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康雖然去不成少林寺,但還是和佛家搭上了關係,這年夏天,開封府的大相國寺要舉行佛法大會,邀請周邊寺廟的高僧前來共襄盛舉。
法會是寺廟經常舉行的一種宗教儀式,用各種名目來召集信徒,宣揚佛法。
大相國寺位於開封府的中心位置,建於北齊年間,期間多次遭受火災被毀,後又重建,到金朝的時候已經有六百多年的曆史。
北宋時期大相國寺是開封規模最大的寺廟,寺廟主持受皇家冊封,這裏成了北宋皇室祈禱和祝壽的重要場所,被稱為“皇家寺”。
然而隨著北宋的消亡,開封成了宋金之間的戰場,大相國寺也變得蕭條起來,直到宋金議和,那些投奔其他寺廟的和尚重新回到開封,繼續主持大相國寺,這才稍有起色。
這次舉行法會的一個目的是為了賑災,夏天的時候,黃河一如既往的泛濫成災,大量的災民朝著城市湧過來,開封城外已經聚集了上萬災民。
這些災民知道隻有到大城市才有活路,因為那裏有糧食。
按照慣例,災民是不讓進城的,否則會引起極其嚴重的後果,為了生存他們可以做出任何事情來,通常的做法是在城外開設粥棚,給這些人一條活路,等到洪災過去,這些災民自然會回去的。
賑災的方式分為官方和民間兩種,不是誰想去就能去的,那會鬧得一團糟,每個賑災的地點都有官兵分配和把守,這是防止災民哄搶,甚至是造成動亂。
包惜弱原本也想去的,被完顏洪烈和楊康勸住,城外的形勢不容樂觀,這場洪災沒有兩三個月怕是過不去。
據說城外已經有瘟疫傳播的跡象,官兵每天都要撒生石灰和熬苦茶給百姓解毒,這不過是盡人事聽天命罷了,一旦瘟疫爆發,在這個時代根本控製不住。
這是楊康第一次看到古代的災民,場景非常淒慘,在中都的時候根本看不到這種景象,災民也不敢靠近中都城,圍攻皇城可是造反的大罪。
看著下麵饑餓的人群,他有種無力的感覺,那些父母為了送孩子進城想盡各種辦法,隻是為了獲得一條活路。
生命是卑賤的,所以才要珍惜眼下的生活。
大相國寺舉行法會是為了籌糧賑災,不僅邀請了城內的富豪官吏,還有開封附近寺院的各位主持。
在古代,寺院可是儲糧的大戶,他們擁有大量的田產和財富,這些田產大多是曆代皇帝賞賜下來的。
以大相國寺為例,在北宋時期光寺廟就占地五百多畝,開封附近隸屬於寺廟的田產更是高達上千畝,少林寺更為誇張,自唐代以來,每一位皇帝登基都要賞賜一點,基本上半個登封縣都是少林寺的私產。
最為關鍵的是僧產不用交稅,所有收入除了給佃農留下一點養家糊口外,全都歸寺廟所有,有些寺廟的儲糧甚至比官倉還要豐實。
於是每當有自然災害的時候,寺廟總會賑災,但這個賑災不是白給的,他們要吸收信徒,宣揚佛法,這才有了法會,法會起到的是宣傳的作用。
不僅寺廟要出力,還要號召官吏和富豪一起來,其他寺廟也要均攤,因為大相國寺地處開封,開封又是周邊城市的中心,便起到了發起人的作用。
作為此地的最高長官,完顏洪烈收到了邀請,他對佛教沒有任何好感,在內心深處覺得那就是一群社會的蛀蟲。
統治階級最痛恨什麽?
