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感謝至尊龍天同學的打賞支持和韋波子同學的2張月票支持!非常感謝!
試想像地球文明的超光速炮一般,能量傳遞速度已經達到數千倍光速那麽高了,在近距離射擊的情況下,你反應速度得有多快才能夠在遭到攻擊前提前偵測到受襲情況?
僅僅這個感知狀態的難度就已經是極其之高了,更加關鍵的是想要完成局部護罩防禦,還必須要在極短時間之內在受襲部位開啟防禦護罩,這個防禦護罩開啟的時間更是短到了極點,常規的護罩開啟時間根本就來不及進行防禦。
但是這顆鋼鐵戰星卻輕而易舉的就做到了這一點,而且還是同一時間完成了多點防禦的任務,在幾個不同的受襲部位同時開啟了局部防禦罩,完全防禦住了地球戰艦的超光速炮攻擊。
這樣的技術水平,可以毫不誇張地說,足足甩出了隕石星海文明圈各大霸主文明的技術水平幾十條街那麽多!
就拿阿羅約文明來說吧,它的戰艦雖然也有護罩防禦係統,但是水平卻是極低的,通常情況下隻能夠抵禦超光速航行之下的物質撞擊,還有一些能級較低的高能射線攻擊,在地球戰艦的超光速炮攻擊之下,阿羅約文明的戰艦從來就是皮薄餡大的大餃子,都是一炮玩完的貨色。
別說是對地球戰艦進行局部護罩防護以節省能量了,就是護罩全開也根本無濟於事,防護能力差的可以。
當然,事實求實的說,局部護罩防禦技術這種高端進階技術,通常也不是給小體型的星際戰艦來使用的,它們一般體型都相對較小,就算是全範圍升起護罩也耗費不了多少能量,裝備局部護罩係統反而顯得更加繁瑣,大幅度提高技術難度和造價。
但是對於鋼鐵戰星而言,顯然這項技術就是極富實用性的必需品了,非常有必要裝備相關的技術設備。
畢竟鋼鐵戰星的塊頭大小,那可是相當於一顆巨大的星球啊,表麵積大得驚人,如果沒有類似的機動開啟、局部化的護罩技術的話,麵臨著一些戰場狀況的時候,很容易就會陷入到左右為難的狀態,開不開啟防護罩都會成為一種很艱難的選擇。
就像是類似此時的戰場環境一般,在麵對著較小規模的敵方艦隊的時候,對方的攻擊能夠對己方形成威脅,殺傷力較大,這時候無疑是有必要開啟防護罩的。
但是敵方艦隊較少,開啟全範圍防護罩,那能量上的消耗可就太大了,有時候甚至可能長期開啟護罩的能量消耗,不選擇承受敵方炮火襲擊的消耗還要大,這時候開啟護罩無疑就有些得不償失了。
而類似的情況其實在戰場上是非常普遍的,可想而知如果在沒有類似的局部、機動開啟的防護罩設備的情況下,一場大戰下去要是全程都開啟防禦護罩的話,那對於能量的消耗到底會有多大。
甚至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沒有類似的局部防護罩技術的鋼鐵戰星,相比於有著類似技術的鋼鐵戰星,在戰場上的戰鬥力、生存能力,都勢必要有著大大的不如!
