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9月27日夜開始,整個漢城都在傳播一個消息:大批糧食被燒,而且用不了多久,日本人就將圍城,到時候外援斷絕,大家都得活活餓死……
消息傳了整整一夜,讓漢城的數十萬百姓人心惶惶,不可終日。
到了9月28日,看看消息傳得差不多了,在袁世凱地操縱下,朝鮮官方正式宣布了糟糕的現狀:漢城的糧食隻能維持三天了,三天之後,所有的糧庫都將空倉,所有的米店都將關門,所有的政府救濟都將取消,一句話,所有人都將挨餓。
所以唯一的辦法,就是在日軍包圍漢城之前,所有人都離開這裏去尋找一條活路,政府將打開東門,讓百姓們逃生。
接下來的兩天,朝鮮政府派出了所有的人員,不管之前是做什麽工作的,管文書的、看倉庫的、守大牢的、搞衛生的,甚至包括給官府演朝鮮唱劇的,統統出來,挨家挨戶的敲門、通知、命令、恐嚇,聲稱如果不離開,以後想跑也跑不了,隻能等著餓死了,即便不餓死,戰後還得做苦役受罰。願意離開的可以發給一點路費,還有一張黃紙,"效忠國事獎勵狀",將來等日本人撤退,可以憑這張"獎勵狀"得到一石米獎勵等等。
在政府的威逼利誘,恐嚇打罵下,無數漢城百姓開始陸陸續續收拾行裝,漸漸聚集在漢城東大門附近的廣場上。人是越聚越多,把整個東城區塞得滿滿當當的。
而那些已經離開了家門,又反悔想回來的百姓,麵對的將是鋒利的刺刀。尹泰駿將數百朝鮮散兵遊勇重新搜羅起來,作為糾察隊,監控百姓們老老實實地待在東城區。這些朝鮮兵們,雖然打仗不行,但對付老百姓還是威風凜凜,勝任愉快的。
1883年9月30日,清晨,漢城的東大門終於敞開了,快被逼得發瘋的人民頓時蜂擁而出,猶如一股滔滔不絕的洪流,向漢城的東方潮水般洶湧而去。
為什麽要開東門呢?為什麽不是西門、南門或者北門呢?
這是丁雲桐根據袁世凱所描述的戰場態勢,而特別製定的。日軍主力在東門的峨嵯山方向,那就幹脆把老百姓全部往那個方向趕,"驅羊喂狼"。日本人如果置之不理,那麽漢城的糧食壓力就會劇減,中國軍隊那種為了勝利不顧一切的決心,也將震懾對手。日本人如果阻攔,那就會造成大量的傷亡,從而徹底把自己變成了魔鬼。
連綿不絕的逃亡人流仍然在繼續,東門外的大道上川流不息,摩肩接踵。到了中午時分,已經有超過十萬人湧出漢城,前麵的人群已經靠近了峨嵯山。
站在山頂的高島鞆之助和秋山好古,徹底目瞪口呆了,現在即便是不用望遠鏡,兩人也能清清楚楚得看到,山前那一望無際,猶如海洋一般,密密麻麻如蟻群,看不到盡頭的逃難人流。而遠處的漢城,仿佛一隻怪獸,張開嘴巴還在不停地吐出無窮無盡的"蟻群"。
秋山好古首先反應過來:"好毒辣的中國人,這簡直是拿老百姓衝鋒啊,比帝國的武士還狠!"他立刻告訴高島,這是一著一石二鳥,既緩解糧食壓力,又給日軍出難題。如果置之不理,整個防線會被難民衝得七零八落。
因此,秋山建議必須攔住難民,把他們轟回漢城,保持漢城的糧食壓力。
高島深以為然,不能這麽便宜了中國人。
