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軍狼狽的撤回日本本土後,這次向俄國遠東派兵的軍事行動,被日本上下譽為是日本軍事史上很不光彩的一筆。
之所以不是最不光彩的一筆,是因為甲寅中日戰爭才是罪不光彩的。
這次日軍派遣二十萬大軍在俄國遠東勞師動眾,結果毫無所獲,被中華民國不發一槍一彈就嚇回了日本,使得日本在國際上淪為笑柄。
這個笑柄卻是很有笑果,世界各國報紙都報道了日軍被逼撤出俄國的消息。而日軍一撤退,西北國防軍直接就接管了俄國遠東行政區。
西北國防軍直接就在與蘇維埃政fu秘密談判的邊境上設立邊防了。
這條邊防主要是依托貝加爾湖和山脈,將150萬平方公裏的領土都納入了中華民國的版圖當中。
而在貝加爾湖的問題上,則是各自一半。
而西北國防軍也將軍隊入駐那些村鎮,日本人扶持的傀儡政fu,這個時候變成了西北政fu控製下的傀儡政fu了。
這個傀儡政fu的存在,實際上已經沒有任何必要了。在雙反公布邊境協議之後,這一區域內的俄國人都要滾出去的。
最高興的自然是海參崴以及其他城鎮的中國人,這些工人在俄國此前有三十多萬,不過現在隻剩下十幾萬人了。因為這些在俄國討生活的中國百姓發現,中國境內的日子更好過了。
在自己的國家,現在有各種福利保障,還不用怕被俄國人欺負。收入也比在俄國做事要強得多。
於是陸續之間就走了將近二十萬。
隻剩下十幾萬還沒走的。
這十幾萬的中國人,在西北國防軍一到,馬上腰杆子就硬了起來。大街上以前是俄國人欺負中國人,如今是中國人欺負俄國人了。
一些年輕人甚至是糾集一幫人,看見俄國人就打。
鬧出人命出來他們也就是關幾天就被放出來而已,典型的高高舉起,輕輕放下,關進去後還有吃有喝。
西北國防軍典型是在拉偏架,而且還給那些中國百姓發放了槍械。俄國人在海參崴等地的日子一時間很是艱難。
此時外興安嶺到貝加爾湖一線,150萬平方公裏的土地,基本上已經算是收複了。沒有任何的難度。
邊防也在建設,那些中國百姓也都有了收入更高的工作。
倒是那些俄國人,青壯被傀儡政fu征集起來幫西北國防軍幹活,每天也隻是能吃飽而已。
針對俄國人的搶劫、槍殺在城鎮中時常發生。
各國幹涉軍此時除了日本撤出之外,還有不少英法美的幹涉軍,還有一些歐洲的雇傭軍,這些軍隊主要是集中在海參崴。這些軍隊滾蛋也隻是遲早的事。
外東北的資源極為豐富,首先這裏的木材資源豐富得喪心病狂。同時這裏又大量的生物之源,野生動物極多,生產各種名貴裘皮,還有大量的淡水魚。
黃金也有不少,不過被俄國人挖了很多。
礦產資源也極為豐富,有大量的礦產。
至於農業資源,外東北的農業資源也是極為豐富的,適合大麵積種植大豆等作物,這裏都是很容易開發的地區。
也是整個俄國遠東行政區最精華的部分,不過現在被中華民國收複了。
中華民國吞並整個哈薩克斯坦、沙特,並收複外東北這塊領土之後,中華民國的領土麵積一路增長到了1880萬平方公裏的規模。
此時中華民國的領土麵積,相當於後世中國的近兩倍。而人口,隻有後世中國的三分之一。
各種資源的人均值暴增。
同時中華民國現在還有麵積不小的經濟殖民地,這些經濟殖民地的資源也是中華民國的老百姓可以享有的。
經濟殖民地還有1。5億人口相當於是中華民國的資本奴隸,努力的為中華民國創造著利益。
努力,努力!奴隸奴隸!