窺一斑可見全豹,僅僅是看到這種超乎想象的局部防護罩技術,圖斯克就可以想象得到,在這顆充滿傳奇性的鋼鐵戰星的內部,恐怕還有著更多的,他就連想都不敢想的超級技術,而這些技術加在一起,支撐著這顆鋼鐵戰星,更將會把這顆鋼鐵戰星的戰鬥力提升到一個不可想象的高度。
無怪乎即便是上古宇宙文明也都要將這種超級龐大的戰星武器視為文明的重要底蘊了,顯然以超級戰星為載體,宇宙文明可以集中整合本文明眾多高端技術,將鋼鐵戰星打造成一個無比強大的戰爭堡壘,從而發揮出無與倫比的戰略價值。
而這樣的技術整合,顯然在一些小型化的載體上,是很難發揮出其全麵的技術優勢的。
不過此時的戰場之上,情況卻絲毫不受圖斯克的震驚所影響,依舊在不斷地進行著。
地球戰艦迅速的在隕石帶中遊走,抓緊一切機會對鋼鐵戰星進行打擊,同時收集戰場反饋信息。
雖然沒有接收到鋼鐵戰星抵禦超光速炮襲擊的第一手資料,但是幾次超光速炮襲擊都沒有產生任何效果的異常情況,還是已經被地球戰艦所察知,這更進一步的讓地球艦隊確認了對手的難纏,也讓它們更進一步的確定了對手是戰星級武器的可能,它們唯一還不能夠確定的就是敵方到底是哪種級別的戰星級武器。
畢竟,科技文明的戰爭武器,能夠起到類似效果,對地球戰艦都能夠瞬間造成殺傷的武器,也就隻有為數不多的幾個類型了,而符合現在的敵方信息的,最大的可能性已經鎖定在了戰星武器的身上了,但是在沒有確定敵方的真實狀況的情況下,顯然也是不能排除敵方目標是超級母艦類武器的可能。
想要進一步確定對手目標,這就必須要靠這幾艘地球戰艦的進一步偵查和確認了。
無論敵方到底是哪一種類型的敵人,這種超出了地球文明現有科技等級,沒有同等戰力可以抗衡的大家夥,顯然一旦在不明敵情的情況下讓對方出現在隕石星海之中,都是有可能對地球文明現在的大好局勢造成嚴重影響的。
為了盡可能的減少損失,並且給地球文明提供一點反應的時間,哪怕就是這幾艘戰艦全部都消耗在這裏,顯然也是值得的。
這剩餘的四艘地球戰艦都非常清楚他們的任務的重要性,所以哪怕明知道這次任務已經是充滿了危險性,哪怕稍微一點疏忽和大意,都有可能導致船毀人亡的結局,他們還是一個個奮勇爭先,竭盡可能的遞進敵方的近距離位置,試圖用光學鏡頭拍攝下敵方的真實麵貌。
往常的偵查活動從來沒有這樣艱難過,地球戰艦的信息偵測係統是極為先進的,具備多種狀態感知技術,往往能夠相隔極為遙遠的距離,就偵測到大量的敵方作戰信息。
但是在這場戰鬥之中,情況要複雜也艱難得多。
本身周邊的複雜隕石環境,就已經大大影響到了地球戰艦的多種信息偵測能力,讓他們的偵測實力大打折扣了,更加關鍵的是它們這次的作戰對手還遠比往日的對手要更加的強大,在信息領域敵方的實力也是異常的深不可測。
整個戰場範圍之內,地球戰艦都陷入到了對方的信息壓製之中,種種偵測技術都統統的失效了,迫不得已之下,這些地球戰艦也隻有選擇最原始也是最危險的方式,盡可能的靠近敵方目標,捕捉任何一絲泄露了敵方信息的光學信號,通過光學設備將其記錄下來,拚湊出對方的全景畫麵。
想要在這種情況下搜集到敵方的目標,難度當然是極其之大的,要知道這附近星域之中可沒有強烈的光源,別說近距離的恒星了,就是一些紅巨星都相距甚遠,光線密度和強度都很是堪憂,地球艦隊想要在這種情況下收集到敵方目標的任何信息,都必須要花費相當長的時間,而長時間的遊走在這片戰場之上,那危險程度之高自然是可以想象得到了。
即便是地球戰艦已經盡可能地發揮出了自己的機動性能,遊走在眾多的隕石小行星之間,依靠這些掩體來為自己提供保護,但是情況對於他們來說還是顯得越來越不利。
這片星際戰場本身就是鋼鐵戰星的主場,有著太多的眼線在為鋼鐵戰星提供著信息支撐,鋼鐵戰星本身又是火力充沛至極,滿身上下有著數以百萬計的攻擊武器可以隨意動用,哪怕戰星智能出於降低消耗的考慮,僅僅隻是使用了其中微不足道的一小部分,這給地球艦隊造成的威脅也是無與倫比的。
