會退而求其次,顧全榮府的名聲臉麵?
最終北靜王太妃隻得親自入宮向宮中一位深得上皇眷寵的老太妃請安,並且替自己的兒子做媒求娶那位老太妃所出的康寧公主,又將已逝北靜王的兵權虎符交了上去以示忠心。上皇與當今議論過後,覺得北靜王年未弱冠又一直養在京中,大概也出不了什麽幺蛾子,這才罷了。
北靜王乃少年俊傑,麵容秀麗且身份尊貴,難得性情謙和友善,霽月光風,是長安城內出了名兒的風流人物,康寧公主能得這麽一位良人做駙馬,自然十分願意。
而北靜王府經此一舉保住了自己的異姓王爵位,能夠在朝廷下定決心削藩的時候轉危為安,也十分滿意。況且康寧公主雖然貴為公主之身,然其相貌清麗,品性謙和,深得其母之風範。同北靜王在婚後也是琴瑟和鳴,和順美滿。竟是再無不妥的。
目今暫且不提北靜王與康寧公主婚後順遂,也不提賈元春談婚論嫁時的尷尬狀況。隻說新皇登基,後宮妃位空虛,上皇為永保江山,綿延子嗣計,著令宗人府並天下各州府挑選賢良淑德女子入宮,且因新皇遣散後宮女眷致使後宮伶仃之故,除選聘妃嬪外,在仕宦名家之女皆親名達部,以備選宮中女官,充為才人讚善之職。
此旨一下,滿朝文武皆歌功頌德,稱讚上皇體恤兒子,且讚聖人隆恩浩蕩。暫且不理論長安城中各世家官宦如何盤算,隻說在榮國府暫住的薛家母女聞聽此事,卻是喜得無可不可。薛姨媽更是握著薛寶釵的手直歎“蒼天有眼”。以他們薛家的背景家世,原本不敢肖想宮中選聘妃嬪之事。豈料聖人又降不世出之隆恩,再選宮中女官。薛家倒是可以運作籌謀一番,倘若能借此入宮。興許三年五載之後,也能入了聖人的眼,一躍飛上梧桐木。
諸如那位義孝親王的母親蓮太妃,當初不也隻是浣衣局的女婢。現如今母憑子貴,不也成了高高在上的太妃?
那薛寶釵今年也不過十三四歲的年紀。生的肌骨瑩潤,舉止嫻雅,因當日有他父親疼愛,原本就有青雲之誌,素昔因著自己身為皇商之女,雖心有大器,卻不能盡力施為。又因家中哥哥不能成才懂事,體貼母親,支撐家業,寶釵也唯有將書字拋卻,隻留心針黹家計,為母親分憂。
如今探得這等鯉魚躍龍門之富貴,薛寶釵自然不願錯過。然薛家三口孤兒寡母的上京,既不識得京中權貴人家兒,更不識得宮中貴人。倘若無人幫襯,著實寸步難行。
母女兩個商議一番,先給遠在外省公幹的胞兄王子騰去了封家信,又向胞姐王夫人央求討情兒,希望榮國府能代為打點斡旋。一應花費自然由自己所出。薛姨媽更是拉著王夫人的手兒殷殷囑咐,“倘若此事能成,必有重謝。”
然王夫人心中記掛著長女元春的婚事,哪裏有心情替妹妹外甥女兒張羅這些外務人情兒。更何況她將薛姨媽母女千方百計接入京中,為的也是同老太太打擂台,竭力促成“金玉良緣”的婚事。她盤算著薛姨媽乃孀寡之身,那薛蟠素來又是個不成器的。倘若能替寶玉將寶釵求娶進門,將來薛家百萬家財,豈有旁落的道理?
