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靠近秦嶺之處有一小城,名為杜陵。這個小城是西漢宣帝劉詢的陵墓。陵墓所在地原來是一片高地,僪、滻兩河流經此地,漢代舊名“鴻固原”。宣帝少時好遊於原上,他即帝位後,遂在此選擇陵地,建造陵園,因為毗鄰秦嶺連綿不絕的險惡地勢,使得這裏曆來土地貧瘠,不適合大規模的屯田墾荒,因而居住在這裏的百姓也多是依靠入山打獵填補生活所需。


    但是在數十年年前開始,杜陵卻漸漸開始生機勃起來,原因,便是在於杜陵以南的那個穀口,一個名為子的山口。


    關中往來漢中,自從春秋戰國時代,五丁開山,修繕棧道,是從斜穀,箕穀開始往南,沿著岷江直入東西兩川,這一路上雖然也脫不了蜀道艱難險惡,但畢竟也可以算得上是秦嶺以南少有的好走的路了。


    曆來從兩地行走的客商百姓,也多選擇的是西麵的斜穀道口,所以,杜陵以南的那條道路因為更加難以行走,而且道路太過狹隘也沒有經過多少開發,又鮮有人走動,甚至都不為縣官所重視。


    但是自從中平年中,黃巾之亂掀開了整個亂世的序幕,從董卓入主洛陽開始,諸侯混戰天下塗炭,昔日富庶的關中、司隸的土地幾乎都被這些西涼軍閥弄得仿佛人間地獄。關中的百姓為了避開殘暴的軍閥統治和剝削,大多拖家帶口的逃離這塊世代居住的肥沃故裏,而漢中依靠秦嶺相隔,更是關中百姓選的逃難之地,為了走竭盡避開李郭的封鎖,子午口穀道本不被人重視的這個艱難小道一時間便成了眾人眼中逃生的坦途。


    三國誌上便曾明確記載過,“關西民奔子午穀數萬之眾”。數萬人南遷便是通過這條小道,也是因為當時李郭大力防備百姓潛逃出境而將注意力放在了西麵斜穀蜀道入口中,百姓不得已,才選擇這條更加險惡的道路。


    世上本無路,人走得多了自然而然便踏平了路。數萬人的步伐,讓子午穀許多艱難的地勢,也終於變得平坦了許多。子午穀全長六百餘裏,北口名為子,距離長安不到百裏,而杜陵就是嚴守在子口方向的小城。南口名為午,而最靠近他的地方便是石泉。


    戰亂為其他的地方帶來了無窮的災難,但是對於杜陵來說,大量攜家帶口的關中百姓流入漢中都需經過此處,卻給這個小城帶來了巨大地生機。從關中逃難的百姓,多是舉家而來。攜帶的更是全家積累的財富。數萬人中隻需要在此地一人吃上一碗麵,那麽累計在一起的利益足夠讓這個小城進入飛躍的展之中。


    而同時,也因為這裏地人看到了另外一種生存方式,對於子午穀的開發顯得更加的賣力了。


    當然。子午穀一直被棄用那麽多年。本身也是因為他地地勢太過險惡。大量百姓通過這裏湧入漢中。漢中張魯自然也是知道有這麽個地方,但是隨著李郭之亂以及馬超被夏侯淵平定平定。局勢穩定後斜穀蜀道重開,大多商客又將行程放在西麵。子午穀這邊又顯得並不是那麽重要了。而漢中易主蜀漢建立之後,蜀漢和曹魏對立是最最水火不容的,兩邊的貿易往來越發的稀少了起來,就連斜穀大道都衰落了下去何況這區區的子午口穀道。


    然而近日這條穀道有熱鬧了起來。數千紅衣赤冠的士卒拖著破爛的衣服和武器從剛這條穀道走了出來,時間好像一下子回到了數百年前。當時正是‘劉項相爭‘的時期,劉邦被迫前往漢中就任漢王,正是從子午穀通過,道路的艱難激發了漢軍士兵對抗項羽的決心,最終,他們殺回了關中,奪取了天下。到了東漢時期,漢中太守王升專著《石門頌》,讚揚子午道對漢軍士兵士氣的激發:‘高祖受命,道由子午,興於漢中……‘


