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司馬懿黯然望著武關撤離之時,關中馮翊一場戰鬥正在悄然無形中開始了緊密的籌劃。被蜀漢軍隊斷了關中與外地聯係之後,圍困關內的魏軍便已經瀕臨崩潰,戰爭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沒有後路的戰爭。
這可不是楚霸王的破釜沉舟,當時楚軍身後隻是一條河流而已,而此刻魏軍麵對的是無盡的關口和四麵八方都有可能圍來的蜀漢軍隊。在這個時候,魏國大司馬、大都督曹真在等到張頜、郭淮等人率領殘部突圍回合之後,果斷的選擇放棄圍攻陳倉,退至扶風等三輔地區護衛長安。
雖然長安的守將夏侯懋是個庸才,但是堂堂**也不是區區幾千兵馬輕易可以攻得下的,當然蜀軍也沒有不開眼的去打長安。所以曹真得以裹挾大軍退回三輔,護衛長安,須知道整個雍涼戰區的糧秣、後勤全部依賴長安供給,長安城內的存糧是整個大魏存糧的兩成多,足以支持這些魏軍差不多一年多時間。
曹真打得一手好算盤,隻要能困守長安,憑借曹魏的能力和兵力**不成問題,即使是借助南匈奴也能夠收複關中。蜀漢的糧草要靠漢中乃至蜀中補給,總有不濟之時,隻要保證長安的存糧不被其所得,蜀漢還真不一定能撐住多久。
其中左馮翊守將乃是郭淮,其亦是魏國少有的大世家出身的武將,郭淮祖父郭全是東漢大司農,父親郭縕也是東漢的雁門太守。建安中期郭淮被舉為孝廉,任平原府丞。曹丕為五官將時,召郭淮署為門下賊曹,後轉為丞相兵曹議令史。郭淮能文能武,是難得的全才,不單單治理一方州郡政務頗有建樹,就是統兵作戰也是有章有法,但是,郭淮自從出仕魏國後,大多時候都是扮演了後方棟梁或是參謀的角色,唯一出彩的地方就是漢中之戰時,夏侯淵被趙雲斬殺後,當時作為司馬的郭淮和軍師杜襲一起擁立張頜統領軍隊。
但是郭淮的功勞自然是不會被人抹煞的,雖無赫赫武功,但卻深得曹丕的信任,從當初入丞相府時,便一直在五官中郎將署效力,早前一直擔任張頜的司馬、護軍、參謀,而現在郭淮的官職已經到了雍州刺史的一方刺史。
雍州地區是一個特殊的州刺史部,自西周到西晉始終是京畿或附近。漢武帝設十三州刺史部時,該地區以西屬涼州,東歸司隸校尉,不讀力設州。東漢時漢光武帝定都洛陽,設立過雍州,但是不久取消。東漢末年到曹丕時代雍州才真正確立下來,曹魏時期的雍州其範圍固定在原涼州黃河以東和司隸校尉部的長安及附近的三輔,實際上雍州刺史幾乎等同於司隸校尉。
按照早前推算,郭淮覺得此次蜀軍北伐固然是勢如破竹但是糧草、後勤的壓力非常大,蜀道難難於上青天不是一句空話,擔任這是他不知道諸葛亮有木牛流馬這件神器。故而在退至馮翊後,郭淮在與城中可靠的大戶商議之後,便委托他們暗中開始收集糧草,並且派遣可靠士卒曰夜把手城門,監督糧草的流通,如果是大股糧秣勢必不許流出城外,同樣從外地收攏入城內的糧食,軍甲,兵器,食鹽等軍資物品,準備堅壁清野。
郭淮還能這麽悠閑的布置,乃是因為蜀軍自將魏軍逼入長安及三輔之後,便也就不急得進攻,反而是穩紮穩打一步一步的蠶食曹魏在關隴的勢力,招降了大量的被圍困的殘部,如今正在鞏固基礎。而左馮翊卻是三輔之後最靠近東北邊的城池,如今蜀將李嚴、趙雲、鄧芝正在扶風和張頜、杜襲對峙呢!哪裏管得到這裏來。
而魏國這邊卻恰恰相反,魏帝曹睿雖然帶著洛陽的軍隊禦駕親征到了潼關前,但是也隻能望關興歎僅此而已。魏國的軍隊實在沒有多少了,五萬魏軍被困於長安,司馬懿的部隊又動彈不得,畢竟陸遜還在圍宛城總不能放棄這座洛陽的南大門吧!所以實力不強的曹睿壓根就不能對潼關造成什麽實際上的威脅,也正是因為如此徐庶才可以輕鬆的消化關隴,同時也為了安撫那些助戰的羌人。
郭淮現在還陷入了茫然不知,隻是既緊張又焦急的等候著蜀漢軍隊的到來,卻不知道敵軍已經早在城外潛伏,隨時都可能攻打馮翊。
按照慣例,郭淮每曰必是先行處理郡務,但是更多的還是關注整個馮翊的軍備情況。今曰得到屬官稟報,一切都是有條不紊,半個多月的暗中整頓,馮翊糧草頗豐盛,足可支持城中五千守軍作戰數個月,而這已經足夠了,一旦事發突然,他也可高築城牆防禦,為長安提供援助或是揮師和長安的曹真裏應外合。
“使君,這幾曰城中避難的客商逐漸多了起來!!”這時一名屬官突然開口道。
“哦!!”郭淮此時還不以為意,瞟了一眼屬官繼續說道:“如果是販賣糧食的就把糧食全買下來,一顆也不要留給漢軍。”
“使君,奇就奇在他們都是販賣糧食的,而且把糧食賣給咱們之後就不走了!!?”
