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14-01-25
5月14日,深夜,養心殿裏仍然燈光明亮。五月的北京是一年中最好的季節,不冷不熱,牡丹盛開。
丁雲桐穿著寶藍色便服,坐在桌子前,聞著襲人的花香,感受著房間裏的亮堂,今天可是他第一次使用白熾燈,前世這不過是基本的生活元素,這輩子卻讓他心情十分激動。
此時的白熾燈,還隻是用日本出產的炭化竹絲做燈絲,壽命大約是1200個小時,價格十分昂貴。要直到1906年,竹絲換成鎢絲,壽命大增,成本也相應降低,才真正向普通人家普及。
即便如此,這已經讓丁雲桐十分的滿足了,此時,他正在仔細的看著白天的會議紀錄,拉瑪五世的驚愕表情還曆曆在目。
自己已經明確告訴了對方,中國很快就要在老撾的上寮"重新"行使行政管轄權了。
拉瑪五世顯然沒想到,剛來中國探探風聲,本來想著撈點什麽好處,沒料到是這樣的結果,立刻情緒失控,激烈反駁起來,堅稱上寮是暹羅的神聖領土雲雲。
丁雲桐也不接腔,隨同的徐世昌立刻搬出一大堆曆史資料,引經據典的告訴對方,整個老撾,包括上寮地區,從隋唐始就是中國的領土,中央政府曾在此設置老告司,老撾司,軍民元帥府等等,而暹羅直到幾十年前才侵占此地。一頁頁翻開,馬上讓拉瑪五世啞口無言了。
丁雲桐對這方麵很有信心,中國曆史的淵源太可怕了。整個亞洲,無論是哪個犄角旮旯,隻要認真去翻曆史資料,總能找到證據證明是中國領土。這也是丁雲桐為什麽強調,對上寮是"重新"行使權利。
雙方麵紅耳赤的吵了半天,最後拉瑪五世堅持說要好好商量一下。但皇帝的話是不會再說第二次了,剩下的就是下麵的人如何"商量"交接儀式。暹羅如果識相的話,就用紙和筆來商量,說不定還能給它一點好處。不識相的話,就隻好用槍和大炮來"商量"了,諒拉瑪五世沒有這個膽量。
丁雲桐對暹羅的策略是:利用中法戰爭的勝利,來震懾暹羅,隨後分層推進,逐步蠶食,直至把實際控製線推進到湄公河東岸,最後將老撾和緬甸都納入版圖。
那現在就是第一步,先吞並上寮。按照丁雲桐的估計,這一步拉瑪五世會含恨接受,最多就討價還價一下,但下一步很可能會武力反抗了。
接著看中日會談紀要,不但有會議的詳細紀錄,還有內務部暗中安插的探子,對雙方官員的私下接觸也進行了監控。
至於會談的進程,讓丁雲桐覺得簡直是荒唐又好笑,這根本不像是外交對話,更像是一個聯誼會。雙方幾乎沒有接觸到任何實質性的矛盾,更多的是商談如何增進友誼,擴大經貿交往,拓寬雙方的對話溝通渠道,在國際間外交上加強合作等等,私底下一些官員還吟詩作賦,相互唱和。日本的官員普遍漢語水平較高,能做一些似通不通的打油詩。至於雙方的交流,更不是什麽問題,直接用筆在紙上"筆談",基本能明白相互的意思,好一派其樂融融。
會後雙方得出了共識,要將1882年變成"中日-日中友好年"。
丁雲桐心裏暗讚:"這幫鬼子把戲玩的不錯,先上來扯一天淡。首席代表岩倉具視說的話,什麽中日同文同種,要相互提攜,共存共榮等等,聽上去怎麽感覺那麽耳熟。"
他事先已經跟中方代表團說明白了:跟日本人扯淡隻管扯,原則問題上一絲都不放鬆。那就是朝鮮是中國屬邦,任何關於朝鮮的問題,如果沒有得到中國的事先許可,都是非法無效的。這個立場沒有商量的餘地。
日本人不可能從頭演到尾,現在拉近關係隻是為了鋪墊,下一次該進入正題了吧。
果不其然,兩天後的第二輪會談,情況完全顛倒了。
中日會談已經是氣氛大變,剛一進入到朝鮮的議題,雙方就開始唇槍舌劍,就差掀桌子了。
開始時,日方一再強調日本在朝鮮隻關心經濟利益,希望中日雙方互不幹涉對方與朝鮮的貿易來往。包括關稅、人員流通、船舶停靠、交通運輸等等,最後岩倉具視提出,要在朝鮮修一條"小型"鐵路,加強物質流通,希望得到中方的理解雲雲。
但是中方代表曾紀澤卻心裏有數,他曾跟俄國、法國舌戰過,也算是久經沙場的老將,日本人的把戲都是小兒科,他知道前麵的一大套都隻是虛詞,關鍵是最後一句修鐵路。
對此,曾紀澤立刻一口回絕,不留絲毫的餘地,表示中國"永遠"不會同意在朝鮮半島上,出現一條由日本主導的鐵路,不管是大型還是小型。
沒想到曾紀澤如此不留情麵,日方深感之前的友誼攻勢都白搞了。
黑田清隆麵向曾紀澤,大聲抗議:"貴代表言稱朝鮮之事,須經中國許可。但我國自明治九年,已與朝鮮簽訂<江華島條約>,第一款開宗明義,朝鮮國乃自主之邦,保有與日本國平等之權。既然如此,中國就無權幹涉日朝關係!"
