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先生,請先付三成定金。您也是時常光顧鄙號的老客戶了,抹去零頭一方元石就好了。”
黎昭昌麵上顏色不變,微微點了點頭放下賬單,從懷中掏出一隻書本大小的皮冊,從裏麵拿出一張紙來。
這是一張比書本略小的黃色紙張,上麵隻有豎著排列的三行字,用的是傘頂格。
當中頂天的是一行小篆,上寫:當元石壹方,在這行字上蓋著通紅的印章。
左右較低的兩行都是標準的楷書,左邊寫著,本門見票即兌。右邊則是,當地市價完糧。在右下方還有一行小字,天通門敬製。
這張紙上還有各種暗記、紋飾和畫押,想來是用來防偽的。
少年看到此物心中不由得一動。他雖然聽說過此物,倒是第一次看到實物,便問道:“父親,這就是糧票嗎?”
黎昭昌不在意地回道:“正是。”
說到這糧票,就不得不提,花原淳大公子的花家也列名其上的揚州九大家了。
這荊州的西邊是梁州,東麵就是揚州,這兩個地方和荊州的氣候相似,水文條件有過之而無不及,在土壤肥沃度上甚至比荊州還要高了那麽一點。這三地的稻米基本都是一年兩熟,而在揚州南部甚至可以做到一年三熟。
所以揚、荊和梁州都可稱得上魚米之鄉,產糧大州。
糧食有了剩餘自然要銷售到其他地方去,前文書裏提到這赤縣中洲商業本來沒有人為的阻礙,有仙術的幫助,長途行路的地理隔絕也不是大問題。
卻說那揚州地理條件極好,在這裏開辟山門建立家族的人也極多。漸漸地,一些有糧食生意的宗派就走到一塊了。他們一開始的初衷隻是為了節省物流費用,減少運輸路途的風險。
有點經濟常識的人都知道,運輸業靠的就是規模,整體規模越大,單位成本就越低。於是不同門派和家族聯合在一起,在不到一百年前成立了天通門的前身―萬通商會。
其實一開始這不過是一個整合了鏢局、車行和船行的專門服務於糧食交易的物流供應商。它的建立給揚州當地的客商提供了不少便利,他們也不用隨貨押運。隻要把自家糧食交給揚州本地分會,他們自會送到北方的目的地。
仙俠世界的通訊又發達得不得了,這下商人連趕路都不需要了,和遠方的顧客商量好價錢或者交換的貨物,確認了付款方式以後,直接發出自己從萬通商行裏拿到收據給顧客,讓他們去商會提貨就可以了。
接下來,交易雙方覺得何必這麽麻煩,直接讓商會成為第三方豈不是更簡單?於是商會有了代為這雙方收款交貨的第三方交易業務。
列位看官是否知道,在這個很簡單的第三方交易上麵能玩出些什麽花頭嗎?大家肯定知道,因為看看阿裏巴巴和支付寶就知道了。
簡單地說,在此基礎上萬通商會從一家純運輸性質商人互助會變成了貿易巨頭。
由於商品的多樣化和需求的多元化,商業形式也變得複雜起來。而因為有這樣一個第三方交易平台存在,大大簡化了交易各方的交易成本,萬通商會成了九州最大的中間商,光是其中賺取的差價和手續費就讓人咋舌。
而真正讓萬通商行躋身於天門之列的是這些貿易行為產生的商業票據,和圍繞著這些票據的金融服務業。
可能有些看官不太熟悉貿易和金融實務,這裏給大家解釋一下。舉一個不那麽複雜的例子,
一位揚州的糧商在雍州賣了一批糧食給老客戶,可是這個老客戶現金不足,於是寫了一張借據給他。自然這張借據上麵有雙方名號,借款金額、利息計算、還款日期和可有可無的抵押方式。
在這之後,揚州糧商和別人談妥購買馬匹的生意,這次輪到他資金不足了。那筆借款的還款日期又沒有到。
