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寧想到這裏,立馬做出決定,抬頭對兩個荊州士兵說:“二位軍爺。劉治中在信上說要我選擇會麵地點,那我就不客氣了。
你二位回去轉告劉治中老爺,就說我甘寧就在這羅鍋灣村羅長腿家裏,專侯劉治中老爺大駕光臨。”
兩個士兵聽了就互相看了幾眼,其中一個問:“這位好漢,我二人是奉魏延將軍過來送信給你的。臨走時魏將軍吩咐,請您選擇好地址,還要約定好時間,然後再讓我們帶口信回去轉達。還有一點,魏延將軍反複叮嚀,說是請您好漢確定約會時間不要超過兩天,若是過了兩天,就會把衙門裏的大事情耽誤了。”
甘寧道:“這好辦!地點定在這裏,時間嗎?明天後天這兩天我一步不離住在這裏,專門恭迎劉治中老爺光臨。請二位軍爺回去以後照此轉達。”
甘寧說到這裏自覺有些不放心,就吩咐丁百順身邊的一個貼身保鏢:“把包裹揭開,將裏邊的大錢都送給二位軍爺----天黑路滑的為我甘寧過來送信,容易嗎?”
保鏢就照辦了,兩個荊州士兵連連推辭,甘寧執意相送,這兩個家夥才喜滋滋的將一包五銖大錢揣在懷裏,點頭哈腰的告辭走了。
丁百順在後邊看見了吃驚道:“我的天,主子這樣大方,這一包錢要是賞給我!足夠我一家老小吃喝一年的。”
劉琮真來了,隻帶著梁柱兒和麻杆兒,沒有帶賴胖子,來的時候是第二天中午。
原來那兩個送信的荊州士兵得了甘寧的大錢後,連夜摸黑就把口信轉送到了劉琮這裏。
當時劉琮正在睡覺,天色剛剛亮了,他還沒有起床。
聽得魏延在窗外輕聲叫門,劉琮從魏延的語氣中知道有好事情來了,翻身下床,赤著腳迎了出來,拉開門伸出頭來就問:“魏將軍,事情辦得怎麽樣了?”
“主公,甘寧回信了。”
“快拿過來我看。”
“是回了個口信,叫士兵轉達。”
“兩個士兵哪裏去了?”魏延聽了,急忙轉身招呼:“還不快過來向主公匯報!”
停步在遠處的兩個士兵就趕了過來。
劉琮急忙閃身進屋,一邊吩咐:“快快進來說話。”
進屋以後劉琮就問:“你兩個見到甘寧了?”
“是的主公。”
“他現在住在哪裏?”
“主公,不遠。就在襄江江北岸的羅鍋灣村裏。專門等著您過去說話呢。”接著士兵就把甘寧轉達給劉琮的話說了一遍。
劉琮一聽連忙吩咐梁柱兒:“馬上吃飯,吃飯後馬上到羅鍋灣去。”
梁柱兒出去安排早飯去了,劉琮就一邊梳洗著一邊問了些甘寧的情況,等早飯送過來時候,劉琮就吩咐兩個士兵:“你們兩個一起隨我在這裏吃飯,吃飯後帶路,一起去羅鍋灣。”
劉琮在這裏急急忙忙吃了幾口飯,放下碗筷子就出驛站大門,來到江邊渡過襄江,緊趕慢行走到天兒餉時,終於在羅鍋灣村頭襄江岸邊,見到在那裏站著等候的羅長腿。
就這樣來到他家裏見到了甘寧。
原先劉琮聽別人介紹以後,心中早就對甘寧形成了印象,知道他生性勇猛,任俠好義,行事果斷。又知道他好裝扮,出門行動交遊總是身著綾羅綢緞,錦衣色彩鮮豔。
此時一見甘寧這身漁夫打扮,幾乎不敢相信。
但是剛一見麵,甘寧就雙手抱拳躬身行著大禮,口中謙恭的說道:“草民甘寧甘興霸在此恭候劉治中劉老爺。”
劉琮就感覺到這人就是甘寧,絕對不會是假的。
劉琮急忙還禮,然後過來拉著甘寧的手說:“久仰壯士大名,如雷貫耳,今日有幸相會,實在是三生有幸。”說罷二人互相想讓,進屋坐下說話。
劉琮就問了甘寧一些來時行路的情況,隻是寒暄著,一邊說話一邊觀察著甘寧的舉動。
甘寧這裏急了,直接問道:“治中召見甘寧有何吩咐?”
