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13-12-12
從20日開始,孤拔艦隊就隻能停留在閩江的前嶼一帶,既不敢前進,又不敢後退,隻能淒涼的停在水道中央,飄飄蕩蕩,前不著村後不著店的,惶惶不可終日。
在它的西側南尾一帶,中國人已經布下了數道水雷線,在它的東側大港一帶,更是集中了數量眾多的火炮,宋慶和丁日昌將所能調來的一切火炮,全部集中在這裏。
但要真正打垮孤拔,還得需要那些克虜伯重炮,這也是二人遲遲未下令總攻的原因。
丁日昌發動了馬尾地區所有的民工夥夫,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把羅星山和馬限山上的四門重炮,拉到了琅岐島。雖然近在咫尺,卻使用上萬人力,一直到25日,才讓四門重炮就位。
在這5天的時間,中國人對孤拔艦隊晝夜不停的騷擾,每時每刻的騷擾,時而開炮,時而打槍,時而從上遊飄來火攻船,時而飄來大批法軍死屍,始終讓法國人神經緊張,無法有片刻的休息。
從黃昏到黎明,敲鑼、打鼓、吹哨子、放鞭炮,沒有一刹那是安靜的。無休無止的折騰讓法軍疲憊不堪,而援兵遲遲不來,更加讓人絕望。
到了25日下午,一切準備就緒,四門重炮發出了怒吼,重磅炮彈帶著死亡的氣息呼嘯而來,由於法軍艦船擠在一起,幾乎無法機動躲避,一炮下去就是一片慘叫一汪血。
到了晚上,兩岸打開探照燈,照射得法軍無所遁形,重炮仍在不停的轟擊。而法軍已經快要彈盡糧絕了,到午夜時分,野貓號炮艦,腹蛇號炮艦,窩爾達號巡洋艦已經相繼被擊沉了,由於丁宋二人希望能俘虜對方的鐵甲艦,所以阿塔朗特號和拉加利桑尼亞號兩艘鐵甲艦,相對受創較輕。
孤拔等實在堅持不住了,隻好往閩江內側挪,想躲開重炮的射程,直到撞上了水雷線,最後費勒斯號巡洋艦同時碰上了兩枚水雷,被炸出大洞,很快就沉沒了。而兩艘杆雷艇甚至被法軍艦自己撞沉了。
到這個時候,已經很清楚了,要麽投降,要麽死。
天明的時候,丁日昌派人在岸邊掛出信號旗,要求法國人全部投降,放下武器,中午之前離開軍艦上岸來,否則後果自負。
結果沒有任何懸念,在獲得生命安全的保證後,法軍掛出白旗,所有人都陸陸續續的乘坐舢板,高舉雙手上岸投降。
當晚,心力耗盡,隻靠一口氣強撐的丁日昌終於溘然而逝,臨終遺言隻有短短一句:“國家有望,諸君努力。”
遠在北京的丁雲桐接到了報告,不僅又悲又喜,悲的是,曆史上的丁日昌還能熬一段時間,但這一世辛勞過度,不幸早逝了。喜的自然是俘獲了法軍的四艘戰艦,分別是阿塔朗特號鐵甲艦、拉加利桑尼亞號鐵甲艦、杜居士路因號巡洋艦和德斯丹號巡洋艦,經過修複後,將極大增強中國海軍實力。不過估計一段時間內,隻能待在港內修理,這次戰爭是幫不上什麽忙了。
26日中午,《寰球時報》發出了全紅號外,是中法戰爭特刊,大紅標題是《馬尾大捷》,副標題是:全殲法軍孤拔艦隊。
當然事實上孤拔艦隊還有留在港外的四艘艦幸存,但已經沒人追究這個細節了。
這一份特刊,同時在北京、上海、廣州等各大城市發行,包括英國統治下的香港。
此時在香港的法國領事館裏,原法國駐華公使寶海麵前的桌子上,就有一份紅通通的特刊,旁邊是領事館翻譯寫下的譯文。
寶海暴躁的走來走去,而赫德則是一臉尷尬的坐在那兒。
寶海一把抓起桌上的報紙,厲聲說道:“赫德先生,您知道這報紙說什麽嗎?全殲孤拔艦隊!擊斃法軍1157人,俘虜孤拔以下共943人!我記得您親口對我說的,中國已經答應暫停進攻,難道我年紀大了,耳朵不靈了,或者我出現幻覺了嗎?我尊敬的赫德先生!!”
