憨女抱著孩子騎在馬上,楞木手拿一根榆木條子跟在馬兒後邊。,一對患難夫妻進了村子,看村裏彌漫著濃濃的年味。兩口子在良田爺的柴門前停下,楞木把憨女和孩子扶下馬,憨女走進院子,還沒有進屋就哽咽著喊道:“爺爺,我們回家了”!
良田爺心裏頭猛然一震,踉蹌著開了屋門,揉著昏花的老眼,還沒有看清就答應著:“嗨——!是憨女嗎?我聽著好像是憨女回來了”。
憨女走上前把爺爺扶住,熱淚盈眶:“爺爺,你還精神著”?
良田爺爽朗笑著,笑出了淚花:“山裏人骨頭硬,爺爺還活得硬朗”。猛然間,良田爺看見了楞木懷裏抱著的孩子,眼裏便射出興奮的光:“憨女,你又生了一個?男孩女孩?讓姥爺抱抱,多大了”?
憨女不住地點頭,並不回答。楞木把孩子交給良田爺,良田爺把孩子舉過頭頂,看小孩子的腿中間長著一隻小牛牛,便張開沒牙的嘴,把小牛牛含在嘴裏嘬得出聲,小家夥給姥爺尿了一嘴,姥爺咂吧著孩子的尿液,淚花閃爍:“憨女,你真行,又給姥爺生了一個帶把兒的”。憨女張口說:“這娃是——”一個撿字還沒有說出口,就被楞木擋了回去:“爺爺,您看這娃心疼不(方言,相當於可愛或者親)”?
“心疼”,爺爺說。還沒有顧得上回屋,嘩啦啦,院子裏湧進來一大群鄉親。移民部落就是這樣,大家都懷著一顆熱烈而正直的心腸,為別人的不幸而傷心,為鄰居的喜慶而歡樂。憨女騎著馬從村道上走過的瞬間,村裏人從茅屋裏出來,睜大眼睛在看,看完了,幾乎是不約而同,一起湧向良田爺的小院,帶著誠摯的問候,帶著驚喜的笑顏。女人們把憨女的孩子接過來,競相抱著,那孩子一點也不怯生,對所有的人都綻開笑靨,甚至伸出小手摸著女人們的臉。大家毫不懷疑這孩子是憨女親生,一致誇讚憨女找了楞木這個知冷知熱的好女婿。憨女兩眼放光,熱切地看著楞木,感覺中這個世界上她最幸福。
一九三六年的春節,全中國的人都籠罩在戰爭的陰影之中,可是在中國北方這個偏僻的山村,移民部落卻異乎尋常地迎來了有史以來最繁華的時期,在外趕腳的漢子們都回到家裏,家家的鍋裏飄著肉香,男人女人們都穿起了新衣,窗戶上貼著窗花,晚上,一幢幢茅屋的紅燭亮起,看那窗戶上的彩蝶翩翩欲飛……除夕夜,場院內燃起一大堆篝火,男人們聚攏在一起,把鑼鼓敲得山響,辭舊迎新。
大年初一,所有的男人都湧到良田爺家的院子,黑壓壓跪倒一片,給村子裏年紀最大的壽星拜年。良田爺穿著壽衣,端坐在茅屋門前,心安理得地享受著晚輩們的跪拜。看憨女突然變得漂亮了,臉蛋上泛起兩片紅暈,端著一張大簸箕,簸箕裏盛滿核桃、瓜子、紅棗、落花生。大家拜完年沒有離去的意思,毫不客氣地抓起簸箕裏的食物吃得津津有味,從衣服兜裏掏出早已經準備好的壓歲錢,塞進憨女的孩子的衣服兜裏,吃早飯了,村裏的女人們好像早已經約好那樣,紛紛把餃子盛進大盆子裏,端進良田爺家院子,有人抬來了幾張桌子,全村人圍在一起,有說有笑,團圓飯吃得熱火朝天。
良田爺一輩子孤獨無助,無意中從野地裏撿回來憨女,爺孫倆相依為命,村裏人雖然對良田爺很好,無論吃什麽好的都忘不了良田爺,先盛一碗給良田爺送去,可是全村人在良田爺家過年這還是頭一回,良田爺的眼睛洇濕了,心裏溫暖著,顫栗著站起來,端起一杯酒,麵對全村的子孫,說:“托大家的福,這杯酒祭祀郭宇村仙逝的魂靈”,說完把一杯酒灑在地上。接著又倒滿第二杯酒,說:“這杯酒,我先幹了”。說完一仰脖子,酒杯兒見底。接著又倒滿第三杯酒,舉起酒杯剛準備說什麽,酒杯被楞木從爺爺的身後奪過去,跟爺爺開玩笑道:“爺爺有什麽演說盡管發表,楞木代替爺爺喝酒”。
