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接見了王春玲和陳公博的次日,王振宇連續五個晚上都在接見南京方麵來的要人,其中有同盟會係的胡漢民,光複會係的蔡元培,進步會係的梁啟超。此外還有國民政府政務院總理熊希齡以及章太炎、陳炯明。


    這六個人與其說是接見,不如說是談判。而且實際上這次接見是胡漢民主動要求的,在孫文被迫病休之後,同盟會係遭到了沉重打擊,章太炎領導的光複會係立刻表現出了咄咄逼人的態勢。胡漢民這個時候才意識到,同盟會係離不開孫文這樣一個核心領袖。好在章太炎誌大才疏,或者說比較理想,在同盟會係勢弱之後居然直接來挑戰王振宇。這讓王振宇很是不滿,緊跟著光複會係遭到了王振宇的打擊。但是同盟會係上下卻依然盼望孫文複出,而王振宇則和這班官迷不同,他考慮的問題已經升華和超越了這個層次了。


    農村問題的改革離不開政府的支持,而章太炎和光複會係代表的是江浙財閥的利益,一直以來他們都是反對土地改革和農村改革的。而同盟會雖然也反對,但是他們代表的是南洋財閥的利益,相比之下就沒有光複會係反對的那麽嚴重。這也使得王振宇在刺殺事件之後再次決定和同盟會係建立合作關係,至於熊希齡和梁啟超他們領導的進步黨係,實在是缺乏社會基礎和群眾基礎,現在的那點聲勢也是王振宇照顧得來的。不過沒關係,王振宇要的就是有這麽一幫子人在政府係統中替自己搖旗呐喊,此外還有王振宇自己的嫡係,這個派別是在陳紹等人組織下崛起的,人稱國社黨係。


    汪精衛刺殺事件發生之後,原本的一黨之內矛盾日趨劇烈,王振宇在上次黨務會議上就發現了這個問題。所以這次接見六人時第一句話就是:“日子總是要過的,兄弟合在一起過分開過都是要過的。既然你們在南京覺得合在一起合不下去了,那就分開過,各組各的黨,願意聯合執政就聯合,不願意想單獨的執政的就單獨執政,執政不了的就下野,履行民主監督職能總是好的。”


    第二句話則是:“國民政府主席還是要讓有名望的人擔任,這樣在政府的改革中,政務院的獨立性進一步加強有了理論基礎。同時則是讓國民政府的威望進一步提升,所以我考慮孫文孫先生在病體痊愈之後繼續擔任這個職務。至於我叔叔,他現在隻是代理主席,所以你們不用操心他的問題。”


    接下來幾天就有的忙了,這六個人可不是王振宇的什麽忠誠下屬,嚴格意義上來講他們隻是王振宇的合作夥伴。現在的政局走到了利益再次分配的地步,大家自然是擼起袖子要一爭短長了。於是長江飯店這座24層的望江大酒店進入到了一個空前繁忙的時刻,所有政治派係的精英紛紛離開南京來到這裏。幾乎是徹夜不眠的討論和研究,一個個涉及國民政府改革的方案紛紛湧現出來。。。


    這才是王振宇想要的狀態,雖然知道曆史走向,可是要他自己拿出改變曆史走向的方案那就太辛苦了。所以他一直追求的就是這樣一種狀態,大家把可以改變曆史走向的方案拿出來,自己慢慢挑,看看那個答案是最符合題目的,如此王振宇就能輕鬆許多了。


    最終丟在王振宇案頭的方案還確實不少,不過第一個引起王振宇興趣的方案並不是涉及政府改革的方案,而是梁啟超方麵幾個方案中的一個,由參政院參議員梁漱溟和四川省議會議員晏陽初一起構思撰寫的《新鄉村建設辦法》,足足三萬字,涉及農村改革的多個方麵。


    其中對於梁漱溟,王振宇的印象很深。到不是此人在建國後的曆程,那完成就是一部《右派是怎樣煉成的?》。真正讓王振宇記住這個人的是在山東作戰之前,正是這位仁兄提出了拒絕接受直魯聯軍軍官投降的議案。雖然由於王振宇的人為操作,戰爭的規模僅僅是從徐州延伸到山東的邊界就停止了,但是梁漱溟的大名卻通過各種新聞報紙轟動一時了。


    不過在穿越之前,對於梁漱溟,王振宇是有一定了解的。梁漱溟(1893―1988)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社會活動家、愛國民主人士,著名學者、國學大師,主要研究人生問題和社會問題,現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有“中國最後一位儒家”之稱。不過也就這麽多了,更多的就要看眼前手頭上的這份報告了。


