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西北政府成立以來,已經有二十年了。【首發】


    二十年來,已經成長了一代人。但是,也有一代人為軍隊付出了他們的青春,此時天下太平,也已經到了卸甲歸田的時候。


    很多三四十歲的老兵在這次大裁軍中都被列入了退伍名單,這些為軍隊付出了青春的老兵,也獲得了優厚的待遇。


    現成的農場、牧場,大量的分發給了這些老兵。


    從西域行政區到北海行政區,以及東北三省,外加關內十八省、西北各省,還有東南亞各國,大量的已開發的土地和未開發的土地,在這次大裁軍當中被分發給了退伍士兵。


    確保退伍士兵的經濟收入,在沈凝雲看來有重要的意義。


    經濟收入很大程度上代表著社會地位,隻要確保了軍人的社會地位,就能維持年輕人的善武精神。


    如此一來,那些還未有事業的年輕人,就會將參軍看作是一條出路,才能使得軍隊吸引到大量優秀的人才。


    所以這次退伍轉業安置絕對是大手筆。


    那些退伍的老兵,大量成為了農牧場主階級,擁有了大量的土地,這些退伍老兵的農場麵積最低都達到了600畝,最高達到了3000畝。


    盡管現成的農業機械、牲畜需要貸款購買,但是財團隻收取成本價,而且貸款利息很低,讓這些老兵沒有什麽壓力。


    同時那些農場和牧場實施的是生產訂單製度,沒有接到訂單的時候,有政府發放補貼,有訂單的時候,可以計算生產收益。而如果是受災,國家會對損失買單,因此隻要勤勞肯幹,成為中產階級極為輕鬆。


    另外為了確保這些分配給軍人的土地不被敗掉,這些農場和牧場被規定不能隨意買賣,必須經過軍方審批才能轉手。


    而對於那些沒有參與過對外戰爭的士兵來說,退伍轉業的待遇也很優厚,有大量未開發的土地分配給他們開發。這個政策和以前的移民令一樣,但是比移民令的政策要優厚,因為有銀行的資金支持,以及財團的技術支持,以及銷售渠道支持。


    隻要他們肯去開發,道路方麵軍方幫他們修。


    如果不想去奮鬥,當個普通工人同樣也能衣食無憂。而且因為軍人的社會地位比較高,所以找工作也很容易,就算是軍方不進行安排,也有大量的民企會招收這些退伍軍人。


    這次大裁軍,超過23歲的普通士兵都在裁軍範圍之內,而超過25歲的基層軍官,也基本上都在裁軍範圍之內。


    沈凝雲預計,歐美估計再發展20年,第二次世界大戰肯定要爆發。而中華民國再發展二十年,肯定也要對外開戰。


    20年後,超過25歲的基層軍官,基本上也就超過了45歲,盡管45歲的基層軍官還是可以上戰場,但是體力等方麵還是差了一些。


    不過經驗豐富的基層軍官基本上都是超過25歲的,因此基層軍官的退伍不會一次到位,而是計劃在六年之內,分六批退伍,從而避免青黃不接。


    中高級軍官,超過40歲的也將陸續退伍。


    中高級軍官的退伍轉業,基本上沒什麽東西。因為這些中高級軍官,本身就擁有財團的股份,退伍就相當於回家養老了,也不需要分配給他們土地進行安置,更不需要安排什麽工作。


    另外還將有一批超過25歲的基層軍官將留在軍隊,一是保持軍隊戰鬥力,二是頂替退伍的中層軍官。中層軍官,則向高層軍官頂替。


    退伍後的軍官,每年依舊能領取到一筆軍餉,隻是比在部隊中更少。他們將作為預備役軍官,隨時可能被征召從新走上戰場。


    預備役軍官的數量,決定著中華民國日後能迅速拉起多少軍隊。


    對於陸軍來說,情況緊急的時候,步兵訓練三個月就可以拉上戰場。但是這些隻訓練了三個月的步兵要擁有戰鬥力,則必須擁有足夠的基層軍官。基層軍官就像是那些新兵的大腦,能指揮這些不專業的新兵做出正確的行為。


    而軍校每年依舊將招收大量的學生,每年對軍隊進行補充,而軍隊中的軍官則不斷的轉入預備役。


    陸軍在人員培養方麵的重點,將放在軍官的培養上。


    士兵盡管大量退伍,但是一個軍官的存在,就能輕鬆的拉出幾十個士兵,而且在和平時期的成本還大大降低。


    所以軍隊盡管減少了,但是軍人的晉升機會卻沒有減少。依舊將有大量的軍校生,以及基層士兵晉升上去,然後形成梯隊陸續轉入預備役當中,一旦發生戰爭,那些預備役軍官隨時可以組建出大量的部隊。


