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李太後吃了一驚,因為知道兒詩文是弱項,本來有意讓他最後接,沒想到初生牛犢不怕虎,他竟然要求先說。百度搜索<冰火#中文可這時攔已經攔不住,話已出嘴,君王金口一開,重似九鼎,隻好這樣了。


    “好!我兒有勇氣,那就請皇上起頭吧!”


    朱翊鈞其實現在腦裏隻記得晴天在信裏寫給他的這幾首詩詞,多的根本不會,好歹也算記住了,要不然臉丟得更大,所以迫不及待地開頭,別人接得如何吧。


    他站起身來,略一思索,先誦出了一首南宋時楊萬裏的《詠桂》。


    可是剛念了個題目,母後就在旁邊叫了聲:“等等!”嚇得他急忙停住了,還以為自己弄錯了什麽。


    李太後見他緊張,笑著又握了握他的手,讓他放心,然後輕輕用手指了指兩邊的樂官,說了一句:“你們作好準備了吧?”


    他這才意識到,母後並不是在責怪自己出錯,而是在安排樂官配合自己。


    她這是在幫自己,要知道自從華夏有“詩”以來,就一直是以“歌”的形式出現的。詩歌詩歌,在漢代的《樂府》就已經體現得淋漓盡致,後來又經曆了唐詩宋詞元曲,到了現在的大明,詩歌的形式更是達到了巔峰。


    朱翊鈞確實沒想錯,李太後是在聽到兒念出這首《詠桂》的題目之後,心裏有了些底氣,這個小,怪不得要打頭炮,看來肚裏還有些貨!不過估計他在誦念的時候肯定壓不到音韻上,所以急忙讓樂官們注意配合他。


    樂官們見皇太後親自提醒,急忙點頭。


    方才為張居正和馮保共舞配樂,隻是揚輕雅之音即可,這會兒可大不相同,皇上和太後要親自參加詩會,必須打起十二分的精神才行。


    李太後見為首的樂官擺好了架勢,知道他們已經就緒,於是放開了兒的手,輕輕說了一句:“鈞兒,開始吧,別緊張,隨意慢些就好。”


    “是!”朱翊鈞從她最後這句囑咐中聽出了深義,讓自己隨意,並慢一些,這樣樂官才好配合。


    於是,他清了清嗓,將這首《詠桂》背誦了出來。


    《詠桂》。南宋。楊萬裏。


    不是人間種,


    移從月中來。


    廣寒香一點,


    吹得滿山開。


    雖然沒有眼前這三人博學多才,能詩會文,但是國文老師教授詩歌朗誦的基本方法還是知道的,韻腳在第二句和第四句,也就是這個“來”和“開”字,是整首詩的“文眼”。


    所以,他將整首詩的速度放慢,把每個字的音拉得很長,特別是在念“來”和“開”的時候,發出重音,然後停頓也更長一些。


    “開”字念完,一首詩誦畢,也不知道效果如何,隻有從張居正臉上的表情尋找一些答案。


    張居正倒是一副很陶醉的樣,一直閉著眼睛聽,輕輕搖晃著腦袋,在聽到末字韻腳的時候,竟然頻頻點頭,似乎非常讚揚。


    朱翊鈞一顆懸著的心這才放了下來,從先生這個表情看,自己這詩背得還不錯。


    其實不要求好,隻要過得去,不丟人就好。


    這時候,張居正已經睜開了眼睛,大聲地鼓掌叫好!


    馮保倒是已經聽過皇帝念這首詩,所以反應慢了些,聽到張居正領頭叫好,也急忙跟著喝彩。


    李太後也是高興萬分,沒想到這個小還真是不錯,聽懂了方才自己最後一句讓他隨意慢些的囑咐。一慢,樂官就好配樂,將音樂補充進去。尤其是“來”、“開”二字韻腳,念得有模有樣,看來以前總擔心張居正教他時沒好好學,實際上還是學了些真功夫的。


    孺可教!


    待兒念完,將目光望向自己,悄悄對他豎起了大拇指,


    朱翊鈞看到了母後的鼓勵,這才完全放下了心,笑著向大家致意,然後坐了下來。


    再看張居正,這時站起身來,向皇帝拱手施禮:“我主聖明!楊萬裏這首《詠桂》詩,實是書寫桂花詩中的極品!字數雖少,但意味深長。隻寥寥數字,就將桂花由天宮寫到人間,尤其是最後這句,廣寒香一點,吹得滿山開。即有味嗅之香,又是滿眼之美,將桂花那種撲麵而來之芬芳寫活了。皇上用此詩開頭,實在是妙!真妙!”


