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13-11-23


    第四十七章


    會議室裏陷入了寂靜,對於工產黨員來說,當自己的理想與榜樣被無情的摧毀,對他們的打擊絕對比長征過雪山更為傷害深重。


    華夏的工產者都是在那些革命文獻中所說的十月革命中的一聲炮響後開始接受真正的無產階級革命思想的,在他們的頭腦中,蘇聯的共產者就是他們的明燈,就是他們的榜樣,所有在華夏的工產主義革命鬥士幾乎都遵循著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建立的方式而努力著建立自己心中的共和國,救這個重病中的國度於水火。這也是華夏的共產主義之火永不熄滅的原因。


    而今天,黨的最高決策者們卻在兩個未來來客的述說中,知道了那個偉大國家的覆滅,更知道了原來他們認識中的那個國家並不如想象中的那麽偉大。


    “或許,在座的各位首長會問,那麽階級鬥爭是不是真的不要了?”


    李凱新等待了一會後,見無人說話,便接著說了下去。


    “不,當然不是,階級鬥爭是人類社會發展中的必然產物,永遠不可能被消滅,我想就這點上來說,各位在座的老前輩肯定比我更為清楚。


    但是我要說的是,階級鬥爭並不是蘇聯工產黨所謂的流血鬥爭,從人類對美好事物的向往這個本能來說,階級鬥爭也不能是純粹的流血鬥爭。


    “革命怎麽可能會有不流血的事情,這是大量的前輩們早就用生命證明過的事實。”見李凱新開始說起階級鬥爭這種革命的本質,作為黨的理論研究者,張洛甫自然而然的開始開口討論起來


    “是的,當兩個階級存在著激烈的對立矛盾時,無論其中一方是否願意,另一方都會自然而然的采取激烈的,以消滅對方有生力量為核心的反革命措施。


    但是請大家注意,在這裏的反革命是中性詞,與革命這個詞互為對立。


    為什麽這麽說?因為對於可能對立得兩個階級,對方都是自己一方的反革命,而自己的所作所為在其立場上都是具有革命意義的,這是由這個階級自身所處的位置來決定的。


    但是,階級鬥爭就一定是以暴力來實現一個階級消滅另一個階級嗎?我們現在可以來看看曆史上的那些典型的階級鬥爭都是怎麽產生的


    第一次有典型意義的階級鬥爭是法國大革命,不知道在座的各位首長對此有異議嗎?”


    “很對,那是無產階級革命的萌芽,是資產階級中的先進分子發現無產者的道路的起始。”張洛甫推了下自己鼻子上的眼鏡認真的說到。


    “是的,法國大革命,無論是西方資產階級史學界,還是無產階級史學界都認為他是一次階級革命,因為他是一次純粹的資產階級革命,是一次資產階級用暴力的手段推翻封建貴族階級的革命,由於是他奠定了現在西方的資產階級政府領導國家的道路,所以沒有一個西方國家會否認他,也因此讓我們對階級鬥爭的本質看得更清楚。


    但是,階級鬥爭必然是血腥暴力的嗎?不是,就程度上而言,除了法國大革命,幾乎其它西方國家的資產階級革命都沒有發生過於激烈的流血衝突,為什麽?”


    “因為,封建貴族階級的退縮了,妥協了!”


    “是的,主席說的對,封建貴族階級退縮了,妥協了,為什麽?”


    “因為人民不和他們站在一邊。”


    “是的,因為人民”


    “從古至今,所有的農民起義或者改朝換代,都可以稱為階級鬥爭,因為都是當時底層的人民所代表的的階級拋棄了統治階級,為什麽拋棄,因為當時的人民無法正常的生活下去了,或者用馬恩理論來說,當時的生產力無法滿足日益增長的人民的需要了。


    無論是東方還是西方,在封建王朝時代,所有的階級鬥爭都表現為封建貴族或地主階級對底層的農民、小業主之間的鬥爭,而這兩個階級之間的鬥爭都是以軍事鬥爭為收場的!為什麽,因為力量。


    我們回過頭來看資產階級與封建貴族之間的階級鬥爭,為何除了法國大革命之外,其它國家都是緩和的,非暴力,流血較少的革命,同樣也因為力量。”


    “因為資產階級掌握了力量嗎?”


    “是的,朱老總說的對!力量,這個力量不是指的軍事力量,而是指的相比較敵對階級來說更為先進的生產力。


    說到生產力,我相信在座的各位熟讀馬恩理論,比我了解得更透徹,但是,生產力為何會有先進和落後之分?那是因為生產力本身具有時代性和發展性,隻有先進的生產力的出現才會推動社會真正的進步。


    比如,從我們國家的曆史可以看出,雖然封建地主階級與底層農民與小業主之間鬥爭不斷,但是由於雙方在生產力上先進性並不明顯,因此每次農民起義或者改朝換代都是換湯不換藥,無非提高下統治技巧而已。而那些盛世沒有階級鬥爭了嗎?不是,那隻是統治階級注意到了兩個階級之間的矛盾,想辦法緩和了而已。


