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類曆史發展的過程中,許多動物跟人類建立了非常親密的關係,成為人類生活和勞動不可或缺的夥伴。機械化隻是近代的發明,大約從原始社會開始,人類就學會了使用大牲畜,大牲畜成為人們代步、運輸、戰爭以及耕作的工具。
長安北上,一條秦直道直通長城腳下,幾千年連綿不斷的戰爭,騾馬、駱駝、毛驢甚至耕牛一直擔當著南北物資運輸的重負,可以這麽說,大牲畜在人類曆史發展的過程中立下了汗馬功勞,大牲畜是人類最親密的朋友之一。
追溯郭宇村發展的曆史,移民部落的漢子們一開始隻幹兩種營生,一種是在黃河岸邊背客渡河,另外一種就是常年出外替人趕腳。至於種莊稼那是女人們的事,男人們隻是在收割時節回來幫幾天忙。
然而近十年期間郭宇村發生了一係列變故,幾十條人命在變故中喪生,背客渡河的行業早已經隕落,黃河兩岸有一條渡船來回擺渡。但是組織騾馬隊搞趕腳的行業卻久盛不衰,當然,這跟抗日戰爭和八路軍日益增加的物資需求有關。
任何行業,一旦選擇就不容易改變。真正明明白白懂得革命大道理的漢子不多,大多數人隻是感覺到八路軍是窮人的隊伍。郭宇村的兩支騾馬大隊屬於那種半軍半民的形式,除過葛有信和後來八路軍派來兩個幫忙趕腳的戰士,張東倉、張東魁、金智清、王稼祥、常建生、常桂生、嘎啦、包括張東梅、林秋妹、呼風雨三位女俠以及板蘭葉,大家趕腳的最終目的是為了掙錢,生活是他們的第一要素,況且大家都有老人、妻子和子女,騾馬屬於這些人的私有資產,一旦有些騾馬老病就隨時淘汰,兩支騾馬大隊一直保持著強盛的運輸能力。漢子們很少考慮他們能為革命做出多大的貢獻,他們甚至沒有立場和觀點,隻要沿途路上順暢,誰也不會想到要改變行業。
十多年來這些人沒有休息過一天,即使偶然回家跟妻子團聚,也是隻住一晚,第二天早晨就要出發,騾馬大隊不允許任何人偷懶。但是大家興致極高,苦有苦的快樂,年輕人不怕吃苦,趕著一百多條騾馬上路,那種場麵和刺激不亞於在戰火紛飛的戰場上刺殺。
隨著郭宇村新一輪生育高潮的到來,郭宇村又迎來了新的興旺,春節前三個在郭宇村生孩子的女俠商量,可否讓兩支騾馬大隊在郭宇村集結,大家一起過一個團圓的新年。女人們把她們的想法告訴王世勇隊長,王隊長搖頭拒絕。雖然騾馬大隊屬於民營,但是受八路軍控製,郭宇村雖然地盤不小,但是一下子兩百多條騾馬集結,容易引起國民軍的注意。況且種種跡象表明,國民軍和八路軍之間的不信任在加劇,雖然還沒有正式破裂,但是戰爭的陰雲越來越濃。
也許是故意,正好大年三十那天,兩支騾馬大隊在鳳棲東城門外的騾馬大店集中。可能在外的遊子們都有一個共同的心願,大家想回家,跟親人們過一個團圓的新年。
張東魁對姐夫葛有信說:“你們都回家吧,我跟板蘭葉留下。如果人手顧不過來,雇用幾個人幫忙喂牲畜。”
當然,還有兩個八路軍戰士,四個人照顧二百多條大牲畜確實費力。焦師傅跟店掌櫃說:“你們走吧,還有我倆,絕對給你們把牲畜喂好,不會讓牲畜掉膘。”
七八個人趕著十來頭牲畜,浩浩蕩蕩向郭宇村進發,這是十多年來趕腳的漢子第一次集中回家過年,騾馬背上馱著漢子們給親人們買的過年的禮品和生活必需品。那可是一次意外的團聚,特別是他們的妻子高興得不知如何是好,妻子們特別珍惜跟丈夫暫短的重逢。除夕夜悠揚的秦腔調子從黃河岸邊隱隱約約傳來,可是趕腳的漢子們沒有一個前往簸箕掌看戲,大家全都陪著親人在家裏吃年夜飯,寒夜裏的鞭炮聲此起彼伏,一縷縷炊煙在茅屋頂上升騰,連空氣裏也彌漫著濃濃的年味。
那是一個充滿溫馨的時刻,男人們全都被家裏兒女們的尿騷味陶醉,孩子們的尿布是女人們的旗幟,是女人們向丈夫炫耀的資本,男人們在外風餐露宿,吃苦受累,所有的夙願都集中到一點,那就是傳承。看到自己播下的種籽開花結果,漢子們無比自豪無比驕傲,那一刻,你無論有多大的委屈和憋悶都煙消雲散,感覺中所有的付出都值得,繁衍和傳承是生命的終極目標,為了那一刻,男人們競折腰,女人們付出了所有。