日軍隨即采取措施進行阻攔,從東門外至峨嵯山約有十裏,日軍在峨嵯山前二裏處設置封鎖線,禁止一切人員通行,每五十米設一哨兵,並挖設壕溝,嚴密結合部,消滅間隙,不讓難民出來,有敢於越過封鎖線的,一律格殺勿論。
到了下午,密集的難民潮終於被堵在了峨嵯山前,少數人企圖強行跨過壕溝,都被日軍當場射殺,這讓後續的難民徹底震驚了。無奈之下,他們隻能回頭,希望能重新回到漢城裏麵。
而漢城內的民眾對此一無所知,在政府部隊的催促和逼迫下,仍然潮水般湧出東門,此時已經有將近二十萬人離開漢城,相當於超過漢城一半的人口,把城外至峨嵯山的中間地帶擠得滿滿的。
此時天色已經黃昏,前麵回潮的人流,開始與後方發生碰撞,慢慢的越來越多的朝鮮人,知道了前方此路不通,開始轉身想要回城。
在城樓上,一直用望遠鏡觀察的袁世凱,覺得不能遲疑了,等下說不定就會有回城潮了。他立刻下令關閉漢城東大門。
於是,在萬千民眾驚愕的眼神裏,東門轟然關上了,所有已經出城的二十萬百姓就這樣被關在了城外。他們在城外呼喊,拍打著城門和城牆,但卻沒有一絲的回應。一部分人不得不又往冬麵去,得到的仍舊是無情的子彈。
人海掀起一波波浪潮,在東門和峨嵯山之間來回翻滾,但每一次都像碰到了堅不可摧的海堤,雖然浪頭很大,卻始終無法越雷池一步。
西邊是冰冷高大的城牆,東邊和北邊是一道死亡的封鎖線,黑洞洞的槍口和明晃晃的刺刀,南邊則是激流洶湧的漢江。他們,被這個世界決絕地拋棄了。
此時已經過了黃昏,天色漸漸暗了下來,可憐悲慘的百姓們終於絕望了,整個東門外都是一片淒慘的哭聲,喊聲,咒罵聲,他們憤怒的將石頭往城裏扔,那裏本來應該是他們的家園,現在卻咫尺天涯,觸手而不可及。婦女們舉起手裏的嬰兒,隻求能把孩子送進城,隻求能有誰發發慈悲,救救這些饑餓的小生命。
但回應他們的,是像墳墓一樣寂靜的漢城。
在城樓上,馬建忠於心不忍,對袁世凱說道:"是不是開開門,放一些進來,太可憐了。"
袁世凱歎口氣:"這城門隻要打開一條縫,就永遠別想再關上了,直到把所有人都收回來為止,一切計劃就都失敗了,日本人自以為得計,士氣就會大振,到時候皇上怪罪下來,老兄準備作何回答?"
他看馬建忠無言了,又說道:"不知死之苦,怎知生之歡。不打贏日本人,受這樣磨難的百姓,將十倍、百倍於此。戰爭啊,這是沒辦法的事,咱們得跟日本人比比,誰更狠得下心。"
馬建忠隻能搖搖頭。
黑夜來臨了,城外亮起了一些火把,人們終於放棄了回城的幻想。對他們來說,要想獲得生路隻能豁出去衝一把了,漢城的城牆是不可逾越的,但日軍的壕溝卻可以賭一把。
終於,大批的民眾開始要強行衝過封鎖線,阻擋他們的是一排排的子彈,很快就有上千人在混亂中倒下,再加上嚴重的互相擠壓踩踏,人數的傷亡難以計數,屍體很快就把壕溝填滿了,但日軍不惜消耗大量的槍彈,愣是把這些難民給逼回去了。
這已經成了中日兩軍鬥氣的時刻,誰心慈手軟,網開一麵,就等於告訴對方自己不夠凶狠,不夠強硬。
這些可憐的難民,或者成群地跪在城牆下麵,或者跪在日軍的封鎖線前,苦苦哀求能給他們一條生路,但中日兩軍都堅決不答應。
在漢城城外的黑夜裏,難民的哭喊聲震動了原野,仿佛是阿鼻地獄,慘不忍睹。
馬建忠在城上慨歎:"興,百姓苦;亡,百姓苦啊!"