鋼鐵戰星並沒有大規模的傾瀉火力,而是極富針對性的對每一艘地球戰艦展開了針對性的火力覆蓋。
通過充分的信息優勢勾畫出地球戰艦遊走星空的可能路線和大致轉折範圍,再結合周邊星域的隕石結構、隕石運行軌跡等戰場信息,鋼鐵戰星往往隻是有選擇性的對一些地帶進行針對性的打擊,這就已經給地球戰艦帶來了巨大的麻煩了。
鋼鐵戰星的炮火襲擊,往往刁鑽難纏到了極點,一道超光速攻擊常常在毫厘之差的情況下,輕易洞穿層層隕石的阻隔,在眾多隕石的細微縫隙之間穿插而過,覆蓋射擊到地球戰艦遊走的地帶之間。
而且隨著時間的蔓延,對於地球戰艦性能的越發了解,鋼鐵戰星的攻擊準確性還在不斷地提升之中,讓地球戰艦的輾轉騰挪的空間變得越發的狹小。
漸漸地,開始有越來越多的地球戰艦在鋼鐵戰星的攻擊下出現了眼中的戰損。
鋼鐵戰星對付地球戰艦所使用的炮火,都是較低級別的小炮,能耗小殺傷力也小,但是卻極為適合眼下這種複雜戰場環境下的使用。
但是饒是如此,地球戰艦一旦被這些超光速攻擊炮火稍稍擦著個邊,也都動輒會造成巨大的損傷。即便經過了層層防護罩的阻隔和偏轉,一旦被炮火觸及,地球戰艦還是會被輕易摧毀大麵積的裝甲,數量眾多的外圍艙室都會毀於一旦,整個戰艦的性能往往都會遭受不小的損失,移動的靈活性大為降低,而這往往會讓相應的戰艦遭受到越來越多的打擊。
隨著戰損程度的逐漸加深,這些地球戰艦都已經清楚的意識到他們繼續生存下去的可能性已經是越來越低了,想要順利返航已經成為了不可能的事情,所以在將已經收集到的情報全數轉移給其他地球戰艦的同時,他們還更加奮不顧身的衝到了更加靠近鋼鐵戰星的地帶,試圖在更近距離之下,收集到更多的第一手的信息。
而更近的距離,這無疑也意味著更加巨大的危險,更加強大的火力襲擊。
所以很快的,就已經一而再的有著地球戰艦在拚死偵查信息的同時,徹底的喪失了戰鬥力,這些戰艦都已經遭受到了很多次的火力打擊,戰艦軀體上到處都是千瘡百孔的傷痕,就連絲毫的移動能力也都沒有了,戰艦垂死的漂浮在星空之中,時不時地迸濺出一些電火花,就像是破破爛爛的玩具一般,再無半點的戰鬥力可言。
不過哪怕是到了這種地步,這些戰艦依舊在鍥而不舍得開動著光學儀器,盡可能的捕捉到更多一點的信息,並將其傳遞給其他的戰友。
這些戰艦能夠維持著這種一息尚存,沒有被徹底摧毀的程度,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鋼鐵戰星有所放水的緣故,出於技術研究和收集資料的程序本能,在發覺了地球戰艦之中蘊含著一些即便是上古宇宙文明也並不具備的技術機密的情況下,鋼鐵戰星也在試圖盡可能的保存樣品標本,派遣技術研究艦船在戰鬥結束之後對地球戰艦進行拆解和取樣分析。
至少地球戰艦之前作戰中顯露出的一些能量護罩技術,已經讓鋼鐵戰星意識到了眾多的難能可貴之處,非常富有研究價值。
隻是非常可惜的是,地球戰艦有著非常完善的技術保密機製,在戰艦受損嚴重的情況下,可以通過人工或者自動爆破的手段,隱藏地球戰艦的技術機密,鋼鐵戰星想要進一步拆解研究地球戰艦的想法,注定是要破產了。
而幾艘地球戰艦不懈的努力,最終也獲得了他們想要的收獲,經過眾多光學信息的拚湊,一張鋼鐵戰星的光學圖像被最終拚接了出來,雖然存在著一些不完善的地方,但是鋼鐵戰星的一些大體數據卻已經相當完善,足以讓地球文明提前了解一些這個新的敵人的具體情況並有所防備了。
對於這支小小規模的艦隊來說,做到這一點就已經完全可以說圓滿完成任務了,誰都不能指望他們真的能夠憑借一己之力,就摧毀這樣一顆可怕的鋼鐵戰星。
所以這僅剩了兩艘創傷累累的地球戰艦,在向戰友發出了最後的消息之後,就開始小心意義的後撤了。
前方,是他們戰友的艦船,綻放的最後兩朵耀眼煙花。
試想像地球文明的超光速炮一般,能量傳遞速度已經達到數千倍光速那麽高了,在近距離射擊的情況下,你反應速度得有多快才能夠在遭到攻擊前提前偵測到受襲情況?
