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8章:抓緊備戰


    中國曆史上一直不是很上心海洋利益,對海洋利益最為上心隻有宋代了。不過宋朝的那些儒家文人又不是強盜,那時候經濟以官營為主,所以獲取海洋利益的時候,宋代又有先進技術,可以靠出口商品來獲取可觀的附加值,根本不用像歐洲人樣靠搶劫。


    這個時候,中華民國對海洋利益卻是極為上心。因為這個時代的海洋中的寶藏實在太豐厚了。


    這個時代的海洋到處都是漁產,就是一個超級糧倉。


    特別是遠洋捕撈技術在中華民國已經走在了世界的前列,遠洋捕撈漁船噸位更大,而且冷凍設施齊全。捕撈方式上,更是直接用滅絕式的拖網捕撈。


    反正是公海捕撈,拖網完全可以用的。


    近海捕撈則是禁絕拖網,誰用拖網被發現就要被檢察機關告到破產。


    這個時代的海洋,無論你怎麽索取,她都能給予你想要的回報,中華民國雖然不是工業化時代之後率先進行遠洋捕撈的,但如今因為遠洋捕撈的技術進步,已經成為了世界上最大的遠洋捕撈國。


    每年遠洋捕撈的漁產,已經超過600萬噸,成為世界第一遠洋捕撈大國。


    遠洋捕撈的技術在這個時代,還不是徹底的成熟。相比後世2004年的遠洋捕撈巔峰的8385萬噸來說,還微不足道,但是在這個時代已經非常龐大了。


    畢竟遠洋捕撈有諸多限製。


    首先是漁船上的成本投入更大,遠洋捕撈的漁船起碼得有個1000噸的排水量,才能經得起一定的風浪。


    所以需要資金密集才能將遠洋捕撈發展起來。這個時代各國的近海漁業資源都還比較豐富,所以遠洋捕撈的動力不大。


    中華民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之前,就在大力發展近海捕撈,以補充糧食消耗。而在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後,則是集中資金,開始進軍遠洋捕撈行業,拖網船的噸位普遍超過了5000噸。


    實際上中華民國這個時候的造船能力遠比數據顯示的更恐怖,中華民國每年有大量的造船能力是拿去製造漁船的。而漁船是不計入商船製造噸位的,一般被人忽略。但是中華民國的漁船製造卻不同其他國家,中華民國的遠洋漁船製造因為集中了密集資金,每年的漁船製造噸位已經非常龐大,何況造出來的遠洋漁船普遍都是5000噸級的。


    再則遠洋捕撈遠離海岸線,定位、魚群探測方麵在這個時代還沒有衛星,聲呐探測方麵的技術是有了,但是還未投入民用,屬於中華民國的秘密軍用技術。


    另外遠洋捕撈需要的人員也比較多,一艘拖網船,普遍要配備個120人。圍網船每艘則需要30人左右,屬於勞動密集型產業。


    中華民國的人工成本方麵的優勢以前是比較大的,不過隨著工資的不斷的上漲,成本已經占到了20%,而且人工成本還在持續上升。


    當然,人工成本並不是問題。中華民國的漁船工人,可以去捕撈經濟價值比較高的遠洋漁產,而那些價值比較低的,可以交給那些經濟殖民地的工人去做,那些經濟殖民地的人工成本超級低,人工方麵的運營成本甚至隻有5%。


    不過遠洋捕撈為中華民國提供了大量就業,並不是都分包給那些經濟殖民地,隻是將價值比較低的漁產交給經濟殖民地去捕撈。例如智利漁場公海地區的竹莢魚,主要就是捕撈來做魚粉,也賣給經濟殖民地的人吃。這種魚後世是賣給非洲人吃的。


    至於導航方麵,隻能用這個時代的手段,衛星導航是不用想了。魚群探測,主要就是下網。實際上一樣可以捕撈。


    如今中華民國的漁產捕撈,已經非常可觀了。


    湖泊、江河的年捕撈量為400萬噸,屬於非常克製的捕撈,每年休漁期一般都是半年,有些地方隻允許捕撈三個月。更多的淡水魚則是靠養殖獲取。盡管400萬噸看上去不少,實際上此時的中華民國版圖已經非常大了,比後世的中國大上一倍,盡管淡水魚不如南方多,但是新開拓出來的外東北卻是有大量的漁產,還有巴爾克什湖、裏海這些地方。所以這個捕撈量非常克製。


    而近海捕撈量則是700萬噸,和製定的上限指標800萬噸已經很接近了。之所以定位800萬噸的最高上限,主要是後世中國近海捕撈承受能力就是800萬噸,而這個時候越南、北朝鮮的近海都算是中華民國的近海,而暹羅灣、印尼近海也成為中華民國的近海捕撈範圍,800萬噸的捕撈指標還是比較保守的,但是這樣能讓中華民國的近海捕撈持續發展,加上中華民國的汙染型產業大量轉移到經濟殖民地,海洋汙染情況比較輕微。


