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唯一的問題就是宗教和文化的推進沒什麽準備!老趙有什麽建議和想法?”工科男們沒有能支聲的,各個緊鎖眉頭表示沒有辦法。李基隻能詢問曆史權威趙守忠了。


    趙守忠隻有老實的說“我就簡要介紹一下吐蕃的文化和宗教的曆史核心藏傳佛教的一些重點,希望大家能集思廣益出點妙招。


    藏傳佛教是在中國青海、西藏、內蒙古以及現在距離西藏較近等地區流行的一種宗教。公元7世紀佛教密宗傳入西藏。也稱為喇嘛教。自稱“佛教”或“內道”。有人認為藏傳佛教不是真正的佛教,而是佛教與西藏本地宗教“苯教”結合的產物。


    佛教之所以為佛教,在於其三藏經典與戒律,以及法脈的傳承。藏傳佛教所依據者是真實的三藏經典,而未經過其他宗教修改;藏傳佛教的戒律體係是真實的佛教體係,比丘、比丘尼、居士瑜伽士等戒律一應俱全;在法脈上,從釋迦牟尼佛一直延續到今天,由清淨證悟的大德傳承代代相傳至今。


    藏傳佛教可以說是完整地保存了整個佛教的形式與精髓,相反地,漢地佛教則依據本地風俗而舍棄了一些內容,例如漢地沒有班智達這些概念,沒有辯經等,這些都是佛教本身就具有的東西,又如漢地佛教造像方麵也偏重於姿態優美的佛與菩薩形象,而對形象可怖的菩薩,則少有造像,而西藏佛教則不如此對待。而苯教本身屬於外道,但也有相當數量的鬼神皈依這個宗教,也有很多護法神,蓮花生大師在應藏王邀請,從印度來到藏地之後,降伏了這些苯教的鬼神,使之皈依佛教。現在一些佛教的大德,也因為一些特殊的用意,學習苯教的教法而成為苯教的上師,雖然如此,佛教仍舊是佛教,並未加入苯教的元素,但苯教卻參雜越來越多的佛教元素。


    藏傳佛教有兩層含義:一是指在藏族地區形成和經藏族地區傳播並影響其他地區(如蒙古、錫金、不丹等地)的佛教;二是指用藏文、藏語傳播的佛教,如蒙古、納西、裕固、土族等民族即使有自己的語言或文字,但講授、辯理、念誦和寫作仍用藏語和藏文,故又稱“藏語係佛教”。


    藏語係佛教始於7世紀中葉,當時的藏王鬆讚幹布迎娶尼泊爾尺尊公主和唐朝文成公主時,兩位公主分別帶去了釋迦牟尼8歲等身像和釋迦牟尼12歲等身像,以及大量佛經。依據藏地佛教史記載鬆讚幹布本身為十一麵千手觀音,文成公主與尺尊公主分別為綠度母和白度母,後建大昭寺和小昭寺。鬆讚幹布本身頭上還有一個頭,上部的頭為阿彌陀佛的頭,為避免人產生邪見,平時用布將上麵的頭包起來,這在西藏著名的著作《柱間遺教》(印度享有盛譽,被尊為第二佛陀的阿底峽尊者,前往西藏,望見山中光芒而在觀世音菩薩的指引下開取此書)中提及。


    隨著喇嘛教在西藏的發展,上層喇嘛逐步掌握地方政權,最後形成了獨特的、政教合一的藏傳佛教。佛教大規模地傳入西藏應該從鬆讚幹布建立吐蕃王朝時開始。佛教從兩個方向傳入,漢地和印度。當時的西藏鬆讚幹布藏王,在他的兩個妻子,唐文成公主和尼泊爾毗俱胝,藏名尺尊公主共同的影響下皈依了佛教。他派遣大臣端美三菩提等十六人到印度學習梵文和佛經,回來後創造了藏語文字並開始翻譯了一些佛經,並製定法律明令人民要虔信佛教,佛教開始在吐蕃傳播起來。


    鬆讚幹布之子赤鬆德讚對佛教的發展起到了極大的作用。首先,迎印度僧人寂護和蓮花生入藏。寂護和蓮華生入藏之後,首先建立了桑耶寺,在桑耶寺建成後,赤鬆德讚特地派人到印度請來12位僧人,為7位吐蕃貴族青年剃度授戒。這7人出家是西藏佛教史上極為重要的一件大事,是藏人出家之始,他們在藏文史籍中被尊稱為“七覺士”。並請譯師從梵文翻譯大批佛典,同時也從漢文翻譯一些佛經。因此,佛教三寶――佛、法、僧終於齊備。此時譯經事業開始興盛。這段時期共編著了四部目錄:旁塘目錄、丹噶目錄、青浦目錄。赤鬆德讚之後的3位讚普也都大力扶植佛教,僧侶免於賦稅和體力勞動;王宮內設置供奉佛、法、僧“三寶”的道場,讓僧人參與國政。