於是他找到了萬通商會,希望能把這筆借款轉給商會,自己隻要借款原金額和到期利息就行了。揚州商人犧牲了在此之後的利息,拿到了現金。這個行為在我們這個世界被稱作貼現。
商會鑒於雙方都是合作多年的老客戶,而且欠款方有貨物在商會內部可以作為抵押,於是接受了這項提議。商會承接了這次兌換,這便是承兌。
等到了還款日期,商會從雍州客人拿回了借款和全部利息,三方都有所獲。
雍州客商付出一些利息提前獲得貨物滿足了自己的需求。揚州商人賣出貨物賺取了利潤和借款前期的利息,同時他又靠貼現盤活了資金可以參加下一輪的交易再次賺取利潤。而商會利用閑置資金取得一筆利息。
就像我們老祖宗說的,錢貨至神之物,無留藏積蓄之道,惟通融流轉方見其功用。
在這個時刻,如果dnd費倫位麵的財富女士沃金也存在於這個世界,估計能一下子從微弱神力提升到中等神力。
這個簡單帶有幫忙性質的舉動意味著,票據成為了一種特殊的商品!從此票據像商品一樣,可以轉讓、購買、銷售,參與其中的各方還能從這些行為獲得利潤。
順便說一句,借據在目前天朝屬於無價證券,是不能轉讓的。
且慢,有些專業或者細心的看官看到這裏就要說了,那他們借來借去轉來轉去的通貨到底是什麽呢?
各位看官來想象一下,如果我們這個世界有這樣一種神奇的礦物,它不僅可以讓人增進體質、延年益壽、長生不老;甚至還是一種燃率非常高的清潔能源,塞進特製的機械和工具中就能提供動力而且還是零汙染;更神奇的是它同時還是重要不可或缺的工業原料,是製作精密電子設備的必須材料。
那麽我們很可能不會有農業文明和工業文明,而是直接在此之上建立起一個文明,而且這個文明的所有經濟活動也必然是圍繞著它。
沒錯,前文書裏提到的通貨就是又一個仙俠世界的特產,元石。
這其中的原因就是大家耳熟能詳的那句話,元石天然不是貨幣,但是貨幣天然就是元石。
但是使用元石作為本位貨幣,就會麵臨一種困境。這個困境其實也一直貫穿著我們這個世界裏的古代天朝曆史,至少是明中葉之前的曆史。當然現在有一個高端大氣上檔次的說法,通貨緊縮。
這種通貨緊縮不是由於總需求不足的結構性經濟問題造成的,因為古代中國一直保持出超地位可以說是在向全世界傾銷產品,而是單純的貨幣供應量不足這樣的技術性問題。
當然,不是說中國古代沒有通貨膨脹。而是把尺度拉長,從西漢實行五銖錢開始到明中葉大量白銀輸入這麽長的時間段來觀察。
中國金銀產地少大多還不在華夏文明核心區,古代采礦技術又差,使得我們從一開始就沒有使用古希臘古羅馬那樣的金銀幣而是用了銅幣。
古代中國的銅幣基本上可以行使金銀貨幣的功能,比如說無限法償、自由鑄造和自由兌換,唯獨缺少了儲存的功能。這不是絕對地說沒人把銅錢儲存起來當做存款,比如著名的北宋為了收複燕雲而積蓄的“封椿錢”。
而是說相對金銀而言銅幣,尤其是含量不標準的私錢和各類“當錢”這類,就非常符合劣幣驅逐良幣的貨幣原理,那意味著非但沒人儲存反而想辦法早點花出去。
可是即使使用開采比較方便存量比金銀多得多的銅作為貨幣,仍不足以滿足古代中國的通貨需求。
理由很簡單,人們可以把政府發行的銅幣可以直接拿回去鑄成銅器,或者幹脆鑄成私錢。曆史上也有幾次統治者試圖把銅幣麵值和銅含量脫鉤,比如王莽新錢、董卓小錢,梁武鐵錢還有各種名目的當五當十錢。
當然,他們都遭到了可恥的失敗。
最誇張的例子是董卓小錢,隻減少了五分之一的銅含量,結果物價飛漲了萬倍!