人們善意地笑著,看爺爺兩眼放光,知道爺爺有話要說,大家一片寂靜,期待著老壽星的囑托。爺爺左右看看,突然命令道:“憨女,給鄉親們跪下!憨女不敢抗命,乖乖地跪在院子當中。良田爺這才說道:咱郭宇村能有今天,全靠了大家互相幫扶,我跟憨女能有今天,也靠鄉親們熱心救助,讓憨女給大家磕頭,謝謝大家”。幾個女人上前把憨女扶起來,男人們端起酒杯異口同聲地說道:“老爺爺過謙了,咱郭宇村能有今天,全托了老爺爺的福”。
正月初一的下午,漏鬥子心血來潮,從瓦溝鎮請回來一班子皮影家戲,這可是破天荒的大事,開天辟地第一回。過去,能請得起唱戲的全是達官貴人,一年之中瓦溝鎮隻唱兩回大戲,一回是四月八金崗寺廟會,一回是七月初七牛女相會,那是一年中僅有的兩次盛典,四麵八方的人全都湧向瓦溝鎮,廟會上各種叫賣聲此起彼伏,忙壞了媒婆子和撮合生意的經紀,牲口市上莊稼漢把襖襟子扶起來,買賣的雙方把手伸進襖襟子底下討價還價,那種交易的方式顯得鬼祟而神秘,經紀是一種職業,跟現今的交易員相似,必須有相應的專業水平,懂得各類牲畜的牙口(年齡)以及各種專業術語,賣方要價高了,他會說不值,買方出價低了,他會說心沉。戲台底下常見一些少男少女眉來眼去,演繹出各種風流韻事,每年都有一些逸聞趣事不脛而走,成為人們茶餘飯後的談資。
扯遠了,言歸正傳。漏鬥子四個兒子全部娶了媳婦,一躍而成為郭宇村的首富,這一年四個兒子四個媳婦三個孫子外加劉媒婆親家母一大家子十四口人在一起團聚,讓村裏人無不看著羨慕。正月初一吃完餃子,漏鬥子突然間靈機一動,把狼婆娘拉進裏屋嘿嘿直笑,笑得狼婆娘心裏發毛,嚷道哎呀呀老頭子你有話就說,別像憨憨拾元寶看你那個傻樣!漏鬥子說他想去一趟瓦溝鎮。
狼婆娘把手指頭戳在漏鬥子的腦門上:“我說你該不是瘋了,正月初一跑到瓦溝鎮幹啥”?
漏鬥子說:“他想請一台皮影戲來郭宇村熱鬧一下”。
狼婆娘把漏鬥子左看右看,問道:“老家夥今天從誰家蔥地過來的?偷了人家幾根蔥(方言,蔥、聰諧音,意思是漏鬥子變聰明了)”?
漏鬥子一擺手說:“你莫釀人(方言,相當於調侃)了行不”?
狼婆娘說:“你有這心思應該過年前就跟人家說好,大年初一請家戲人家肯定不來”。
漏鬥子說:“我去試試,說不定能成”。
大狼見老爹爹要出門,從槽頭牽出兩匹馬,給馬搭上鞍韉,對爹爹說:“你一個人去我不放心,要去咱父子倆同去”。
鳳棲周圍農村一帶的皮影戲一般叫做家戲,耍皮影的跟唱戲的基本上就是一家人,所有的道具全部裝進兩隻箱子裏,一條毛驢馱著道具走鄉串村,一家人跟在毛驢後頭。富戶人家給老人過壽、官宦門第喬遷新居、逢年過節,請來家戲熱鬧幾天,花錢不多,卻增添了許多喜慶的氣氛。
父子倆沒有去瓦溝鎮,而是直接來到瓦溝鎮旁邊的一幢村子裏,村子裏的人靠吹嗩呐送葬、看風水、唱家戲謀生,俗稱“鬼子家”,“鬼子家”地位低下,一般人家不願意跟“鬼子家”通婚。
看樣子漏鬥子對這個村子非常熟悉,進了村子不用打聽,就直接站在一戶人家的柴門前喊道:“來喜”!