    不過此漢非彼漢,打馬立於眾軍之前的漢子身長九尺,披頭散發麵目猙獰,將一杆方天畫戟抗在肩上咧著嘴叫喚著讓士卒快一點洪荒殿最新章節。


    “得了鄂煥,穀口隻有這麽大再叫喚也沒有!!!”一旁一身土灰邋遢的王平毫無形象的一屁股坐在地上,對著在馬上的鄂煥不滿的嚷嚷道。


    沒辦法,誰叫人家鄂煥的坐騎是滇馬,《華陽國誌南中誌》說:“長老傳言,滇池有神馬,或交焉,即生駿駒,俗稱稱之曰‘滇池駒’,日行五百裏。滇馬雖然矮小腿短,但就是有一點好那就是耐力好,而且特別擅長走山路。當時入穀之時,王平嫌棄無當飛軍們的馬匹太矮不好看,故而選擇自己的涼州戰馬。


    卻不曾想他的戰馬入穀後不到十天就跌入穀中了,王平表示很鬱悶,他當年出蜀去投靠曹操就是走的子午穀但是當時他是步行卻沒曾想到騎馬而行這麽困難,反倒是他看不上眼的滇馬如履平地。


    “哈哈!!王將軍誰叫你看不起咱們滇池駒了勒,要知道吳國可是在滇池養了上萬匹戰馬勒,也不知道他們給馬匹喂了什麽勒,一個個居然和涼州馬一樣高!真是天馬勒!”鄂煥嘴裏不停的嘀咕也沒個什麽重點。


    但是王平硬生生的聽出了重點,心中暗想‘吳國在滇池養了這麽多戰馬,可是為什麽他們的戰馬這麽高大完全不像無當飛軍騎得戰馬!’想不出個所以來的王平隻好把這點破事藏於心裏,拿出牛皮水袋狠狠的灌了一口水。


    等著三千無當飛軍和兩千多漢中軍盡數走出穀道,此時全部都倒在地上歇息或是喝好水休息,王平倒是站了起來一把摟過比他高一頭的鄂煥的脖子,低語道:“大司馬有命,咱們休息一日便分兵,你是騎兵”說道騎兵時王平的表情要多怪異有多怪異“行軍速度快,你率本部急行軍奪取潼關。而我帶軍去蒲阪津,記住沿途要多造聲勢!”


    雖然二人帶有無當飛軍,但是王平和鄂煥都不是諸葛亮的嫡係反而是徐庶一係的愛將,沒辦法誰叫徐庶是大司馬又是寒門出身先天上讓這些寒門將領向其靠攏。這鄂煥和王平正是徐庶等待已久的後手。


    昔年王平曾隨夏侯淵參與過渭南之戰,甚至在徐晃偷渡蒲阪津之時他都在在軍中聽命,正是因為知道這點徐庶才如此放心讓王平隻帶兩千兵馬去偷襲蒲阪津。而鄂煥占領潼關就更簡單了,潼關位於關中平原東部,雄踞秦、晉、豫三省要衝之地,與崤函古道東口的函穀關遙遙相對潼關的形勢非常險要,南有秦嶺。東南有禁穀,穀南又有12連城;北有渭、洛二川會黃河抱關而下,西近華嶽。周圍山連山,峰連峰,穀深崖絕,山高路狹,中通一條狹窄的羊腸小道,往來僅容一車一馬。


    按理說應該是非常難以攻打的,但是得利於曹睿的命令三輔和潼關的守將已經被抽調給曹真,而魏國的鎮西將軍夏侯懋更是草包一個作為長安的最高統帥在蜀漢大軍來襲之時,收拾自己僅有的五千士卒籠城自守,把長安附近的三輔、潼關、渭南全部都放棄了。(曹丕繼位之後。因為曹丕與夏侯楙相親善,於是封他為安西將軍,持節,繼夏侯淵之後都督關中)


    “好勒,那老子就去打潼關勒,不知道潼關有多少守軍,老子這點夠不夠打勒!!”鄂煥爽快的答應了王平的分工,但是答應之後又開始了喋喋不休。


    潼關地勢險峻是因為其兩邊都是高山,而徐庶如此安排的道理就在於鄂煥的無當飛軍就貫於爬山。不過聽見鄂煥的問題,王平很無奈的翻了一個白眼說道:“鄂煥你能不能不要每句話都加一個勒字!知道了吧勒!我呸!!”王平一個不小心也把句尾加了一個勒字。


    “好勒!”鄂煥下意識一說就瞅見王平那殺人的目光,旋即傻笑著摸摸腦袋:“記住了,你還沒告訴我潼關有多少魏軍?”


    “我怎麽知道,但據線報來看潼關原本還隻有守將一千多一點,如今又調走一批怕是隻有幾百人!”


    “好,我明日就出發拿下潼關勒!!(未完待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東吳國舅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我道然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我道然並收藏東吳國舅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