赫德也是一臉的委屈:“這件事實在是出乎我的意料,皇帝的確是答應了,不知道這中間到底出了什麽問題,我對悲劇的發生也深感痛心,我是真心實意要幫助法國人民,但是……,唉……。希望寶海先生能與茹費理總理先生解釋一下。”
“解釋?您以為茹費理先生還有時間和心情聽我的解釋嗎?此時他肯定自身難保,這個總理是無論如何也當不下去了。”
說完,寶海也不禁歎了口氣。
寶海的擔憂是對的,就在這個時候,法國總理茹費理已經走到了他政治生命的盡頭了。
在26日召開的法國議會緊急會議上,茹費理內閣遭到了所有議員的攻擊,包括他原先的支持者都認為,茹費理已經沒有能力去領導對中國的戰爭了。罪責比如有:過度低估中國的防禦能力,讓孤拔的艦隊在沒有得到充足的情報前,就進入一個顯然經過精心策劃的陷阱。在組織營救行動時,沒有考慮到為運輸船配備強有力的護航艦隊,這完全違背了海戰的常識等等。
在經過一番表決後,茹費理黯然下台,繼任者是共和黨人,強烈的民族主義者萊昂甘必達。
在一份簡單的就職聲明中,甘必達發誓“要保護法蘭西共和國的榮譽”。
隨後法國政府做出決定,要求在越南的陸軍發動全麵進攻,“給中國人以毀滅性和決定性的打擊。”,同時要求利士比艦隊進攻並奪取台灣,作為未來談判的質押品。
在越南的北圻地區,中法雙方都已經做好了準備。
法軍統帥陸軍中將米樂分析所得到的情報,認為由於中國已經在東線北寧一帶集結了重兵,而且距離東京(河內)很近,如果再按原計劃,進攻西線的山西城,北寧的中國軍隊很可能會出動,截斷自己的補給線,反正遲早都要打,不如先打近的。
鑒於此,他決定先在東線動手,一舉拿下北寧。波裏耶少將指揮的第一旅將承擔進攻任務,尼格裏少將指揮的第二旅作為預備隊。米樂本人指揮第五旅防禦左側,防止山西城的中國軍隊出來襲擊側翼,比碩上校指揮的第三旅防守後方。約翰尼奈利的第四旅仍舊作為海軍陸戰隊,聽從利士比艦隊的指揮。
分配完任務後,連綿不絕的法軍,井然有序的從營地出發,向北方挺進。
情報很快被傳遞到了諒山的中國陸軍南線指揮部。
胡子花白的陸軍少將馮子材,正看著地圖,參謀袁世凱在旁邊不斷講解。在這段時間裏,袁世凱的表現讓馮子材很滿意,不但思慮周密,而且對法軍動向的判斷非常準。
袁世凱說道:“將軍,從前方的報告來看,正如下官幾日前所說。法軍之前隻想重創我軍,逼我求和。但現在形勢已非,法軍在海上損失很大,自覺顏麵丟盡,此時已經不想簡單逼和,而是想一口氣打到中國去,自然會選擇離中國較近的東線。”
馮子材點點頭:“法軍勢大,也不知道第三師能否擋住。你看,我是不是應該親率第一師增援北寧”
“將軍,我以為不妥。第三師以一個整師把守北寧,若論兵力已是不少,而且現在已經完成了防禦體係。北寧離中國邊境較遠,補給並不方便,如果我等前去增援,兩個師的後勤保障壓力甚大。萬一戰事不利,東線的大局就危險了。現在第三師若是勝了,則萬事休談,法軍自然氣焰大挫。若是敗了,由我等一師鎮守諒山,自然可以重整旗鼓。而且,第三師即便守不住,若能予法軍以重大殺傷,也是有功。我軍利用北圻險峻山地,構築了堅固工事。法軍隻要一路強攻,到了中越邊境,必然已是強弩之末,到時給予全力一擊,必定奏功。”
馮子材笑道:“誠哉斯言,深得我心啊!”