在波濤洶湧的南中國海上,一隊懸掛旭日旗的日本軍艦,正在為幾艘商船護航。自從西京丸好被擊沉以來,日本突然意識到戰場的廣闊,不得不派出山本權兵衛指揮的警備艦隊,前往南海護航。由於日本在這個區域沒有海軍基地,不可能長時間巡邏,因此隻能讓商船結隊,然後由艦隊統一護航。在護航過程中,也經常會遭到中國軍艦的騷擾。
另一方麵,日本常備艦隊也不斷在黃海上機動,企圖尋找中國艦隊決戰,或者攔截中國的補給船,但都沒有實現。
隨後在大本營的命令下,艦隊司令伊東佑亨決定,對中國的海軍軍港威海衛做試探性攻擊。10月1日,天氣晴朗,耀眼的陽光把海麵鋪上了一層金色。日本常備艦隊的12艘軍艦,排成單列縱隊,逐漸靠近了山東半島外海。旗艦畝榜號上將旗高懸,伊東佑亨站在艦橋上,一身白色海軍服,眺望著遠方。
行駛至榮成灣以東20海裏處(相當於37公裏),信號兵突然報告:"前方發現艦隊!"伊東佑亨立刻命令所有人員警戒。隨即,早已緊張待命的官兵,立刻全部進入戰鬥崗位。
隨著雙方距離的接近,通過望遠鏡已經能隱約看見對麵軍艦上碩大的紅龍旗了,伊東佑亨非常激動,盼望已久的決戰時刻,竟在不經意間來到了,他立刻整個艦隊進入戰鬥狀態,軍艦上警報聲不斷鳴響。
對麵來的不是別人,正是中國的主力艦隊,今天隻是按慣例,巡邏水雷區,沒想到在這碰上了日本艦隊。
艦隊是以兩列平行縱隊行進,排頭的正是青龍、白虎兩艘鐵甲艦,艦隊司令沈壽堃站在白虎號上,仔細觀察著對麵,下令掛出旗語,命令艦隊改變隊型,按照預定方案準備戰鬥。
中日戰爭的第一次大海戰,在沒有任何預兆的情況下發生了。
消息傳了整整一夜,讓漢城的數十萬百姓人心惶惶,不可終日。
到了9月28日,看看消息傳得差不多了,在袁世凱地操縱下,朝鮮官方正式宣布了糟糕的現狀:漢城的糧食隻能維持三天了,三天之後,所有的糧庫都將空倉,所有的米店都將關門,所有的政府救濟都將取消,一句話,所有人都將挨餓。
所以唯一的辦法,就是在日軍包圍漢城之前,所有人都離開這裏去尋找一條活路,政府將打開東門,讓百姓們逃生。
接下來的兩天,朝鮮政府派出了所有的人員,不管之前是做什麽工作的,管文書的、看倉庫的、守大牢的、搞衛生的,甚至包括給官府演朝鮮唱劇的,統統出來,挨家挨戶的敲門、通知、命令、恐嚇,聲稱如果不離開,以後想跑也跑不了,隻能等著餓死了,即便不餓死,戰後還得做苦役受罰。願意離開的可以發給一點路費,還有一張黃紙,"效忠國事獎勵狀",將來等日本人撤退,可以憑這張"獎勵狀"得到一石米獎勵等等。
在政府的威逼利誘,恐嚇打罵下,無數漢城百姓開始陸陸續續收拾行裝,漸漸聚集在漢城東大門附近的廣場上。人是越聚越多,把整個東城區塞得滿滿當當的。
而那些已經離開了家門,又反悔想回來的百姓,麵對的將是鋒利的刺刀。尹泰駿將數百朝鮮散兵遊勇重新搜羅起來,作為糾察隊,監控百姓們老老實實地待在東城區。這些朝鮮兵們,雖然打仗不行,但對付老百姓還是威風凜凜,勝任愉快的。
1883年9月30日,清晨,漢城的東大門終於敞開了,快被逼得發瘋的人民頓時蜂擁而出,猶如一股滔滔不絕的洪流,向漢城的東方潮水般洶湧而去。
為什麽要開東門呢?為什麽不是西門、南門或者北門呢?
