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哥確實是很失望。
不單單是因為這二僧打擾了他吃飯,還因為這二僧一個僅元神修為,另一個也不過初步明實。這兩人的修為也還罷了,可他們高呼梵山,身上卻並無多少禪法修行的意蘊,隻能說照葫蘆畫瓢略得其形。
而從這二僧身上,鬼哥也並未看出什麽了不得的因果。他們不過是梵門中的兩個打手,整日裏巡來遊去,為的也僅是不許有旁門修士在梵門偌大山界使用神通法術。
鬼哥這一身釋門正宗的禪法,瞧不大上兩個徒具皮毛的外道份屬應當。他竟一點也不曾考慮,這二僧是否會一起怒起將他打殺於此,就好像這個可能根本不存在。
而事實上這二僧也確實不曾起過這樣的心思。見到鬼哥的第一麵,他們便看到了其麵上輝映的淡淡金色。二人都知曉,那是梵門中已經步入或者即將步入金身禪境的大德聖僧才能具有的金麵禪相,於是二僧接下來的第一個反應就是跪拜。
“小僧威廣、威勇,拜見大德禪師!伏請大德尊號。”
“二位不必多禮,貧僧行者無遮。”
“十萬梵山多年不曾有行宗大德蒞臨,無禮之處,還請大德寬恕。”
“初到貴地,不知者不怪。二位還是起來說話。”
說了幾句話,這二僧仍是跪伏在地,到鬼哥第二次出言,這才相視了一眼依言站起身來,不過盡皆低眉順目,不複有一絲方才耀武揚威的姿態。接下來的一番交談,鬼哥總算明白了自己身處之處,以及這二僧的來意。
他踏足的這片土地,已屬十萬梵山的地界。這一片極其廣闊的山地之中,寺刹處處林立,僧眾信徒無可計數。此處既名十萬梵山,梵宗的勢力自然十分之龐大,僧眾幾乎可達整個釋門八九成。然而盡管如此,梵宗也並未自外於整個釋門。
太古帝釋祖師座下,大梵天尊為首徒,後開創了梵宗一脈。不動明王尊為次徒,完好的繼承了釋祖經義。而三徒虛天藏雖是教外別傳,卻身體力行生衍出了另一門行宗修持之法。即使在十萬梵山,釋宗與行宗同樣也有不少傳人與信徒。
時至如今,三脈宗徒經法理念上已經分途歧路,有些地方甚至產生了衝突,可有法論些亦相互借鑒補足,這等一脈相承的聯係卻是斬不斷的。因此在十萬梵山界,梵宗雖已掌握了極高的權柄,可釋門中的地位卻還是要以禪法來比較高下。
就拿這金身來說,或許某些禪法極深者並不修此道,經過辯經大會由諸大德共同的考鑒,一樣可以得獲大德之稱,梵宗中這樣的大德屢見不鮮。可是承習正傳禪法者能修成金身,非得禪體如一不可,那他便一定是大德。
所以金身的全稱,是要在其上再加兩個字的,大德金身方是正謂。整個梵山界中,滿釋門中的金身大德加在一塊或許都湊不齊十指之數,其地位之高那就更是誇張了。他們說的不是話,而是法,聽者必得遵行。
如此一來,鬼哥這位無遮大德根本不需要多解釋。他也不知曉自己的金身是怎麽回事。也許是那位大慈給中他什麽好處,也許是在那虛境之中經了什麽異變,而他現在的確已幾乎邁入金身之境。
然而在威廣講到,因某位大德講經說法時言及修士神通法術常大起幹戈,不但禍及生靈且有違自然之道,亦大違釋門慈悲之心。從那以後,十萬梵山界便廣為傳頌,以至於再後來則形成了貫例常規其至愈演愈烈,有不少修士因違了此法而被處滅。
鬼哥終於有些聽不下去了,他一拍桌案,突然說道:“一派胡言。”
這一拍之下,威廣隻覺一身禪蘊幾乎渙散,嚇得連忙撲通跪倒連忙解釋。