因著王夫人心中有這麽個打算,自然不肯替寶釵籌謀此事。隻是她礙於薛姨媽的麵子情兒,又不好推脫的。隻得麵兒上答應,轉過頭便將此事丟到腦後。不但沒有盡心操持,反倒貪墨了薛姨媽給她的幾萬兩疏通銀子。
王夫人原本以為自己將此事瞞的滴水不漏,卻不曾想此事早被賈母得知。賈母雖然年紀漸長,但是心裏明白得很。她本來就想將兩個玉兒湊成一對兒,今後也好叫姑爺林如海在仕途上幫襯寶玉。卻不曾想兒媳婦目光狹隘,隻因當年同敏兒的些許芥蒂,便將這一樁大好姻緣推之門外。還將個商戶之女當成寶貝似的接到家裏同她打擂台。
賈母心下不屑,麵兒上卻不顯露。好容易等到了這個機會,即便有王夫人從中作梗,她卻背地裏使了把勁兒,使得寶釵過了初選。並且還通過賈珍的關係疏通了大明宮掌宮內相戴權,希望他能在複選的時候高抬貴手。
賈母心下盤算的倒也精明。她是想著將薛寶釵送入宮中,一來能打破王夫人“金玉良緣”的盤算,二來嘛……倘若薛寶釵有朝一日能飛上枝頭變鳳凰,自己這個從中出力的恩人也能承上一脈香火情。如今元春出了宮,自家在宮中再沒個得力的人,倒也不妥。何況賈史王薛四大家族聯絡有親,寶釵入宮得寵雖不如元春這個親孫女兒得寵給榮府的好處多。但薛家門第低賤,在朝中毫無背景人脈,薛蟠又是個靠不住的紈絝子弟。
有這樣的家世兄弟做累贅,即便寶釵能僥幸得寵,想要在後宮站住腳兒保住位分,沒有賈、王兩家的傾力支持,也是不成的。
賈母將此事前前後後盤算過一通,越發下定了主意。但她也不是做好事不留名兒的人,命賈珍打點了戴權之後,賈母立刻將此事告知薛姨媽母女。並且言語中暗暗提到王夫人出工不出力且從中貪墨拿好處之事。
雖然賈母是點到為止,但薛姨媽並薛寶釵也不是魯鈍之人,自然聽得明白。雖然心下不大自在,但薛家母女仍舊謝過賈母的好意,又情真意切的表白一番。方才安心等著入宮複選。
原本以為就此便可高枕無憂。豈料不過幾日,薛寶釵卻因為複選落選,被人送了回來。
賈母心下大為詫異,之後又著人暗暗打探了一回,方才知道新皇雖然性情謙和仁孝,然睿智英明實乃不世明君。且最不喜下官有欺上瞞下,貪贓枉法之舉。
那薛寶釵雖然品格端方,容貌秀美,但聖人無意間卻從旁人口中聽說其胞兄在金陵時卻有打死人命之事。小小年紀便敢如此囂張跋扈草菅人命,此時令聖人十分不喜。因此他不但禦筆親批否決了薛寶釵的複選資格,還口諭傳詔金陵應天府重新查辦薛蟠一案。
朝中早有言官禦史清貴一流看不慣勳貴世族的囂張跋扈,同氣連枝。聞聽聖人著令金陵應天府重新查辦薛蟠一案,登時擬了奏疏彈劾薛家倚財仗勢,打死人命,又彈劾金陵應天府知府賈雨村與九省統製王子騰官官相護,藐視律法,滿口神鬼之說,斷案兒戲……
聖人原本以為此事不過是薛家私事,並未想到其中還牽扯出這麽多朝廷官宦徇情枉法的不堪之舉。待聞聽賈雨村堂堂一介朝廷四品大員,竟然以扶鸞請仙之說胡亂判了案子,並以此向賈、王兩家示好之後,登時龍顏大怒。當朝便革去了賈雨村的烏紗官袍,按律追究。更是下旨嚴斥王子騰與賈政,並且官降三級,以儆效尤。
經此一事,當今深知吏治不清,朝廷不寧,百姓不安,社稷不穩的嚴重性。遂暗下決議,務必要肅清吏治。
如今且不說朝上因此事如何動蕩,隻說薛寶釵因胞兄舊事暴露被逐出皇宮,倒是深受了一番打擊。在家淌眼抹淚的哭了好幾日。
王子騰並賈政因薛蟠之事惹得聖人大怒,且又官降三級,頓時成了京中官宦同僚的笑柄。雖不至於因此遷怒於晚輩,卻也對薛蟠生出了幾分芥蒂。
賈母不曾想自己的寶貝兒子因著薛蟠一事吃了瓜落,心下越發不滿薛家母女。
