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公還沒退?真能抗啊!”在這種情況下曹操還有心思跟劉備在漢中對峙,真是有毅力啊。“子通,關羽那邊如何了?”


    新任的太尉府參軍蔣濟不屑的說道:“關羽大軍在編縣逡巡不敢進,坐視宛城候音被曹仁擊敗,許都叛亂被王必平定。”


    “還是咱們給關羽壓力太大了,孤琢磨著是不是該慫恿至尊,去淮南視軍啊?”喬仁任人隨即又說道:“不妥,不妥!”


    蔣濟倒是覺得這是一個不錯的方法,可喬仁人又說不妥頓時感到奇怪,問道:“君候,為何不妥。”


    “慫恿,不妥。該是建議才對,孤這就進宮。”


    一語畢,蔣濟為之絕倒。


    大漢建安二十三年春,坐領三州二十三郡的吳公孫策攜武衛軍前往淮南,太尉喬仁、司隸校尉孫權、督軍將軍諸葛瑾、武衛將軍魏延隨行。留下大司馬大將軍周瑜、丞相孫邵、禦史大夫顧雍輔佐世子孫紹監國,是的是監國,以前孫策出征大多時間都是留孫權留守,但此次卻是讓孫紹以左中郎將的身份旁聽尚書台會議,實際於監國無異。


    這倒不是喬仁的手筆,而是孫策後悔了。自古帝王沒人願意將自己的權勢傳給自家的弟弟,哪怕是最親近的弟弟。梁孝王如何?劉武乃景帝至親,以皇弟身份受封梁國,護衛京畿。擁有最大的封國、最精銳的藩軍。七國之亂之前,漢景帝與梁孝王結成兄弟之盟,梁孝王坐鎮的梁國首都睢陽。在睢陽梁孝王被吳楚叛軍圍攻。戰爭最艱苦的時候,吳楚軍都打入城中,後被消滅,太尉周亞夫已經被漢景帝授予軍事上指揮的全權,梁孝王多次派人去請求援兵,周亞夫為大局考慮沒有出兵援助,隻讓梁孝王拖住吳楚軍。最後周亞夫斷吳楚軍的糧草,吳楚軍大敗。可以說平定七國之亂,梁孝王功高至偉,何況孝景帝還曾親口說過千秋之後梁王繼位。可後來如何,景帝後悔了,立劉徹為太子,壓根皇位就沒他劉武什麽事。


    而如今咱們的吳公孫策也後悔了,固然當初孫策曾經對孫權說過:“你看,現在眼前的文臣武將,以後都會成為你的屬下,輔佐你成就大業的。”但那是因為孫策當時無子嗣,一個沒有繼承者的勢力,內部是難以安穩。


    孫策和孫權雖然性格不同,長相也不盡相同,但卻一點相似,那就是‘老來得子’,孫紹出生於建安四年,當時孫策已經二十六歲,算得上是老來子了吧,何況曆史上孫策遇刺身故就是在當年。孫策當時以孫權為隱性繼承者(沒直說),也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至於孫權嘛,他的長子孫登出生於建安十四年,當時孫權也是二十六歲了,也算得上是‘老來子’。而孫策和孫權並不是生不出孩子,而是不生兒子,孫策十幾歲時便和幾個姬妾和已故的前夫人生了好幾個女兒,可就是沒兒子。這也是為什麽孫策會認孫韶為義子的原因之一,兩手打算嘛。而劉備收劉封為義子更是目的明確,就是為了有了繼承人可以安穩人心。


    迫於穩定內部的需要,孫策才會有當初那番舉動。可如今他的嫡子孫紹已經十七歲了,馬上就要和徐氏成親,作為一個好的繼承人,孫紹已經夠格了。所以孫策後悔了,可他也知道當初的他的話對孫權的影響有多大,即使是孫策的政治天賦不高,但也清楚一旦權欲在一個人心中紮了根,要再清楚是多麽的困難。所以,現今他也隻有逐漸讓孫權遠離兵權,退居二線,安安穩穩的做一個皇弟、皇叔。


