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煬帝暫停東征,調集各路援軍馳援東都洛陽,而洛陽一連數日久攻不下,楊氏三兄弟頓時慌了神,為楊玄感擔當軍師的李密言道:“屈突通、來護兒久經戰陣,精通兵法,唯有衛文升文官出身,年紀老邁,不如先破衛文升。”


    “唉,”楊玄感歎道:“若是早聽軍師之言,取上策或中策,何至於今日進退兩難。”


    楊積善道:“大哥,此時西進取大興,為時不晚。”


    “是啊,大哥下令吧。”


    楊玄感一看眾人一口同聲,主張西進,便傳令叛軍向西麵潼關挺進,與衛文升展開決戰。.


    眼看楊玄感叛軍揮師西去,放棄東都洛陽,城內眾人這才鬆了口氣。群臣齊聚乾陽殿,向蕭皇後稱賀。蕭皇後道:“東都解圍,賊饒西京,又遇危急,必須另尋良策,保住京師。”


    眾臣覺得也是,又是一陣商議,樊子蓋言道:“臣有一計,可令叛軍兩麵被動。”


    “速速講來。”蕭皇後道。


    樊子蓋道:“可令衛文升詐敗,退回京師死守,叛軍西不能攻大興,東不能取洛陽,必陷兩難之地,到那時屈突通、來護兒援軍來到,叛軍死路一條。”


    “如此甚好,速派快馬,急報衛文升。”蕭皇後傳下懿旨,快馬急報。


    楊玄感叛軍沿途招收起義百姓,自以為順應民心,日益壯大,反倒是東都的快馬先至潼關。


    老臣衛文升統率七萬兵馬已過潼關,就遇到快馬急報,信使言道:“娘娘千歲懿旨,命衛文升連敗三陣,退守京師,夾叛軍於兩京之間,待東征援軍到達,圍而攻之。”


    衛文升接了懿旨,隨行的副將正是李淵,他言道:“娘娘千歲,既然要把叛軍引向關西,不如我與大人分兵把守。”


    “如何分兵,說來聽聽。”衛文升問。


    李淵道:“衛大人率精兵守大興,末將率一路兵馬受弘農,再遣一軍守潼關,三軍成犄角之勢,互援互應。”


    衛文升捋了一胡須,大為讚同,傳下軍令:“命副將李淵率一萬兵馬守弘農,副將韋福嗣率一萬兵馬詐敗之後退守潼關。”步兵改後隊,騎兵為前隊,再派大將陰世師、皇甫無逸出關吸引叛軍。


    再說楊玄感率十萬叛軍又行一段路,正遇衛文升騎兵,為首先鋒官長的麵如白玉,劍眉雙挑,目若朗星,身長七尺有餘,年紀二十歲的年紀,頭戴八楞卷沿荷葉盔,身穿鎖子烏金甲。胯下青驄馬,手中渾鐵點鋼槍,此人名叫皇甫無逸,正是當年漢王楊諒造反時,皇甫誕之子。


    楊玄感道:“這位小將軍,自古有道伐無道,從來明君討暴君,楊廣窮兵黷武,殘暴至極,何必這暴君賣命,我勸你快快歸順,免得再動刀槍。”


    “呸!”皇甫無逸怒道:“楊玄感你枉為將門之後,越國公竟有你這無君無父之子,快拿命來。”皇甫無逸,餘音未落,催馬殺出。


    楊玄縱言道:“乳臭未幹,待我擒他。”


    皇甫無逸與楊玄縱二人,不容分說,走馬盤鬥,這楊玄縱武藝並非高強之輩,皇甫無逸反倒虛晃兩槍詐敗而逃。楊玄感見官軍敗退,心中大喜,對麾下將士喊道:“乘勝追擊,全在今日。”遂率叛軍興兵西進。


    未走多遠,又見殺來一隊官軍,攔住去路。為首一將,眉分八彩,二目有神,相貌堂堂,胯下銀鬃馬,手中亮銀槍,銀甲白袍,身後戰旗之上,寫有一個“陰”字,正是大將軍陰世師。


    一見楊玄感,陰世師喝道:“叛賊楊玄感,可認得陰世師否?”