中華民國的老百姓在資源如此豐富,又不缺資本和技術已經勞動力的情況下,迅速的富裕了起來。
民生在1919年進一步的有巨大發展。
這一年中華民國的經濟極度繁榮,市場投資極度活躍,在財團和民資大量的投資下,以及地方政fu瘋狂的借貸建設之下,中華民國的經濟發展已經被引爆了導火索一般,呈現出爆炸式增長的勢態。
鋼鐵產量這一年成功突破6000萬噸,鋼鐵總產量到了年底,達到了6800萬噸,主要是因為有了大量的進口鐵礦石供應。和英國的關係改善之後,英國各個殖民地的鐵礦石開始往中華民國出口,有了足夠的鐵礦石,鋼鐵產量也就有了增長。
不過6800萬噸的鋼鐵對於中華民國來說,依舊有些不夠用,畢竟這個國家太大了,人口也多,要用到鋼鐵的地方是在太多了。
特別是家庭汽車所消耗的鋼鐵總量持續增長,快速富裕起來的老百姓,這個時候普遍開始選擇消費汽車。
除了鋼鐵有所緊缺一些之外,其他的產出倒是很充足。
例如石油、水泥、塑料、橡膠、農產品等等,這些東西的產出卻是很充足的,其中農產品方麵,糧食供應是最充足的,肉類供應方麵除了西北比較充足之外,其他很多城市因為城鎮化速度較快,肉類產出的建設配套還未完善,肉食供應有所緊缺。所以這個時候是民資投資的黃金時期。
民資有大量的投資項目,很多緊缺的東西,一投資就賺錢。
例如交通,因為財團的商品生產是搞產業集約化,產業比較集中,地方分工性很強,這樣雖然提高了生產效率,但是也造成運輸量較大,對交通要求不斷提高。在這樣的情況下,民資投資鐵路和公路的現象越來越頻繁。
這個時候的鐵路卻是是極為賺錢的,因為鐵路是長途運輸的主要方式,汽車是中單途運輸的主力,而一般中程運輸也會用鐵路,因為鐵路運輸更便宜。
所以鐵路是穩賺的,那些民資自然是大肆投資。
甚至出現了一些局部的惡性競爭,民資看哪條鐵路線很繁忙,直接在邊上再建一條,甚至是建兩三條鐵路出來,往往都還是雙軌的。
為此國會通過決議,鐵路建設路線由鐵路局統一規劃。
民資要建設鐵路,其路線畢竟經過鐵路局的同意,避免浪費性的重複建設。
鐵路這個玩意是肯定能賺錢的,在二十一世紀都是如此。之所以各國的鐵路基本上不賺錢,主要是財團在壟斷交通。
因為財團要確保對民資的競爭力,所以交通是重要的屏障。
例如美國將鐵路國有化之後,民資要用鐵路運輸商品,則必須付出更高的運費,而財團則可以極為便宜的使用鐵路,在財團的使用之下,鐵路自然也就虧本了,每年必須由政fu承擔鐵路係統的虧損。這個虧損,相當於是政fu給財團商品的補貼。
或是相當於是在挖國家牆角,也可以說是財富左手換右手的一種方式,因為財團控製的國家,政fu也相當於是一家公司。
中國民族財團當前要吸引民資投資道路,自然還沒有到圖窮匕見的時候,依舊讓民資繼續賺這個錢,吸引更多的民資跳進鐵路投資的大坑內。鐵路投資盡管賺錢,但是要收回成本,還是需要一些年頭的。
民資的無序發展,對於一個國家來說實際上是沒有好處的。就像是後世的中國,人們看到什麽行業賺錢,就全擠進去,結果大家都沒什麽錢賺。
競爭,也分良性競爭和惡性競爭兩種。
一味的提倡競爭,絕對是個坑。
民資沒有組織沒有紀律,而且分散,也無法與外部資本進行抗衡,他們隻是一群羊,內部不把他們吃掉,也要被外部的資本吃掉。或是臣服於外部資本,成為外資的走狗。後世中國的民族資本,基本上都被圍剿了。剩下的一群做得比較大的民資,很多都是走狗型的。
