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陸遊臨終前的一首《示兒》成為千古絕唱:


    死後方知萬事空,


    但悲不見九州同;


    王師北定中原日,


    家祭無忘告乃翁。


    十二能屈發祥遠比陸遊幸運,屈發祥終於迎來了鬼子投降的時刻。中國不缺憂國憂民的仁人誌士,可是曆朝曆代往往奸臣當道,弄不清什麽原因。


    有些事不是我們應該探討的範疇,有些史實曆史學家論證了幾百年也無法弄清。不論我們生活的這片土地多麽貧瘠,愛國愛家是一個普通老百姓最基本的情懷,不論你對社會或者政府有什麽怨言,聽到鬼子投降的那一刻,幾乎所有的中華兒女都以各種不同的方式歡欣鼓舞。但願從此後大家安居樂業,遠離戰爭。即使有什麽不同的見解,也可以坐下來探討,沒有必要兵戎相見。戰爭不是解決問題的唯一方式,戰爭年代死亡最多的仍然是普通老百姓。


    一個八十多歲的耄耋老人,聽到鬼子投降的那一刻,喜極而泣。十四年前九一八事變之時,正是屈發祥帶領著他的一班莘莘學子上街遊行,在十字街頭慷慨陳詞,曆數帝國列強亡我中華的劣行,並且把大兒子屈誌琪交給時任團長的郭麻子當兵從戎。


    十四年在中國的曆史上可謂瞬間,可是十四年對於一個人來說卻是個比較漫長的過程。屈發祥老人是鳳棲城裏的一顆常青樹,老人信奉的是孔孟之道,一輩子教書育人,桃李滿天下,老人跟屈克勝是同窗更是摯友,兩位老人共同撐起了鳳棲的那一片藍天,以他們自己的錚錚鐵骨和剛直不阿贏得了鳳棲老百姓的交口稱讚。


    鳳棲的狂歡是從農曆七月七日晚間開始,猛然間城牆上槍炮齊鳴,屈發祥老人從病榻上坐起。這多年一遇到什麽盛大的慶祝首先是士兵們對天鳴槍,對天鳴槍要比放鞭炮威風許多,緊接著李明秋和女兒滿香進屋,女兒女婿給老人家帶來一個特大喜訊:rb投降了!


    老人最初的反映是呆坐著,足足有一分鍾,緊接著仰天狂笑:“老夫比陸遊幸運,我終於等到了鬼子投降的這一天!”


    言罷又喜極而泣:“可惜屈克勝老友沒有等到這一天,明天,你們雇乘轎子把老夫抬上,老夫我要去祭祀屈克勝老友,告慰先靈,rb投降了!我泱泱大國豈容倭寇淩辱!”


    滿香坐在老人的病榻前,為老人捶背。其實老父親就是那一年在鳳棲街上摔了一跤,開始時老人滿不在乎,豈料以後慢慢發展成半身不遂,以至於常年臥床不起。不過老人憂國憂民之心長存,時時刻刻關心時事,每時每刻都在打探倭寇的消息,盡管兒女們有些事對老人隱瞞,比如老人至今仍然不知道他的大女婿李明秋是鳳棲最大的老人根本不可能知道在毒品走私的過程中軍隊起了關鍵的作用。老人隻是坐在病榻上為庶民百姓祈福,老人掌握的信息有限,老人空懷一腔赤誠的報國之心。


    老人要飲酒慶祝。女兒和女婿勸阻老人:“一會兒我倆抬著你登上城門樓子看熱鬧(秧歌),明天咱們專門設宴慶祝。”


    屈發祥老人像個孩子,聽從女兒女婿的擺布,李明秋當真找來一副窩子(滑竿),老倆口抬著八旬老爹從鳳棲城穿街而過,所有的狂歡人們都為老壽星讓路。那一夜所有的商鋪都掛出了燈籠,鳳棲城燈火通明,秧歌調子此起彼伏,比元宵節還熱鬧。女兒女婿抬著老爹,沿著城牆坡上了城牆,軍人們站立兩行,為鳳棲城的常青樹行舉手禮。


    木製的城門樓子一般不讓人攀登,隻有正月十五城隍廟的和尚登上城門樓子掛燈,鳳棲南白城門樓子最氣派,城門樓子下方的鳳凰圖騰褶褶生輝,七月七日牛女逢,感覺中鳳凰也飄然欲飛。