    而士兵減少了,投入到軍官培養上的資源也就增加了。


    首先在教學方麵,理論課是必須的,另外還有大量經驗豐富的預備役軍官到軍校授課,優秀的士兵也將被大量送到軍校學習,從而成為基層軍官。


    接下來十幾年內,每年都將培養大量軍官出來。


    沈凝雲的要求是,在十五年之內,培養出足以起一支千萬大軍的各級軍官,因為下一次的全球爭霸戰爭,規模將史無前例的龐大。


    百萬大裁軍開始之後,大量的軍人離開軍隊,從不事生產的軍事單位,開始變成從事生產的生產單位。


    百萬人的消耗減少了,而且多了百萬人的勞動成果。


    《申報》評價道:“我中華民國擊敗美日聯合艦隊後,日本方麵喝已被癱瘓。而在俄國方麵,與蘇聯政府達成了裁軍共識,對中華民國威脅最大的日本和俄國都已經威脅不到中華民國的國防安全。此時進行大裁軍,乃是我中華民國予民生息的明智決策。”


    《大公報》評論道:“自西北政府成立二十年以來,我中國戰爭持續不斷,我們在戰爭中完成了浴火重生,徹底將中國從滿清以來的黑暗驅散。然民族在長達三百餘年的黑暗中,久未修養,當前局勢大好,正是讓人民休養生息之良機。最高統帥部的裁軍決策,無疑是明智的。”


    《新聞報》則評論道:“裁軍的政策,說明中央政府將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內部建設和經濟發展之上。而此時中華民國依舊有大量建設項目還未完成,並且市場也未飽和,因而未來中華民國的經濟依舊會持續走高,此時也是投資的大好時機。”


    新聞報已經被財團收購,這個報紙作為專業報道商業新聞的,銷量非常高。而鼓勵民眾投資,也是當前的經濟政策。


    而《中華日報》則發表了一篇名為‘忘戰必危、好戰必亡’的文章,指出一個國家如果忘記戰爭,就會產生巨大的危機。曆史上宋朝、明朝、滿清,實際上都是犯下了這個錯誤。之所以如此,主要是這幾個朝代持續的對武官進行壓製,為了王朝的永固的目的,用各種製度限製武官,避免篡位的發生。但結果防範了內部卻防不住外部和天災,最後走向滅亡。


    好戰必亡的例子也很多,例如暴君紂王,以及隋代暴君楊廣,兩位暴君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對異族發動持續的戰爭。從民族角度上來看是好的,但是把十年才能做完的事業,放到一年來做,完全不考慮人民能否承受得了,滅亡自然也是必然的。


    中華民國有悠久的曆史可以借鑒,西方人則沒有借鑒的東西了。西方人被基督教統治了上千年,曆史資料被燒了不知道多少。結果造成歐美變成了一個沒有國家史的局麵,隻剩下宗教史。而不久前發生的第一次世界大戰,沙俄皇帝尼古拉二世就犯下了好戰必亡的錯誤。


    德國皇帝威廉二世、奧斯曼土耳其皇帝同樣也犯下了這個錯誤,隻是錯誤沒有尼古拉二世那麽大。


    文章中指出,如今中華民國進行休養生息的決策是正確的,避免了好戰必亡的局麵。但是不能就此麻痹大意,舉國上下,依舊需要為未來可能發生的戰爭做準備,從而避免出現忘戰必危的局麵。


    歐美各國則對中華民國裁軍的決定而感到鬆了口氣,中華民國因為沒有參與第一次世界大戰,一旦全麵爆發出來,加上優勢的軍事技術,甚至是可以一路把歐洲給推平。而此時中華民國進行裁軍之後,這種可能性在中華民國重新擴軍之前是不存在的了。


    英法美意等國在中華民國與蘇聯簽署聯合裁軍協議之後,也各自推出了裁軍計劃,全世界在極短的時間內,就形成了一股裁軍潮流。


    英法美意等國不裁軍也不行,畢竟這個時候他們維持較多的軍隊對他們來說沒有任何用處。他們又不可能打到中華民國去,畢竟他們離中華民國太遠了,等他們把軍隊派遣到亞洲,中華民國早就把軍隊又重新拉起來了。


    而蘇聯方麵如果要進攻中華民國,需要一定的時間進行擴軍,但是擴軍是一個動作很大的行為,不可能逃過中華民國的間諜。蘇聯一旦開始擴軍,中華民國同樣可以進行擴軍。而雙方的兵力都維持在一個比較少的範圍內,那麽對雙方來說都是安全的。


    進而英法美意自然也就開始裁軍,從而擁有更多的勞動力進行生產建設,進而增強自身的戰爭潛力。


    從而在中華民國進行裁軍後,迅速在世界引起連鎖反應,各國紛紛開始跟進。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民國戰神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鈞申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鈞申並收藏民國戰神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