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棲人經過了一年的幹旱,終於明白,莊稼漢還是以種糧食為本,種大煙掙錢再多,災荒年間沒有糧食吃照樣死人。八月底,蕎麥成熟,暫時解決了糧食危機,緊接著時令不等人,白露已過馬上到了種麥子的節氣。由於麥子絕收,麥種籽成了問題,況且隔年的麥種籽出芽率很低,往年一畝地種六斤麥種籽,這一年就得種九斤,全縣人口隻有四萬多的鳳棲,光駐軍就一萬多,當年可開墾土地四十多萬畝,人均十畝土地,廣種薄收是鳳棲的一大特色,黃沙遍地走、畝產二三鬥,遇到災荒年,家家賣兒女。即使在鳳棲糧倉的獅泉鎮和縣城周圍,豐收年景小麥能有五鬥(180斤至200斤左右)收成就算到頂。
為了確保小麥能夠適時下種,身為縣長的屈誌田上任以來第一次主動請求劉軍長,希望劉軍長能夠協助調撥一些麥種。當年長安的形勢也跟鳳棲一樣,胡宗南司令掌控著陝西的一切事務,國民黨陝西省政府形同虛設,政府看軍隊的臉色行事,形成了事實上的軍閥割據。
劉子房軍長權衡利弊,表示全力支持鳳棲秋播,並且請示胡宗南司令,從關中調來鳳棲幾十萬斤麥種。可是關中麥種跟鳳棲麥種品種不一樣,關中農民種的是白麥,這種小麥在關中畝產一石以上,不知道鳳棲的土地和氣候能不能適應。鳳棲農民種紅麥,這種麥子抗幹旱、抗風沙、耐寒,但是產量很低。為了確保萬無一失,鳳棲農民把兩種麥子攪和在一起種進田裏,他們也沒有什麽經驗,也不懂什麽科學依據,更不懂什麽雜交優勢,想不到歪打正著,攪和在一起種的小麥第二年獲得了大豐收,地裏長出的小麥比原來的紅麥穗大粒飽滿,但是特征卻有點跟紅麥相似,農民們給這種麥子起了一個恰如其分的名字叫做紅大腦(頭),這種紅麥比原來的紅麥產量大一些,極有可能是利用了一種雜交優勢,一直延續種到上一世紀八十年代才逐漸消失。
屈鴻儒老弟兄三個,老二屈鴻章在長安做生意很少回家,老三屈鴻德因患瘋癲病英年早逝。屈鴻儒三個兒子,大兒子屈清江、二兒子屈清海跟二爸在長安讀書,畢業後就留在長安協助屈鴻章打理生意。並且在長安娶妻生子,隻是過年時帶著全家回鳳棲給屈鴻儒老倆口拜年。屈鴻儒身邊隻留下三兒子屈清泉一個,娶鳳棲南塬宜章村老土豪石根柱之女為妻,也有了一兒一女兩個孩子。屈鴻儒也有五十八九年紀,老人家一輩子認準一個死理,土裏刨食過日子最穩當。老人家自幼飽讀詩書,知書達理,但是不愛結交官家,不會仗勢欺人,跟李明秋走得不是一條路子,在鳳棲活得很有人氣。
屈清泉在十二能的私塾裏讀了幾年書,便回家協助老爹爹耕種鳳棲城周圍幾百畝土地。說出來你也許不信,當年大戶人家喂幾槽騾馬(一槽牲畜幾頭十幾頭不等),雇用十幾個長工,可是常常長工們吃白麵,掌櫃的吃黑麵,用清泉的話說,黑麵吃上實在。
其實屈鴻儒家完全不需要鳳棲縣政府救濟的小麥種籽,屈鴻儒對那關中上來的小麥種籽還有些懷疑,終究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那白麥服不服鳳棲的水土還不一定,為了保險起見屈鴻儒跟兒子商量,咱家的小麥種籽完全夠用,咱們就種本地小麥種籽。
屈清泉從來不跟老爹爹強嘴,可是年輕人有時候也喜歡冒險,清泉看那關中上來的小麥又白又大,決定背著老爹爹換一些麥種籽試驗一下,隻要麥子種到田裏就刨不出來,說不定來年還能有個意想不到的收獲。
屈清泉決定去找屈福祿的兒子屈禮倉商議,兩家的老人是世交,屈禮倉跟屈清泉又成為最要好的朋友,人以群分物以類聚,兩個年輕人很對脾氣。
兩個年輕人一拍即合,決定違抗一次老爹爹的旨意,老年人形成舊的觀念很難改變,屈福祿也不相信關中上來的麥種籽能適應鳳棲的土地。大戶人家老掌櫃的都很威嚴,一般情況下屈鴻儒屈福祿決定了的事情兒子們沒有發表意見的權利。屈清泉和屈禮倉背過老爹爹馱了一些麥種籽去縣政府兌換,大家都是熟人,縣長屈誌田沒有不給兩位年輕人兌換麥種籽的道理,兩位年輕人換好麥種籽也不敢馱回家,屈鴻儒在縣城外有場院有場房,主要是為了收割碾打方便,有時也能防雨,還能存放工具,場房修得還是有些規模,可能有十幾間瓦屋,有時碾打下的糧食來不及曬幹,也暫時在場房內寄存。