這是丁雲桐根據袁世凱所描述的戰場態勢,而特別製定的。日軍主力在東門的峨嵯山方向,那就幹脆把老百姓全部往那個方向趕,"驅羊喂狼"。日本人如果置之不理,那麽漢城的糧食壓力就會劇減,中國軍隊那種為了勝利不顧一切的決心,也將震懾對手。日本人如果阻攔,那就會造成大量的傷亡,從而徹底把自己變成了魔鬼。
連綿不絕的逃亡人流仍然在繼續,東門外的大道上川流不息,摩肩接踵。到了中午時分,已經有超過十萬人湧出漢城,前麵的人群已經靠近了峨嵯山。
站在山頂的高島鞆之助和秋山好古,徹底目瞪口呆了,現在即便是不用望遠鏡,兩人也能清清楚楚得看到,山前那一望無際,猶如海洋一般,密密麻麻如蟻群,看不到盡頭的逃難人流。而遠處的漢城,仿佛一隻怪獸,張開嘴巴還在不停地吐出無窮無盡的"蟻群"。
秋山好古首先反應過來:"好毒辣的中國人,這簡直是拿老百姓衝鋒啊,比帝國的武士還狠!"他立刻告訴高島,這是一著一石二鳥,既緩解糧食壓力,又給日軍出難題。如果置之不理,整個防線會被難民衝得七零八落。
因此,秋山建議必須攔住難民,把他們轟回漢城,保持漢城的糧食壓力。
高島深以為然,不能這麽便宜了中國人。
日軍隨即采取措施進行阻攔,從東門外至峨嵯山約有十裏,日軍在峨嵯山前二裏處設置封鎖線,禁止一切人員通行,每五十米設一哨兵,並挖設壕溝,嚴密結合部,消滅間隙,不讓難民出來,有敢於越過封鎖線的,一律格殺勿論。
到了下午,密集的難民潮終於被堵在了峨嵯山前,少數人企圖強行跨過壕溝,都被日軍當場射殺,這讓後續的難民徹底震驚了。無奈之下,他們隻能回頭,希望能重新回到漢城裏麵。
而漢城內的民眾對此一無所知,在政府部隊的催促和逼迫下,仍然潮水般湧出東門,此時已經有將近二十萬人離開漢城,相當於超過漢城一半的人口,把城外至峨嵯山的中間地帶擠得滿滿的。
此時天色已經黃昏,前麵回潮的人流,開始與後方發生碰撞,慢慢的越來越多的朝鮮人,知道了前方此路不通,開始轉身想要回城。
在城樓上,一直用望遠鏡觀察的袁世凱,覺得不能遲疑了,等下說不定就會有回城潮了。他立刻下令關閉漢城東大門。
於是,在萬千民眾驚愕的眼神裏,東門轟然關上了,所有已經出城的二十萬百姓就這樣被關在了城外。他們在城外呼喊,拍打著城門和城牆,但卻沒有一絲的回應。一部分人不得不又往冬麵去,得到的仍舊是無情的子彈。
人海掀起一波波浪潮,在東門和峨嵯山之間來回翻滾,但每一次都像碰到了堅不可摧的海堤,雖然浪頭很大,卻始終無法越雷池一步。
西邊是冰冷高大的城牆,東邊和北邊是一道死亡的封鎖線,黑洞洞的槍口和明晃晃的刺刀,南邊則是激流洶湧的漢江。他們,被這個世界決絕地拋棄了。
此時已經過了黃昏,天色漸漸暗了下來,可憐悲慘的百姓們終於絕望了,整個東門外都是一片淒慘的哭聲,喊聲,咒罵聲,他們憤怒的將石頭往城裏扔,那裏本來應該是他們的家園,現在卻咫尺天涯,觸手而不可及。婦女們舉起手裏的嬰兒,隻求能把孩子送進城,隻求能有誰發發慈悲,救救這些饑餓的小生命。
但回應他們的,是像墳墓一樣寂靜的漢城。
在城樓上,馬建忠於心不忍,對袁世凱說道:"是不是開開門,放一些進來,太可憐了。"
袁世凱歎口氣:"這城門隻要打開一條縫,就永遠別想再關上了,直到把所有人都收回來為止,一切計劃就都失敗了,日本人自以為得計,士氣就會大振,到時候皇上怪罪下來,老兄準備作何回答?"
