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14-01-28
閔妃很爛,很貪,但不傻。
能夠爭權奪利,能夠靠陰謀上位的人,怎麽可能對政治毫無嗅覺呢?
閔妃知道自己不得人心,為了維持統治,她不得不尋找靠山,來為自己撐腰。
老百姓恨自己入骨;朝廷文士同情懷念大院君居多,因為大院君時期,國家俸祿還是很充裕的;兩班貴族怨恨肥缺職位都被閔氏宗親占據;民間儒生更是憎恨自己與倭寇親近;軍隊憤恨拖欠糧米。
放眼國內,竟然全是敵人。要保住統治不被動搖,隻能依靠外來勢力。
中國是宗主國,閔妃極為擔心中國借勢會幹涉朝政,因此隻能依賴剛崛起的日本。正是基於這種考慮,閔妃在1881年,接受了日本公使花房義質的勸告,正式成立新軍"別技軍"。
所謂別技,在朝鮮語當中,意思就是"精銳"。閔妃希望依靠這支軍隊,來保護自己的統治。
名義上的指揮是兵曹判書(相當於兵部尚書)閔謙鎬,軍隊的實際指揮官是閔妃的侄子閔泳翊,教官是由日本使館武官,日軍工兵少尉掘本禮造擔任,軍官幾乎全是忠於閔妃集團的貴族子弟。正領官為韓聖根,左副領官為尹雄烈,右副領官為金魯莞,參領官為禹範善,營官為丁龍燮。
整個部隊,完全是日式裝備,日式訓練,而且待遇極為優厚,其糧米是舊軍隊的五倍,更重要的是從不拖欠。此時其總兵力為四百人,另有一百多名貴族子弟被送往日本陸軍學校學習。
另一方麵,原有的漢城衛戍部隊,京軍六營(訓練都監、龍虎營、武衛營、禁衛營、禦營廳、總戎廳),是原先大院君時期設立的,閔妃完全無法信任,她通過一係列的縮編,最後隻剩下武衛營和壯禦營。其餘有五千多名官兵,直接失業,成為在漢城街頭流浪的乞丐。
剩下的這兩個營,更是被一再拖欠糧米,到了1882年7月,已經整整13個月,沒有領到祿米了,家庭生活已經根本無法維持下去了。
這時候,隻需要一個導火索了。
袁世凱此時表麵上,倒是頗為清閑,今天到這位大臣家串串門,吟詩飲酒。明天到那個城門外逛逛,欣賞風景名勝。一副悠哉悠哉,讓暗中盯視的日本間諜十分納悶。
但到了晚上,袁世凱卻神情為之一變,一邊和馬建忠商量,記錄白天的見聞,拜訪的大臣對日本是什麽態度,城外四周的地理水土又是如何,為未來的行動搜集情報。
另一邊還要不斷和國內電報聯係,他對皇帝可以說佩服的五體投地。他身在漢城,自然知道朝鮮是山雨欲來風滿樓,但皇帝遠隔萬裏,卻好像比自己還要清楚局勢,明察秋毫啊。更奇妙的是,皇帝一再要求自己,緊盯漢城宣惠廳的公告。宣惠廳是朝鮮政府專門負責軍需供應的衙門,皇帝要求一旦宣惠廳刊登要發放軍糧的公告,馬上向國內報告。對此袁世凱心裏嘖嘖稱奇。
而丁雲桐,通過袁世凱不斷發回的報告,也暗暗參照前世的經驗,得出的結論是:這一世的矛盾比前世更加的尖銳,民眾的怨恨更加強烈,也就是說爆發的動亂將會來的更加凶猛。
對此,他不得不預先作出決策。
前世的結果非常簡單,朝鮮一亂,叛軍和叛民四處攻擊閔妃集團,以及日本人。然後大院君借勢謀劃,一舉奪回政權。
接著中日兩國都派兵朝鮮,中方實力更強,把大院君抓到中國去,重新扶起了閔妃集團,而日本雖然退讓,但卻迫使朝鮮簽署<濟物浦條約>,使日本取得了與中國一樣的駐兵權,也有很大收獲。
那麽這一世,應該如何掌控局麵呢?