    由此孫權司隸校尉的要職恐怕也當不了多久了,孫策和喬仁商議是否需要將孫權安置一個合適的位置。畢竟孫權是孫策的親弟弟,又無大錯,孫策的品性還做不到曹丕那樣絲毫不念兄弟親情。


    “臣弟看倒不如虛封二哥(孫權)一個王爵。”喬仁很自豪的捋了捋自家儲了五年的短須。


    “王爵?孤還隻是一個公爵,如何封的了王爵。”孫策無辜的攤了攤手,繼續說道:“再說虛封又是什麽?”


    “姐夫日後豈是一個吳公,至於虛封麽,其餘遙領相輔相成。所謂虛封,是僅有爵位而無實土或者封強在本國轄境以外的意思。推而廣之,日後王侯之爵,領賦稅而不治民。另外侯爵五等,皆稱候百姓愚昧,難分高低。故而臣弟認為,可將爵位分為侯爵和郡王、國王三位。”


    “郡王又是何物?”


    “姐夫,以郡封國其地遠小於諸侯王國。故而郡王皆為次於親王一等的爵號。除皇室外,臣下亦得封郡王。”喬仁繼續解釋道。


    侯爵最高就是縣候,而王爵大者皆是以數郡之地封地、小的也是以數縣治地。如今漢代的諸郡被三家勢力越分越小,三四個縣一個郡多是常有之事,設置郡王正好是置於親王(國王)和縣候之間。


    後世評書所說一字並肩王,也就是親王(國王),按漢製諸侯王麵君不禮,漢代的王國介乎於直屬和從屬之間,尤其是在漢初有極大的自主權,類似於宗主國和從屬國之間的關係。而西晉時郡王大行其道,除了皇帝嫡子可封親王外,餘者皆郡王,隋唐時親王更是少,又因國王基本都是一字封地(如秦王),故而後世便有了一字並肩王的俗稱。


    “不錯,不錯。以一郡為食邑,領封而不治民,與縣候並無差異。然而又是王爵,以軍功得封,可讓諸將用命。”孫策笑聲變得爽朗了不少。


    高祖之後,還未有個異姓王,為了博封王將領們還不拚命啊,要知道寒門成為世家是多麽的困難,而成為王爵卻顯得容易了一些,這讓寒門挑大梁的江東軍將領,怎麽不賣力。


    “不知姐夫,日後想要封一個什麽王給我呢!?”喬仁笑嘻嘻的問道,“臣弟不求親王,但是一個富饒點的郡王還得給我吧!”


    “孤尚且還隻是吳公,你莫想太多了。哈哈,仲謀那邊,若有日後封一個晉王吧!”


    晉王乃是天下第一的王爵,西周時有桐葉封國的典故是兄弟情義的象征,而且重要的還不是孫策的領土,晉國遠在並州,若無意外真的等吳國打到那去,離天下一統也不遠了。孫權到時在不在還是個問題,即使還活著孫紹都成長為一代明君了。


    “來日方長,可是目前二哥依舊擔任司隸校尉是否不妥呢!!”


    司隸校尉雖然不是軍職,但在建業有千人的部隊,而且如同後世的錦衣衛一樣,司隸校尉還負責監視群臣,難免會有些軍將的把柄落在孫權的手裏,這可是個不安分得主。


    “那你認為司隸校尉何人可擔此重任?”


    “撤了吧,姐夫又沒定都要司隸校尉何用?”


    漢代司隸校尉兼管京師兩都七郡之地,幾乎是一州之刺史,但權勢更甚。而東吳方麵並沒有京師之地,建業也就一個縣,在外就是丹陽郡和會稽郡了,司隸校尉監督京畿的職權形同虛設,確實沒有設置的必要。


    。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東吳國舅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我道然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我道然並收藏東吳國舅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