劉琮見甘寧直率說話,就笑道:“本人初接荊州治中大任,不甘心就這樣看著荊州日日沒落下去,想著有所作為,重新振興荊州舊日雄風,一是為了保全荊州百萬黎民三年以後不被曹操殺戮,二是為了剿滅曹操匡扶漢室。
可惜誌高智淺,至今一事無成。
好在益州衙門不嫌荊州無能,派蠶業司官員崔金過來協商合作事宜,商議荊州衙門重新興辦種桑養蠶事業。
本人覺得這事可行,便與崔金簽訂合同,合同規定,從明年開始,每年為益州提供蠶繭若幹擔。
但是,但是,經過多年混戰,荊州要重新興辦養蠶事業,既無人力又缺少資金。
幸好天意要祝荊州興辦此事,正好從北方過來十幾萬難民,本人就發動難民養蠶。
眼下養蠶一事所有條件基本具備----舊有桑田還在,養蠶之人也有了,就是這十幾萬難民。養蠶場所正在建設。至於養蠶的用具和技術,慢慢都可以解決。
現在麵臨一個最大問題就是糧食。要留下難民種桑養蠶,就要給難民提供一年的糧食,但是,衙門裏的儲備糧隻能供應難民二十天。
沒有法子,本人就和益州使者崔金商議,請益州衙門將養蠶預付款折換成糧食發送過來救急。
事情就這樣定下來了,但是要去益州運糧,都是逆水而行,水流湍急,暗礁密布,沿江上下有多有**禍亂。”
劉琮說到**時,自覺失言,急忙看看甘寧,隻見甘寧依然全神貫注的低頭聽話,沒有一點異樣反應,就繼續說:“山高路遠的,實在是不放心----這次運糧成功如否,直接關係到荊州養蠶事業能否成功。所以就請甘壯士過來商議一番,請甘壯士給衙門推薦幾位好水手艄公,押船去益州運糧。不知甘壯士是否願意幫荊州此忙。”
甘寧聽到這裏低頭思索一番,抬頭問:“敢問治中,荊州養蠶一事興辦以後,會有多少收入?”
“本人估算一下,如果隻給益州提供蠶繭,每年可以增加四成財政收入。如果再把蠶繭繅絲提供給益州,可以增加六成。如果將蠶絲織錦自己出售,則荊州衙門每年的財政收於可以翻番。”056
(網網)e
你二位回去轉告劉治中老爺,就說我甘寧就在這羅鍋灣村羅長腿家裏,專侯劉治中老爺大駕光臨。”
兩個士兵聽了就互相看了幾眼,其中一個問:“這位好漢,我二人是奉魏延將軍過來送信給你的。臨走時魏將軍吩咐,請您選擇好地址,還要約定好時間,然後再讓我們帶口信回去轉達。還有一點,魏延將軍反複叮嚀,說是請您好漢確定約會時間不要超過兩天,若是過了兩天,就會把衙門裏的大事情耽誤了。”
甘寧道:“這好辦!地點定在這裏,時間嗎?明天後天這兩天我一步不離住在這裏,專門恭迎劉治中老爺光臨。請二位軍爺回去以後照此轉達。”
甘寧說到這裏自覺有些不放心,就吩咐丁百順身邊的一個貼身保鏢:“把包裹揭開,將裏邊的大錢都送給二位軍爺----天黑路滑的為我甘寧過來送信,容易嗎?”
保鏢就照辦了,兩個荊州士兵連連推辭,甘寧執意相送,這兩個家夥才喜滋滋的將一包五銖大錢揣在懷裏,點頭哈腰的告辭走了。
丁百順在後邊看見了吃驚道:“我的天,主子這樣大方,這一包錢要是賞給我!足夠我一家老小吃喝一年的。”
劉琮真來了,隻帶著梁柱兒和麻杆兒,沒有帶賴胖子,來的時候是第二天中午。
原來那兩個送信的荊州士兵得了甘寧的大錢後,連夜摸黑就把口信轉送到了劉琮這裏。
當時劉琮正在睡覺,天色剛剛亮了,他還沒有起床。
聽得魏延在窗外輕聲叫門,劉琮從魏延的語氣中知道有好事情來了,翻身下床,赤著腳迎了出來,拉開門伸出頭來就問:“魏將軍,事情辦得怎麽樣了?”
“主公,甘寧回信了。”
“快拿過來我看。”
“是回了個口信,叫士兵轉達。”
“兩個士兵哪裏去了?”魏延聽了,急忙轉身招呼:“還不快過來向主公匯報!”