其實這個計劃,馮子材早已經胸有成竹了,他隻是故意一問,借機考考袁世凱。
他對這個年輕人非常看好,此人不但知識淵博,勤奮好學,而且毫無紈絝子弟的傲氣,大事小事都做的來,當然最重要的是,皇帝似乎對這個青年人非常的器重,有時候在電報裏,還要問一下馮子材對此人的評價。不出意料的話,這個袁世凱將來必定有大用,出將入相是不用擔心的。
也許皇帝派他來當自己的部下,本身就有曆練他的意思在裏麵,所以馮子材也是心領神會,平時在軍事經驗方麵,也是盡可能的指點袁世凱。
他想起來,在防守北寧的張樹聲的第三師裏,也有皇帝特旨派來的年輕參謀徐世昌,據說也是足智多謀。
隻是張樹聲此人雖然帶兵也有一些名聲,但有個毛病,就是剛愎自用,關鍵時刻聽不進良言規勸,這也讓馮子材隱隱約約的有些擔心,希望第三師能在北寧給法軍以重大殺傷,挫敗法軍氣焰,這對後續的戰局將影響巨大。
從20日開始,孤拔艦隊就隻能停留在閩江的前嶼一帶,既不敢前進,又不敢後退,隻能淒涼的停在水道中央,飄飄蕩蕩,前不著村後不著店的,惶惶不可終日。
在它的西側南尾一帶,中國人已經布下了數道水雷線,在它的東側大港一帶,更是集中了數量眾多的火炮,宋慶和丁日昌將所能調來的一切火炮,全部集中在這裏。
但要真正打垮孤拔,還得需要那些克虜伯重炮,這也是二人遲遲未下令總攻的原因。
丁日昌發動了馬尾地區所有的民工夥夫,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把羅星山和馬限山上的四門重炮,拉到了琅岐島。雖然近在咫尺,卻使用上萬人力,一直到25日,才讓四門重炮就位。
在這5天的時間,中國人對孤拔艦隊晝夜不停的騷擾,每時每刻的騷擾,時而開炮,時而打槍,時而從上遊飄來火攻船,時而飄來大批法軍死屍,始終讓法國人神經緊張,無法有片刻的休息。
從黃昏到黎明,敲鑼、打鼓、吹哨子、放鞭炮,沒有一刹那是安靜的。無休無止的折騰讓法軍疲憊不堪,而援兵遲遲不來,更加讓人絕望。
到了25日下午,一切準備就緒,四門重炮發出了怒吼,重磅炮彈帶著死亡的氣息呼嘯而來,由於法軍艦船擠在一起,幾乎無法機動躲避,一炮下去就是一片慘叫一汪血。
到了晚上,兩岸打開探照燈,照射得法軍無所遁形,重炮仍在不停的轟擊。而法軍已經快要彈盡糧絕了,到午夜時分,野貓號炮艦,腹蛇號炮艦,窩爾達號巡洋艦已經相繼被擊沉了,由於丁宋二人希望能俘虜對方的鐵甲艦,所以阿塔朗特號和拉加利桑尼亞號兩艘鐵甲艦,相對受創較輕。
孤拔等實在堅持不住了,隻好往閩江內側挪,想躲開重炮的射程,直到撞上了水雷線,最後費勒斯號巡洋艦同時碰上了兩枚水雷,被炸出大洞,很快就沉沒了。而兩艘杆雷艇甚至被法軍艦自己撞沉了。
到這個時候,已經很清楚了,要麽投降,要麽死。
天明的時候,丁日昌派人在岸邊掛出信號旗,要求法國人全部投降,放下武器,中午之前離開軍艦上岸來,否則後果自負。
結果沒有任何懸念,在獲得生命安全的保證後,法軍掛出白旗,所有人都陸陸續續的乘坐舢板,高舉雙手上岸投降。
當晚,心力耗盡,隻靠一口氣強撐的丁日昌終於溘然而逝,臨終遺言隻有短短一句:“國家有望,諸君努力。”
遠在北京的丁雲桐接到了報告,不僅又悲又喜,悲的是,曆史上的丁日昌還能熬一段時間,但這一世辛勞過度,不幸早逝了。喜的自然是俘獲了法軍的四艘戰艦,分別是阿塔朗特號鐵甲艦、拉加利桑尼亞號鐵甲艦、杜居士路因號巡洋艦和德斯丹號巡洋艦,經過修複後,將極大增強中國海軍實力。不過估計一段時間內,隻能待在港內修理,這次戰爭是幫不上什麽忙了。
26日中午,《寰球時報》發出了全紅號外,是中法戰爭特刊,大紅標題是《馬尾大捷》,副標題是:全殲法軍孤拔艦隊。
當然事實上孤拔艦隊還有留在港外的四艘艦幸存,但已經沒人追究這個細節了。
這一份特刊,同時在北京、上海、廣州等各大城市發行,包括英國統治下的香港。
此時在香港的法國領事館裏,原法國駐華公使寶海麵前的桌子上,就有一份紅通通的特刊,旁邊是領事館翻譯寫下的譯文。
寶海暴躁的走來走去,而赫德則是一臉尷尬的坐在那兒。
寶海一把抓起桌上的報紙,厲聲說道:“赫德先生,您知道這報紙說什麽嗎?全殲孤拔艦隊!擊斃法軍1157人,俘虜孤拔以下共943人!我記得您親口對我說的,中國已經答應暫停進攻,難道我年紀大了,耳朵不靈了,或者我出現幻覺了嗎?我尊敬的赫德先生!!”