薛寶釵也不曾想以自己的天分才情,最後竟淪落至此。雖然暗恨自己沒有個好兄弟做臂膀,但她終歸不是自怨自艾之人。在家消沉了幾日,倒也重振旗鼓。
於是不過幾日間,榮國府上上下下都知道了“金玉良緣”之事。
雖然尤三姐兒並不覺得生辰八字兒能決定命運,不過顯然賈母並不這麽想,她將元春養在身邊,自幼便教她知書達理,其後又將她送入宮中做女史。為的也不過是想讓元春在宮中紮掙幾年,也好入了貴人的青眼,給榮府博一場大富貴出來。
隻可惜天不遂人願,新皇登基大赦天下,放三千宮俾出宮,那麽些翹首以盼的女兒不選,偏偏就將元春給劃到了遣散出宮的名單上。可憐賈元春這個榮府出身的嫡出女兒,在那“見不得人的去處”苦苦熬煎了那麽些年月,也不過是把光陰虛度,歲月空添。不但憑白蹉跎了好韶光。還讓榮國府淪為滿長安城內仕宦勳貴們的笑柄。
“……都說大姑娘是有大造化的貴人。昨兒我去那邊府裏給老太太太太們請安,也見了大姑娘一麵。那通身的氣派倒是沒的說,難怪都說宮裏的嬤嬤會□□人。隻是可惜了了,好端端一個國公府出身的嫡姑娘,倘若是積極後便出閣,這會子不說膝下兒女成群,也早該成了誥命夫人了。哎……”尤氏一壁說著,一壁捧著裝點心的攢盒示意二姐兒、三姐兒拈果子吃,“你說連咱們這樣出身的人家兒,都知道一入宮門深似海。老太太和二太太也都是明白人,怎麽卻看不破這個道理?可憐那大姑娘被遣送出宮,現在躲在家裏哭成個淚人兒似的。”
二姐兒素性溫柔和順,慈悲心腸。聽了這一番話,也跟著唏噓感歎了一番,方才說道:“既是被遣送出宮,能夠闔家團圓,共享天倫,承歡父母膝下,也算是不幸中的萬幸。何況大姑娘今年左不過才二十出頭,又有這樣的身家背景,隻要榮府老太太二太太肯留心,再挑個如意夫婿也不難。”
二姐兒自從退婚之後,因著懼怕外頭流言蜚語,一向不愛在人前說話。每日躲在家中不是做針線便是讀書練字,小小年紀倒是越發沉靜了。當初陳氏和三姐兒還十分憂心,生怕二姐兒一時想不開左了心性。索性和梁鳳饒的婚事定下來後,二姐兒又漸漸回轉過來。雖不似三姐兒那般愛說愛鬧,倒也願意在人前走動說話了。
如今聞聽尤氏提及大姑娘的現狀,尤二姐兒心下頓時起了同病相憐的情緒。她耳根子軟,心腸也軟,最聽不得這樣紅顏薄命的事兒。聞聽榮府老太太、政老爺和二太太為了家中富貴就能狠心的將大姑娘送入宮中伺候人,更是一麵心驚一麵慶幸,還好自己的家人不是這般。
尤氏也知道二妹妹這般心思,忍不住苦笑道:“老太太和二太太倒是整天張羅著要替大姑娘尋個如意夫婿,又哪裏有那麽容易的事兒呢。現如今賈家不得當今的意,滿長安城內的勳貴仕宦誰不知道?那些個世家官宦,端的是捧高踩低燒熱灶的性子。眼見賈家如此落魄,況且大姑娘又有個在宮裏伺候人的名聲,那些個世家最愛麵子的,又哪裏肯讓自家的出息子孫求娶大姑娘。下剩的那些人家兒倒是有意提親,偏偏老太太二太太都看不上。現如今高不成低不就的耗著,轉了年,大姑娘就二十一了。更成了老姑娘了。”
尤氏談及此處,少不得也想到了自己。陰差陽錯蹉跎了那麽些年,也隻能嫁到寧府做繼室。雖說寧府當家太太的名聲聽上去不錯,可天底下的繼母又哪有好當的?也不過是外頭不知裏頭的事兒,花花架子表麵光鮮罷了。
尤三姐兒聽了這一番話,倒是心下一動。她想到榮國府素來與四大異姓王交好。如今正趕上北靜王議親,倘若元春能小上幾歲,說不準這門親事當真能成。
卻不知道賈元春出宮之後,賈母倒是真有此意。甚至還以“女大三抱金磚”為由,想要試探北靜王太妃的口風兒。怎奈北靜王府得了世交的提點,知道朝廷有削藩之意,如今早已自顧不暇,他們連比榮府家大業大的江南甄家的嫡出女兒都婉拒了,又哪裏會退而求其次,顧全榮府的名聲臉麵?