可以說幹掉董仲穎大相國的不是貂蟬呂布,而是他下令發行的無文錢。當然還有一個很“唯心”的原因,這些錢的原料來自始皇帝鑄造的銅錢,還是盜墓挖出來的,這個兆頭實在不大好。
於是進入了中國封建社會鼎盛期的唐宋之後,紙幣開始出現了。
回到少年現在身處的世界,元石是修煉的必須之物,同時還是耗損品。仙家除了不得不拿出來交換以外,基本上都儲存在自己的庫房裏。
那麽當市場上的商品還不多,其中主要是仙家之間的交易時,那些流通元石還能勉強維持流通的需求。可是隨著商業的發展,特別是凡人之間的貿易占了更多比例的時候,社會整體就會缺乏元石貨幣,就是說通貨緊縮即將出現。
當然,這個時候也有其他商品貨幣也出現在市場中,比如鐵家自製的半兩玄鐵錢,這個就比較原始了,其他地方也有類似的產物:丹藥、符錢、玉石等等。但是這些貨幣其實本身就是商品,受限於產量並不能承擔全九州通貨的職能。
幸運的是,在幾十年前,赤縣中洲將要因為元石貨幣供應不足而發生通貨緊縮的時候。萬通商會的商業票據在商業實踐中應運而生並且迅速成熟,讓這個隱患消弭於無形。
這些票據馬上承擔起貨幣的功能,進而發展出了一種還不能算是真正貨幣的通貨。在本位麵稱之為銀行券,而在這裏就叫做糧票。
這個名字就顯示了糧票和真正貨幣的區別。持票人是可以拿著這種不記名的票據直接到天通門以及所屬分行當場兌換糧食。值得注意的是,這是按照所謂“市價”。
自然,這市價自然是天通門根據市場情況自己製定的。由此,他們掌握了各地的糧食定價權!
。
黎昭昌麵上顏色不變,微微點了點頭放下賬單,從懷中掏出一隻書本大小的皮冊,從裏麵拿出一張紙來。
這是一張比書本略小的黃色紙張,上麵隻有豎著排列的三行字,用的是傘頂格。
當中頂天的是一行小篆,上寫:當元石壹方,在這行字上蓋著通紅的印章。
左右較低的兩行都是標準的楷書,左邊寫著,本門見票即兌。右邊則是,當地市價完糧。在右下方還有一行小字,天通門敬製。
這張紙上還有各種暗記、紋飾和畫押,想來是用來防偽的。
少年看到此物心中不由得一動。他雖然聽說過此物,倒是第一次看到實物,便問道:“父親,這就是糧票嗎?”