丁雲桐認為:大院君勢力和閔妃集團,雖然都把自己的權力放在第一位,但還是有區別的。
大院君是稍微親華,但極為憎恨日本。而閔妃則是不親華,也不親日,但也沒有憎恨日本。
也就是說對於日本的態度,大院君方麵更加的堅決和不妥協。
前世李鴻章犯了一個很大的錯誤,將傾向中國,憎恨日本的大院君,直接作為囚犯抓到中國關起來了,讓那些親華仇日的儒生勢力大失所望。
當然,假如順水推舟,支持大院君政權當政,這也同樣不是一個好選擇。首先,因為大院君是靠底層士兵和貧民的暴動而上台,如果中國支持他,那麽將來會形成一個不好的示範,等於變相鼓勵這種"犯上",等到中國將來自己統治朝鮮,會不會受到這樣的"待遇"呢?
其次,更重要的是,大院君這次上台,並不是依靠中國的力量,那又怎能指望他對中國俯首貼耳呢?
綜合來考慮,丁雲桐決定采取與前世不同的策略:
首先,原則上仍扶持閔妃上台,軟禁大院君。
其次,不把大院君抓到中國去,而是以柔和的方式,把他送到偏僻城市,借用前世天朝用來對付刑部尚書的方法,來個"休假式治療",並不宣布罪狀,保持隨時可能複出的姿態,以鞭策閔妃集團。
最後,要跟大院君說明,等到有一天與日本開戰,將重新扶持他上位,這樣大院君也能安心休養等待,而且對日作戰,由抗日更堅決的大院君執政,對中國也更為有力。
這些策略,丁雲桐事先跟袁世凱有所透露,但要他保持絕對機密,甚至不能告訴副手馬建忠。
曆史的車輪在緩緩推進,卻有一個人卻在微調車輪下的軌道。
1882年7月,漢城中流言四起,已經欠糧13個月的武衛營和壯禦營,更是軍心思亂,憤恨的目標首先就是負責糧餉發放的宣惠廳。
感覺到形勢不妙,宣惠廳於7月16日發布公告,有一批來自於全羅南道的漕米運抵京城,將於7月19日首先給武衛營的士兵發放一個月的軍糧,以此來安撫情緒。
這個公告迅速被袁世凱得知,這是丁雲桐事先一再提醒的。
袁世凱驚歎:"神了,神了,廟算深遠,天威難測啊!"他從靈魂深處發出一種恐懼:"皇上為什麽會知道,為什麽會料到?"
袁世凱從小讀的是聖賢書,子不語怪力亂神,六道之外更是存而不論。他對鬼神玄妙,一向是將信將疑,但這一刻卻對皇上那種遠隔萬裏,如在眼前;明日之事,卻觀之如昨日的預判,感到驚心畏懼,他甚至覺得假如自己有不敬大逆之心,皇上說不定也能未卜先知。
當然從另一方麵,他也對完成任務更有信心了,反正皇上都已經料定了的。他馬上就把這個消息向北京報告。
當天晚上,丁雲桐收到電報,一蹦三尺高,果然如此,曆史的軌道大致吻合,這也讓他更加信心百倍。
丁雲桐立刻下令,在山東登封的吳兆有部立刻進行動員,出發日期定在19日,同時停泊在大沽口的艦隊,立刻前往山東海麵,為吳兆有部護航。
同時命令薛福成,讓在日本的間諜網,嚴密關注日本馬關和福岡兩個港口的動向。
在這種既緊張,又興奮的情緒中,時間到了7月19日。
袁世凱一大早剛起來,吃過早飯,與馬建忠還沒說兩句話,就看見下人跑了進來,喘著粗氣報告:"報告大人,宣惠廳裏打起來了!"
袁世凱轟然站起,朝鮮叛亂開始了!