僅僅這個感知狀態的難度就已經是極其之高了,更加關鍵的是想要完成局部護罩防禦,還必須要在極短時間之內在受襲部位開啟防禦護罩,這個防禦護罩開啟的時間更是短到了極點,常規的護罩開啟時間根本就來不及進行防禦。
但是這顆鋼鐵戰星卻輕而易舉的就做到了這一點,而且還是同一時間完成了多點防禦的任務,在幾個不同的受襲部位同時開啟了局部防禦罩,完全防禦住了地球戰艦的超光速炮攻擊。
這樣的技術水平,可以毫不誇張地說,足足甩出了隕石星海文明圈各大霸主文明的技術水平幾十條街那麽多!
就拿阿羅約文明來說吧,它的戰艦雖然也有護罩防禦係統,但是水平卻是極低的,通常情況下隻能夠抵禦超光速航行之下的物質撞擊,還有一些能級較低的高能射線攻擊,在地球戰艦的超光速炮攻擊之下,阿羅約文明的戰艦從來就是皮薄餡大的大餃子,都是一炮玩完的貨色。
別說是對地球戰艦進行局部護罩防護以節省能量了,就是護罩全開也根本無濟於事,防護能力差的可以。
當然,事實求實的說,局部護罩防禦技術這種高端進階技術,通常也不是給小體型的星際戰艦來使用的,它們一般體型都相對較小,就算是全範圍升起護罩也耗費不了多少能量,裝備局部護罩係統反而顯得更加繁瑣,大幅度提高技術難度和造價。
但是對於鋼鐵戰星而言,顯然這項技術就是極富實用性的必需品了,非常有必要裝備相關的技術設備。
畢竟鋼鐵戰星的塊頭大小,那可是相當於一顆巨大的星球啊,表麵積大得驚人,如果沒有類似的機動開啟、局部化的護罩技術的話,麵臨著一些戰場狀況的時候,很容易就會陷入到左右為難的狀態,開不開啟防護罩都會成為一種很艱難的選擇。
就像是類似此時的戰場環境一般,在麵對著較小規模的敵方艦隊的時候,對方的攻擊能夠對己方形成威脅,殺傷力較大,這時候無疑是有必要開啟防護罩的。
但是敵方艦隊較少,開啟全範圍防護罩,那能量上的消耗可就太大了,有時候甚至可能長期開啟護罩的能量消耗,不選擇承受敵方炮火襲擊的消耗還要大,這時候開啟護罩無疑就有些得不償失了。
而類似的情況其實在戰場上是非常普遍的,可想而知如果在沒有類似的局部、機動開啟的防護罩設備的情況下,一場大戰下去要是全程都開啟防禦護罩的話,那對於能量的消耗到底會有多大。
甚至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沒有類似的局部防護罩技術的鋼鐵戰星,相比於有著類似技術的鋼鐵戰星,在戰場上的戰鬥力、生存能力,都勢必要有著大大的不如!