“大德息怒,小僧並不敢胡說,也隻是依律行事啊。”
“那也是斷經取義,曲解聖僧法理。那位大德曾教得你們以殺止殺?這就是你們的慈悲?若貴山那位大德真有如此高論,貧僧真不知他大德之號是從何而來。”
見得大德震怒,二僧再不敢回言,隻能是一個勁的伏地叩頭。可鬼哥如此激動並不是因為生氣,相反他此刻的喜悅無以言喻,因為他突然感應到了自己所缺失那一部分。
就在威廣言及帝釋與座下三尊之時,鬼哥身魂便產生了奇異的震動,而這種震動在他初聞虛天藏之名時,達到了一種與他神魂交錯的玄妙律動。就在這一刻,他感應到了自己與整個釋門的大因果。
這種大因果給他的這種律動,影響的絕不僅僅是他現在這副不完全的身魂,就連他遺失於虛境的那部分,同樣也受到這股強大因果之力的律動。
這正是鬼哥苦求而不得,以往如老鼠拉龜無從下手。因為他不知曉虛境到底是何等樣的存在,也不知道自己遺失的那部分到底是圓是方,他描述不出來,自然也就想不到解決的辦法。
可是剛剛的這陣因果律動,讓他清清楚楚的感應到,因果牽引像是一條線,直指自己的內心,直指自己數年來不曾感應到的魂。盡管僅僅是虛魂,盡管這種感應相當微弱,但那種與生俱來的緊密聯係仍然真切無比。
說它們在過去未來不能算錯,隻是不完全而已。其餘還有什麽,鬼哥一時想不清楚。但在這條因果之線的牽引下,它們就會從中那虛無中顯露,這一點毫無疑問。如此一來,以因果力便可以將其一點點拉回來。
有釋祖的法器在手,吞噬並修成了梵一天識,又身具不動明王禪法,此時認做行宗傳人,應該不算給那位虛天藏丟人吧。此念一生,鬼哥立覺自己缺失的梵一天識與不動明王禪法似乎有蘇醒的跡象。心下更是狂喜,因為此法確定可行。
威廣威勇二僧灰溜溜的離去,一應聚集的凡俗頓時爆發出震天動地的歡聲。他們知曉,跟隨著這位無遮大德,他們終於有了一條生路,或許將來可以在豐饒的十萬梵山中尋得一塊立足之地,不用再於莽原的天災下顫栗了。
而那兩個修士侍者,亦為保住小命而長出了一口氣,心中對這位無遮大德更是無比崇敬。驅逐了二位梵宗巡山使還則罷了,他竟毫無畏懼的非議了一位梵宗大德。
鬼哥確實無所謂。他此時的狀態並不正常,算得上是失魂落魄,一身修為幾乎盡數剝落。可也正是因此,他身上的禪蘊竟是前所未有的精純。因果之力直指本心,自然而然的也就按本心行事,根本不曾計較什麽怕與不怕。
因果之力對鬼哥太過重要,大因果的震動能為他指明方向,然小因果亦並非無用。因小成大,聚少成多,小因果糾纏在一起,一樣可以成為穩定的助力。
所以鬼哥數年來第一次走入了跟隨他的部族之中,十餘萬人跪伏在地延綿過百裏,齊聲高頌無遮之名,無不心悅誠服的將他當做在世生佛樣禮拜。讓鬼哥似乎能看見那些隱約的因果之力,於這些凡人之中匯聚,最後輕輕纏繞在他身上。
這些因果之力很小,而且有很多並未即時生效,尚且需要一些催化,方可化為實力。但鬼哥有種感覺,隻要他想,這些因果之力便一定可以化實顯現。
鬼哥來到一個懷抱幼童的女子麵前,讓這一對衣衫襤褸的母子又驚又喜。當鬼哥伸手為二人摩頂之時,那股溫暖祥和的禪蘊感染,讓這對母子幸福的流淚不止,轆轆饑腸竟也似被填滿了。
而鬼哥則親眼目睹了他們之間的那條因果線,於虛無之中浮現,又在這對母子的心始之處開始發光,這光明很快伸展開來,直至將整條因果線凝實,最後化為一絲因果力。