大年初一的中午,郭宇村到簸箕掌的山坡上,出現了一道奇特的風景,五個身穿朝鮮族服裝的女人在她們的兒子、女婿和丈夫的陪同下,前往簸箕掌看戲。他們是張東倉的媽媽和舅母以及表妹金愛愛,張東倉和金智清的妻子焦妮娜焦曉娜也在婆婆的鼓動下穿起了朝鮮族服裝,五個女人在張東倉、金智清和女婿王稼祥的陪同下款款地走向戲台,一下子吸引了眾多觀眾的目光,老女人顯得端莊,年輕女人漂亮,許多人還不認識朝鮮族服裝,圍著女人在看,戲台上的演員到顯得黯淡無光。
張東梅、呼風雨、林秋妹三個女人都不年輕,但是正月初一的中午卻顯得格外出眾,她們把孩子交給丈夫抱著,穿著紅綾襖兒綰著高高的發髻,下身黑燈籠褲子軟底鞋,姐妹三個挽著手在黃河岸邊漫步,正好跟明善和尚碰了個對麵。
大家都互相聽說,並未謀麵,有時,交手也是一種友誼,並不在意誰能戰勝誰。三個女俠剛生完孩子,手腳癢癢,有點故意挑逗和尚。明善並未留意,被呼風雨使了個絆子,差點絆倒,明善踉蹌著前進了兩步,猛然回頭,禪杖在空中轉了個半圓,來了個野馬分鬃,三個女人拉開架勢,跟和尚纏鬥。大家都不真打,相互間練練拳腳,黃河兩岸的觀眾卻看得上癮,一個胖和尚跟三個女人比試,這本身就帶著某種戲劇性質,老百姓當然看不來高低,隻是被那眼花繚亂的打鬥場麵吸引。打了一陣子明善主動跳出圈外,念了一句阿彌陀佛,揚長而去。
相對而言常建生常桂生的過年比較平淡,他倆已經年屆四十,兒女們也大了,兩個媳婦跟婆婆的矛盾屬於正常,弟兄倆去妹妹常煥生家裏看望媽媽,順便給媽媽帶了一些過年的禮物,初一中午兩個媳婦改英和艾葉帶著孩子去看戲,常建生常桂生弟兄倆卻在家裏睡覺。
初二中午郭宇村的歪脖樹下,女人們哭哭啼啼,在跟他們的丈夫送別,這種重逢太暫短了,讓人都來不及回味。尤其焦妮娜焦曉娜和金愛愛,三個年輕媳婦結婚三年,跟她們的丈夫在一起的日子不足一個月,那種分別讓人肝腸寸斷,女人們不曾料到,等待她們的,將是一場更大的災難。
長安北上,一條秦直道直通長城腳下,幾千年連綿不斷的戰爭,騾馬、駱駝、毛驢甚至耕牛一直擔當著南北物資運輸的重負,可以這麽說,大牲畜在人類曆史發展的過程中立下了汗馬功勞,大牲畜是人類最親密的朋友之一。
追溯郭宇村發展的曆史,移民部落的漢子們一開始隻幹兩種營生,一種是在黃河岸邊背客渡河,另外一種就是常年出外替人趕腳。至於種莊稼那是女人們的事,男人們隻是在收割時節回來幫幾天忙。
然而近十年期間郭宇村發生了一係列變故,幾十條人命在變故中喪生,背客渡河的行業早已經隕落,黃河兩岸有一條渡船來回擺渡。但是組織騾馬隊搞趕腳的行業卻久盛不衰,當然,這跟抗日戰爭和八路軍日益增加的物資需求有關。
任何行業,一旦選擇就不容易改變。真正明明白白懂得革命大道理的漢子不多,大多數人隻是感覺到八路軍是窮人的隊伍。郭宇村的兩支騾馬大隊屬於那種半軍半民的形式,除過葛有信和後來八路軍派來兩個幫忙趕腳的戰士,張東倉、張東魁、金智清、王稼祥、常建生、常桂生、嘎啦、包括張東梅、林秋妹、呼風雨三位女俠以及板蘭葉,大家趕腳的最終目的是為了掙錢,生活是他們的第一要素,況且大家都有老人、妻子和子女,騾馬屬於這些人的私有資產,一旦有些騾馬老病就隨時淘汰,兩支騾馬大隊一直保持著強盛的運輸能力。漢子們很少考慮他們能為革命做出多大的貢獻,他們甚至沒有立場和觀點,隻要沿途路上順暢,誰也不會想到要改變行業。
十多年來這些人沒有休息過一天,即使偶然回家跟妻子團聚,也是隻住一晚,第二天早晨就要出發,騾馬大隊不允許任何人偷懶。但是大家興致極高,苦有苦的快樂,年輕人不怕吃苦,趕著一百多條騾馬上路,那種場麵和刺激不亞於在戰火紛飛的戰場上刺殺。