最終北靜王太妃隻得親自入宮向宮中一位深得上皇眷寵的老太妃請安,並且替自己的兒子做媒求娶那位老太妃所出的康寧公主,又將已逝北靜王的兵權虎符交了上去以示忠心。上皇與當今議論過後,覺得北靜王年未弱冠又一直養在京中,大概也出不了什麽幺蛾子,這才罷了。
北靜王乃少年俊傑,麵容秀麗且身份尊貴,難得性情謙和友善,霽月光風,是長安城內出了名兒的風流人物,康寧公主能得這麽一位良人做駙馬,自然十分願意。
而北靜王府經此一舉保住了自己的異姓王爵位,能夠在朝廷下定決心削藩的時候轉危為安,也十分滿意。況且康寧公主雖然貴為公主之身,然其相貌清麗,品性謙和,深得其母之風範。同北靜王在婚後也是琴瑟和鳴,和順美滿。竟是再無不妥的。
目今暫且不提北靜王與康寧公主婚後順遂,也不提賈元春談婚論嫁時的尷尬狀況。隻說新皇登基,後宮妃位空虛,上皇為永保江山,綿延子嗣計,著令宗人府並天下各州府挑選賢良淑德女子入宮,且因新皇遣散後宮女眷致使後宮伶仃之故,除選聘妃嬪外,在仕宦名家之女皆親名達部,以備選宮中女官,充為才人讚善之職。
此旨一下,滿朝文武皆歌功頌德,稱讚上皇體恤兒子,且讚聖人隆恩浩蕩。暫且不理論長安城中各世家官宦如何盤算,隻說在榮國府暫住的薛家母女聞聽此事,卻是喜得無可不可。薛姨媽更是握著薛寶釵的手直歎“蒼天有眼”。以他們薛家的背景家世,原本不敢肖想宮中選聘妃嬪之事。豈料聖人又降不世出之隆恩,再選宮中女官。薛家倒是可以運作籌謀一番,倘若能借此入宮。興許三年五載之後,也能入了聖人的眼,一躍飛上梧桐木。
諸如那位義孝親王的母親蓮太妃,當初不也隻是浣衣局的女婢。現如今母憑子貴,不也成了高高在上的太妃?
那薛寶釵今年也不過十三四歲的年紀。生的肌骨瑩潤,舉止嫻雅,因當日有他父親疼愛,原本就有青雲之誌,素昔因著自己身為皇商之女,雖心有大器,卻不能盡力施為。又因家中哥哥不能成才懂事,體貼母親,支撐家業,寶釵也唯有將書字拋卻,隻留心針黹家計,為母親分憂。
如今探得這等鯉魚躍龍門之富貴,薛寶釵自然不願錯過。然薛家三口孤兒寡母的上京,既不識得京中權貴人家兒,更不識得宮中貴人。倘若無人幫襯,著實寸步難行。
母女兩個商議一番,先給遠在外省公幹的胞兄王子騰去了封家信,又向胞姐王夫人央求討情兒,希望榮國府能代為打點斡旋。一應花費自然由自己所出。薛姨媽更是拉著王夫人的手兒殷殷囑咐,“倘若此事能成,必有重謝。”
然王夫人心中記掛著長女元春的婚事,哪裏有心情替妹妹外甥女兒張羅這些外務人情兒。更何況她將薛姨媽母女千方百計接入京中,為的也是同老太太打擂台,竭力促成“金玉良緣”的婚事。她盤算著薛姨媽乃孀寡之身,那薛蟠素來又是個不成器的。倘若能替寶玉將寶釵求娶進門,將來薛家百萬家財,豈有旁落的道理?