    楊玄感一見陰世師,暗想此人乃是隋軍大將,尚需謹慎。楊玄縱剛勝一陣,膽氣十足,對楊玄感道:“兄長稍待片刻,待我戰他。”


    楊玄縱二番出馬,陰世師提槍相迎,陰世師心想衛文升命我詐敗,但也需分誰,楊玄縱這兩下子拳腳,我若都打不過,豈不被叛軍看出破綻,所以必先勝一陣。二人大戰了三四個回合,楊玄縱一個不留神,便被陰世師刺傷手臂,血流不止。


    楊玄感一看弟弟受傷,問道:“誰可出戰?”


    “李子雄願往。”楊玄感一聽李子雄請戰,心中大喜,這李子雄要比楊玄縱強出不知多少。


    李子雄策馬揮刀,替下楊玄縱,迎戰陰世師。陰世師多少知道李子雄的武藝,暗想李子雄要比楊玄縱強出許多,不如趁此時詐敗。


    二人大戰十個回合,陰世師虛晃一槍,詐敗而逃。楊玄感不知其中有詐,一看李子雄擊退陰世師,大喜不已,對麾下將士喊道:“隨我乘勝追擊,前麵便是潼關。”


    眾人大喜,加速行軍,奔赴潼關。遙遙望見,前麵一座險關,雄壯宏偉,矗立眼前,正是西京大興城的咽喉要道潼關。


    衛文升奉旨連敗三陣,這第三陣便是潼關,鎮守的主將名叫韋福嗣,本來韋福嗣應當詐敗之後,據守潼關,拖住楊玄感。


    可韋福嗣不像先前的皇甫無逸、陰世師,此人是一心反對隋煬帝暴政,心中支持造反的楊玄感,同情起義的老百姓。


    楊玄感派兵列陣,原本以為攻取潼關要大戰一場,沒想到城門大開,不見兵士,隻見韋福嗣素裝布衣乘馬而出。韋福嗣馬上行禮,言道:“內史舍人韋福嗣見過楊將軍。”


    楊玄感一愣問道:“韋大人為何不戰,布衣相迎。”


    韋福嗣道:“下官與潼關將士久恨楊廣暴政,願險關歸順,共舉義旗。”言罷,韋福嗣下馬跪拜,楊玄感喜出望外,與眾將紛紛下馬,扶起韋福嗣,大軍一同進了潼關。這才是:


    連敗三陣誘叛軍,難測杳變人世心。


    天險未見刀兵起,烽煙漫漫逼華陰。


    到了潼關之內,安營紮寨,楊玄感召集眾人來到中軍大帳,商議對策,韋福嗣言道:“楊將軍已中衛文升之計。衛文升命連敗三陣,引開起義軍,解救東都之圍。如今將軍雖說取了潼關,但前不著村,後不著店,夾於兩京之見,情形不妙啊。”


    李密這才大悟,怪不得皇甫無逸、陰世師一戰即敗,便言道:“不如率領三軍,孤注一擲,猛攻西京大興,坐西朝東,對抗隋軍。”


    韋福嗣言道:“依照在下之見,不如帶兵入蜀,借蜀道天險,割地自立。”


    一旁的斛斯政也有一計,言道:“大興重兵防守,西蜀路途遙遠,不如先取弘農,休整兵士。”三個人一人一計謀,使的楊玄感左右搖擺,舉棋不定。


    思量半天,楊玄感采納斛斯政之計,言道:“不如就先去弘農,休整兵士。”


    李密一聽,心中猛抖,勸道:“弘農小城不堪一擊,追兵將至,怎可久留?若前不得據關,退無所守,百姓一散,何以自全?”