赫德也是一臉的委屈:“這件事實在是出乎我的意料,皇帝的確是答應了,不知道這中間到底出了什麽問題,我對悲劇的發生也深感痛心,我是真心實意要幫助法國人民,但是……,唉……。希望寶海先生能與茹費理總理先生解釋一下。”
“解釋?您以為茹費理先生還有時間和心情聽我的解釋嗎?此時他肯定自身難保,這個總理是無論如何也當不下去了。”
說完,寶海也不禁歎了口氣。
寶海的擔憂是對的,就在這個時候,法國總理茹費理已經走到了他政治生命的盡頭了。
在26日召開的法國議會緊急會議上,茹費理內閣遭到了所有議員的攻擊,包括他原先的支持者都認為,茹費理已經沒有能力去領導對中國的戰爭了。罪責比如有:過度低估中國的防禦能力,讓孤拔的艦隊在沒有得到充足的情報前,就進入一個顯然經過精心策劃的陷阱。在組織營救行動時,沒有考慮到為運輸船配備強有力的護航艦隊,這完全違背了海戰的常識等等。
在經過一番表決後,茹費理黯然下台,繼任者是共和黨人,強烈的民族主義者萊昂甘必達。
在一份簡單的就職聲明中,甘必達發誓“要保護法蘭西共和國的榮譽”。
隨後法國政府做出決定,要求在越南的陸軍發動全麵進攻,“給中國人以毀滅性和決定性的打擊。”,同時要求利士比艦隊進攻並奪取台灣,作為未來談判的質押品。
在越南的北圻地區,中法雙方都已經做好了準備。
法軍統帥陸軍中將米樂分析所得到的情報,認為由於中國已經在東線北寧一帶集結了重兵,而且距離東京(河內)很近,如果再按原計劃,進攻西線的山西城,北寧的中國軍隊很可能會出動,截斷自己的補給線,反正遲早都要打,不如先打近的。
鑒於此,他決定先在東線動手,一舉拿下北寧。波裏耶少將指揮的第一旅將承擔進攻任務,尼格裏少將指揮的第二旅作為預備隊。米樂本人指揮第五旅防禦左側,防止山西城的中國軍隊出來襲擊側翼,比碩上校指揮的第三旅防守後方。約翰尼奈利的第四旅仍舊作為海軍陸戰隊,聽從利士比艦隊的指揮。
分配完任務後,連綿不絕的法軍,井然有序的從營地出發,向北方挺進。
情報很快被傳遞到了諒山的中國陸軍南線指揮部。
胡子花白的陸軍少將馮子材,正看著地圖,參謀袁世凱在旁邊不斷講解。在這段時間裏,袁世凱的表現讓馮子材很滿意,不但思慮周密,而且對法軍動向的判斷非常準。
袁世凱說道:“將軍,從前方的報告來看,正如下官幾日前所說。法軍之前隻想重創我軍,逼我求和。但現在形勢已非,法軍在海上損失很大,自覺顏麵丟盡,此時已經不想簡單逼和,而是想一口氣打到中國去,自然會選擇離中國較近的東線。”
馮子材點點頭:“法軍勢大,也不知道第三師能否擋住。你看,我是不是應該親率第一師增援北寧”
“將軍,我以為不妥。第三師以一個整師把守北寧,若論兵力已是不少,而且現在已經完成了防禦體係。北寧離中國邊境較遠,補給並不方便,如果我等前去增援,兩個師的後勤保障壓力甚大。萬一戰事不利,東線的大局就危險了。現在第三師若是勝了,則萬事休談,法軍自然氣焰大挫。若是敗了,由我等一師鎮守諒山,自然可以重整旗鼓。而且,第三師即便守不住,若能予法軍以重大殺傷,也是有功。我軍利用北圻險峻山地,構築了堅固工事。法軍隻要一路強攻,到了中越邊境,必然已是強弩之末,到時給予全力一擊,必定奏功。”
馮子材笑道:“誠哉斯言,深得我心啊!”
其實這個計劃,馮子材早已經胸有成竹了,他隻是故意一問,借機考考袁世凱。
他對這個年輕人非常看好,此人不但知識淵博,勤奮好學,而且毫無紈絝子弟的傲氣,大事小事都做的來,當然最重要的是,皇帝似乎對這個青年人非常的器重,有時候在電報裏,還要問一下馮子材對此人的評價。不出意料的話,這個袁世凱將來必定有大用,出將入相是不用擔心的。
也許皇帝派他來當自己的部下,本身就有曆練他的意思在裏麵,所以馮子材也是心領神會,平時在軍事經驗方麵,也是盡可能的指點袁世凱。
他想起來,在防守北寧的張樹聲的第三師裏,也有皇帝特旨派來的年輕參謀徐世昌,據說也是足智多謀。
隻是張樹聲此人雖然帶兵也有一些名聲,但有個毛病,就是剛愎自用,關鍵時刻聽不進良言規勸,這也讓馮子材隱隱約約的有些擔心,希望第三師能在北寧給法軍以重大殺傷,挫敗法軍氣焰,這對後續的戰局將影響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