    所以,雖然無數次曆史的輪回,由於生產力方麵先進性的不足,我們的這片土地上的階級鬥爭總是伴隨著大規模的社會動蕩與流血。每每總是一個集團盡量的在肉體上消滅另一個群體來實現鬥爭的勝利。


    而鬥爭結束後由於生產力的先進性不夠,統治階級又往往采用各種手段清洗階級內部可能存在的異見者,為什麽,因為這些人是鬥爭的親曆者,他們知道鬥爭的本質,所以可以很容易的再發起鬥爭。


    更有甚者,為何無論在東方還是西方,在封建專製時代統治階級不願意對廣大人民普及教育?因為教育會讓人民清楚的知道階級鬥爭的本質,輕鬆的掌握當時較為低端的生產力,也因為會威脅到統治階級對人民的剝削。所以當兩個掌握著相差不大的性質的生產力的集團之間爆發鬥爭,必然就是流血的暴力的。


    我們再回過頭來看看西方的資產階級革命,為何他們的鬥爭卻常常采用了比較溫和的方法?因為在封建貴族階級和資產階級兩者的力量對比上,資產階級所代表的生產力比封建貴族階級先進了許多。


    在工業化的時代,資產階級掌握著大工業生產的生產技術與物資,他們的理念相比封建貴族階級來說更能為人民接受,所以在大部分的西方國家,不單單是他們的人民,甚至連大部分的封建貴族都加入到資產階級這一方來,封建貴族階級完全沒有抵抗之力,如果逆時代而為,所引來的必然是法國大革命一般的末日,因此,大部分西方的封建貴族階級都采用君主立憲或議會製的方式和平演變為資產階級國家。


    而這個現象其實是對我們這些工產黨人來說有著極為重要的借鑒,為何?


    我們進一步的來分析下無產階級革命,無產階級革命唯一的勝利發生在俄羅斯,對比當時鬥爭的兩方,由於俄羅斯是那時在西方工業化程度最低的國家,因此那時的布爾什維克黨所掌握的生產力並不比當時的統治階級掌握的先進多少。


    甚至因為在爆發革命之際,由於一次大戰的原因,當時俄國的工業化程度已經被削弱到了極致,同時由於戰爭和饑餓,鬥爭的兩方都無法為當時俄羅斯的人民帶來實惠,所以可以說無論在生產力的先進行還是力量的程度上來說,當時的兩方其實在力量上沒有區別。如果不是當時的社會已經到了崩潰的邊緣,革命是否成功還說不清楚。


    但是為何,當鬥爭勝利後,蘇俄不得不采用血腥鎮壓的方式來防止原有階級的複辟?因為當時布爾什維克黨所具有的生產力並沒有先進多少!所以並不能讓當時俄國的所有階級都能心甘情願的跟隨。因此為了保證革命果實不被竊取或者推翻,當時的蘇維埃自然而然的采用了血腥鎮壓的方式來維持統治。這既是無奈的選擇也是唯一的選擇。”


    “你這是胡說,你這是汙蔑!”聽到這裏,坐在位置上愁眉不展的秦邦憲忍無可忍跳了起來。


    “或許張政委用生產力這個詞的確是太為學術性或者說有點脫離實際了,雖然馬克思說過,生產力的發展是一切階級鬥爭的推動力,但是拿生產力來解釋相關現象總顯得有點聽不明白。


    其實蘇聯的現狀用大家聽的懂得說來說,就是在十月革命勝利後,蘇聯政府並沒有改變當時俄羅斯這個國家已經呈現的貧窮與落後,革命勝利後,當時擁護蘇維埃取代沙皇的各個階級的人民並沒有獲得他們想要的東西。


    甚至,革命之後,農民等最底層的階級,其生活條件更為惡劣了,蘇俄政府為了維持城市居民的生活竟然強製要求農民交出過冬的餘量,如果不交都會被冠以反革命的罪名而被槍斃或流放。


    說的堂皇一點就是為了俄羅斯徹底的工業化,蘇維埃采取了直接對農民階級進行剪刀差的方式來進行,逼迫農民階級消亡或者進入城市成為工人階級,當農民階級消失的差不多了,再派遣或將當地殘留的農民改造成農業工人實現農業工業化的目標。就這一點來說,蘇維埃采取的手段與當初英國的羊吃人沒有本質上的區別。


    我不知道各位首長怎麽理解這個做法,但是以我的理解,這不是社會主義,更不是工產主義,這分明是強盜行為。一個不能讓所有人民過上好日子的主義談不上好主意,這種行為隻有殘暴的帝國主義或者資本主義才會作出。如果工產主義也這麽做,那這個主義不要也罷。”


    夏海安的一席話說出,頓時讓現場的氣氛更為凝重與微妙,每個人臉上陰晴變換,閉口不說,剛剛激動的跳起來反駁的秦邦憲臉上,潮紅色的血氣彌漫在黝黑蠟黃的臉上,顯得那麽的不自然。


    而在站在一邊的李凱新看來,此時的會場裏彌漫著一股風雨欲來風滿樓的感覺,形勢更為複雜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變革1938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真無塵子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真無塵子並收藏變革1938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