民資的投資當然也有很大的作用,其中最大的好處就是其活力強大,幾乎無孔不入。市場隻要出現空缺,他們就能補上。
這對民生建設來說,也是很有好處的。
不過建設好了,他們就可以出局了,已經光榮完成任務了。財團則是要在他們建設完之後,對民資進行大麵積的收割。
在民資的無孔不入的投資下,不管是較大的投資,還是很小的投資項目,都會被大量的建設起來。
盡管那些投資者的眼光不是都好,會造成很多不靠譜的建設項目,不過這不成問題。因為總體的建設量很大,浪費一點資源也沒什麽,畢竟現在中華民國不缺資源。
到年底,中華民國這一年的國民總產值也達到了3900億元,相比1918年,增長了28%,這樣的增長,絕對能讓世界震驚。
一個發達國家,每年的經濟增長一般也就是那麽了兩三個百分點,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最快的一般也就是十幾個百分點。
但是中華民國不同的是,中華民國現在是有五千年的文化作為底蘊,還有比發達國家更先進的工業技術為核心動力,更有充足的資源和資本為支撐,還有合理的財富分配支撐起龐大的市場需求。更重要的是,中華民國現在是一個發展中國家,有大量需要建設的項目,民眾也有大量需要消費的商品。
在這些諸多因素的作用下,這一年的國民產值增長28%是很正常的,而且現在是貨幣寬鬆政策,地方政fu建設量之大,超乎任何國家的想象。
不過這些實際數據是保密的,公布出來的數據曆來都是假的,其他國家是鼓吹數據,把數據膨脹起來,產值隻有1億給報個2億。中華民國此時卻是相反,產值達到3900億,公布出來的數據卻隻有2000億,完全就是砍掉了一半。
之所以少報,主要還是為了麻痹歐美,不讓他們產生太強烈的緊迫感。
歐美一旦產生強烈的緊迫感,很可能就會集中科學家堆科技了,對中華民國來說很不利。不過這年頭,科學家還是比較分散的做科研。
不過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各國開始意識到科技的力量,軍事技術的發展受到了重視,很多科學家都被限製出境了。
這個時候西北政fu要想從歐美獲得科學家等高等人才,已經不是那麽容易了。一般的科研人員還是能找到的,但是那些關乎軍事技術的科學家則基本上沒可能通過正常渠道引進了。不過沈凝雲在戰前已經引進了不少歐美科學家。
這個時代,發展意識最強烈的,也許就是沈凝雲了。發展方向最明確的,也隻有沈凝雲。
各國這個時候還處於一個暫時茫然期,不太清楚後續的發展方向,不過他們通過再中華民國的情報收集,也迅速找到了很多正確的方向。
因此這個時候的歐美的可就水平,相比曆史上的這個時期已經更高了一些,不過他們依舊是落後於中華民國,很多科技製高點已經被中華民國給搶占了。
領先一步就意味著有龐大的利益,而落後一步就隻能吃狗屎了。沒有其利益的支撐,歐美的科技研發的局麵已經大不如前了。
倒是中華民國,因為科技領先,先進的產品賺到了錢,也就有大筆的資金投入到科研當中,形成良性發展。
中華民國這一年的國民產值公布後,日本政fu卻是最為懷疑的。日本可以說是當前世界上對中國最為熟悉的國家。
其他國家向中國派遣間諜,也隻是少量的,不可能像日本那樣長期的派遣大量特務,甚至將特務從小就送到中國,讓中國家庭養大。