看著黑田清隆怒目圓睜的樣子,曾紀澤也不著急,抿了口茶,慢條斯理的說道:"聽說貴國最近很流行把中國叫支那,我本打算叫你們倭奴的。既然你們改口了,我也不為己甚。至於你說的什麽明治九年,我不是日本臣民,不懂這個紀年,你們要說回國內再說,否則我方將視之為挑釁。"
曾紀澤這不陰不陽的幾句,讓日方個個張口結舌,麵色尷尬。
看把日方的氣勢打了下去,曾紀澤接著又說道:"我再次嚴正聲明,朝鮮與他國簽署的任何條約,在沒有得到中國政府的簽字許可之前,都是非法無效的。朝鮮為中國屬邦,已有千年之久,日方無論如何狡辯都無濟於事。日方代表們別光學中國字,也學學中國曆史。所謂朝鮮國乃自主之邦之言,不過是用心叵測的文字遊戲。此等鬼蜮伎倆,著實令人厭惡,也永遠不會得逞!"
眼看曾紀澤聲色俱厲,日方鬆方正義出麵轉圜:"如今朝鮮之事,雙方各持異議,不如暫時擱置爭議,共謀發展友好邦交。須知鐵路若能修建,不但對朝鮮本國的發展進步意義非凡,而且中朝也能從中受益,實是善莫大焉。我方宗旨也隻是為了友誼和地區繁榮,並無他意。此次來華,就是想當麵說明情況,增進雙方互信,消除彼此的誤解。至於<江華島條約>,乃是我國天皇禦筆批準的,還望貴國予以尊重。"
曾紀澤立刻毫不遲疑的逐條批駁:"首先朝鮮之事毫無爭議,無需擱置。日方所說爭議,純屬無事生非。
其次,朝鮮要不要修鐵路,對中朝有沒有好處,這跟日本有什麽關係呢?何須日方指手劃腳。恕我直言,此乃是鹹吃蘿卜淡操心,不勞費心。
再次,中日沒有任何誤解可言,日方修鐵路之用意,大家心知肚明,不必再巧言令色,中國斷然不許!
至於那撈什子條約,是不是貴國皇帝批準,與中國何幹?無我方代表簽字,均是非法,法越私簽條約,最後還是不了了之,前車之鑒,還望三思。"
一條一條的,說的日本代表們臉上紅一陣白一陣。
而另一方麵,暹羅方麵卻冷靜了下來,會談進行的很順利。拉瑪五世想必已經跟大臣仔細衡量過,那就是中國既然能夠戰勝法國,暹羅就沒有反抗的本錢,剩下的隻能是討價還價,想法讓損失小一些。
雙方最終達成了一個協議:自6月1日起,中國將在上寮地區北緯20度以北的三個邦,豐沙裏,烏多姆賽和琅勃拉邦,"重新"行使管轄權,而中國也將給暹羅提供一筆優惠的貸款。同時,中國也將幫助暹羅修建一條短程的鐵路,從曼穀通往海邊的北欖府,暹羅則將用大米來支付修路的報酬,所以這個協議又被俗稱為"大米換鐵路"。
對這個協議,丁雲桐十分滿意,雖然做了退讓,沒有要求整個上寮,但能不費一槍一彈就得到了上寮北部三個邦,收獲還是很大。更重要的是,協議裏"重新"兩個字,意味著曆史上中國對上寮地區主權的有效性。其含義完全可以推廣到整個東南亞,為未來的行動埋下了伏筆。而且中國首次輸出資本,輸出重工業產品,幫助暹羅修鐵路,不但能提振國產工業的信心,同時也開始對暹羅的經濟生活施加影響,從長遠角度講意義重大。
但這個協議也帶來了弊端,會讓暹羅對中國充滿敵意和戒備心理。因為就在協議簽署的當天晚上,丁雲桐就收到了內務部密探的報告:隨同拉瑪五世訪華的元老重臣,暹羅軍務總長昭帕耶?素裏旺,低調拜訪了日本代表團,並在日本代表團駐地商談了一整夜!