    朱翊鈞有點不好意思地笑了:“先生過譽了,朕也隻會這一二首!接下來請先生承續吧。”


    “是!陛下!”張居正也不客氣,應聲向側方邁出一步,雙手背在身後,高聲誦念起了心中早已想好的詩。


    《和令狐相公玩白菊》。唐代。劉禹錫。


    家家菊盡黃,梁園獨如霜。


    瑩靜真琪樹,分明對玉堂。


    仙人披雪氅,**不紅裝。


    粉蝶來難見,麻衣拂更香。


    向風搖羽扇,含露滴瓊漿。


    高豔遮銀井,繁枝覆象床。


    桂叢慚並發,梅蕊妒先芳。


    一人瑤華詠,從此播樂章。


    張居正,當代之大“文膽”,確實不同凡響。這幾十年的詩文功力,在背誦中體現得淋漓盡致。


    朱翊鈞自從與晴天互通書信後,對詩詞典故的理解和感悟都有了很大提升,首先覺得張居正選這首詩就高人一籌。


    此詩詠菊,但是於詩中還提到“桂叢”,非常契合今日之“雙花”主題,甚至打著燈籠也找不到在一首詩中有如此巧合的,說明這位當世“文膽”之博學廣聞,將曆代詩篇早已爛熟於心,才會如此精準。


    至於各個韻腳等基本功就更不用說了,總之聽張居正背起此詩來,感覺是一種享受,更是一種解讀,令人陶醉其中。


    “妙妙妙!”朱翊鈞此時鼓起了掌,並主動說起了此菊詩中含有“桂”字,真是天下無雙,聽得李太後和馮保也不住點頭,大聲叫好!


    接下來,該馮保的了。


    他知道這是張居正的強項,所以也不張揚,緩緩站起身,誦出一首。


    《清平樂?憶吳江賞木犀》。南宋。辛棄疾。


    少年痛飲,憶向吳江醒。


    明樂團團高樹影,十裏水沉煙冷。


    大都一點宮黃,人間直憑芬芳。


    怕是秋天風露,染教世界都香。


    朱翊鈞一邊聽,一邊感觸不已。要說馮保也是當世之俊才,如果不是因為自小入了宮門,也是一代奇偉男。


    照理說他是一個太監,不會喜歡豪放之詞,應該愛好婉約或者略帶陰柔之詩才對,可他偏偏念起了典型的豪放派詞人辛棄疾之作。


    要知道辛棄疾可是南宋一代文武全才,既是大文豪,亦是奮勇抗金的虎膽英雄。


    文學上,他與蘇軾並稱為“蘇辛”,與李清照並稱“濟南二安”,有六百餘首詩詞存世。


    軍事上,他曾率五百多人襲破敵軍幾萬人大營,將叛徒擒拿帶回。其驚人勇敢之果斷,在當時名重一時,“壯聲英概,懦士為之興起,聖天一見三歎息”。


    或者在馮保的心中,這位文武全才之辛棄疾就是他的偶像吧。


    他正在思索之中,張居正已經領頭叫好,並親自點評:“馮總管此詞甚佳!稼軒先生此詞著實豪邁!第一句少年痛飲,就道出了無限氣勢。及至後來,更是一步一台階,豪氣衝霄漢。更難得的是,此詞題目之‘木犀’即是桂花,但詞中無一‘桂’字,而且全詞含有‘明樂’、含有‘世界’,意即大明雄於世界,寓意甚好!甚妙!”


    這幾個意思,朱翊鈞剛才都沒太聽出來,這才恍然大悟,於是趕忙跟著叫好。


    看來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確實不假,不過要想統領天下,還得兼容並包、融會貫通才行。


    李太後聽了張居正的點評後也頻頻點頭,不住鼓掌誇讚。


    接下來,該輪到她接續了。


    隻見她沉吟半響,念出一首,竟然也是辛棄疾。


    《清平樂?賦木犀詞》。南宋。辛棄疾。


    明月秋曉,翠蓋團團好。


    碎剪黃金教恁小,都著葉兒遮了。


    折來休似年時,小窗以有高低。


    無頓許多香處,隻消三兩枝兒。


    這首唱完,朱翊鈞帶著張、馮二人玩了命似的叫好鼓掌。


    不過,這曲到底哪裏好,他也說不出來,隻是覺得這首詞好象和辛棄疾的一貫風格不太一樣,於是他朝張居正使了一個眼色,示意還是由他來點評。


    張居正會意,站起身來向李太後拱手說道:“太後此曲甚佳。首先,從接龍意義上說,這首詞仍是辛棄疾所作之《清平樂》,詞牌完全相同,也同樣是詠‘木犀’桂花的,可謂是姊妹篇,乃是極好!說明太後既知曉已誦這首,更知曉方才馮總管誦那首,正所謂後來居上!”


    他說到這兒,悄悄抬眼看了一下皇太後,見她一邊聽著一邊微笑著點頭,知道自己的點評適好拍到了點上,這才繼續說了下去。


    “其次,這首詞屬於豪放之辛棄疾非常罕見的歡快詩詞,通篇從小處著眼,非常有情致雅趣,閑之樂徜徉於字裏行間。經太後之口唱起來,更是別有一番情趣。”


    “妙妙妙!”李太後笑了起來:“聽太傅點評,真是比誦詩還過癮!點評得太好了!老身還真是覺得這首姊妹篇與剛才馮總管誦的大不相同,所以才有意吟出的!”


    “哈哈哈!”這一下,朱翊鈞與二人共同大笑起來,惹得李太後也是笑個不停。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絕世玄皇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廣渠門內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廣渠門內並收藏絕世玄皇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