閔妃很爛,很貪,但不傻。
能夠爭權奪利,能夠靠陰謀上位的人,怎麽可能對政治毫無嗅覺呢?
閔妃知道自己不得人心,為了維持統治,她不得不尋找靠山,來為自己撐腰。
老百姓恨自己入骨;朝廷文士同情懷念大院君居多,因為大院君時期,國家俸祿還是很充裕的;兩班貴族怨恨肥缺職位都被閔氏宗親占據;民間儒生更是憎恨自己與倭寇親近;軍隊憤恨拖欠糧米。
放眼國內,竟然全是敵人。要保住統治不被動搖,隻能依靠外來勢力。
中國是宗主國,閔妃極為擔心中國借勢會幹涉朝政,因此隻能依賴剛崛起的日本。正是基於這種考慮,閔妃在1881年,接受了日本公使花房義質的勸告,正式成立新軍"別技軍"。
所謂別技,在朝鮮語當中,意思就是"精銳"。閔妃希望依靠這支軍隊,來保護自己的統治。
名義上的指揮是兵曹判書(相當於兵部尚書)閔謙鎬,軍隊的實際指揮官是閔妃的侄子閔泳翊,教官是由日本使館武官,日軍工兵少尉掘本禮造擔任,軍官幾乎全是忠於閔妃集團的貴族子弟。正領官為韓聖根,左副領官為尹雄烈,右副領官為金魯莞,參領官為禹範善,營官為丁龍燮。
整個部隊,完全是日式裝備,日式訓練,而且待遇極為優厚,其糧米是舊軍隊的五倍,更重要的是從不拖欠。此時其總兵力為四百人,另有一百多名貴族子弟被送往日本陸軍學校學習。
另一方麵,原有的漢城衛戍部隊,京軍六營(訓練都監、龍虎營、武衛營、禁衛營、禦營廳、總戎廳),是原先大院君時期設立的,閔妃完全無法信任,她通過一係列的縮編,最後隻剩下武衛營和壯禦營。其餘有五千多名官兵,直接失業,成為在漢城街頭流浪的乞丐。
剩下的這兩個營,更是被一再拖欠糧米,到了1882年7月,已經整整13個月,沒有領到祿米了,家庭生活已經根本無法維持下去了。
這時候,隻需要一個導火索了。
袁世凱此時表麵上,倒是頗為清閑,今天到這位大臣家串串門,吟詩飲酒。明天到那個城門外逛逛,欣賞風景名勝。一副悠哉悠哉,讓暗中盯視的日本間諜十分納悶。
但到了晚上,袁世凱卻神情為之一變,一邊和馬建忠商量,記錄白天的見聞,拜訪的大臣對日本是什麽態度,城外四周的地理水土又是如何,為未來的行動搜集情報。
另一邊還要不斷和國內電報聯係,他對皇帝可以說佩服的五體投地。他身在漢城,自然知道朝鮮是山雨欲來風滿樓,但皇帝遠隔萬裏,卻好像比自己還要清楚局勢,明察秋毫啊。更奇妙的是,皇帝一再要求自己,緊盯漢城宣惠廳的公告。宣惠廳是朝鮮政府專門負責軍需供應的衙門,皇帝要求一旦宣惠廳刊登要發放軍糧的公告,馬上向國內報告。對此袁世凱心裏嘖嘖稱奇。
而丁雲桐,通過袁世凱不斷發回的報告,也暗暗參照前世的經驗,得出的結論是:這一世的矛盾比前世更加的尖銳,民眾的怨恨更加強烈,也就是說爆發的動亂將會來的更加凶猛。
對此,他不得不預先作出決策。
前世的結果非常簡單,朝鮮一亂,叛軍和叛民四處攻擊閔妃集團,以及日本人。然後大院君借勢謀劃,一舉奪回政權。
接著中日兩國都派兵朝鮮,中方實力更強,把大院君抓到中國去,重新扶起了閔妃集團,而日本雖然退讓,但卻迫使朝鮮簽署<濟物浦條約>,使日本取得了與中國一樣的駐兵權,也有很大收獲。
那麽這一世,應該如何掌控局麵呢?