窺一斑可見全豹,僅僅是看到這種超乎想象的局部防護罩技術,圖斯克就可以想象得到,在這顆充滿傳奇性的鋼鐵戰星的內部,恐怕還有著更多的,他就連想都不敢想的超級技術,而這些技術加在一起,支撐著這顆鋼鐵戰星,更將會把這顆鋼鐵戰星的戰鬥力提升到一個不可想象的高度。
無怪乎即便是上古宇宙文明也都要將這種超級龐大的戰星武器視為文明的重要底蘊了,顯然以超級戰星為載體,宇宙文明可以集中整合本文明眾多高端技術,將鋼鐵戰星打造成一個無比強大的戰爭堡壘,從而發揮出無與倫比的戰略價值。
而這樣的技術整合,顯然在一些小型化的載體上,是很難發揮出其全麵的技術優勢的。
不過此時的戰場之上,情況卻絲毫不受圖斯克的震驚所影響,依舊在不斷地進行著。
地球戰艦迅速的在隕石帶中遊走,抓緊一切機會對鋼鐵戰星進行打擊,同時收集戰場反饋信息。
雖然沒有接收到鋼鐵戰星抵禦超光速炮襲擊的第一手資料,但是幾次超光速炮襲擊都沒有產生任何效果的異常情況,還是已經被地球戰艦所察知,這更進一步的讓地球艦隊確認了對手的難纏,也讓它們更進一步的確定了對手是戰星級武器的可能,它們唯一還不能夠確定的就是敵方到底是哪種級別的戰星級武器。
畢竟,科技文明的戰爭武器,能夠起到類似效果,對地球戰艦都能夠瞬間造成殺傷的武器,也就隻有為數不多的幾個類型了,而符合現在的敵方信息的,最大的可能性已經鎖定在了戰星武器的身上了,但是在沒有確定敵方的真實狀況的情況下,顯然也是不能排除敵方目標是超級母艦類武器的可能。
想要進一步確定對手目標,這就必須要靠這幾艘地球戰艦的進一步偵查和確認了。
無論敵方到底是哪一種類型的敵人,這種超出了地球文明現有科技等級,沒有同等戰力可以抗衡的大家夥,顯然一旦在不明敵情的情況下讓對方出現在隕石星海之中,都是有可能對地球文明現在的大好局勢造成嚴重影響的。
為了盡可能的減少損失,並且給地球文明提供一點反應的時間,哪怕就是這幾艘戰艦全部都消耗在這裏,顯然也是值得的。
這剩餘的四艘地球戰艦都非常清楚他們的任務的重要性,所以哪怕明知道這次任務已經是充滿了危險性,哪怕稍微一點疏忽和大意,都有可能導致船毀人亡的結局,他們還是一個個奮勇爭先,竭盡可能的遞進敵方的近距離位置,試圖用光學鏡頭拍攝下敵方的真實麵貌。
往常的偵查活動從來沒有這樣艱難過,地球戰艦的信息偵測係統是極為先進的,具備多種狀態感知技術,往往能夠相隔極為遙遠的距離,就偵測到大量的敵方作戰信息。
但是在這場戰鬥之中,情況要複雜也艱難得多。
本身周邊的複雜隕石環境,就已經大大影響到了地球戰艦的多種信息偵測能力,讓他們的偵測實力大打折扣了,更加關鍵的是它們這次的作戰對手還遠比往日的對手要更加的強大,在信息領域敵方的實力也是異常的深不可測。
整個戰場範圍之內,地球戰艦都陷入到了對方的信息壓製之中,種種偵測技術都統統的失效了,迫不得已之下,這些地球戰艦也隻有選擇最原始也是最危險的方式,盡可能的靠近敵方目標,捕捉任何一絲泄露了敵方信息的光學信號,通過光學設備將其記錄下來,拚湊出對方的全景畫麵。
想要在這種情況下搜集到敵方的目標,難度當然是極其之大的,要知道這附近星域之中可沒有強烈的光源,別說近距離的恒星了,就是一些紅巨星都相距甚遠,光線密度和強度都很是堪憂,地球艦隊想要在這種情況下收集到敵方目標的任何信息,都必須要花費相當長的時間,而長時間的遊走在這片戰場之上,那危險程度之高自然是可以想象得到了。
即便是地球戰艦已經盡可能地發揮出了自己的機動性能,遊走在眾多的隕石小行星之間,依靠這些掩體來為自己提供保護,但是情況對於他們來說還是顯得越來越不利。
這片星際戰場本身就是鋼鐵戰星的主場,有著太多的眼線在為鋼鐵戰星提供著信息支撐,鋼鐵戰星本身又是火力充沛至極,滿身上下有著數以百萬計的攻擊武器可以隨意動用,哪怕戰星智能出於降低消耗的考慮,僅僅隻是使用了其中微不足道的一小部分,這給地球艦隊造成的威脅也是無與倫比的。
