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支毛瑟步槍的出產,意味著西北軍工業邁上了一個新的台階。


    在榆中工業區的軍工實驗基地,張奎發帶著沈進文及趙維書幾人,正在靶場觀看第一支毛瑟98k的打靶。


    趙維書甚至親自上陣,拿著毛瑟步槍對靶子打了三排彈倉的子彈這才停了下來。趙維書的眼力很好,協調性就更不用說了,幾乎是槍槍命中靶心。


    “哈哈,這槍好。”趙維書非常滿意的稱讚道:“比我們現在用的88式順手多了,而且打得也更準。”


    “這個01式不會因為進了沙子就卡死吧?”張奎發拿過這把毛瑟98k觀察著問道,沈凝雲很自信的說道:“這個絕對不會了。”


    毛瑟98k已不是比88式領先十年,而是領先更多,沙子進入發生故障,或是容易炸膛的問題都解決了。


    也不需要像漢陽造那樣套個筒上去。


    另外子彈初速提高了,從650m/s,提高到了750m/s,相當於子彈一秒內多飛了一百米,這對於打擊遠距離運動的敵人來說比較關鍵。


    “產量如何?什麽時候能裝備部隊?”沈進文問道。


    “三個月後就能形成日產200支的規模,一個月就是6000支,對我們來說,這個產量足夠用了。”沈凝雲說道,顯然西北軍沒那麽多的部隊要裝備步槍。


    不過反正是德國佬出錢,日後如過西北軍要擴編部隊的話,也是需要庫存步槍的,所以日產200支是很有必要的。


    張奎發等人對毛瑟98k非常滿意,也決定給部隊換裝步槍,從而將過時的毛瑟88淘汰掉。


    不過毛瑟88式製造廠丟掉就有些浪費了,因此沈凝雲建議專門用來外銷。88式雖然落後了,但是在國內還是有很大市場的。


    另外在世界上,有的是落後國家,隻要賣得便宜點,還是有人要的。


    就如土耳其這些國家,二戰時期都還在用毛瑟88呢!而此時生產出來的毛瑟98k,則被命名為‘毛瑟98a步槍’和‘華夏01式步槍’。前者是德國人的命名,後者則是西北軍的命名。


    在華夏式步槍成功製造出來後不久,馬克沁重機槍也投產了。西北機槍製造廠投產的馬克沁重機槍,也就是後來的民24式,是一種非常成熟的馬克沁機槍,有一個三腳架,雖然隻是一個簡單的改變,但卻使馬克沁重機槍可以更好的進行射擊。


    這種民24式,在抗日戰爭中也被中國士兵親切的稱之為老黃牛,吃苦耐勞。不過抗日戰爭中,民24式沒有被集中使用,無法發揮重機槍戰術,同樣也沒有足夠的炮兵火力掩護,往往上了戰場就被日軍火炮、擲彈筒打掉十之七八,戰損率很高。但是日軍如果沒有把民24式打掉,衝上去都要付出上百人的傷亡。


    西北軍則非常重視馬克沁重機槍的戰術使用,同樣也開始構築師部炮兵體係,未來顯然還要建立軍部炮兵單位。


    投產的馬克沁7。92mm子彈版,被西北軍命名為‘華夏01式重機槍’,重機槍製造廠計劃形成月投產100挺的產能。


    德國人為西北軍建造的子彈生產線,則將月產子彈2000萬發,看起來很多,實際上很少。


    如果按照每個士兵每月200發子彈的訓練供應,目前西北軍每個月需要消耗1200萬發子彈。


    當然,這消耗實在太大了,以之前的子彈製造能力是沒辦法供應的。不過如果這個子彈生產線能夠投產,一個月供應軍隊的子彈製造成本,也就是23萬兩白銀的規模,還是供應得起的。


    在炮彈生產線上,則建立一個每月可生產50萬發的生產線,大炮一響,黃金萬兩,這炮彈生產線建成後,顯然不可能全力供應炮兵實彈訓練,炮彈價格實在是有些貴,一發105mm炮彈的成本大概在一兩銀子左右。就算這是德國佬最先進的炮彈製造技術了,但製造技術還是有待提高的。


    子彈和炮彈的自造成本,實際上是可以進一步降低的。不過這得等到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技術得到應用後才行。


    馬克沁重機槍的投產,意味著西北軍開始站穩腳跟,起碼滿清已經不可能是西北軍的對手了。


    1901年下半年,榆中縣的5座轉爐也開始投產,6座日產50噸的轉爐投入生產,相當於10。8萬噸全部拿去紮製鋼軌的話,按照1噸100兩的價格計算,一年可以產生1080萬兩的產值。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鋼軌價格更高。


    如果完成德國修建玉海鐵路甘肅段的鋼軌訂單,則可以拿到720萬兩白銀的‘出口產值’。


    這些產值即包括利潤,也包括各環節工人的工資。實際上成本這東西,如果是全部環節都能自力更生,也都是勞動成本。成本是給工人的工錢,工人拿到了工錢,又會消費財團的商品,從而使財團不斷的收回這些錢。