是偷稅漏稅,更別說這種不交稅的。
稅收是一個國家的經濟基礎,這些和尚占據大量良田,卻不需要繳納稅賦,這是何等讓完顏洪烈痛心的行為,特別是在眼下金國財政出現問題的時候。
不過他沒有辦法,佛教的存在自有它存在的理由,曆史上發生過多次毀佛事件,可非但沒有真的毀掉佛教,反而讓它愈發的興盛起來。
原因自然是統治階級需要佛教來安定民心,讓百姓接受佛教提倡的忍受這一世的痛苦,積德行善,來世便可以過上好日子。
金國是一個信奉佛教的國教,從太宗一代就崇尚佛法,在滅了遼國之後,又繼承了遼代社會佛教盛行的習氣,到占據中原後更是一發不可收拾,不僅廣建廟宇,還請高僧到宮中講佛。
直到完顏璟這一代為了控製寺廟的擴張,采取了嚴格的管理製度,不僅限製和尚收徒的數量,還增加了考試的難度,考試不過的和尚不發度牒,無法成為正式的僧人,不享有免稅的特權。
所以說在古代想要當和尚是很困難的,於是寺廟內會出現雜役這種職業,比如後來練成《九陽真經》的覺遠大師,他其實不算是正規的和尚,隻是少林寺一個打雜的。
總之,完顏洪烈對和尚很不待見,但這次法會是為了賑災的事情,作為朝廷在開封的代表,他必須表明態度。
按照趙王府的慣例,楊康便成了最好的代表,這樣既給了和尚麵子,又讓完顏洪烈不用忍受和尚的騷擾。
楊康在彭連虎和沙通天的陪同下朝著大相國寺走去,身後還跟著四個壯漢,他們是沙通天的徒弟,江湖上人稱“黃河四鬼”。
黃河泛濫,沙通天的黃河幫沒有了生意,隻好就地解散,各回各家,沙通天帶著師弟候通海和徒弟一起來投奔完顏洪烈。
楊康覺得侯通海是個半吊子,腦子有問題,萬一在佛門諸位高僧麵前丟臉就不好了,這可是他接觸佛門的大好機會,便把侯通海留在了府中。
此刻他終於找到了帶著兩大高手招搖過市的感覺,讓他沒想到的是在這次法會上他見到了少林寺的方丈誌隆大師,而且還和這位誌隆大師拉上了關係。
東林誌隆是曹洞宗的高僧,他的師傅是淨土寺的主持萬鬆行秀。
行秀禪師可是個了不起的和尚,金國皇帝完顏璟曾邀請他到宮裏講法,為了表示尊重不僅親自迎接,還賜給他一套很漂亮的袈裟。
行秀禪師在金國貴族中備受推崇,可謂是北方佛宗的代表人物。
而少林方丈誌隆禪師和楊康拉上關係是因為耶律楚材的緣故,作為金國有名的儒士,耶律楚材拜在了行秀禪師的門下,成為了佛家的外門弟子。
如此以來,耶律楚材和誌隆禪師便是師兄弟的關係,而作為耶律楚才的學生,楊康就成了誌隆禪師的晚輩。
這都是什麽和什麽啊,楊康在搞明白其中的因果後感慨不已,看來在任何地方關係都是無處不在的。
於是他便很隨意的提起想到少林寺瞻仰一下達摩祖師的光輝形象。
【注】有關耶律楚材,東林誌隆和萬鬆行秀的關係,在曆史上是有記載的,然而耶律楚材拜入萬鬆行秀門下應在1214年左右,東林誌隆成為少林方丈在1215年,這裏為了配合行文把時間提前到1212年。
手機用戶可訪問wap..tw觀看小說,跟官網同步更新.
法會是寺廟經常舉行的一種宗教儀式,用各種名目來召集信徒,宣揚佛法。
大相國寺位於開封府的中心位置,建於北齊年間,期間多次遭受火災被毀,後又重建,到金朝的時候已經有六百多年的曆史。
北宋時期大相國寺是開封規模最大的寺廟,寺廟主持受皇家冊封,這裏成了北宋皇室祈禱和祝壽的重要場所,被稱為“皇家寺”。
然而隨著北宋的消亡,開封成了宋金之間的戰場,大相國寺也變得蕭條起來,直到宋金議和,那些投奔其他寺廟的和尚重新回到開封,繼續主持大相國寺,這才稍有起色。
這次舉行法會的一個目的是為了賑災,夏天的時候,黃河一如既往的泛濫成災,大量的災民朝著城市湧過來,開封城外已經聚集了上萬災民。
這些災民知道隻有到大城市才有活路,因為那裏有糧食。
按照慣例,災民是不讓進城的,否則會引起極其嚴重的後果,為了生存他們可以做出任何事情來,通常的做法是在城外開設粥棚,給這些人一條活路,等到洪災過去,這些災民自然會回去的。
賑災的方式分為官方和民間兩種,不是誰想去就能去的,那會鬧得一團糟,每個賑災的地點都有官兵分配和把守,這是防止災民哄搶,甚至是造成動亂。
包惜弱原本也想去的,被完顏洪烈和楊康勸住,城外的形勢不容樂觀,這場洪災沒有兩三個月怕是過不去。
據說城外已經有瘟疫傳播的跡象,官兵每天都要撒生石灰和熬苦茶給百姓解毒,這不過是盡人事聽天命罷了,一旦瘟疫爆發,在這個時代根本控製不住。
這是楊康第一次看到古代的災民,場景非常淒慘,在中都的時候根本看不到這種景象,災民也不敢靠近中都城,圍攻皇城可是造反的大罪。
看著下麵饑餓的人群,他有種無力的感覺,那些父母為了送孩子進城想盡各種辦法,隻是為了獲得一條活路。
生命是卑賤的,所以才要珍惜眼下的生活。
大相國寺舉行法會是為了籌糧賑災,不僅邀請了城內的富豪官吏,還有開封附近寺院的各位主持。
在古代,寺院可是儲糧的大戶,他們擁有大量的田產和財富,這些田產大多是曆代皇帝賞賜下來的。
以大相國寺為例,在北宋時期光寺廟就占地五百多畝,開封附近隸屬於寺廟的田產更是高達上千畝,少林寺更為誇張,自唐代以來,每一位皇帝登基都要賞賜一點,基本上半個登封縣都是少林寺的私產。
最為關鍵的是僧產不用交稅,所有收入除了給佃農留下一點養家糊口外,全都歸寺廟所有,有些寺廟的儲糧甚至比官倉還要豐實。
於是每當有自然災害的時候,寺廟總會賑災,但這個賑災不是白給的,他們要吸收信徒,宣揚佛法,這才有了法會,法會起到的是宣傳的作用。
不僅寺廟要出力,還要號召官吏和富豪一起來,其他寺廟也要均攤,因為大相國寺地處開封,開封又是周邊城市的中心,便起到了發起人的作用。
作為此地的最高長官,完顏洪烈收到了邀請,他對佛教沒有任何好感,在內心深處覺得那就是一群社會的蛀蟲。
統治階級最痛恨什麽?