日本對於中華民國當前的工業、經濟局麵的了解都要比歐美更深入。對於一個發展成這樣的國家,國家產值隻有2000億,打死他們都不相信。
之所以不是最不光彩的一筆,是因為甲寅中日戰爭才是罪不光彩的。
這次日軍派遣二十萬大軍在俄國遠東勞師動眾,結果毫無所獲,被中華民國不發一槍一彈就嚇回了日本,使得日本在國際上淪為笑柄。
這個笑柄卻是很有笑果,世界各國報紙都報道了日軍被逼撤出俄國的消息。而日軍一撤退,西北國防軍直接就接管了俄國遠東行政區。
西北國防軍直接就在與蘇維埃政fu秘密談判的邊境上設立邊防了。
這條邊防主要是依托貝加爾湖和山脈,將150萬平方公裏的領土都納入了中華民國的版圖當中。
而在貝加爾湖的問題上,則是各自一半。
而西北國防軍也將軍隊入駐那些村鎮,日本人扶持的傀儡政fu,這個時候變成了西北政fu控製下的傀儡政fu了。
這個傀儡政fu的存在,實際上已經沒有任何必要了。在雙反公布邊境協議之後,這一區域內的俄國人都要滾出去的。
最高興的自然是海參崴以及其他城鎮的中國人,這些工人在俄國此前有三十多萬,不過現在隻剩下十幾萬人了。因為這些在俄國討生活的中國百姓發現,中國境內的日子更好過了。
在自己的國家,現在有各種福利保障,還不用怕被俄國人欺負。收入也比在俄國做事要強得多。
於是陸續之間就走了將近二十萬。
隻剩下十幾萬還沒走的。
這十幾萬的中國人,在西北國防軍一到,馬上腰杆子就硬了起來。大街上以前是俄國人欺負中國人,如今是中國人欺負俄國人了。
一些年輕人甚至是糾集一幫人,看見俄國人就打。
鬧出人命出來他們也就是關幾天就被放出來而已,典型的高高舉起,輕輕放下,關進去後還有吃有喝。
西北國防軍典型是在拉偏架,而且還給那些中國百姓發放了槍械。俄國人在海參崴等地的日子一時間很是艱難。
此時外興安嶺到貝加爾湖一線,150萬平方公裏的土地,基本上已經算是收複了。沒有任何的難度。
邊防也在建設,那些中國百姓也都有了收入更高的工作。
倒是那些俄國人,青壯被傀儡政fu征集起來幫西北國防軍幹活,每天也隻是能吃飽而已。
針對俄國人的搶劫、槍殺在城鎮中時常發生。
各國幹涉軍此時除了日本撤出之外,還有不少英法美的幹涉軍,還有一些歐洲的雇傭軍,這些軍隊主要是集中在海參崴。這些軍隊滾蛋也隻是遲早的事。
外東北的資源極為豐富,首先這裏的木材資源豐富得喪心病狂。同時這裏又大量的生物之源,野生動物極多,生產各種名貴裘皮,還有大量的淡水魚。
黃金也有不少,不過被俄國人挖了很多。
礦產資源也極為豐富,有大量的礦產。
至於農業資源,外東北的農業資源也是極為豐富的,適合大麵積種植大豆等作物,這裏都是很容易開發的地區。
也是整個俄國遠東行政區最精華的部分,不過現在被中華民國收複了。
中華民國吞並整個哈薩克斯坦、沙特,並收複外東北這塊領土之後,中華民國的領土麵積一路增長到了1880萬平方公裏的規模。
此時中華民國的領土麵積,相當於後世中國的近兩倍。而人口,隻有後世中國的三分之一。
各種資源的人均值暴增。
同時中華民國現在還有麵積不小的經濟殖民地,這些經濟殖民地的資源也是中華民國的老百姓可以享有的。
經濟殖民地還有1。5億人口相當於是中華民國的資本奴隸,努力的為中華民國創造著利益。
努力,努力!奴隸奴隸!
