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仁在江邊作別遠征九州島的甘寧艦隊,同時心中對於甘興霸的節cā很是不相信,甘寧年近六十還是老sè棍一個,家裏麵妻妾成群,喬仁很擔心甘寧會被邪馬台女王給勾上了床。


    就在喬仁胡思亂想之際,一計快馬絕塵而來,馬上之人和那喬仁有七分相似,最主要的是那份氣質,更是十成十的相似。至於長相那就不必多說,長的是豐神俊朗、麵如冠玉,白玉無瑕。


    “父王,漢帝劉備駕崩了!”喬循一下馬就快步靠近喬仁,口中道出一個驚人的消息。


    父王,當然指的是喬仁,孫策建國之初就推行了郡王之爵,以軍功得封來鼓勵將領開疆拓土,一統天下。周瑜的江陵王、魯肅的臨淮王、呂蒙的武昌王就是異xing得封的典型案例,而身前得以封王的卻隻有喬仁和呂蒙兩人而已,去年孫策檢錄戰功冊封喬仁為漢陽郡王,為諸侯之首,位等同於宗室諸王。


    “劉備駕崩了?何時的事?”喬仁臉sè不變神sè平靜的問道。


    “蜀國的使臣鄧芝已經到了建業,據說是今歲元月初二。”喬循現在是太子右弼都尉消息還是很靈通的,可喬循對他父親的冷淡表示出極大的疑惑。“父親已經知道了?”


    “不知道!”喬仁微笑著由喬循扶上馬匹,邊對喬循說道:“是不是覺得,孤的表情太鎮靜了。”


    “是!”


    “哈哈,子道(喬循表字),比可知劉備多少歲了?六十六,他去世理所應當,有什麽值得孤震驚的。不過孤倒是關心蜀中的情況到底如何?”


    喬循一想似乎也對,劉備六十有六的年紀去世在當時也算作是高齡了,壽終正寢。“父王,據劉備遺詔,漢丞相諸葛亮、大司馬徐庶、大將軍張飛和衛將軍李嚴四人共同輔政。”


    “預料之中。”喬仁輕鬆駕馭著馬匹,同時又對蔣濟說道:“子通你不是一直疑問孤為什麽要將徐庶放回去嗎?這就是答案。”


    “大王高明,若是蜀中隻有諸葛亮的話,即使劉備安排有掣肘,但以諸葛亮的能力不出半年就能完全掌控局麵,到時候漢國就會以諸葛亮為首形成有力的統治集團。而若是徐庶在的話,劉備必將以徐庶為首給諸葛亮搭建一個製衡勢力,這時諸葛亮就不能順心所yu,漢國必將分成兩派互相掣肘。”蔣濟撫掌大笑,似乎為劉備的行為而笑。


    “可是父王。”這時喬循有不明白了,“為何漢帝會給諸葛亮造一個打擂對象,這樣不是不利於漢國內部平穩嗎?”


    “子道,這就是帝王心術,諸葛亮一人秉政固然不錯,但是諸葛亮的xing格事無巨細皆出自他手,久而久之幼帝就如同擺設,即使等到他ri幼帝有足夠的經驗主持國政,諸葛亮也不見得回把權柄交回給劉禪。劉備是何等的jing明如何不會料到這點,故而徐庶就是他的一張王牌,徐庶jing於軍事、謀略極強,劉備必會將軍隊托付於他,有了軍隊的大司馬足以和丞相抗衡,到時候所有事情都不是諸葛亮一人說了算。”


    “原來如此!”喬循點了點頭,也不知道他是不是真的都懂了。


    “回頭太子有疑問,就這麽跟他說。好了,要走快點了陛下怕是還等著我呢!!駕!”


    “大王,我有一言不知當講不當講。”蔣濟走到一半突然開口,冒出這麽一句神神秘秘的。


    “說吧!!子通你我之間如同兄弟何事不當講。”卻不知昔ri在合肥,是誰拿著劍逼蔣濟投降來著。


    “喏。大王如今貴為大吳的異xing王地位之高無人企及,而且又身兼太尉、領軍大將軍數職,文武皆重,權勢無二。大王之所以有如此成就,皆仰仗於陛下之信任。但大王,臣還是要說一句,您的兵權太重,即貴為太尉典領全國兵馬,又為領軍執掌京師之防務,建業城內居然全是您的麾下,而且至上軍大將軍去後、魏延又低調行事,五軍之中隻有你一人說了算。”


    蔣濟頓了一頓接著說道:“陛下越來越老,疑心也越來越重。大王今時今ri比之長平候如何?”