屈清泉和屈禮倉把兌換來的麥種籽暫時存放在場房內,兩個年輕人商議,為了保險起見,還是決定給紅麥種籽裏攪和一些白麥,反正這件事不能讓兩家的老掌櫃知道,要做得絕對保密。
鳳棲縣曆經一季麥子絕收,人們對種麥子傾注了極大的熱情,很少有人打算把土地閑置下來明年種植大煙,當年生產力低下,四十萬畝土地養活四萬農業人口仍然有人食不果腹,災荒年間路邊仍然有倒斃的餓殍,有牲畜的人用牲畜犁地,沒有牲畜的人家就用人拉犁,往往看見丈夫彎腰弓背拉著犁鏵在前邊走,媳婦扶著犁杖跟在後邊。鳳棲縣政府補助的小麥種籽根本不夠播種,有舊麥種籽的殷實人家趁機放債,借一還二、借一還三,各式各樣的放債方式都有。反正人跟人不同,有人趁人之危,也有的人家把麥種籽無任何附加條件借給窮人。
兩個年輕人偷換麥種籽的行為早被他們的老爹爹發現,屈福祿跟屈鴻儒在一起碰頭,商量怎樣處置兩個不聽話的後人。其實老掌櫃們也不是有意跟兒子們為難,他們主要是放不下老爹爹那一份尊嚴。兩個老莊稼把式種了一輩子糧食,他們的預見具有不可抗拒的權威。正是屈福祿屈鴻儒最早預見到了天將大旱,提前做好了準備,才使得兩家人把損失降到最低。年輕人也忒大膽,竟敢違抗父命!
屈鴻儒和屈福祿分別當著他們全家人的麵,把兩個年輕人好一頓訓斥,訓斥完了告誡年輕人,堅決不能種關中的麥種!
屈清泉和屈禮倉自小接受的是三綱五常的教育,盡管他們滿心委屈,但是還必須要按照父親的意誌執行。兩個鳳棲塬上的老莊稼把式,兩個一輩子活得剛直不阿的老農民,終於按照自己的經驗完成了小麥播種。冬天一場大雪,春天幾場小雨,第二年小麥獲得了豐收。屈鴻儒和屈福祿家的麥垛子照樣比別人家大許多,因為他們是種莊稼的大戶。可是碌碡下邊碾出來的小麥卻有很大的區別,關中跟鳳棲混種的小麥產量最高,鳳棲本地的小麥畝產不過三五鬥。
新麥子打下來了,揚淨曬幹,放到石磨上磨成麵,屈福祿和屈鴻儒端起飯碗教訓倆個兒子:“吃吧,咱鳳棲塬上的老紅麥嚼上勁道。”
為了確保小麥能夠適時下種,身為縣長的屈誌田上任以來第一次主動請求劉軍長,希望劉軍長能夠協助調撥一些麥種。當年長安的形勢也跟鳳棲一樣,胡宗南司令掌控著陝西的一切事務,國民黨陝西省政府形同虛設,政府看軍隊的臉色行事,形成了事實上的軍閥割據。
劉子房軍長權衡利弊,表示全力支持鳳棲秋播,並且請示胡宗南司令,從關中調來鳳棲幾十萬斤麥種。可是關中麥種跟鳳棲麥種品種不一樣,關中農民種的是白麥,這種小麥在關中畝產一石以上,不知道鳳棲的土地和氣候能不能適應。鳳棲農民種紅麥,這種麥子抗幹旱、抗風沙、耐寒,但是產量很低。為了確保萬無一失,鳳棲農民把兩種麥子攪和在一起種進田裏,他們也沒有什麽經驗,也不懂什麽科學依據,更不懂什麽雜交優勢,想不到歪打正著,攪和在一起種的小麥第二年獲得了大豐收,地裏長出的小麥比原來的紅麥穗大粒飽滿,但是特征卻有點跟紅麥相似,農民們給這種麥子起了一個恰如其分的名字叫做紅大腦(頭),這種紅麥比原來的紅麥產量大一些,極有可能是利用了一種雜交優勢,一直延續種到上一世紀八十年代才逐漸消失。
屈鴻儒老弟兄三個,老二屈鴻章在長安做生意很少回家,老三屈鴻德因患瘋癲病英年早逝。屈鴻儒三個兒子,大兒子屈清江、二兒子屈清海跟二爸在長安讀書,畢業後就留在長安協助屈鴻章打理生意。並且在長安娶妻生子,隻是過年時帶著全家回鳳棲給屈鴻儒老倆口拜年。屈鴻儒身邊隻留下三兒子屈清泉一個,娶鳳棲南塬宜章村老土豪石根柱之女為妻,也有了一兒一女兩個孩子。屈鴻儒也有五十八九年紀,老人家一輩子認準一個死理,土裏刨食過日子最穩當。老人家自幼飽讀詩書,知書達理,但是不愛結交官家,不會仗勢欺人,跟李明秋走得不是一條路子,在鳳棲活得很有人氣。