中華民國的老百姓在資源如此豐富,又不缺資本和技術已經勞動力的情況下,迅速的富裕了起來。
民生在1919年進一步的有巨大發展。
這一年中華民國的經濟極度繁榮,市場投資極度活躍,在財團和民資大量的投資下,以及地方政fu瘋狂的借貸建設之下,中華民國的經濟發展已經被引爆了導火索一般,呈現出爆炸式增長的勢態。
鋼鐵產量這一年成功突破6000萬噸,鋼鐵總產量到了年底,達到了6800萬噸,主要是因為有了大量的進口鐵礦石供應。和英國的關係改善之後,英國各個殖民地的鐵礦石開始往中華民國出口,有了足夠的鐵礦石,鋼鐵產量也就有了增長。
不過6800萬噸的鋼鐵對於中華民國來說,依舊有些不夠用,畢竟這個國家太大了,人口也多,要用到鋼鐵的地方是在太多了。
特別是家庭汽車所消耗的鋼鐵總量持續增長,快速富裕起來的老百姓,這個時候普遍開始選擇消費汽車。
除了鋼鐵有所緊缺一些之外,其他的產出倒是很充足。
例如石油、水泥、塑料、橡膠、農產品等等,這些東西的產出卻是很充足的,其中農產品方麵,糧食供應是最充足的,肉類供應方麵除了西北比較充足之外,其他很多城市因為城鎮化速度較快,肉類產出的建設配套還未完善,肉食供應有所緊缺。所以這個時候是民資投資的黃金時期。
民資有大量的投資項目,很多緊缺的東西,一投資就賺錢。
例如交通,因為財團的商品生產是搞產業集約化,產業比較集中,地方分工性很強,這樣雖然提高了生產效率,但是也造成運輸量較大,對交通要求不斷提高。在這樣的情況下,民資投資鐵路和公路的現象越來越頻繁。
這個時候的鐵路卻是是極為賺錢的,因為鐵路是長途運輸的主要方式,汽車是中單途運輸的主力,而一般中程運輸也會用鐵路,因為鐵路運輸更便宜。
所以鐵路是穩賺的,那些民資自然是大肆投資。
甚至出現了一些局部的惡性競爭,民資看哪條鐵路線很繁忙,直接在邊上再建一條,甚至是建兩三條鐵路出來,往往都還是雙軌的。
為此國會通過決議,鐵路建設路線由鐵路局統一規劃。
民資要建設鐵路,其路線畢竟經過鐵路局的同意,避免浪費性的重複建設。
鐵路這個玩意是肯定能賺錢的,在二十一世紀都是如此。之所以各國的鐵路基本上不賺錢,主要是財團在壟斷交通。
因為財團要確保對民資的競爭力,所以交通是重要的屏障。
例如美國將鐵路國有化之後,民資要用鐵路運輸商品,則必須付出更高的運費,而財團則可以極為便宜的使用鐵路,在財團的使用之下,鐵路自然也就虧本了,每年必須由政fu承擔鐵路係統的虧損。這個虧損,相當於是政fu給財團商品的補貼。
或是相當於是在挖國家牆角,也可以說是財富左手換右手的一種方式,因為財團控製的國家,政fu也相當於是一家公司。
中國民族財團當前要吸引民資投資道路,自然還沒有到圖窮匕見的時候,依舊讓民資繼續賺這個錢,吸引更多的民資跳進鐵路投資的大坑內。鐵路投資盡管賺錢,但是要收回成本,還是需要一些年頭的。
民資的無序發展,對於一個國家來說實際上是沒有好處的。就像是後世的中國,人們看到什麽行業賺錢,就全擠進去,結果大家都沒什麽錢賺。
競爭,也分良性競爭和惡性競爭兩種。
一味的提倡競爭,絕對是個坑。
民資沒有組織沒有紀律,而且分散,也無法與外部資本進行抗衡,他們隻是一群羊,內部不把他們吃掉,也要被外部的資本吃掉。或是臣服於外部資本,成為外資的走狗。後世中國的民族資本,基本上都被圍剿了。剩下的一群做得比較大的民資,很多都是走狗型的。
民資的投資當然也有很大的作用,其中最大的好處就是其活力強大,幾乎無孔不入。市場隻要出現空缺,他們就能補上。