鬼哥若有所思。剛剛這一刹,他不但第一次完整的看到了因果之力的產生,同時亦對所謂的虛境有了一些明悟。因果力不同於他以往認知的任何一種力量,這種力量有時單一渺小,有時生滅迅速,卻有時亦能長久,一點點落定時甚至能輕易破開虛實界限。
鬼哥需要因果力,同時也需要對因果力有更多的了解。他開始定期為部中凡人解疑診病,也開始一個個記住他們的名字。在積累因果力的同時,也在更多的精研因果力的起承轉變。
這個野蠻而龐雜的部落,因為鬼哥的存在,竟然迅速變得平靜祥和起來。即使沒有人約束那些生性凶蠻的牧族,他們也不再橫強生事,狼群變成了牛羊。孺弱老殘漸得扶攜,病餓悲苦時有人助,頗有些無為而治。
一晃又是兩年多過去,鬼哥這位大德與這個大部落已然密不可分,他的威信已然無以複加。聖僧好潔,則部中人人皆淨。聖僧好醫,則部下無人願再殺傷。他的每一點意願,都會被凡俗們傾盡所有力量的放大。
因果力的衍展與變化,鬼哥已經摸到了些法門。這兩年中,不但身體的陽力恢複了不少,就連神宮中也常有回響,不再是一片死寂。甚至就連修為,也已經隱約有開始恢複的跡象了。這樣的因果之力,才是鬼哥真正需要的。
不過此時,鬼哥已經帶領此部來到了一片山嶺。放眼望去,蒼翠滿地,流水潺潺,實是一片壯美肥沃的山林。開荒為田後,足可供以本部所有人生活。
因此,鬼哥向部中幾個首領傳下話去,要他們在此駐寨建城開荒墾田,從此後便在此處定居。消息傳出,流浪了數年的人們無不聞之歡呼,奔走相告者比比皆是,數萬人高歌以慶,鬼哥亦站在一處小山頭上微笑。
可就在此時,一聲驚雷也似的冷哼於他耳際炸響。
不單單是因為這二僧打擾了他吃飯,還因為這二僧一個僅元神修為,另一個也不過初步明實。這兩人的修為也還罷了,可他們高呼梵山,身上卻並無多少禪法修行的意蘊,隻能說照葫蘆畫瓢略得其形。
而從這二僧身上,鬼哥也並未看出什麽了不得的因果。他們不過是梵門中的兩個打手,整日裏巡來遊去,為的也僅是不許有旁門修士在梵門偌大山界使用神通法術。
鬼哥這一身釋門正宗的禪法,瞧不大上兩個徒具皮毛的外道份屬應當。他竟一點也不曾考慮,這二僧是否會一起怒起將他打殺於此,就好像這個可能根本不存在。
而事實上這二僧也確實不曾起過這樣的心思。見到鬼哥的第一麵,他們便看到了其麵上輝映的淡淡金色。二人都知曉,那是梵門中已經步入或者即將步入金身禪境的大德聖僧才能具有的金麵禪相,於是二僧接下來的第一個反應就是跪拜。
“小僧威廣、威勇,拜見大德禪師!伏請大德尊號。”
“二位不必多禮,貧僧行者無遮。”
“十萬梵山多年不曾有行宗大德蒞臨,無禮之處,還請大德寬恕。”
“初到貴地,不知者不怪。二位還是起來說話。”
說了幾句話,這二僧仍是跪伏在地,到鬼哥第二次出言,這才相視了一眼依言站起身來,不過盡皆低眉順目,不複有一絲方才耀武揚威的姿態。接下來的一番交談,鬼哥總算明白了自己身處之處,以及這二僧的來意。
他踏足的這片土地,已屬十萬梵山的地界。這一片極其廣闊的山地之中,寺刹處處林立,僧眾信徒無可計數。此處既名十萬梵山,梵宗的勢力自然十分之龐大,僧眾幾乎可達整個釋門八九成。然而盡管如此,梵宗也並未自外於整個釋門。