5月14日,深夜,養心殿裏仍然燈光明亮。五月的北京是一年中最好的季節,不冷不熱,牡丹盛開。
丁雲桐穿著寶藍色便服,坐在桌子前,聞著襲人的花香,感受著房間裏的亮堂,今天可是他第一次使用白熾燈,前世這不過是基本的生活元素,這輩子卻讓他心情十分激動。
此時的白熾燈,還隻是用日本出產的炭化竹絲做燈絲,壽命大約是1200個小時,價格十分昂貴。要直到1906年,竹絲換成鎢絲,壽命大增,成本也相應降低,才真正向普通人家普及。
即便如此,這已經讓丁雲桐十分的滿足了,此時,他正在仔細的看著白天的會議紀錄,拉瑪五世的驚愕表情還曆曆在目。
自己已經明確告訴了對方,中國很快就要在老撾的上寮"重新"行使行政管轄權了。
拉瑪五世顯然沒想到,剛來中國探探風聲,本來想著撈點什麽好處,沒料到是這樣的結果,立刻情緒失控,激烈反駁起來,堅稱上寮是暹羅的神聖領土雲雲。
丁雲桐也不接腔,隨同的徐世昌立刻搬出一大堆曆史資料,引經據典的告訴對方,整個老撾,包括上寮地區,從隋唐始就是中國的領土,中央政府曾在此設置老告司,老撾司,軍民元帥府等等,而暹羅直到幾十年前才侵占此地。一頁頁翻開,馬上讓拉瑪五世啞口無言了。
丁雲桐對這方麵很有信心,中國曆史的淵源太可怕了。整個亞洲,無論是哪個犄角旮旯,隻要認真去翻曆史資料,總能找到證據證明是中國領土。這也是丁雲桐為什麽強調,對上寮是"重新"行使權利。
雙方麵紅耳赤的吵了半天,最後拉瑪五世堅持說要好好商量一下。但皇帝的話是不會再說第二次了,剩下的就是下麵的人如何"商量"交接儀式。暹羅如果識相的話,就用紙和筆來商量,說不定還能給它一點好處。不識相的話,就隻好用槍和大炮來"商量"了,諒拉瑪五世沒有這個膽量。
丁雲桐對暹羅的策略是:利用中法戰爭的勝利,來震懾暹羅,隨後分層推進,逐步蠶食,直至把實際控製線推進到湄公河東岸,最後將老撾和緬甸都納入版圖。
那現在就是第一步,先吞並上寮。按照丁雲桐的估計,這一步拉瑪五世會含恨接受,最多就討價還價一下,但下一步很可能會武力反抗了。
接著看中日會談紀要,不但有會議的詳細紀錄,還有內務部暗中安插的探子,對雙方官員的私下接觸也進行了監控。
至於會談的進程,讓丁雲桐覺得簡直是荒唐又好笑,這根本不像是外交對話,更像是一個聯誼會。雙方幾乎沒有接觸到任何實質性的矛盾,更多的是商談如何增進友誼,擴大經貿交往,拓寬雙方的對話溝通渠道,在國際間外交上加強合作等等,私底下一些官員還吟詩作賦,相互唱和。日本的官員普遍漢語水平較高,能做一些似通不通的打油詩。至於雙方的交流,更不是什麽問題,直接用筆在紙上"筆談",基本能明白相互的意思,好一派其樂融融。
會後雙方得出了共識,要將1882年變成"中日-日中友好年"。
丁雲桐心裏暗讚:"這幫鬼子把戲玩的不錯,先上來扯一天淡。首席代表岩倉具視說的話,什麽中日同文同種,要相互提攜,共存共榮等等,聽上去怎麽感覺那麽耳熟。"
他事先已經跟中方代表團說明白了:跟日本人扯淡隻管扯,原則問題上一絲都不放鬆。那就是朝鮮是中國屬邦,任何關於朝鮮的問題,如果沒有得到中國的事先許可,都是非法無效的。這個立場沒有商量的餘地。
日本人不可能從頭演到尾,現在拉近關係隻是為了鋪墊,下一次該進入正題了吧。
果不其然,兩天後的第二輪會談,情況完全顛倒了。
中日會談已經是氣氛大變,剛一進入到朝鮮的議題,雙方就開始唇槍舌劍,就差掀桌子了。
開始時,日方一再強調日本在朝鮮隻關心經濟利益,希望中日雙方互不幹涉對方與朝鮮的貿易來往。包括關稅、人員流通、船舶停靠、交通運輸等等,最後岩倉具視提出,要在朝鮮修一條"小型"鐵路,加強物質流通,希望得到中方的理解雲雲。
但是中方代表曾紀澤卻心裏有數,他曾跟俄國、法國舌戰過,也算是久經沙場的老將,日本人的把戲都是小兒科,他知道前麵的一大套都隻是虛詞,關鍵是最後一句修鐵路。
對此,曾紀澤立刻一口回絕,不留絲毫的餘地,表示中國"永遠"不會同意在朝鮮半島上,出現一條由日本主導的鐵路,不管是大型還是小型。
沒想到曾紀澤如此不留情麵,日方深感之前的友誼攻勢都白搞了。
黑田清隆麵向曾紀澤,大聲抗議:"貴代表言稱朝鮮之事,須經中國許可。但我國自明治九年,已與朝鮮簽訂<江華島條約>,第一款開宗明義,朝鮮國乃自主之邦,保有與日本國平等之權。既然如此,中國就無權幹涉日朝關係!"