屈清泉在十二能的私塾裏讀了幾年書,便回家協助老爹爹耕種鳳棲城周圍幾百畝土地。說出來你也許不信,當年大戶人家喂幾槽騾馬(一槽牲畜幾頭十幾頭不等),雇用十幾個長工,可是常常長工們吃白麵,掌櫃的吃黑麵,用清泉的話說,黑麵吃上實在。
其實屈鴻儒家完全不需要鳳棲縣政府救濟的小麥種籽,屈鴻儒對那關中上來的小麥種籽還有些懷疑,終究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那白麥服不服鳳棲的水土還不一定,為了保險起見屈鴻儒跟兒子商量,咱家的小麥種籽完全夠用,咱們就種本地小麥種籽。
屈清泉從來不跟老爹爹強嘴,可是年輕人有時候也喜歡冒險,清泉看那關中上來的小麥又白又大,決定背著老爹爹換一些麥種籽試驗一下,隻要麥子種到田裏就刨不出來,說不定來年還能有個意想不到的收獲。
屈清泉決定去找屈福祿的兒子屈禮倉商議,兩家的老人是世交,屈禮倉跟屈清泉又成為最要好的朋友,人以群分物以類聚,兩個年輕人很對脾氣。
兩個年輕人一拍即合,決定違抗一次老爹爹的旨意,老年人形成舊的觀念很難改變,屈福祿也不相信關中上來的麥種籽能適應鳳棲的土地。大戶人家老掌櫃的都很威嚴,一般情況下屈鴻儒屈福祿決定了的事情兒子們沒有發表意見的權利。屈清泉和屈禮倉背過老爹爹馱了一些麥種籽去縣政府兌換,大家都是熟人,縣長屈誌田沒有不給兩位年輕人兌換麥種籽的道理,兩位年輕人換好麥種籽也不敢馱回家,屈鴻儒在縣城外有場院有場房,主要是為了收割碾打方便,有時也能防雨,還能存放工具,場房修得還是有些規模,可能有十幾間瓦屋,有時碾打下的糧食來不及曬幹,也暫時在場房內寄存。
屈清泉和屈禮倉把兌換來的麥種籽暫時存放在場房內,兩個年輕人商議,為了保險起見,還是決定給紅麥種籽裏攪和一些白麥,反正這件事不能讓兩家的老掌櫃知道,要做得絕對保密。
鳳棲縣曆經一季麥子絕收,人們對種麥子傾注了極大的熱情,很少有人打算把土地閑置下來明年種植大煙,當年生產力低下,四十萬畝土地養活四萬農業人口仍然有人食不果腹,災荒年間路邊仍然有倒斃的餓殍,有牲畜的人用牲畜犁地,沒有牲畜的人家就用人拉犁,往往看見丈夫彎腰弓背拉著犁鏵在前邊走,媳婦扶著犁杖跟在後邊。鳳棲縣政府補助的小麥種籽根本不夠播種,有舊麥種籽的殷實人家趁機放債,借一還二、借一還三,各式各樣的放債方式都有。反正人跟人不同,有人趁人之危,也有的人家把麥種籽無任何附加條件借給窮人。
兩個年輕人偷換麥種籽的行為早被他們的老爹爹發現,屈福祿跟屈鴻儒在一起碰頭,商量怎樣處置兩個不聽話的後人。其實老掌櫃們也不是有意跟兒子們為難,他們主要是放不下老爹爹那一份尊嚴。兩個老莊稼把式種了一輩子糧食,他們的預見具有不可抗拒的權威。正是屈福祿屈鴻儒最早預見到了天將大旱,提前做好了準備,才使得兩家人把損失降到最低。年輕人也忒大膽,竟敢違抗父命!
屈鴻儒和屈福祿分別當著他們全家人的麵,把兩個年輕人好一頓訓斥,訓斥完了告誡年輕人,堅決不能種關中的麥種!
屈清泉和屈禮倉自小接受的是三綱五常的教育,盡管他們滿心委屈,但是還必須要按照父親的意誌執行。兩個鳳棲塬上的老莊稼把式,兩個一輩子活得剛直不阿的老農民,終於按照自己的經驗完成了小麥播種。冬天一場大雪,春天幾場小雨,第二年小麥獲得了豐收。屈鴻儒和屈福祿家的麥垛子照樣比別人家大許多,因為他們是種莊稼的大戶。可是碌碡下邊碾出來的小麥卻有很大的區別,關中跟鳳棲混種的小麥產量最高,鳳棲本地的小麥畝產不過三五鬥。
新麥子打下來了,揚淨曬幹,放到石磨上磨成麵,屈福祿和屈鴻儒端起飯碗教訓倆個兒子:“吃吧,咱鳳棲塬上的老紅麥嚼上勁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