他看馬建忠無言了,又說道:"不知死之苦,怎知生之歡。不打贏日本人,受這樣磨難的百姓,將十倍、百倍於此。戰爭啊,這是沒辦法的事,咱們得跟日本人比比,誰更狠得下心。"
馬建忠隻能搖搖頭。
黑夜來臨了,城外亮起了一些火把,人們終於放棄了回城的幻想。對他們來說,要想獲得生路隻能豁出去衝一把了,漢城的城牆是不可逾越的,但日軍的壕溝卻可以賭一把。
終於,大批的民眾開始要強行衝過封鎖線,阻擋他們的是一排排的子彈,很快就有上千人在混亂中倒下,再加上嚴重的互相擠壓踩踏,人數的傷亡難以計數,屍體很快就把壕溝填滿了,但日軍不惜消耗大量的槍彈,愣是把這些難民給逼回去了。
這已經成了中日兩軍鬥氣的時刻,誰心慈手軟,網開一麵,就等於告訴對方自己不夠凶狠,不夠強硬。
這些可憐的難民,或者成群地跪在城牆下麵,或者跪在日軍的封鎖線前,苦苦哀求能給他們一條生路,但中日兩軍都堅決不答應。
在漢城城外的黑夜裏,難民的哭喊聲震動了原野,仿佛是阿鼻地獄,慘不忍睹。
馬建忠在城上慨歎:"興,百姓苦;亡,百姓苦啊!"
在波濤洶湧的南中國海上,一隊懸掛旭日旗的日本軍艦,正在為幾艘商船護航。自從西京丸好被擊沉以來,日本突然意識到戰場的廣闊,不得不派出山本權兵衛指揮的警備艦隊,前往南海護航。由於日本在這個區域沒有海軍基地,不可能長時間巡邏,因此隻能讓商船結隊,然後由艦隊統一護航。在護航過程中,也經常會遭到中國軍艦的騷擾。
另一方麵,日本常備艦隊也不斷在黃海上機動,企圖尋找中國艦隊決戰,或者攔截中國的補給船,但都沒有實現。
隨後在大本營的命令下,艦隊司令伊東佑亨決定,對中國的海軍軍港威海衛做試探性攻擊。10月1日,天氣晴朗,耀眼的陽光把海麵鋪上了一層金色。日本常備艦隊的12艘軍艦,排成單列縱隊,逐漸靠近了山東半島外海。旗艦畝榜號上將旗高懸,伊東佑亨站在艦橋上,一身白色海軍服,眺望著遠方。
行駛至榮成灣以東20海裏處(相當於37公裏),信號兵突然報告:"前方發現艦隊!"伊東佑亨立刻命令所有人員警戒。隨即,早已緊張待命的官兵,立刻全部進入戰鬥崗位。
隨著雙方距離的接近,通過望遠鏡已經能隱約看見對麵軍艦上碩大的紅龍旗了,伊東佑亨非常激動,盼望已久的決戰時刻,竟在不經意間來到了,他立刻整個艦隊進入戰鬥狀態,軍艦上警報聲不斷鳴響。
對麵來的不是別人,正是中國的主力艦隊,今天隻是按慣例,巡邏水雷區,沒想到在這碰上了日本艦隊。
艦隊是以兩列平行縱隊行進,排頭的正是青龍、白虎兩艘鐵甲艦,艦隊司令沈壽堃站在白虎號上,仔細觀察著對麵,下令掛出旗語,命令艦隊改變隊型,按照預定方案準備戰鬥。
中日戰爭的第一次大海戰,在沒有任何預兆的情況下發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