黎昭昌不在意地回道:“正是。”
說到這糧票,就不得不提,花原淳大公子的花家也列名其上的揚州九大家了。
這荊州的西邊是梁州,東麵就是揚州,這兩個地方和荊州的氣候相似,水文條件有過之而無不及,在土壤肥沃度上甚至比荊州還要高了那麽一點。這三地的稻米基本都是一年兩熟,而在揚州南部甚至可以做到一年三熟。
所以揚、荊和梁州都可稱得上魚米之鄉,產糧大州。
糧食有了剩餘自然要銷售到其他地方去,前文書裏提到這赤縣中洲商業本來沒有人為的阻礙,有仙術的幫助,長途行路的地理隔絕也不是大問題。
卻說那揚州地理條件極好,在這裏開辟山門建立家族的人也極多。漸漸地,一些有糧食生意的宗派就走到一塊了。他們一開始的初衷隻是為了節省物流費用,減少運輸路途的風險。
有點經濟常識的人都知道,運輸業靠的就是規模,整體規模越大,單位成本就越低。於是不同門派和家族聯合在一起,在不到一百年前成立了天通門的前身―萬通商會。
其實一開始這不過是一個整合了鏢局、車行和船行的專門服務於糧食交易的物流供應商。它的建立給揚州當地的客商提供了不少便利,他們也不用隨貨押運。隻要把自家糧食交給揚州本地分會,他們自會送到北方的目的地。
仙俠世界的通訊又發達得不得了,這下商人連趕路都不需要了,和遠方的顧客商量好價錢或者交換的貨物,確認了付款方式以後,直接發出自己從萬通商行裏拿到收據給顧客,讓他們去商會提貨就可以了。
接下來,交易雙方覺得何必這麽麻煩,直接讓商會成為第三方豈不是更簡單?於是商會有了代為這雙方收款交貨的第三方交易業務。
列位看官是否知道,在這個很簡單的第三方交易上麵能玩出些什麽花頭嗎?大家肯定知道,因為看看阿裏巴巴和支付寶就知道了。
簡單地說,在此基礎上萬通商會從一家純運輸性質商人互助會變成了貿易巨頭。
由於商品的多樣化和需求的多元化,商業形式也變得複雜起來。而因為有這樣一個第三方交易平台存在,大大簡化了交易各方的交易成本,萬通商會成了九州最大的中間商,光是其中賺取的差價和手續費就讓人咋舌。
而真正讓萬通商行躋身於天門之列的是這些貿易行為產生的商業票據,和圍繞著這些票據的金融服務業。
可能有些看官不太熟悉貿易和金融實務,這裏給大家解釋一下。舉一個不那麽複雜的例子,
一位揚州的糧商在雍州賣了一批糧食給老客戶,可是這個老客戶現金不足,於是寫了一張借據給他。自然這張借據上麵有雙方名號,借款金額、利息計算、還款日期和可有可無的抵押方式。
在這之後,揚州糧商和別人談妥購買馬匹的生意,這次輪到他資金不足了。那筆借款的還款日期又沒有到。
於是他找到了萬通商會,希望能把這筆借款轉給商會,自己隻要借款原金額和到期利息就行了。揚州商人犧牲了在此之後的利息,拿到了現金。這個行為在我們這個世界被稱作貼現。
商會鑒於雙方都是合作多年的老客戶,而且欠款方有貨物在商會內部可以作為抵押,於是接受了這項提議。商會承接了這次兌換,這便是承兌。
等到了還款日期,商會從雍州客人拿回了借款和全部利息,三方都有所獲。
雍州客商付出一些利息提前獲得貨物滿足了自己的需求。揚州商人賣出貨物賺取了利潤和借款前期的利息,同時他又靠貼現盤活了資金可以參加下一輪的交易再次賺取利潤。而商會利用閑置資金取得一筆利息。
就像我們老祖宗說的,錢貨至神之物,無留藏積蓄之道,惟通融流轉方見其功用。
在這個時刻,如果dnd費倫位麵的財富女士沃金也存在於這個世界,估計能一下子從微弱神力提升到中等神力。
這個簡單帶有幫忙性質的舉動意味著,票據成為了一種特殊的商品!從此票據像商品一樣,可以轉讓、購買、銷售,參與其中的各方還能從這些行為獲得利潤。
順便說一句,借據在目前天朝屬於無價證券,是不能轉讓的。
且慢,有些專業或者細心的看官看到這裏就要說了,那他們借來借去轉來轉去的通貨到底是什麽呢?