    城隍廟的老和尚拿一把鑰匙,莊嚴地打開了城門樓子的木門,這是許多年來鳳棲的城門樓子第一次對一個老人開放,女兒女婿沿著吱吱作響的木質樓梯把老人抬上鳳棲最高的地方。老人伸著骨瘦嶙峋的胳膊對著鳳棲城的萬眾歡呼,人們雖然聽不見老人在說什麽,但是卻感覺到了鳳棲城的脈搏在隨著老人的歡呼跳躍。


    農曆七月初八,橋莊村舉行了隆重的祭祀儀式。本來李明秋想用汽車把屈發祥老人拉著,去橋莊村了結老人告慰摯友屈克勝先靈的心願,倭寇投降了,屈克勝老先生匡複中華的遺願得以實現。


    可是屈發祥老先生也非常倔強,老人認為那汽車是西方的洋玩意,非要李明秋用滑竿把他抬上。幾個小夥子一擁而上,抬著他們心目中的偶像浩浩蕩蕩奔赴橋莊。


    在鳳棲人的心裏屈克勝就是鳳棲的象征,祭祀屈克勝老先生的活動也非常隆重。一通一丈高的墓碑聳立在黃土高原,當年一丈高就看起來非常偉岸,墓碑前擺一張供桌,供桌前擺滿祭品,屈福錄和他的兒子跪在供桌兩邊陪祭,前來祭祀的瞻仰者絡繹不絕。


    屈發祥老先生非要親自給摯友屈克勝叩頭,女兒女婿從兩邊把老人扶著,那是一個莊嚴的時刻,中國每年都有數不清的祭祀活動,每一次祭祀活動所賦予的意義不同,老先生把陸遊的詩賦予新意:王師匡複中華日,一杯薄酒慰先靈。


    祭祀儀式結束後屈福錄要留老先生吃飯,李明秋主要擔心老人的身體,兒子們都不在身邊,老人萬一有個三長兩短李明秋難辭其咎。李明秋婉拒了屈福錄的好意,堅持把老嶽父抬回家。


    可是老人回家後無論如何也要喝酒。人年紀一大跟孩子一樣,總有些隨心所欲有些執拗。李明秋無法,隻得讓滿香拾掇了幾個菜,陪著老人少飲幾杯。看樣子老人興致蠻高,還非要即興作賦,李明秋又陪著老人寫了幾方大字(練習書法,當年宣紙極其昂貴且不容易買到,寫字一般用麻紙,麻紙呈正方形,故稱一方大字),滿香安頓老人睡覺,李明秋陪了老人一整天,也感覺有點累,於是回家休息。


    可是第二天早晨滿香把水燒好,服侍老爹爹起來洗臉,竟然發覺老人走了,走得那樣安詳,那樣從容不迫。


    這真是樂極生悲,鳳棲城還沉浸在狂歡之中,屈發祥老人卻乘鶴西去,也許老人感覺安心了,死後不再有什麽糾結,所有的一切都能放得下了,才那樣安詳地走去。


    李明秋為老人燒了安魂紙、點燃長明燈,為老人穿上壽衣,為老人停靈。然後跟嶽母和妻子一起,哭得壓抑。因為大街上還鑼鼓喧天,李明秋能想得開,不願意拂了大家的興致。


    一直到老人去世後的第三天,鳳棲人才發現,聞訊趕回家的屈發祥老人的二兒子屈誌安穿白戴孝,跟著陰陽先生去祖墳地裏破土(鳳棲埋人的第一道程序,破土就是挖墓,必須陰陽先生瞅準地形),後麵還跟著屈發祥老人的侄子屈誌剛、屈誌田以及老人所有的晚輩親屬。


    老人停靈七天,方才入土,那一天屈誌琪也從hn靈寶趕回,十六條漢子抬著靈轎從鳳棲街上緩緩走過,所有的商鋪都擺出了祭桌。靈轎後邊跟著長長的為老人送行的百姓。


    老人的靈轎從北城門抬出,一輛汽車從東城門拉進來田中的棺木。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寡婦村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支海民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支海民並收藏寡婦村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