隨著郭宇村新一輪生育高潮的到來,郭宇村又迎來了新的興旺,春節前三個在郭宇村生孩子的女俠商量,可否讓兩支騾馬大隊在郭宇村集結,大家一起過一個團圓的新年。女人們把她們的想法告訴王世勇隊長,王隊長搖頭拒絕。雖然騾馬大隊屬於民營,但是受八路軍控製,郭宇村雖然地盤不小,但是一下子兩百多條騾馬集結,容易引起國民軍的注意。況且種種跡象表明,國民軍和八路軍之間的不信任在加劇,雖然還沒有正式破裂,但是戰爭的陰雲越來越濃。
也許是故意,正好大年三十那天,兩支騾馬大隊在鳳棲東城門外的騾馬大店集中。可能在外的遊子們都有一個共同的心願,大家想回家,跟親人們過一個團圓的新年。
張東魁對姐夫葛有信說:“你們都回家吧,我跟板蘭葉留下。如果人手顧不過來,雇用幾個人幫忙喂牲畜。”
當然,還有兩個八路軍戰士,四個人照顧二百多條大牲畜確實費力。焦師傅跟店掌櫃說:“你們走吧,還有我倆,絕對給你們把牲畜喂好,不會讓牲畜掉膘。”
七八個人趕著十來頭牲畜,浩浩蕩蕩向郭宇村進發,這是十多年來趕腳的漢子第一次集中回家過年,騾馬背上馱著漢子們給親人們買的過年的禮品和生活必需品。那可是一次意外的團聚,特別是他們的妻子高興得不知如何是好,妻子們特別珍惜跟丈夫暫短的重逢。除夕夜悠揚的秦腔調子從黃河岸邊隱隱約約傳來,可是趕腳的漢子們沒有一個前往簸箕掌看戲,大家全都陪著親人在家裏吃年夜飯,寒夜裏的鞭炮聲此起彼伏,一縷縷炊煙在茅屋頂上升騰,連空氣裏也彌漫著濃濃的年味。
那是一個充滿溫馨的時刻,男人們全都被家裏兒女們的尿騷味陶醉,孩子們的尿布是女人們的旗幟,是女人們向丈夫炫耀的資本,男人們在外風餐露宿,吃苦受累,所有的夙願都集中到一點,那就是傳承。看到自己播下的種籽開花結果,漢子們無比自豪無比驕傲,那一刻,你無論有多大的委屈和憋悶都煙消雲散,感覺中所有的付出都值得,繁衍和傳承是生命的終極目標,為了那一刻,男人們競折腰,女人們付出了所有。
大年初一的中午,郭宇村到簸箕掌的山坡上,出現了一道奇特的風景,五個身穿朝鮮族服裝的女人在她們的兒子、女婿和丈夫的陪同下,前往簸箕掌看戲。他們是張東倉的媽媽和舅母以及表妹金愛愛,張東倉和金智清的妻子焦妮娜焦曉娜也在婆婆的鼓動下穿起了朝鮮族服裝,五個女人在張東倉、金智清和女婿王稼祥的陪同下款款地走向戲台,一下子吸引了眾多觀眾的目光,老女人顯得端莊,年輕女人漂亮,許多人還不認識朝鮮族服裝,圍著女人在看,戲台上的演員到顯得黯淡無光。
張東梅、呼風雨、林秋妹三個女人都不年輕,但是正月初一的中午卻顯得格外出眾,她們把孩子交給丈夫抱著,穿著紅綾襖兒綰著高高的發髻,下身黑燈籠褲子軟底鞋,姐妹三個挽著手在黃河岸邊漫步,正好跟明善和尚碰了個對麵。
大家都互相聽說,並未謀麵,有時,交手也是一種友誼,並不在意誰能戰勝誰。三個女俠剛生完孩子,手腳癢癢,有點故意挑逗和尚。明善並未留意,被呼風雨使了個絆子,差點絆倒,明善踉蹌著前進了兩步,猛然回頭,禪杖在空中轉了個半圓,來了個野馬分鬃,三個女人拉開架勢,跟和尚纏鬥。大家都不真打,相互間練練拳腳,黃河兩岸的觀眾卻看得上癮,一個胖和尚跟三個女人比試,這本身就帶著某種戲劇性質,老百姓當然看不來高低,隻是被那眼花繚亂的打鬥場麵吸引。打了一陣子明善主動跳出圈外,念了一句阿彌陀佛,揚長而去。
相對而言常建生常桂生的過年比較平淡,他倆已經年屆四十,兒女們也大了,兩個媳婦跟婆婆的矛盾屬於正常,弟兄倆去妹妹常煥生家裏看望媽媽,順便給媽媽帶了一些過年的禮物,初一中午兩個媳婦改英和艾葉帶著孩子去看戲,常建生常桂生弟兄倆卻在家裏睡覺。
初二中午郭宇村的歪脖樹下,女人們哭哭啼啼,在跟他們的丈夫送別,這種重逢太暫短了,讓人都來不及回味。尤其焦妮娜焦曉娜和金愛愛,三個年輕媳婦結婚三年,跟她們的丈夫在一起的日子不足一個月,那種分別讓人肝腸寸斷,女人們不曾料到,等待她們的,將是一場更大的災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