    李密苦口相勸,楊玄感卻偏偏聽了斛斯政之計,親率大軍趕往弘農城,留下大將李子雄、斛斯政把守潼關,後有唐代崔顥作詩懷讚:


    客行逢雨霽,歇馬上津樓。


    山勢雄三輔,關門扼九州。


    川從峽路去,河繞華陰流。


    向晚登臨處,風煙萬裏愁。


    再說隋煬帝的兩路援軍,屈突通兄弟,來護兒父子相繼趕到東都洛陽。蕭皇後得知援軍已到,心裏如同一塊石頭落地,率領東都群臣,出城犒勞將士。


    中軍寶帳之內,屈突通、屈突蓋、來護兒、周法尚、來整等人,拜見了皇後,蕭皇後對眾將言道:“此番叛亂,百姓揭竿而起,已是民心所向,人心可畏,諸位將軍還當善待百姓,以民心為重,謹慎剿殺。”


    屈突通道:“娘娘放心,末將兵鋒所指,隻討楊玄感等要犯,百姓不知者不罪。”屈突蓋、來護兒、周法尚等人也紛紛附言。


    蕭皇後叮囑了眾將,又對樊子蓋言道:“立刻傳哀家懿旨,開倉放糧,周濟百姓。”放糧之際,兩路援軍也領得軍糧,屈突通兄弟為前軍、來護兒父子為後軍,兩路大軍直撲潼關。


    不過兩日,那邊弘農尚未攻克,這邊屈突通的援軍,直抵潼關。李子雄見屈突通率兵前來心中甚為焦急,斛斯政言道:“時至今日,弘農也未曾攻下,我看楊玄感的起義撐不了多久。”


    李子雄一看斛斯政泄氣,勸道:“兄台為何打起退堂鼓來,待我出戰,必能斬獲屈突通。”


    斛斯政道:“咱們還是從長計議,想想退路吧。”


    “哼!”李子雄瞪了斛斯政一眼,根本不作理會,氣衝衝而去。


    隻聞潼關之上,三聲號炮,城門大開,騎兵在前,步兵在後,一員大將立馬陣前,正是大將李子雄。城頭之上,斛斯政打眼一看,心中犯慌,深知屈突通的。


    屈突通厲聲喝道:“大膽反賊,今吾皇天兵已至,爾等還不快快受降,免得本帥再生殺戮。”


    李子雄打量一番,言道:“大隋氣數將盡,屈突將軍何必為楊廣這無道暴君賣命?”


    “哼,無君無父之輩,我必誅汝!”屈突通問道:“誰可出戰?”


    屈突蓋道:“小弟前去取他性命!”


    “擂鼓助戰!”一通戰鼓聲起,屈突蓋屈突蓋催動五花追風馬,揮動橫水槊,與李子雄交戰一處,二人大戰二十回合,隻見二馬一挫蹬,屈突蓋一把揪住屈突蓋腰間大帶,大吼一聲,響如洪鍾一般,竟把李子雄揪下戰馬,生擒而回。


    城頭兵士一看主將被擒,驚慌失措,眾人一看卻不見了斛斯政。沒想到斛斯政知道李子雄不知屈突通兄弟的對手,早已換了裝束,循走而逃。


    隻見城下屈突通調來討伐高句麗的攻城重器,雲梯、樓車、衝車、撞車、拋石機帶起滾滾塵埃,把守潼關的都是些起義百姓,哪裏見過這般攻城兵器,嚇得丟棄兵刃,四散而逃,未過多時,屈突通、屈突蓋便收複潼關,直逼弘農。


    楊玄感此時圍困弘農,久攻部下,鎮守弘農郡的正是殿前少監李淵,便是日後大名鼎鼎的唐高祖。


    正在進退兩難之時,得知潼關失守,李子雄被擒,楊玄感頓時驚駭。楊玄感立刻召集眾人,齊聚中軍大帳,楊玄感道:“潼關失守,已無後路,眼下之計,唯有決戰。”


    李密道:“十萬將士,尚無立足之地,一旦潰敗,將萬劫不複。主公手握軍糧,隻要拖延數日,官軍必然堅持不住。”


    楊玄感聞聽此言,猶豫不語,究竟戰或不戰,且看下回分解。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隋王朝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朱長孝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朱長孝並收藏大隋王朝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