    赤鬆德讚之子赤祖德讚(又名赤熱巴堅)再次對佛教的發展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有一個事件可以表現他對佛教的態度:當僧人講經時,赤祖德讚坐在中間,頭發編成兩辮束以長絲帶伸展在僧人座位上,然後讓僧人坐上去,以此表示他對僧人的尊敬。赤祖德讚興佛主要措施有:興建烏香多寺、製定七戶供僧的規定(規定每7戶平民負責供養1位僧人的生活)、厘定文字(西藏曆史上第二次厘定文字)、統一譯例(頒布了厘定新詞術語的法令、規定譯例三條)。這個時期出現了很多著名譯師,以“三老”(比盧遮那、丹瑪孜芒、迦濕彌羅?阿難陀)、“三中”(涅?般若鳩摩羅、款?魯易旺波、瑪?仁欽卻)和“三少”(噶瓦?拜則、焦若?魯益堅讚、尚?意希德)。由於鬆讚幹布、赤鬆德讚、赤祖德讚的突出貢獻,曆史上稱這三代讚普為“祖孫三王”。


    但在九世紀中葉,西藏佛教曾一度遭到破壞,即所謂朗達瑪滅法,曾有一段時間(842-978)佛教沉寂了。稱為“黑暗時代”。赤祖德讚的興佛措施和把王朝軍政大權交給佛教僧人的做法,引起貴族們的不滿。貴族們謀害了赤祖德讚,擁立朗達瑪為讚普後,展開了大規模的禁佛運動。桑耶寺等著名寺院都被封閉,大昭寺改為屠宰場,釋迦牟尼等身像被埋藏起來。因為是文成公主把釋迦牟尼佛像從內地帶來並使吐蕃有了佛教,故文成公主被禁佛者說成是魔鬼的轉世。僧人被勒令改信苯教,不願從命而又戒殺生的僧人被強迫操起弓箭,帶著獵狗去山上打獵。佛教寺廟內的壁畫被塗抹掉後,又在上麵畫僧人飲酒作樂的畫。許多佛像被拖出寺院釘上釘子扔入河中,大量佛經被燒毀或扔到水中。這次禁佛運動對佛教的打擊是非常沉重的,以致西藏宗教史籍把朗達瑪以後的近百年間稱為“滅法期”或“黑暗時代”。


    朗達瑪滅佛一百年之後,佛教後來由原西康地區和衛藏地區再度傳入,西藏佛教又得複蘇。朗達瑪滅佛之前佛教在西藏的傳播稱為藏傳佛教的“前弘期”,之後稱為“後弘期”。藏傳佛教後弘期根據佛教傳入路線的不同,分為上路弘傳和下路弘傳。這樣,佛教逐漸在吐蕃複興,並發展成獨具高原民族特色的藏傳佛教,而且從11世紀開始陸續形成各種支派,到15世紀初格魯派的形成,藏傳佛教的派別分支才最終定型。主要有寧瑪派、噶當派、薩迦派、噶舉派等前期四大派和後期的格魯派等。格魯派興起後,噶當派則並入格魯派而不單獨存在。


    藏傳佛教的派別差異既不像印度的小乘十八派是由於其遵行的戒律不同而分派,也有異於印度的大乘因其主張的教義不同而分派。其派別差異是因不同師承、不同修持教授、所據不同經典和對經典的不同理解等佛教內部因素和不同地域、不同施主等教外因素而形成眾多派別。這是藏傳佛教的又一特點。


    藏傳佛教教義特征為:大小乘兼學,顯密雙修,見行並重,並吸收了苯教的某些特點。傳承各異、儀軌複雜、像設繁多,是藏傳佛教有別於漢地佛教的一個顯著特點。顯宗說一切有部、經部、唯識、中觀四宗中以中觀為最發達。


    寧瑪派(rnying-ma-ba)是藏傳佛教最古老的一個派別。“寧瑪”(rnying-ma)藏語意為“古”、“舊’,該派以傳承弘揚吐蕃時期譯傳的舊密咒為主,故稱為“舊”;其法統與吐蕃時期的佛教有直接傳承關係,曆史淵源早於後弘期出現的其他教派,故稱為“古”。通稱“舊譯密咒派”。它是最早傳入西藏的密教並吸收原始苯教的一些內容,重視尋找和挖掘古代朗達瑪滅佛時藏匿的經典。由於該教派僧人隻戴紅色僧帽,因而又稱紅教。


    除了寧瑪派之外,


    噶當派、薩迦派、噶舉派等教派還屬於比較弱小的新興教派。


    噶當派創建於1056年。藏語“噶”指佛語,“當”指教授。通俗說法是用佛的教誨來指導凡人接受佛教道理。噶當派的奠基人,是古格時期從印度迎請過來的著名佛教大師阿底峽,熱振寺是噶當派的主寺。該教派以修習顯宗為主,主張先顯後密。


    可惜格魯派還沒有出現,活佛轉世製度的采用是格魯派走向興盛的轉折點。清代格魯派才形成**、**、章嘉活佛(內蒙古)、哲布尊丹巴(外蒙古)四大活佛轉世係統。


    借鑒伊斯蘭教和基督教的傳教手段,也許我們也能通過差異化稅收、醫療體係、教育差異化、福利差異化、就業差異化或者鐵血的消滅異教徒手段來推進這個藏傳佛教的進展?”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第一日不落帝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時空寡頭koen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時空寡頭koen並收藏第一日不落帝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