是偷稅漏稅,更別說這種不交稅的。
稅收是一個國家的經濟基礎,這些和尚占據大量良田,卻不需要繳納稅賦,這是何等讓完顏洪烈痛心的行為,特別是在眼下金國財政出現問題的時候。
不過他沒有辦法,佛教的存在自有它存在的理由,曆史上發生過多次毀佛事件,可非但沒有真的毀掉佛教,反而讓它愈發的興盛起來。
原因自然是統治階級需要佛教來安定民心,讓百姓接受佛教提倡的忍受這一世的痛苦,積德行善,來世便可以過上好日子。
金國是一個信奉佛教的國教,從太宗一代就崇尚佛法,在滅了遼國之後,又繼承了遼代社會佛教盛行的習氣,到占據中原後更是一發不可收拾,不僅廣建廟宇,還請高僧到宮中講佛。
直到完顏璟這一代為了控製寺廟的擴張,采取了嚴格的管理製度,不僅限製和尚收徒的數量,還增加了考試的難度,考試不過的和尚不發度牒,無法成為正式的僧人,不享有免稅的特權。
所以說在古代想要當和尚是很困難的,於是寺廟內會出現雜役這種職業,比如後來練成《九陽真經》的覺遠大師,他其實不算是正規的和尚,隻是少林寺一個打雜的。
總之,完顏洪烈對和尚很不待見,但這次法會是為了賑災的事情,作為朝廷在開封的代表,他必須表明態度。
按照趙王府的慣例,楊康便成了最好的代表,這樣既給了和尚麵子,又讓完顏洪烈不用忍受和尚的騷擾。
楊康在彭連虎和沙通天的陪同下朝著大相國寺走去,身後還跟著四個壯漢,他們是沙通天的徒弟,江湖上人稱“黃河四鬼”。
黃河泛濫,沙通天的黃河幫沒有了生意,隻好就地解散,各回各家,沙通天帶著師弟候通海和徒弟一起來投奔完顏洪烈。
楊康覺得侯通海是個半吊子,腦子有問題,萬一在佛門諸位高僧麵前丟臉就不好了,這可是他接觸佛門的大好機會,便把侯通海留在了府中。
此刻他終於找到了帶著兩大高手招搖過市的感覺,讓他沒想到的是在這次法會上他見到了少林寺的方丈誌隆大師,而且還和這位誌隆大師拉上了關係。
東林誌隆是曹洞宗的高僧,他的師傅是淨土寺的主持萬鬆行秀。
行秀禪師可是個了不起的和尚,金國皇帝完顏璟曾邀請他到宮裏講法,為了表示尊重不僅親自迎接,還賜給他一套很漂亮的袈裟。
行秀禪師在金國貴族中備受推崇,可謂是北方佛宗的代表人物。
而少林方丈誌隆禪師和楊康拉上關係是因為耶律楚材的緣故,作為金國有名的儒士,耶律楚材拜在了行秀禪師的門下,成為了佛家的外門弟子。
如此以來,耶律楚材和誌隆禪師便是師兄弟的關係,而作為耶律楚才的學生,楊康就成了誌隆禪師的晚輩。
這都是什麽和什麽啊,楊康在搞明白其中的因果後感慨不已,看來在任何地方關係都是無處不在的。
於是他便很隨意的提起想到少林寺瞻仰一下達摩祖師的光輝形象。
【注】有關耶律楚材,東林誌隆和萬鬆行秀的關係,在曆史上是有記載的,然而耶律楚材拜入萬鬆行秀門下應在1214年左右,東林誌隆成為少林方丈在1215年,這裏為了配合行文把時間提前到1212年。
手機用戶可訪問wap..tw觀看小說,跟官網同步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