太古帝釋祖師座下,大梵天尊為首徒,後開創了梵宗一脈。不動明王尊為次徒,完好的繼承了釋祖經義。而三徒虛天藏雖是教外別傳,卻身體力行生衍出了另一門行宗修持之法。即使在十萬梵山,釋宗與行宗同樣也有不少傳人與信徒。
時至如今,三脈宗徒經法理念上已經分途歧路,有些地方甚至產生了衝突,可有法論些亦相互借鑒補足,這等一脈相承的聯係卻是斬不斷的。因此在十萬梵山界,梵宗雖已掌握了極高的權柄,可釋門中的地位卻還是要以禪法來比較高下。
就拿這金身來說,或許某些禪法極深者並不修此道,經過辯經大會由諸大德共同的考鑒,一樣可以得獲大德之稱,梵宗中這樣的大德屢見不鮮。可是承習正傳禪法者能修成金身,非得禪體如一不可,那他便一定是大德。
所以金身的全稱,是要在其上再加兩個字的,大德金身方是正謂。整個梵山界中,滿釋門中的金身大德加在一塊或許都湊不齊十指之數,其地位之高那就更是誇張了。他們說的不是話,而是法,聽者必得遵行。
如此一來,鬼哥這位無遮大德根本不需要多解釋。他也不知曉自己的金身是怎麽回事。也許是那位大慈給中他什麽好處,也許是在那虛境之中經了什麽異變,而他現在的確已幾乎邁入金身之境。
然而在威廣講到,因某位大德講經說法時言及修士神通法術常大起幹戈,不但禍及生靈且有違自然之道,亦大違釋門慈悲之心。從那以後,十萬梵山界便廣為傳頌,以至於再後來則形成了貫例常規其至愈演愈烈,有不少修士因違了此法而被處滅。
鬼哥終於有些聽不下去了,他一拍桌案,突然說道:“一派胡言。”
這一拍之下,威廣隻覺一身禪蘊幾乎渙散,嚇得連忙撲通跪倒連忙解釋。
“大德息怒,小僧並不敢胡說,也隻是依律行事啊。”
“那也是斷經取義,曲解聖僧法理。那位大德曾教得你們以殺止殺?這就是你們的慈悲?若貴山那位大德真有如此高論,貧僧真不知他大德之號是從何而來。”
見得大德震怒,二僧再不敢回言,隻能是一個勁的伏地叩頭。可鬼哥如此激動並不是因為生氣,相反他此刻的喜悅無以言喻,因為他突然感應到了自己所缺失那一部分。
就在威廣言及帝釋與座下三尊之時,鬼哥身魂便產生了奇異的震動,而這種震動在他初聞虛天藏之名時,達到了一種與他神魂交錯的玄妙律動。就在這一刻,他感應到了自己與整個釋門的大因果。
這種大因果給他的這種律動,影響的絕不僅僅是他現在這副不完全的身魂,就連他遺失於虛境的那部分,同樣也受到這股強大因果之力的律動。
這正是鬼哥苦求而不得,以往如老鼠拉龜無從下手。因為他不知曉虛境到底是何等樣的存在,也不知道自己遺失的那部分到底是圓是方,他描述不出來,自然也就想不到解決的辦法。
可是剛剛的這陣因果律動,讓他清清楚楚的感應到,因果牽引像是一條線,直指自己的內心,直指自己數年來不曾感應到的魂。盡管僅僅是虛魂,盡管這種感應相當微弱,但那種與生俱來的緊密聯係仍然真切無比。
說它們在過去未來不能算錯,隻是不完全而已。其餘還有什麽,鬼哥一時想不清楚。但在這條因果之線的牽引下,它們就會從中那虛無中顯露,這一點毫無疑問。如此一來,以因果力便可以將其一點點拉回來。
有釋祖的法器在手,吞噬並修成了梵一天識,又身具不動明王禪法,此時認做行宗傳人,應該不算給那位虛天藏丟人吧。此念一生,鬼哥立覺自己缺失的梵一天識與不動明王禪法似乎有蘇醒的跡象。心下更是狂喜,因為此法確定可行。