看著黑田清隆怒目圓睜的樣子,曾紀澤也不著急,抿了口茶,慢條斯理的說道:"聽說貴國最近很流行把中國叫支那,我本打算叫你們倭奴的。既然你們改口了,我也不為己甚。至於你說的什麽明治九年,我不是日本臣民,不懂這個紀年,你們要說回國內再說,否則我方將視之為挑釁。"
曾紀澤這不陰不陽的幾句,讓日方個個張口結舌,麵色尷尬。
看把日方的氣勢打了下去,曾紀澤接著又說道:"我再次嚴正聲明,朝鮮與他國簽署的任何條約,在沒有得到中國政府的簽字許可之前,都是非法無效的。朝鮮為中國屬邦,已有千年之久,日方無論如何狡辯都無濟於事。日方代表們別光學中國字,也學學中國曆史。所謂朝鮮國乃自主之邦之言,不過是用心叵測的文字遊戲。此等鬼蜮伎倆,著實令人厭惡,也永遠不會得逞!"
眼看曾紀澤聲色俱厲,日方鬆方正義出麵轉圜:"如今朝鮮之事,雙方各持異議,不如暫時擱置爭議,共謀發展友好邦交。須知鐵路若能修建,不但對朝鮮本國的發展進步意義非凡,而且中朝也能從中受益,實是善莫大焉。我方宗旨也隻是為了友誼和地區繁榮,並無他意。此次來華,就是想當麵說明情況,增進雙方互信,消除彼此的誤解。至於<江華島條約>,乃是我國天皇禦筆批準的,還望貴國予以尊重。"
曾紀澤立刻毫不遲疑的逐條批駁:"首先朝鮮之事毫無爭議,無需擱置。日方所說爭議,純屬無事生非。
其次,朝鮮要不要修鐵路,對中朝有沒有好處,這跟日本有什麽關係呢?何須日方指手劃腳。恕我直言,此乃是鹹吃蘿卜淡操心,不勞費心。
再次,中日沒有任何誤解可言,日方修鐵路之用意,大家心知肚明,不必再巧言令色,中國斷然不許!
至於那撈什子條約,是不是貴國皇帝批準,與中國何幹?無我方代表簽字,均是非法,法越私簽條約,最後還是不了了之,前車之鑒,還望三思。"
一條一條的,說的日本代表們臉上紅一陣白一陣。
而另一方麵,暹羅方麵卻冷靜了下來,會談進行的很順利。拉瑪五世想必已經跟大臣仔細衡量過,那就是中國既然能夠戰勝法國,暹羅就沒有反抗的本錢,剩下的隻能是討價還價,想法讓損失小一些。
雙方最終達成了一個協議:自6月1日起,中國將在上寮地區北緯20度以北的三個邦,豐沙裏,烏多姆賽和琅勃拉邦,"重新"行使管轄權,而中國也將給暹羅提供一筆優惠的貸款。同時,中國也將幫助暹羅修建一條短程的鐵路,從曼穀通往海邊的北欖府,暹羅則將用大米來支付修路的報酬,所以這個協議又被俗稱為"大米換鐵路"。
對這個協議,丁雲桐十分滿意,雖然做了退讓,沒有要求整個上寮,但能不費一槍一彈就得到了上寮北部三個邦,收獲還是很大。更重要的是,協議裏"重新"兩個字,意味著曆史上中國對上寮地區主權的有效性。其含義完全可以推廣到整個東南亞,為未來的行動埋下了伏筆。而且中國首次輸出資本,輸出重工業產品,幫助暹羅修鐵路,不但能提振國產工業的信心,同時也開始對暹羅的經濟生活施加影響,從長遠角度講意義重大。
但這個協議也帶來了弊端,會讓暹羅對中國充滿敵意和戒備心理。因為就在協議簽署的當天晚上,丁雲桐就收到了內務部密探的報告:隨同拉瑪五世訪華的元老重臣,暹羅軍務總長昭帕耶?素裏旺,低調拜訪了日本代表團,並在日本代表團駐地商談了一整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