    工人拿到錢,即商品有了市場,市場將不斷擴大。當所有工人都有工作,並且收入足夠高的時候,市場就會極度繁榮。


    榆中縣的煉鋼爐建設,在德國工程師到來後,進入了新的階段。西北開始建造日產100噸的平爐。


    相比美國的日產250噸還是有點差距的。


    與湖北辦漢陽鋼鐵廠不同的是,西北集團因為沈凝雲的存在,在煉鋼技術上毫無問題,也不像漢陽鋼鐵廠那樣,煉鋼設備都是全部外購。西北集團煉鋼隻購買了部分設備,大部分設備都是自力更生搞出來的。


    此時漢陽鋼鐵廠已經是花了五百萬兩銀子了,但結果卻是煉鋼爐不適合冶煉含磷量高的鐵礦石,使漢陽鋼鐵廠陷入困境。


    接下來漢陽鋼鐵廠則一步步的被日本人操控,產鋼量也僅為年4萬噸。摸透平爐鋼技術則會發現,這技術實際上很簡單。在大力建設下,西北集團的煉鋼能力這一年已經達到10。8萬噸了,成為亞洲最大的鋼鐵基地。


    同年,日本八幡製鐵所的第一座高爐投產,注意,是高爐,還不是平爐。


    日本辦八幡製鐵所花了1920萬日元從德國購買設備。此時的日元,和日後的袁大頭的價值差不多,袁大頭重量比日元輕那麽一點點,也就是0。1克,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大體上都是七錢二(26。86克),日元含銀量為90%%uff0c袁大頭的含銀量為89%%u3002


    相當於花了2。4萬兩白銀購買了鋼鐵廠的設備,即高爐、平爐,以及那些軋鋼、鑄造方麵的設備。


    這完全就是殺豬的節奏啊!


    西北集團搞冶金,如今形成的10。8萬噸鋼鐵產能,也僅僅花掉了300多萬兩。而日本八幡製鐵所的產能要求是6萬噸。


    而且日本缺乏鐵礦石,原本在朝鮮釜山開了鐵礦,結果沒挖多久就挖沒了,錯誤的估計了鐵礦的儲量。


    總的來說,此時的日本鋼鐵剛剛闌珊起步,就像是小孩子學走路一般。對鋼鐵大規模冶煉技術很陌生,很不熟悉,德國佬不宰他們宰誰?


    當然,日本有舍得花這筆錢去交學費,可謂一個願打一個願挨。


    日本的八幡製鐵所的鐵礦石從哪裏來呢?自然就是從滿清開發出來的江西大治鐵礦獲取,而洋務運動紅人盛宣懷顯然這一時期與日本有所勾結,後來甚至出逃日本。曆史上日本7年內從大治鐵礦瘋狂掠奪了優質鐵礦石420萬噸。


    日本的發展,實際上都是從中國身上獲取的資源。侵華戰爭也是如此,張學良丟了東北,讓日本在東北掠奪了大量的資源,從而才使日本發展起來。


    日本這個國家,最大的短板就是資源。隻要在資源上卡死掉他,就無法發展。同樣也造成了日本極度依賴外部市場。


    如購買資源是不是要花錢?這就使日本沒有辦法在國際經濟蕭條時擺脫困境。因為產品賣不出去,就意味著沒有錢進口。


    中國則不同,出口不景氣,大不了我也不進口,國門一關,財團搞一搞大規模投資,自己玩經濟循環,原材料可以自己開采,國際市場經濟蕭條,中國如果那樣搞反而能經濟繁榮。


    所以日本這個國家,隻要西北工業保持這樣的發展速度,幹掉這個小島國雖然不是那麽容易,因為沒有海軍。但是,讓日本沒有能力向中國伸出安祿山之手是非常容易的。


    隻要日本無法從中國身上獲取到資源,那麽日本注定將無法發展壯大。


    世界就是這麽殘酷,兩個黏在一起的國家,隻要一個發展起來了,另外一個就很難發展起來了。


    所以沈凝雲很淡定,隻要西北工業超過日本,日本就沒希望的。


    不過煉鋼方麵,在五座平爐建設好之後,這一年隻建設了一座日產100噸的煉鋼爐,建設速度有所放慢。


    並非是沈凝雲不想加快工業建設,而是當前西北的基礎根本玩不轉。


    如果把大部分勞動力都調集去發展重工業,那麽肯定鬧饑荒。


    買糧食?


    到哪裏去買?


    陝西老百姓也比較缺糧食,四川那邊交通不怎麽方便,有錢都玩不轉啊!


    因此沈凝雲隻能放慢鋼鐵建設速度,先將農業生產搞起來。等鐵路建成之後,西北就可以從海外進口糧食了。


    到時候,就可以不斷的從其他省份招募移民到西北,讓更多的人口投入到基礎建設和工業建設上去。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民國戰神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鈞申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鈞申並收藏民國戰神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