    “所謂新農村建設,大致應該分為幾個方麵,第一是鄉村教育建設,第二是鄉村政治建設,第三是鄉村經濟建設。而無論是那一個方麵,其歸根到底都需要人去做,人去執行,所以應該以鄉村教育建設為核心和紐帶去連接各個方麵的建設。效仿英國圈地運動式的農村改革會導致農村階層對於改革的不理解和不滿,而且最終執行的效果很可能導致整個社會的動蕩不安。所以農村的建設要有步驟有計劃,不適合搞一刀切,更不適合搞斷裂式的社會革命。。。”


    王振宇看到這裏十分滿意,他翻過一頁繼續看:


    “結合目前的實際以及我們在湘西和廣西地區的調研來看,湘西的農村模式對於建設新農村有一定的積極作用。首先是行政村的劃分,在湘西地區,已經出現了村的準確劃分,有法定的地域範圍,有明確的行政地圖,甚至有了利益分配的歸屬商業鎮。但是這些村依然不是嚴格意義上的行政村,封建的宗法製度在本村內部問題上依然處於絕對的支配地位。那我們建設新農村的目標就應該是打破這種封建宗法製度,建設真正的行政村,讓村裏的居民自由選擇自由流動,讓法律來保護他們的安全,讓仗勢欺人成本增加,讓抱團自保變得毫無必要。那麽我們是選定一個試點區域,比如說一個省。首先是從教育入手,中國的大患是民眾的貧、愚、弱、私“四大病”,通過辦平民學校對民眾首先是農民,先教識字,再實施生計、文藝、衛生和公民“四大教育”,培養知識力、生產力、強健力和團結力,以造就“新民”,並主張在農村實現政治、教育、經濟、自衛、衛生和禮俗“六大整體建設”,從而達到強國救國的目的。。。”


    道理看起來是行得通的,王振宇卻在思考一個問題,為什麽曆史上他們的這一套沒能成功呢?現在看來唯一合理的解釋就是他們違背了人性,準確的說光顧著畫餅了卻忘記了兌現了。教育固然有用,但是為什麽那麽多被教育出來的有德之人在社會這個大染缸裏卻壞的更徹底呢?歸根到底還是物質的誘惑。


    如此高尚的新鄉村建設同樣離不開大把的資金扶持,否則就會變成水中撈月,霧裏看花!


    “二位議員,我們的新鄉村建設的試點放在哪個地區比較好了?”王振宇開口第一句話就讓晏陽初和梁漱溟高懸的心放下了,能夠獲得王振宇這種實力派人物的支持,接下來的工作肯定會非常好做。


    “我以為,把試點放在江蘇或者浙江為宜,因為這裏的農村相對富庶,便於進行鄉村建設。”晏陽初的答案並沒有讓王振宇滿意,這兩個地方都靠海,真和小日本幹仗那成果就全是別人的了,論建設能力人家小日本更厲害,看看二戰前的東北就知道了。而且選擇這兩個地方開始改革,基本上意味著從一開始,在沒有任何底氣的情況下就要和江浙財閥在利益的問題上硬碰硬了。王振宇雖然手握軍隊,但是並不想這麽極端。


    梁漱溟的答案有點靠譜,江西和湖北,不過依然沒能讓王振宇滿意,這兩個地方搞改革,付出和收益實在是不成正比,到時候用他們做榜樣那就是在打自己的臉。


    王振宇看著兩個和自己年紀相當的年輕人,微笑道:“其實最合適的地方在廣東,你們不覺得嗎?”


    看著目瞪口呆的兩人,王振宇難得哈哈大笑了一陣子:“首先是當地的氣候,很多經濟類植物比如橡膠都適合在那裏種植,其次當地人對於生活的追求遠超其他各省,最後就是目前廣東開發區已經進入一個瓶頸期,不過這個瓶頸期出現的原因是因為政治而不是經濟,所以一旦突破,你們搞這個新鄉村建設就有充足的資金和物資保障了。富餘的勞動力也就有了流動的方向,這樣的改革成功的概率才高嘛!”


    晏陽初和梁漱溟聽到王振宇這話頓時大悟,實在是想不到眼前這個凶名赫赫和自己年紀相當的男人在考慮社會問題方麵是如此的透徹,他們感覺自己的理想很有可能在這個人手上實現(王振宇心想,當初韓複渠給你們的感覺也是這樣的吧,哦,忘記時空了),你讓他們如何不喜。。。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回到民國當大帥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張濤1985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張濤1985並收藏回到民國當大帥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