停步在遠處的兩個士兵就趕了過來。
劉琮急忙閃身進屋,一邊吩咐:“快快進來說話。”
進屋以後劉琮就問:“你兩個見到甘寧了?”
“是的主公。”
“他現在住在哪裏?”
“主公,不遠。就在襄江江北岸的羅鍋灣村裏。專門等著您過去說話呢。”接著士兵就把甘寧轉達給劉琮的話說了一遍。
劉琮一聽連忙吩咐梁柱兒:“馬上吃飯,吃飯後馬上到羅鍋灣去。”
梁柱兒出去安排早飯去了,劉琮就一邊梳洗著一邊問了些甘寧的情況,等早飯送過來時候,劉琮就吩咐兩個士兵:“你們兩個一起隨我在這裏吃飯,吃飯後帶路,一起去羅鍋灣。”
劉琮在這裏急急忙忙吃了幾口飯,放下碗筷子就出驛站大門,來到江邊渡過襄江,緊趕慢行走到天兒餉時,終於在羅鍋灣村頭襄江岸邊,見到在那裏站著等候的羅長腿。
就這樣來到他家裏見到了甘寧。
原先劉琮聽別人介紹以後,心中早就對甘寧形成了印象,知道他生性勇猛,任俠好義,行事果斷。又知道他好裝扮,出門行動交遊總是身著綾羅綢緞,錦衣色彩鮮豔。
此時一見甘寧這身漁夫打扮,幾乎不敢相信。
但是剛一見麵,甘寧就雙手抱拳躬身行著大禮,口中謙恭的說道:“草民甘寧甘興霸在此恭候劉治中劉老爺。”
劉琮就感覺到這人就是甘寧,絕對不會是假的。
劉琮急忙還禮,然後過來拉著甘寧的手說:“久仰壯士大名,如雷貫耳,今日有幸相會,實在是三生有幸。”說罷二人互相想讓,進屋坐下說話。
劉琮就問了甘寧一些來時行路的情況,隻是寒暄著,一邊說話一邊觀察著甘寧的舉動。
甘寧這裏急了,直接問道:“治中召見甘寧有何吩咐?”
劉琮見甘寧直率說話,就笑道:“本人初接荊州治中大任,不甘心就這樣看著荊州日日沒落下去,想著有所作為,重新振興荊州舊日雄風,一是為了保全荊州百萬黎民三年以後不被曹操殺戮,二是為了剿滅曹操匡扶漢室。
可惜誌高智淺,至今一事無成。
好在益州衙門不嫌荊州無能,派蠶業司官員崔金過來協商合作事宜,商議荊州衙門重新興辦種桑養蠶事業。
本人覺得這事可行,便與崔金簽訂合同,合同規定,從明年開始,每年為益州提供蠶繭若幹擔。
但是,但是,經過多年混戰,荊州要重新興辦養蠶事業,既無人力又缺少資金。
幸好天意要祝荊州興辦此事,正好從北方過來十幾萬難民,本人就發動難民養蠶。
眼下養蠶一事所有條件基本具備----舊有桑田還在,養蠶之人也有了,就是這十幾萬難民。養蠶場所正在建設。至於養蠶的用具和技術,慢慢都可以解決。
現在麵臨一個最大問題就是糧食。要留下難民種桑養蠶,就要給難民提供一年的糧食,但是,衙門裏的儲備糧隻能供應難民二十天。
沒有法子,本人就和益州使者崔金商議,請益州衙門將養蠶預付款折換成糧食發送過來救急。
事情就這樣定下來了,但是要去益州運糧,都是逆水而行,水流湍急,暗礁密布,沿江上下有多有**禍亂。”
劉琮說到**時,自覺失言,急忙看看甘寧,隻見甘寧依然全神貫注的低頭聽話,沒有一點異樣反應,就繼續說:“山高路遠的,實在是不放心----這次運糧成功如否,直接關係到荊州養蠶事業能否成功。所以就請甘壯士過來商議一番,請甘壯士給衙門推薦幾位好水手艄公,押船去益州運糧。不知甘壯士是否願意幫荊州此忙。”
甘寧聽到這裏低頭思索一番,抬頭問:“敢問治中,荊州養蠶一事興辦以後,會有多少收入?”
“本人估算一下,如果隻給益州提供蠶繭,每年可以增加四成財政收入。如果再把蠶繭繅絲提供給益州,可以增加六成。如果將蠶絲織錦自己出售,則荊州衙門每年的財政收於可以翻番。”056
(網網)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