威廣威勇二僧灰溜溜的離去,一應聚集的凡俗頓時爆發出震天動地的歡聲。他們知曉,跟隨著這位無遮大德,他們終於有了一條生路,或許將來可以在豐饒的十萬梵山中尋得一塊立足之地,不用再於莽原的天災下顫栗了。
而那兩個修士侍者,亦為保住小命而長出了一口氣,心中對這位無遮大德更是無比崇敬。驅逐了二位梵宗巡山使還則罷了,他竟毫無畏懼的非議了一位梵宗大德。
鬼哥確實無所謂。他此時的狀態並不正常,算得上是失魂落魄,一身修為幾乎盡數剝落。可也正是因此,他身上的禪蘊竟是前所未有的精純。因果之力直指本心,自然而然的也就按本心行事,根本不曾計較什麽怕與不怕。
因果之力對鬼哥太過重要,大因果的震動能為他指明方向,然小因果亦並非無用。因小成大,聚少成多,小因果糾纏在一起,一樣可以成為穩定的助力。
所以鬼哥數年來第一次走入了跟隨他的部族之中,十餘萬人跪伏在地延綿過百裏,齊聲高頌無遮之名,無不心悅誠服的將他當做在世生佛樣禮拜。讓鬼哥似乎能看見那些隱約的因果之力,於這些凡人之中匯聚,最後輕輕纏繞在他身上。
這些因果之力很小,而且有很多並未即時生效,尚且需要一些催化,方可化為實力。但鬼哥有種感覺,隻要他想,這些因果之力便一定可以化實顯現。
鬼哥來到一個懷抱幼童的女子麵前,讓這一對衣衫襤褸的母子又驚又喜。當鬼哥伸手為二人摩頂之時,那股溫暖祥和的禪蘊感染,讓這對母子幸福的流淚不止,轆轆饑腸竟也似被填滿了。
而鬼哥則親眼目睹了他們之間的那條因果線,於虛無之中浮現,又在這對母子的心始之處開始發光,這光明很快伸展開來,直至將整條因果線凝實,最後化為一絲因果力。
鬼哥若有所思。剛剛這一刹,他不但第一次完整的看到了因果之力的產生,同時亦對所謂的虛境有了一些明悟。因果力不同於他以往認知的任何一種力量,這種力量有時單一渺小,有時生滅迅速,卻有時亦能長久,一點點落定時甚至能輕易破開虛實界限。
鬼哥需要因果力,同時也需要對因果力有更多的了解。他開始定期為部中凡人解疑診病,也開始一個個記住他們的名字。在積累因果力的同時,也在更多的精研因果力的起承轉變。
這個野蠻而龐雜的部落,因為鬼哥的存在,竟然迅速變得平靜祥和起來。即使沒有人約束那些生性凶蠻的牧族,他們也不再橫強生事,狼群變成了牛羊。孺弱老殘漸得扶攜,病餓悲苦時有人助,頗有些無為而治。
一晃又是兩年多過去,鬼哥這位大德與這個大部落已然密不可分,他的威信已然無以複加。聖僧好潔,則部中人人皆淨。聖僧好醫,則部下無人願再殺傷。他的每一點意願,都會被凡俗們傾盡所有力量的放大。
因果力的衍展與變化,鬼哥已經摸到了些法門。這兩年中,不但身體的陽力恢複了不少,就連神宮中也常有回響,不再是一片死寂。甚至就連修為,也已經隱約有開始恢複的跡象了。這樣的因果之力,才是鬼哥真正需要的。
不過此時,鬼哥已經帶領此部來到了一片山嶺。放眼望去,蒼翠滿地,流水潺潺,實是一片壯美肥沃的山林。開荒為田後,足可供以本部所有人生活。
因此,鬼哥向部中幾個首領傳下話去,要他們在此駐寨建城開荒墾田,從此後便在此處定居。消息傳出,流浪了數年的人們無不聞之歡呼,奔走相告者比比皆是,數萬人高歌以慶,鬼哥亦站在一處小山頭上微笑。
可就在此時,一聲驚雷也似的冷哼於他耳際炸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