鋼鐵戰星並沒有大規模的傾瀉火力,而是極富針對性的對每一艘地球戰艦展開了針對性的火力覆蓋。
通過充分的信息優勢勾畫出地球戰艦遊走星空的可能路線和大致轉折範圍,再結合周邊星域的隕石結構、隕石運行軌跡等戰場信息,鋼鐵戰星往往隻是有選擇性的對一些地帶進行針對性的打擊,這就已經給地球戰艦帶來了巨大的麻煩了。
鋼鐵戰星的炮火襲擊,往往刁鑽難纏到了極點,一道超光速攻擊常常在毫厘之差的情況下,輕易洞穿層層隕石的阻隔,在眾多隕石的細微縫隙之間穿插而過,覆蓋射擊到地球戰艦遊走的地帶之間。
而且隨著時間的蔓延,對於地球戰艦性能的越發了解,鋼鐵戰星的攻擊準確性還在不斷地提升之中,讓地球戰艦的輾轉騰挪的空間變得越發的狹小。
漸漸地,開始有越來越多的地球戰艦在鋼鐵戰星的攻擊下出現了眼中的戰損。
鋼鐵戰星對付地球戰艦所使用的炮火,都是較低級別的小炮,能耗小殺傷力也小,但是卻極為適合眼下這種複雜戰場環境下的使用。
但是饒是如此,地球戰艦一旦被這些超光速攻擊炮火稍稍擦著個邊,也都動輒會造成巨大的損傷。即便經過了層層防護罩的阻隔和偏轉,一旦被炮火觸及,地球戰艦還是會被輕易摧毀大麵積的裝甲,數量眾多的外圍艙室都會毀於一旦,整個戰艦的性能往往都會遭受不小的損失,移動的靈活性大為降低,而這往往會讓相應的戰艦遭受到越來越多的打擊。
隨著戰損程度的逐漸加深,這些地球戰艦都已經清楚的意識到他們繼續生存下去的可能性已經是越來越低了,想要順利返航已經成為了不可能的事情,所以在將已經收集到的情報全數轉移給其他地球戰艦的同時,他們還更加奮不顧身的衝到了更加靠近鋼鐵戰星的地帶,試圖在更近距離之下,收集到更多的第一手的信息。
而更近的距離,這無疑也意味著更加巨大的危險,更加強大的火力襲擊。
所以很快的,就已經一而再的有著地球戰艦在拚死偵查信息的同時,徹底的喪失了戰鬥力,這些戰艦都已經遭受到了很多次的火力打擊,戰艦軀體上到處都是千瘡百孔的傷痕,就連絲毫的移動能力也都沒有了,戰艦垂死的漂浮在星空之中,時不時地迸濺出一些電火花,就像是破破爛爛的玩具一般,再無半點的戰鬥力可言。
不過哪怕是到了這種地步,這些戰艦依舊在鍥而不舍得開動著光學儀器,盡可能的捕捉到更多一點的信息,並將其傳遞給其他的戰友。
這些戰艦能夠維持著這種一息尚存,沒有被徹底摧毀的程度,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鋼鐵戰星有所放水的緣故,出於技術研究和收集資料的程序本能,在發覺了地球戰艦之中蘊含著一些即便是上古宇宙文明也並不具備的技術機密的情況下,鋼鐵戰星也在試圖盡可能的保存樣品標本,派遣技術研究艦船在戰鬥結束之後對地球戰艦進行拆解和取樣分析。
至少地球戰艦之前作戰中顯露出的一些能量護罩技術,已經讓鋼鐵戰星意識到了眾多的難能可貴之處,非常富有研究價值。
隻是非常可惜的是,地球戰艦有著非常完善的技術保密機製,在戰艦受損嚴重的情況下,可以通過人工或者自動爆破的手段,隱藏地球戰艦的技術機密,鋼鐵戰星想要進一步拆解研究地球戰艦的想法,注定是要破產了。
而幾艘地球戰艦不懈的努力,最終也獲得了他們想要的收獲,經過眾多光學信息的拚湊,一張鋼鐵戰星的光學圖像被最終拚接了出來,雖然存在著一些不完善的地方,但是鋼鐵戰星的一些大體數據卻已經相當完善,足以讓地球文明提前了解一些這個新的敵人的具體情況並有所防備了。
對於這支小小規模的艦隊來說,做到這一點就已經完全可以說圓滿完成任務了,誰都不能指望他們真的能夠憑借一己之力,就摧毀這樣一顆可怕的鋼鐵戰星。
所以這僅剩了兩艘創傷累累的地球戰艦,在向戰友發出了最後的消息之後,就開始小心意義的後撤了。
前方,是他們戰友的艦船,綻放的最後兩朵耀眼煙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