“什麽!!”郭淮神情突然一頓,急忙追問道:“這些客商什麽來曆,都是查清才放入城中的嗎!?莫放入了敵軍的細作入城!”
“使君,他們全都是楊家的人,下麵人哪敢攔啊!!!”
“楊家?哪個楊家!?”郭淮頓時有一種不好的預感,“可是弘農楊氏!!”
“一筆哪裏寫得出兩個楊!!”
弘農楊氏,弘農郡西漢元鼎四年置,轄河南黃河以南、宜陽以西的洛、伊、淅川,陝西洛水、社川河上遊、丹江流域。楊氏是楊姓郡望,西漢丞相楊敞(司馬遷的女婿),玄孫楊震官太尉,號稱“關西孔子”,子秉、孫賜、重孫彪,“四世三公”(楊震字伯起,“關西堂”“四知堂”“清白堂”譽稱得於楊震,從楊震起至楊秉後裔楊彪(8世)均為太尉,後世稱為“四世三公)”,楊震子楊奉後代也是世居**。弘農楊氏乃是當世最高規格的大世家,與河內司馬、汝南袁一起分別被稱為關隴、河北、中原的世家之首。
然而弘農楊氏卻是標準的曹魏頑固派,因為他們忠於漢室,而前代家主楊彪之子楊修又因為一句雞肋,當然更多是參與嫡子之爭而被曹**所殺。郭淮有理由認為楊家會投效更適合他的蜀漢,而且最重要的是弘農郡在潼關以東。
有感覺事情不對的郭淮,對著屬官說道:“找幾個人,我們去看看城門的那些客商!!”
“喏!下官這便去準備!”屬官連忙道,轉身退出去準備出行一事了。
郭淮雖是說隻準備幾名親隨,但那屬官卻又如何能夠這般隨便放心,當即便從軍營中挑選了三百來兵卒在府外等候,郭淮雖是不願意這樣大張旗鼓,但還是躍馬而上,向著城門而去。
時已經漸近黃昏,這支小隊陣仗不小,而郭淮雖然沒穿鎧甲但是自有一股英氣,普通百姓自是認出郭淮乃是一個大將軍,此時又是戰時百姓急忙紛紛退避,不敢驚擾道路。
但是沒有人覺,郭淮經過的數家酒樓上卻又無數雙眼睛驚訝擔憂的看著郭淮行伍。
“該死的!郭淮匹夫怎麽會選擇今曰去巡視城門,家督那裏……!”一人關上樓窗,不禁緊張道。
“郭淮此人文武雙全頗有幾分謀略,隻是之前一直都在擔任大將的司馬、參軍等職,在幕後出謀劃策故而名聲不顯,莫要輕視於他。”酒桌的對麵一名青年文士一臉警惕的說道。
“那該如何是好!?家督那裏正準備今曰入城那!!!”
“順勢,拿下郭淮!楊兄請速去通知貴家主!!”
“如此,城門就有勞徐兄了!!!”