各位看官來想象一下,如果我們這個世界有這樣一種神奇的礦物,它不僅可以讓人增進體質、延年益壽、長生不老;甚至還是一種燃率非常高的清潔能源,塞進特製的機械和工具中就能提供動力而且還是零汙染;更神奇的是它同時還是重要不可或缺的工業原料,是製作精密電子設備的必須材料。
那麽我們很可能不會有農業文明和工業文明,而是直接在此之上建立起一個文明,而且這個文明的所有經濟活動也必然是圍繞著它。
沒錯,前文書裏提到的通貨就是又一個仙俠世界的特產,元石。
這其中的原因就是大家耳熟能詳的那句話,元石天然不是貨幣,但是貨幣天然就是元石。
但是使用元石作為本位貨幣,就會麵臨一種困境。這個困境其實也一直貫穿著我們這個世界裏的古代天朝曆史,至少是明中葉之前的曆史。當然現在有一個高端大氣上檔次的說法,通貨緊縮。
這種通貨緊縮不是由於總需求不足的結構性經濟問題造成的,因為古代中國一直保持出超地位可以說是在向全世界傾銷產品,而是單純的貨幣供應量不足這樣的技術性問題。
當然,不是說中國古代沒有通貨膨脹。而是把尺度拉長,從西漢實行五銖錢開始到明中葉大量白銀輸入這麽長的時間段來觀察。
中國金銀產地少大多還不在華夏文明核心區,古代采礦技術又差,使得我們從一開始就沒有使用古希臘古羅馬那樣的金銀幣而是用了銅幣。
古代中國的銅幣基本上可以行使金銀貨幣的功能,比如說無限法償、自由鑄造和自由兌換,唯獨缺少了儲存的功能。這不是絕對地說沒人把銅錢儲存起來當做存款,比如著名的北宋為了收複燕雲而積蓄的“封椿錢”。
而是說相對金銀而言銅幣,尤其是含量不標準的私錢和各類“當錢”這類,就非常符合劣幣驅逐良幣的貨幣原理,那意味著非但沒人儲存反而想辦法早點花出去。
可是即使使用開采比較方便存量比金銀多得多的銅作為貨幣,仍不足以滿足古代中國的通貨需求。
理由很簡單,人們可以把政府發行的銅幣可以直接拿回去鑄成銅器,或者幹脆鑄成私錢。曆史上也有幾次統治者試圖把銅幣麵值和銅含量脫鉤,比如王莽新錢、董卓小錢,梁武鐵錢還有各種名目的當五當十錢。
當然,他們都遭到了可恥的失敗。
最誇張的例子是董卓小錢,隻減少了五分之一的銅含量,結果物價飛漲了萬倍!
可以說幹掉董仲穎大相國的不是貂蟬呂布,而是他下令發行的無文錢。當然還有一個很“唯心”的原因,這些錢的原料來自始皇帝鑄造的銅錢,還是盜墓挖出來的,這個兆頭實在不大好。
於是進入了中國封建社會鼎盛期的唐宋之後,紙幣開始出現了。
回到少年現在身處的世界,元石是修煉的必須之物,同時還是耗損品。仙家除了不得不拿出來交換以外,基本上都儲存在自己的庫房裏。
那麽當市場上的商品還不多,其中主要是仙家之間的交易時,那些流通元石還能勉強維持流通的需求。可是隨著商業的發展,特別是凡人之間的貿易占了更多比例的時候,社會整體就會缺乏元石貨幣,就是說通貨緊縮即將出現。
當然,這個時候也有其他商品貨幣也出現在市場中,比如鐵家自製的半兩玄鐵錢,這個就比較原始了,其他地方也有類似的產物:丹藥、符錢、玉石等等。但是這些貨幣其實本身就是商品,受限於產量並不能承擔全九州通貨的職能。
幸運的是,在幾十年前,赤縣中洲將要因為元石貨幣供應不足而發生通貨緊縮的時候。萬通商會的商業票據在商業實踐中應運而生並且迅速成熟,讓這個隱患消弭於無形。
這些票據馬上承擔起貨幣的功能,進而發展出了一種還不能算是真正貨幣的通貨。在本位麵稱之為銀行券,而在這裏就叫做糧票。
這個名字就顯示了糧票和真正貨幣的區別。持票人是可以拿著這種不記名的票據直接到天通門以及所屬分行當場兌換糧食。值得注意的是,這是按照所謂“市價”。
自然,這市價自然是天通門根據市場情況自己製定的。由此,他們掌握了各地的糧食定價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