丁雲桐認為:大院君勢力和閔妃集團,雖然都把自己的權力放在第一位,但還是有區別的。
大院君是稍微親華,但極為憎恨日本。而閔妃則是不親華,也不親日,但也沒有憎恨日本。
也就是說對於日本的態度,大院君方麵更加的堅決和不妥協。
前世李鴻章犯了一個很大的錯誤,將傾向中國,憎恨日本的大院君,直接作為囚犯抓到中國關起來了,讓那些親華仇日的儒生勢力大失所望。
當然,假如順水推舟,支持大院君政權當政,這也同樣不是一個好選擇。首先,因為大院君是靠底層士兵和貧民的暴動而上台,如果中國支持他,那麽將來會形成一個不好的示範,等於變相鼓勵這種"犯上",等到中國將來自己統治朝鮮,會不會受到這樣的"待遇"呢?
其次,更重要的是,大院君這次上台,並不是依靠中國的力量,那又怎能指望他對中國俯首貼耳呢?
綜合來考慮,丁雲桐決定采取與前世不同的策略:
首先,原則上仍扶持閔妃上台,軟禁大院君。
其次,不把大院君抓到中國去,而是以柔和的方式,把他送到偏僻城市,借用前世天朝用來對付刑部尚書的方法,來個"休假式治療",並不宣布罪狀,保持隨時可能複出的姿態,以鞭策閔妃集團。
最後,要跟大院君說明,等到有一天與日本開戰,將重新扶持他上位,這樣大院君也能安心休養等待,而且對日作戰,由抗日更堅決的大院君執政,對中國也更為有力。
這些策略,丁雲桐事先跟袁世凱有所透露,但要他保持絕對機密,甚至不能告訴副手馬建忠。
曆史的車輪在緩緩推進,卻有一個人卻在微調車輪下的軌道。
1882年7月,漢城中流言四起,已經欠糧13個月的武衛營和壯禦營,更是軍心思亂,憤恨的目標首先就是負責糧餉發放的宣惠廳。
感覺到形勢不妙,宣惠廳於7月16日發布公告,有一批來自於全羅南道的漕米運抵京城,將於7月19日首先給武衛營的士兵發放一個月的軍糧,以此來安撫情緒。
這個公告迅速被袁世凱得知,這是丁雲桐事先一再提醒的。
袁世凱驚歎:"神了,神了,廟算深遠,天威難測啊!"他從靈魂深處發出一種恐懼:"皇上為什麽會知道,為什麽會料到?"
袁世凱從小讀的是聖賢書,子不語怪力亂神,六道之外更是存而不論。他對鬼神玄妙,一向是將信將疑,但這一刻卻對皇上那種遠隔萬裏,如在眼前;明日之事,卻觀之如昨日的預判,感到驚心畏懼,他甚至覺得假如自己有不敬大逆之心,皇上說不定也能未卜先知。
當然從另一方麵,他也對完成任務更有信心了,反正皇上都已經料定了的。他馬上就把這個消息向北京報告。
當天晚上,丁雲桐收到電報,一蹦三尺高,果然如此,曆史的軌道大致吻合,這也讓他更加信心百倍。
丁雲桐立刻下令,在山東登封的吳兆有部立刻進行動員,出發日期定在19日,同時停泊在大沽口的艦隊,立刻前往山東海麵,為吳兆有部護航。
同時命令薛福成,讓在日本的間諜網,嚴密關注日本馬關和福岡兩個港口的動向。
在這種既緊張,又興奮的情緒中,時間到了7月19日。
袁世凱一大早剛起來,吃過早飯,與馬建忠還沒說兩句話,就看見下人跑了進來,喘著粗氣報告:"報告大人,宣惠廳裏打起來了!"
袁世凱轟然站起,朝鮮叛亂開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