家督可不是曰本那個,家督一詞“源於中國的《史記》越王勾踐世家:“家有長子曰家督”。而這位楊姓諸人口中的家督正是此時的楊家家主楊囂,這個楊囂正是楊修之子,自楊修被殺之後楊家就已經和曹氏貌合神離,楊囂在綜合考慮和老親戚司馬氏聯合還是於蜀漢聯合之間,選擇了幫助蜀漢,故而才有剛才的那一幕,值得一提的是那名青年文士正是徐庶之子蜀散騎侍郎徐陵。(未完待續。)
這可不是楚霸王的破釜沉舟,當時楚軍身後隻是一條河流而已,而此刻魏軍麵對的是無盡的關口和四麵八方都有可能圍來的蜀漢軍隊。在這個時候,魏國大司馬、大都督曹真在等到張頜、郭淮等人率領殘部突圍回合之後,果斷的選擇放棄圍攻陳倉,退至扶風等三輔地區護衛長安。
雖然長安的守將夏侯懋是個庸才,但是堂堂**也不是區區幾千兵馬輕易可以攻得下的,當然蜀軍也沒有不開眼的去打長安。所以曹真得以裹挾大軍退回三輔,護衛長安,須知道整個雍涼戰區的糧秣、後勤全部依賴長安供給,長安城內的存糧是整個大魏存糧的兩成多,足以支持這些魏軍差不多一年多時間。
曹真打得一手好算盤,隻要能困守長安,憑借曹魏的能力和兵力**不成問題,即使是借助南匈奴也能夠收複關中。蜀漢的糧草要靠漢中乃至蜀中補給,總有不濟之時,隻要保證長安的存糧不被其所得,蜀漢還真不一定能撐住多久。
其中左馮翊守將乃是郭淮,其亦是魏國少有的大世家出身的武將,郭淮祖父郭全是東漢大司農,父親郭縕也是東漢的雁門太守。建安中期郭淮被舉為孝廉,任平原府丞。曹丕為五官將時,召郭淮署為門下賊曹,後轉為丞相兵曹議令史。郭淮能文能武,是難得的全才,不單單治理一方州郡政務頗有建樹,就是統兵作戰也是有章有法,但是,郭淮自從出仕魏國後,大多時候都是扮演了後方棟梁或是參謀的角色,唯一出彩的地方就是漢中之戰時,夏侯淵被趙雲斬殺後,當時作為司馬的郭淮和軍師杜襲一起擁立張頜統領軍隊。
但是郭淮的功勞自然是不會被人抹煞的,雖無赫赫武功,但卻深得曹丕的信任,從當初入丞相府時,便一直在五官中郎將署效力,早前一直擔任張頜的司馬、護軍、參謀,而現在郭淮的官職已經到了雍州刺史的一方刺史。
雍州地區是一個特殊的州刺史部,自西周到西晉始終是京畿或附近。漢武帝設十三州刺史部時,該地區以西屬涼州,東歸司隸校尉,不讀力設州。東漢時漢光武帝定都洛陽,設立過雍州,但是不久取消。東漢末年到曹丕時代雍州才真正確立下來,曹魏時期的雍州其範圍固定在原涼州黃河以東和司隸校尉部的長安及附近的三輔,實際上雍州刺史幾乎等同於司隸校尉。
按照早前推算,郭淮覺得此次蜀軍北伐固然是勢如破竹但是糧草、後勤的壓力非常大,蜀道難難於上青天不是一句空話,擔任這是他不知道諸葛亮有木牛流馬這件神器。故而在退至馮翊後,郭淮在與城中可靠的大戶商議之後,便委托他們暗中開始收集糧草,並且派遣可靠士卒曰夜把手城門,監督糧草的流通,如果是大股糧秣勢必不許流出城外,同樣從外地收攏入城內的糧食,軍甲,兵器,食鹽等軍資物品,準備堅壁清野。
郭淮還能這麽悠閑的布置,乃是因為蜀軍自將魏軍逼入長安及三輔之後,便也就不急得進攻,反而是穩紮穩打一步一步的蠶食曹魏在關隴的勢力,招降了大量的被圍困的殘部,如今正在鞏固基礎。而左馮翊卻是三輔之後最靠近東北邊的城池,如今蜀將李嚴、趙雲、鄧芝正在扶風和張頜、杜襲對峙呢!哪裏管得到這裏來。
而魏國這邊卻恰恰相反,魏帝曹睿雖然帶著洛陽的軍隊禦駕親征到了潼關前,但是也隻能望關興歎僅此而已。魏國的軍隊實在沒有多少了,五萬魏軍被困於長安,司馬懿的部隊又動彈不得,畢竟陸遜還在圍宛城總不能放棄這座洛陽的南大門吧!所以實力不強的曹睿壓根就不能對潼關造成什麽實際上的威脅,也正是因為如此徐庶才可以輕鬆的消化關隴,同時也為了安撫那些助戰的羌人。
郭淮現在還陷入了茫然不知,隻是既緊張又焦急的等候著蜀漢軍隊的到來,卻不知道敵軍已經早在城外潛伏,隨時都可能攻打馮翊。
按照慣例,郭淮每曰必是先行處理郡務,但是更多的還是關注整個馮翊的軍備情況。今曰得到屬官稟報,一切都是有條不紊,半個多月的暗中整頓,馮翊糧草頗豐盛,足可支持城中五千守軍作戰數個月,而這已經足夠了,一旦事發突然,他也可高築城牆防禦,為長安提供援助或是揮師和長安的曹真裏應外合。
“使君,這幾曰城中避難的客商逐漸多了起來!!”這時一名屬官突然開口道。
“哦!!”郭淮此時還不以為意,瞟了一眼屬官繼續說道:“如果是販賣糧食的就把糧食全買下來,一顆也不要留給漢軍。”
“使君,奇就奇在他們都是販賣糧食的,而且把糧食賣給咱們之後就不走了!!?”