因著王夫人心中有這麽個打算,自然不肯替寶釵籌謀此事。隻是她礙於薛姨媽的麵子情兒,又不好推脫的。隻得麵兒上答應,轉過頭便將此事丟到腦後。不但沒有盡心操持,反倒貪墨了薛姨媽給她的幾萬兩疏通銀子。
王夫人原本以為自己將此事瞞的滴水不漏,卻不曾想此事早被賈母得知。賈母雖然年紀漸長,但是心裏明白得很。她本來就想將兩個玉兒湊成一對兒,今後也好叫姑爺林如海在仕途上幫襯寶玉。卻不曾想兒媳婦目光狹隘,隻因當年同敏兒的些許芥蒂,便將這一樁大好姻緣推之門外。還將個商戶之女當成寶貝似的接到家裏同她打擂台。
賈母心下不屑,麵兒上卻不顯露。好容易等到了這個機會,即便有王夫人從中作梗,她卻背地裏使了把勁兒,使得寶釵過了初選。並且還通過賈珍的關係疏通了大明宮掌宮內相戴權,希望他能在複選的時候高抬貴手。
賈母心下盤算的倒也精明。她是想著將薛寶釵送入宮中,一來能打破王夫人“金玉良緣”的盤算,二來嘛……倘若薛寶釵有朝一日能飛上枝頭變鳳凰,自己這個從中出力的恩人也能承上一脈香火情。如今元春出了宮,自家在宮中再沒個得力的人,倒也不妥。何況賈史王薛四大家族聯絡有親,寶釵入宮得寵雖不如元春這個親孫女兒得寵給榮府的好處多。但薛家門第低賤,在朝中毫無背景人脈,薛蟠又是個靠不住的紈絝子弟。
有這樣的家世兄弟做累贅,即便寶釵能僥幸得寵,想要在後宮站住腳兒保住位分,沒有賈、王兩家的傾力支持,也是不成的。
賈母將此事前前後後盤算過一通,越發下定了主意。但她也不是做好事不留名兒的人,命賈珍打點了戴權之後,賈母立刻將此事告知薛姨媽母女。並且言語中暗暗提到王夫人出工不出力且從中貪墨拿好處之事。
雖然賈母是點到為止,但薛姨媽並薛寶釵也不是魯鈍之人,自然聽得明白。雖然心下不大自在,但薛家母女仍舊謝過賈母的好意,又情真意切的表白一番。方才安心等著入宮複選。
原本以為就此便可高枕無憂。豈料不過幾日,薛寶釵卻因為複選落選,被人送了回來。
賈母心下大為詫異,之後又著人暗暗打探了一回,方才知道新皇雖然性情謙和仁孝,然睿智英明實乃不世明君。且最不喜下官有欺上瞞下,貪贓枉法之舉。
那薛寶釵雖然品格端方,容貌秀美,但聖人無意間卻從旁人口中聽說其胞兄在金陵時卻有打死人命之事。小小年紀便敢如此囂張跋扈草菅人命,此時令聖人十分不喜。因此他不但禦筆親批否決了薛寶釵的複選資格,還口諭傳詔金陵應天府重新查辦薛蟠一案。
朝中早有言官禦史清貴一流看不慣勳貴世族的囂張跋扈,同氣連枝。聞聽聖人著令金陵應天府重新查辦薛蟠一案,登時擬了奏疏彈劾薛家倚財仗勢,打死人命,又彈劾金陵應天府知府賈雨村與九省統製王子騰官官相護,藐視律法,滿口神鬼之說,斷案兒戲……
聖人原本以為此事不過是薛家私事,並未想到其中還牽扯出這麽多朝廷官宦徇情枉法的不堪之舉。待聞聽賈雨村堂堂一介朝廷四品大員,竟然以扶鸞請仙之說胡亂判了案子,並以此向賈、王兩家示好之後,登時龍顏大怒。當朝便革去了賈雨村的烏紗官袍,按律追究。更是下旨嚴斥王子騰與賈政,並且官降三級,以儆效尤。
經此一事,當今深知吏治不清,朝廷不寧,百姓不安,社稷不穩的嚴重性。遂暗下決議,務必要肅清吏治。
如今且不說朝上因此事如何動蕩,隻說薛寶釵因胞兄舊事暴露被逐出皇宮,倒是深受了一番打擊。在家淌眼抹淚的哭了好幾日。
王子騰並賈政因薛蟠之事惹得聖人大怒,且又官降三級,頓時成了京中官宦同僚的笑柄。雖不至於因此遷怒於晚輩,卻也對薛蟠生出了幾分芥蒂。
賈母不曾想自己的寶貝兒子因著薛蟠一事吃了瓜落,心下越發不滿薛家母女。
薛寶釵也不曾想以自己的天分才情,最後竟淪落至此。雖然暗恨自己沒有個好兄弟做臂膀,但她終歸不是自怨自艾之人。在家消沉了幾日,倒也重振旗鼓。
於是不過幾日間,榮國府上上下下都知道了“金玉良緣”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