    長平候既是衛青,衛青功績至高最重要的是衛青和漢武帝關係親密,甚至其陵墓比皇後的都還貼近孝武帝,喬仁自問周瑜還差不多能比,自己可沒達到那種程度。


    “多有不如。”


    “大王可還記得巫蠱之禍。”蔣濟聲音不由得一顫,饒是他自己說出這種話都在顫抖。


    喬仁聞言神情一滯,霎時間臉sè蒼白像是想到了什麽極為可怕的事情。就在年前林姬也為孫策誕下一子名為孫淳,封了越王。


    “你是說自削權柄?”喬仁寒聲道。


    “某建議大王,辭去領軍大將軍一職,換句話說就是辭去四軍統禦之權。隻要五營還在大王手裏,一旦有變控製宮城無人再能左右局勢,為了太子,大王必須如此。王莽、諸呂之亂不遠,陛下必會有所猜疑。”


    沒辦法誰叫兩漢的外戚們都太彪悍了,尤其是蔣濟沒有提到的東漢的曆任大將軍們,那是外戚幹政的典範。


    ???????????????????????????


    建業太初宮宣化殿,孫策高坐於禦座之上,殿中群臣幾乎該來的都來了隻差喬仁一人,而堂下正立著一人卻是漢國使臣鄧芝。


    漢吳兩國既然是聯盟,蜀漢皇帝駕崩,新帝繼位這種大事焉有不通知之理,而且鄧芝此來還背負著諸葛亮的一個任務,就是邀請吳國使臣到成都參加劉禪的登基大禮。劉備雖然死了,劉禪在實際上已經是皇帝了,但是卻沒有舉行登基大禮,而要等到六月之時舉行,這是有禮法可依的。


    “大漢皇帝駕崩,太子殿下即將榮登大寶,思及兩國向來盟好,特命外臣溯流而來邀請貴主吳帝陛下遣使觀禮。”鄧芝一躬身對著禦座上的孫策說道。


    “諸愛卿覺得如何?”


    “臣以為合適,自古帝王登極皆有盟國、鄰國使臣觀禮,古之如此今之亦然。”張昭首先出列,身為重臣原本他按資曆他是最應該當丞相的,但老爺子大司馬當上癮了,直接推薦顧雍去當丞相,他還是霸占著左大司馬的位置。


    “臣亦以為可以。”丞相顧雍也站出來了。


    有了兩名重臣的支持,孫策也沒有什麽值得反對,反正他也想派人往成都一行,窺看一下蜀漢的情況到底如何。


    “何人可為使?”孫策拖著腦袋對群臣發問,狀態之悠閑絲毫不見半點哀傷之意。


    “臣以為督軍大將軍諸葛瑾,可為使。”


    鄧芝聞言低著頭偷笑,他是諸葛亮的嫡係,此次出使吳國還有一個秘密任務就是為諸葛亮拉一個外援,穩固其在國內的地位,這是戰國時期諸相邦、太宰的常用手段,而東吳這邊能為諸葛丞相外援的,當然就是諸葛亮的胞兄,同樣身居高位的督軍大將軍諸葛瑾咯。


    “督軍大將軍要監督五軍,豈能長時間不在建業。”就在這時碧眼金發的孫權橫插一腳,出列說道:“臣弟以為當以新都王侄為正使、中堅校尉為輔。”


    “孫鬆!張溫?”鄧芝聞言差點沒站穩,諸葛瑾沒招來倒招來了喬仁的兩個嫡係,似乎喬仁和大司馬徐庶關係密切吧,別給諸葛丞相的對手找來一個外援。


    孫策詫異的看著孫權,在他的臆想中孫權似乎已經淡出朝政了,不過孫鬆的確是個好選擇,這小子如今也有二十來歲了官居左護軍,地位也合適,而張溫更是一個能言善辯之人。


    “好就以孫鬆、張溫為正副使臣出使漢國!”(未完待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東吳國舅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我道然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我道然並收藏東吳國舅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