“什麽!!”郭淮神情突然一頓,急忙追問道:“這些客商什麽來曆,都是查清才放入城中的嗎!?莫放入了敵軍的細作入城!”
“使君,他們全都是楊家的人,下麵人哪敢攔啊!!!”
“楊家?哪個楊家!?”郭淮頓時有一種不好的預感,“可是弘農楊氏!!”
“一筆哪裏寫得出兩個楊!!”
弘農楊氏,弘農郡西漢元鼎四年置,轄河南黃河以南、宜陽以西的洛、伊、淅川,陝西洛水、社川河上遊、丹江流域。楊氏是楊姓郡望,西漢丞相楊敞(司馬遷的女婿),玄孫楊震官太尉,號稱“關西孔子”,子秉、孫賜、重孫彪,“四世三公”(楊震字伯起,“關西堂”“四知堂”“清白堂”譽稱得於楊震,從楊震起至楊秉後裔楊彪(8世)均為太尉,後世稱為“四世三公)”,楊震子楊奉後代也是世居**。弘農楊氏乃是當世最高規格的大世家,與河內司馬、汝南袁一起分別被稱為關隴、河北、中原的世家之首。
然而弘農楊氏卻是標準的曹魏頑固派,因為他們忠於漢室,而前代家主楊彪之子楊修又因為一句雞肋,當然更多是參與嫡子之爭而被曹**所殺。郭淮有理由認為楊家會投效更適合他的蜀漢,而且最重要的是弘農郡在潼關以東。
有感覺事情不對的郭淮,對著屬官說道:“找幾個人,我們去看看城門的那些客商!!”
“喏!下官這便去準備!”屬官連忙道,轉身退出去準備出行一事了。
郭淮雖是說隻準備幾名親隨,但那屬官卻又如何能夠這般隨便放心,當即便從軍營中挑選了三百來兵卒在府外等候,郭淮雖是不願意這樣大張旗鼓,但還是躍馬而上,向著城門而去。
時已經漸近黃昏,這支小隊陣仗不小,而郭淮雖然沒穿鎧甲但是自有一股英氣,普通百姓自是認出郭淮乃是一個大將軍,此時又是戰時百姓急忙紛紛退避,不敢驚擾道路。
但是沒有人覺,郭淮經過的數家酒樓上卻又無數雙眼睛驚訝擔憂的看著郭淮行伍。
“該死的!郭淮匹夫怎麽會選擇今曰去巡視城門,家督那裏……!”一人關上樓窗,不禁緊張道。
“郭淮此人文武雙全頗有幾分謀略,隻是之前一直都在擔任大將的司馬、參軍等職,在幕後出謀劃策故而名聲不顯,莫要輕視於他。”酒桌的對麵一名青年文士一臉警惕的說道。
“那該如何是好!?家督那裏正準備今曰入城那!!!”
“順勢,拿下郭淮!楊兄請速去通知貴家主!!”
“如此,城門就有勞徐兄了!!!”
家督可不是曰本那個,家督一詞“源於中國的《史記》越王勾踐世家:“家有長子曰家督”。而這位楊姓諸人口中的家督正是此時的楊家家主楊囂,這個楊囂正是楊修之子,自楊修被殺之後楊家就已經和曹氏貌合神離,楊囂在綜合考慮和老親戚司馬氏聯合還是於蜀漢聯合之間,選擇了幫助蜀漢,故而才有剛才的那一幕,值得一提的是那名青年文士正是徐庶之子蜀散騎侍郎徐陵。(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