叫做來喜的男主人出了屋子隔著柵欄一看是熟人漏鬥子,開了柴門一邊互相調侃著一邊進屋,屋內窮得叮當響,隻有一個老婆和一個女兒,聽說兒子已經成婚分家另過。漏鬥子說明了來意,來喜稍作收拾,便說:“咱走”。
漏鬥子坐下不走,問道:“大老遠的趕來,都不管一頓飯”?
來喜說:“二十裏山路,到你家再吃”。
漏鬥子還是不走,繼續問道:“你總該說說唱一天戲多少錢,口張的大(方言,意思為要的錢多了)了我請不起”。
來喜兩手一攤,說:“大過年的圖個高興,寬裕了給多給少都行,不寬裕了管頓飯也成”。
漏鬥子還是賴著:“咱都是熟人,別給咱耍黏糊,你這陣子說得好聽,到時候口張得就像簸箕”。
來喜不悅了:“趕著漏鬥子出門:去去去!到娃多的地方耍去。你把我看扁了,我還不想去了!看誰家門樓子高,你就去誰家請”。
大狼一看事情弄僵了,忙替爹爹打圓場:“我爹就那人,叔你莫計較,走吧,保證虧待不了叔”。
漏鬥子拍拍來喜的肩膀,調侃道:“你還是老脾氣不改,小娃**一樣,一撞就硬起來了”。
來喜摸了摸漏鬥子的頭,回敬道:“你看你這腦門子,落不住蚊子滑倒虱,還是鐵公雞一毛不拔”。說話間把自家的毛驢拉出來,老婆子和女兒已經把兩箱子道具抬到院子裏,毛驢馱著戲箱,漏鬥子把兩匹馬讓給兩個女人騎上,三個男人趕著三頭牲畜,一路說笑著來到郭宇村。
村裏人愛熱鬧,一看漏鬥子請回來家戲,即刻大家動手搭建戲台,皮影戲的戲台不用很大,幾根木椽捆在一起搭個台子就行。漏鬥子帶著來喜一家回屋吃飯,吃完飯村裏人已經把戲台搭好,戲台周圍用黑布一蒙,中間一塊白布做為幕布,兩盞老麻油燈往幕布底下一放,幕布上便顯出幾個由人操縱的皮影小人,三個人一邊操縱小人一邊彈唱,那吹拉彈唱的功夫相當嫻熟,全村人無論男女老幼全都來到場院,第一出戲演的是“殺狗勸妻”,大家饒有興致地看皮影戲裏曹莊跟焦氏兩口子為豢養母親而鬥嘴。
良田爺心裏頭猛然一震,踉蹌著開了屋門,揉著昏花的老眼,還沒有看清就答應著:“嗨——!是憨女嗎?我聽著好像是憨女回來了”。
憨女走上前把爺爺扶住,熱淚盈眶:“爺爺,你還精神著”?
良田爺爽朗笑著,笑出了淚花:“山裏人骨頭硬,爺爺還活得硬朗”。猛然間,良田爺看見了楞木懷裏抱著的孩子,眼裏便射出興奮的光:“憨女,你又生了一個?男孩女孩?讓姥爺抱抱,多大了”?
憨女不住地點頭,並不回答。楞木把孩子交給良田爺,良田爺把孩子舉過頭頂,看小孩子的腿中間長著一隻小牛牛,便張開沒牙的嘴,把小牛牛含在嘴裏嘬得出聲,小家夥給姥爺尿了一嘴,姥爺咂吧著孩子的尿液,淚花閃爍:“憨女,你真行,又給姥爺生了一個帶把兒的”。憨女張口說:“這娃是——”一個撿字還沒有說出口,就被楞木擋了回去:“爺爺,您看這娃心疼不(方言,相當於可愛或者親)”?