    由於庫頁島爭奪戰的勝利,在東北海近海區域,又增加了300萬噸的捕撈指標,規定捕撈指標已經達到了1100萬噸。


    中華民國的漁產捕撈量在1919年達到了1700萬噸的總量,比後世的中國還要多,而且不似後世的中國那樣大量出口優質漁產給其他國家享有。中華民國捕撈的高級漁產基本上都是本民族消費掉了,就算是賣到歐美更有利潤,也是在國內更低價賣給老百姓想用。


    而且這個時候中華民國的人口隻有5億人,人均能享有的漁產就非常可觀了,人均享有34公斤。


    而這些漁產中,低級漁產出口到經濟殖民地去了。而那些高級、中級漁產則是本國享有,那些經濟殖民地捕撈的高級漁產,則是出口到了中華民國。


    漁產成為了中華民國最廉價的蛋白質獲取方式,普通老百姓都能大量享有,特別是沿海省份,供應量遠高於平均值。


    大量的魚罐頭則銷往中部、西部省份,還有很多低級漁產,被製作成魚粉出口到北方、西部作為畜牧業的精飼料。


    為了消化掉如此之多的漁產,中華民國這個時候的辦法也很簡單,那就是向學校食堂、政fu機關食堂等公共食堂大量供應,軍方也大量采購漁產罐頭及新鮮漁產。反正是政fu出錢買的,使得漁業有足夠的利潤。而且學生從小就有吃漁產的習慣,日後也會選擇消費漁產。


    中國從未享有過如此多的漁產,所以沿海、中部省份的民眾通過漁產獲得了大量的蛋白質。


    而西北、西域地區,則是以畜牧業供應為主,因為有大量的草場,也能獲得大量蛋白質。


    國民營養充足,使得這個時候中華民國的國民麵貌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人們已經不再像滿清統治時期那樣的枯瘦,麵容迅速的飽滿了起來,身體也變得更加強壯。特別是那些年輕人變化最大,那些年輕人的身高變得更高了,也更健壯了,而女人也變得更漂亮了。


    漁業讓中華民國更強壯,而且是不愁漁產太多的。


    漁產就算再多,總有方法消耗掉。首先是魚粉可以消耗掉一大批低級漁產,另外還可以出口一部分給經濟殖民地的那些人口進行消費。中華民國可以選擇消費最幹淨、最好的漁產。所以漁產不怕多,特別是高級漁產。


    日本人沒有漁產,就沒有更好的蛋白質補充方式了。作為島國的日本,養殖業發展空間有限。連糧食都要外部進口,哪裏有足夠的土地來大量養殖牲畜。而美國盡管能對日本在糧食等方麵提供一些幫助,但是蛋白質的獲取依舊不便。


    日本能大量且廉價獲得的蛋白質來源就是海洋了,沈凝雲死盯著日本的漁產,這對日本全國上下來說,絕對是一個不幸的消息。


    這個時代的日本漁產的漁業資源是非常豐富的,北海道漁場作為世界第一大漁場,其捕撈量極為可觀。


    日本、朝鮮環繞的日本海,那裏洋流匯集養料豐富,並坐擁世界第一大漁場北海道漁場。北海道漁場位於千島寒流與日本暖流的交匯處,在該海域內:由於海水密度的差異,密度大的冷水下沉,密度小的暖水上升,使海水發生垂直攪動,把海底沉積的有機質帶到海麵,為魚類提供在豐富的餌料,從而使這片海區成為世界著名的漁場。另外,此處的寒暖流交匯還產生了天然“水障”,阻止魚群遊出,使得魚群能夠匯聚在北海道附近的海域。


    日本和南朝鮮的漁場主要產魚類型有:鮭魚、狹鱈、太平洋鯡魚、遠東擬沙丁魚、秋刀魚,這些都是經濟價值很高的魚種。


    而這個大漁場,每年捕撈上千萬噸不成問題。如果要長期發展,每年捕撈800萬噸是沒問題。


    如果能把日本、南朝鮮的這些漁業資源都搶過來,那就是一個巨大的寶藏。


    日本政fu最後不得不進行妥協,在協議上簽下了字,將日本本島北部的捕撈範圍縮小到100海裏之內。


    盡管如此,日本依舊還是有豐富的漁業資源,日本南部、東部依舊可以捕魚,對於日本當下的影響不是那麽大。


    但這不是一個很好的趨勢。


    沈凝雲知道,要想徹底的拿下日本的漁產,那就必須把日本的海洋力量完全消滅,讓日本從一個海權國家,變成一個在島上坐牢的國家,讓他們連出海都不可能,那麽這些漁產就是中華民國的了。


    不過捕撈協議既然簽訂了,朝鮮局勢也就緩和了一下。


    緩和隻是表麵上的狀況,沈凝雲卻是讓華東艦隊抓緊備戰,特別是因為上次被日本空軍陰了一把之後,沈凝雲已經讓海軍在軍艦上裝載雷達了。


    航母集群作戰,必然需要雷達才比較安全的。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民國戰神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鈞申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鈞申並收藏民國戰神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