這對民生建設來說,也是很有好處的。
不過建設好了,他們就可以出局了,已經光榮完成任務了。財團則是要在他們建設完之後,對民資進行大麵積的收割。
在民資的無孔不入的投資下,不管是較大的投資,還是很小的投資項目,都會被大量的建設起來。
盡管那些投資者的眼光不是都好,會造成很多不靠譜的建設項目,不過這不成問題。因為總體的建設量很大,浪費一點資源也沒什麽,畢竟現在中華民國不缺資源。
到年底,中華民國這一年的國民總產值也達到了3900億元,相比1918年,增長了28%,這樣的增長,絕對能讓世界震驚。
一個發達國家,每年的經濟增長一般也就是那麽了兩三個百分點,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最快的一般也就是十幾個百分點。
但是中華民國不同的是,中華民國現在是有五千年的文化作為底蘊,還有比發達國家更先進的工業技術為核心動力,更有充足的資源和資本為支撐,還有合理的財富分配支撐起龐大的市場需求。更重要的是,中華民國現在是一個發展中國家,有大量需要建設的項目,民眾也有大量需要消費的商品。
在這些諸多因素的作用下,這一年的國民產值增長28%是很正常的,而且現在是貨幣寬鬆政策,地方政fu建設量之大,超乎任何國家的想象。
不過這些實際數據是保密的,公布出來的數據曆來都是假的,其他國家是鼓吹數據,把數據膨脹起來,產值隻有1億給報個2億。中華民國此時卻是相反,產值達到3900億,公布出來的數據卻隻有2000億,完全就是砍掉了一半。
之所以少報,主要還是為了麻痹歐美,不讓他們產生太強烈的緊迫感。
歐美一旦產生強烈的緊迫感,很可能就會集中科學家堆科技了,對中華民國來說很不利。不過這年頭,科學家還是比較分散的做科研。
不過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各國開始意識到科技的力量,軍事技術的發展受到了重視,很多科學家都被限製出境了。
這個時候西北政fu要想從歐美獲得科學家等高等人才,已經不是那麽容易了。一般的科研人員還是能找到的,但是那些關乎軍事技術的科學家則基本上沒可能通過正常渠道引進了。不過沈凝雲在戰前已經引進了不少歐美科學家。
這個時代,發展意識最強烈的,也許就是沈凝雲了。發展方向最明確的,也隻有沈凝雲。
各國這個時候還處於一個暫時茫然期,不太清楚後續的發展方向,不過他們通過再中華民國的情報收集,也迅速找到了很多正確的方向。
因此這個時候的歐美的可就水平,相比曆史上的這個時期已經更高了一些,不過他們依舊是落後於中華民國,很多科技製高點已經被中華民國給搶占了。
領先一步就意味著有龐大的利益,而落後一步就隻能吃狗屎了。沒有其利益的支撐,歐美的科技研發的局麵已經大不如前了。
倒是中華民國,因為科技領先,先進的產品賺到了錢,也就有大筆的資金投入到科研當中,形成良性發展。
中華民國這一年的國民產值公布後,日本政fu卻是最為懷疑的。日本可以說是當前世界上對中國最為熟悉的國家。
其他國家向中國派遣間諜,也隻是少量的,不可能像日本那樣長期的派遣大量特務,甚至將特務從小就送到中國,讓中國家庭養大。
日本對於中華民國當前的工業、經濟局麵的了解都要比歐美更深入。對於一個發展成這樣的國家,國家產值隻有2000億,打死他們都不相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