“心疼”,爺爺說。還沒有顧得上回屋,嘩啦啦,院子裏湧進來一大群鄉親。移民部落就是這樣,大家都懷著一顆熱烈而正直的心腸,為別人的不幸而傷心,為鄰居的喜慶而歡樂。憨女騎著馬從村道上走過的瞬間,村裏人從茅屋裏出來,睜大眼睛在看,看完了,幾乎是不約而同,一起湧向良田爺的小院,帶著誠摯的問候,帶著驚喜的笑顏。女人們把憨女的孩子接過來,競相抱著,那孩子一點也不怯生,對所有的人都綻開笑靨,甚至伸出小手摸著女人們的臉。大家毫不懷疑這孩子是憨女親生,一致誇讚憨女找了楞木這個知冷知熱的好女婿。憨女兩眼放光,熱切地看著楞木,感覺中這個世界上她最幸福。
一九三六年的春節,全中國的人都籠罩在戰爭的陰影之中,可是在中國北方這個偏僻的山村,移民部落卻異乎尋常地迎來了有史以來最繁華的時期,在外趕腳的漢子們都回到家裏,家家的鍋裏飄著肉香,男人女人們都穿起了新衣,窗戶上貼著窗花,晚上,一幢幢茅屋的紅燭亮起,看那窗戶上的彩蝶翩翩欲飛……除夕夜,場院內燃起一大堆篝火,男人們聚攏在一起,把鑼鼓敲得山響,辭舊迎新。
大年初一,所有的男人都湧到良田爺家的院子,黑壓壓跪倒一片,給村子裏年紀最大的壽星拜年。良田爺穿著壽衣,端坐在茅屋門前,心安理得地享受著晚輩們的跪拜。看憨女突然變得漂亮了,臉蛋上泛起兩片紅暈,端著一張大簸箕,簸箕裏盛滿核桃、瓜子、紅棗、落花生。大家拜完年沒有離去的意思,毫不客氣地抓起簸箕裏的食物吃得津津有味,從衣服兜裏掏出早已經準備好的壓歲錢,塞進憨女的孩子的衣服兜裏,吃早飯了,村裏的女人們好像早已經約好那樣,紛紛把餃子盛進大盆子裏,端進良田爺家院子,有人抬來了幾張桌子,全村人圍在一起,有說有笑,團圓飯吃得熱火朝天。
良田爺一輩子孤獨無助,無意中從野地裏撿回來憨女,爺孫倆相依為命,村裏人雖然對良田爺很好,無論吃什麽好的都忘不了良田爺,先盛一碗給良田爺送去,可是全村人在良田爺家過年這還是頭一回,良田爺的眼睛洇濕了,心裏溫暖著,顫栗著站起來,端起一杯酒,麵對全村的子孫,說:“托大家的福,這杯酒祭祀郭宇村仙逝的魂靈”,說完把一杯酒灑在地上。接著又倒滿第二杯酒,說:“這杯酒,我先幹了”。說完一仰脖子,酒杯兒見底。接著又倒滿第三杯酒,舉起酒杯剛準備說什麽,酒杯被楞木從爺爺的身後奪過去,跟爺爺開玩笑道:“爺爺有什麽演說盡管發表,楞木代替爺爺喝酒”。
人們善意地笑著,看爺爺兩眼放光,知道爺爺有話要說,大家一片寂靜,期待著老壽星的囑托。爺爺左右看看,突然命令道:“憨女,給鄉親們跪下!憨女不敢抗命,乖乖地跪在院子當中。良田爺這才說道:咱郭宇村能有今天,全靠了大家互相幫扶,我跟憨女能有今天,也靠鄉親們熱心救助,讓憨女給大家磕頭,謝謝大家”。幾個女人上前把憨女扶起來,男人們端起酒杯異口同聲地說道:“老爺爺過謙了,咱郭宇村能有今天,全托了老爺爺的福”。
正月初一的下午,漏鬥子心血來潮,從瓦溝鎮請回來一班子皮影家戲,這可是破天荒的大事,開天辟地第一回。過去,能請得起唱戲的全是達官貴人,一年之中瓦溝鎮隻唱兩回大戲,一回是四月八金崗寺廟會,一回是七月初七牛女相會,那是一年中僅有的兩次盛典,四麵八方的人全都湧向瓦溝鎮,廟會上各種叫賣聲此起彼伏,忙壞了媒婆子和撮合生意的經紀,牲口市上莊稼漢把襖襟子扶起來,買賣的雙方把手伸進襖襟子底下討價還價,那種交易的方式顯得鬼祟而神秘,經紀是一種職業,跟現今的交易員相似,必須有相應的專業水平,懂得各類牲畜的牙口(年齡)以及各種專業術語,賣方要價高了,他會說不值,買方出價低了,他會說心沉。戲台底下常見一些少男少女眉來眼去,演繹出各種風流韻事,每年都有一些逸聞趣事不脛而走,成為人們茶餘飯後的談資。
扯遠了,言歸正傳。漏鬥子四個兒子全部娶了媳婦,一躍而成為郭宇村的首富,這一年四個兒子四個媳婦三個孫子外加劉媒婆親家母一大家子十四口人在一起團聚,讓村裏人無不看著羨慕。正月初一吃完餃子,漏鬥子突然間靈機一動,把狼婆娘拉進裏屋嘿嘿直笑,笑得狼婆娘心裏發毛,嚷道哎呀呀老頭子你有話就說,別像憨憨拾元寶看你那個傻樣!漏鬥子說他想去一趟瓦溝鎮。
狼婆娘把手指頭戳在漏鬥子的腦門上:“我說你該不是瘋了,正月初一跑到瓦溝鎮幹啥”?
漏鬥子說:“他想請一台皮影戲來郭宇村熱鬧一下”。
狼婆娘把漏鬥子左看右看,問道:“老家夥今天從誰家蔥地過來的?偷了人家幾根蔥(方言,蔥、聰諧音,意思是漏鬥子變聰明了)”?
漏鬥子一擺手說:“你莫釀人(方言,相當於調侃)了行不”?
狼婆娘說:“你有這心思應該過年前就跟人家說好,大年初一請家戲人家肯定不來”。
漏鬥子說:“我去試試,說不定能成”。
大狼見老爹爹要出門,從槽頭牽出兩匹馬,給馬搭上鞍韉,對爹爹說:“你一個人去我不放心,要去咱父子倆同去”。
鳳棲周圍農村一帶的皮影戲一般叫做家戲,耍皮影的跟唱戲的基本上就是一家人,所有的道具全部裝進兩隻箱子裏,一條毛驢馱著道具走鄉串村,一家人跟在毛驢後頭。富戶人家給老人過壽、官宦門第喬遷新居、逢年過節,請來家戲熱鬧幾天,花錢不多,卻增添了許多喜慶的氣氛。
父子倆沒有去瓦溝鎮,而是直接來到瓦溝鎮旁邊的一幢村子裏,村子裏的人靠吹嗩呐送葬、看風水、唱家戲謀生,俗稱“鬼子家”,“鬼子家”地位低下,一般人家不願意跟“鬼子家”通婚。
看樣子漏鬥子對這個村子非常熟悉,進了村子不用打聽,就直接站在一戶人家的柴門前喊道:“來喜”!
叫做來喜的男主人出了屋子隔著柵欄一看是熟人漏鬥子,開了柴門一邊互相調侃著一邊進屋,屋內窮得叮當響,隻有一個老婆和一個女兒,聽說兒子已經成婚分家另過。漏鬥子說明了來意,來喜稍作收拾,便說:“咱走”。
漏鬥子坐下不走,問道:“大老遠的趕來,都不管一頓飯”?
來喜說:“二十裏山路,到你家再吃”。
漏鬥子還是不走,繼續問道:“你總該說說唱一天戲多少錢,口張的大(方言,意思為要的錢多了)了我請不起”。
來喜兩手一攤,說:“大過年的圖個高興,寬裕了給多給少都行,不寬裕了管頓飯也成”。
漏鬥子還是賴著:“咱都是熟人,別給咱耍黏糊,你這陣子說得好聽,到時候口張得就像簸箕”。
來喜不悅了:“趕著漏鬥子出門:去去去!到娃多的地方耍去。你把我看扁了,我還不想去了!看誰家門樓子高,你就去誰家請”。
大狼一看事情弄僵了,忙替爹爹打圓場:“我爹就那人,叔你莫計較,走吧,保證虧待不了叔”。
漏鬥子拍拍來喜的肩膀,調侃道:“你還是老脾氣不改,小娃**一樣,一撞就硬起來了”。
來喜摸了摸漏鬥子的頭,回敬道:“你看你這腦門子,落不住蚊子滑倒虱,還是鐵公雞一毛不拔”。說話間把自家的毛驢拉出來,老婆子和女兒已經把兩箱子道具抬到院子裏,毛驢馱著戲箱,漏鬥子把兩匹馬讓給兩個女人騎上,三個男人趕著三頭牲畜,一路說笑著來到郭宇村。
村裏人愛熱鬧,一看漏鬥子請回來家戲,即刻大家動手搭建戲台,皮影戲的戲台不用很大,幾根木椽捆在一起搭個台子就行。漏鬥子帶著來喜一家回屋吃飯,吃完飯村裏人已經把戲台搭好,戲台周圍用黑布一蒙,中間一塊白布做為幕布,兩盞老麻油燈往幕布底下一放,幕布上便顯出幾個由人操縱的皮影小人,三個人一邊操縱小人一邊彈唱,那吹拉彈唱的功夫相當嫻熟,全村人無論男女老幼全都來到場院,第一出戲演的是“殺狗勸妻”,大家饒有興致地看皮影戲裏曹莊跟焦氏兩口子為豢養母親而鬥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