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蘇聯的航母都是這樣誕生的:涅瓦設計局設計它們,黑海造船廠建造它們,沒有例外。
而說到烏裏揚諾夫斯克級核動力航母,就不能不提到黑海造船廠的廠長、總工程師馬卡洛夫。
把他稱為“蘇聯最為優秀的艦船領域的科學家和善於組織大型建設的行政類人才”,恐怕不會有人提出異議。這就是一個集技術才能與行政能力於一體並且都非常出色的罕見人才!
他幾乎主持督造了蘇聯所有的大中型艦艇!
他創造的“大型總段造船法”讓流水線生產航母變成了現實!
人才永遠是最難得最重要的,於是李路製定紅色計劃的時候,把人才放在了首要位置,把馬卡洛夫放在了第一位。他可以接受烏級走上曆史的老路,隻要他得到馬卡洛夫。兩者取其一的話,他會毫不猶豫地選擇馬卡洛夫。
甚至,他把能夠爭取到馬卡洛夫視為紅色計劃成功與否的判斷標準!
為此,他做足了準備――軍刀團的主要調查目標是他,潛伏在黑海造船廠附近的情報部一號小組的目標是他。傑克在基輔老家所有能夠用上的關係都拉了出來,目的就在於是否能夠找出與馬卡洛夫的關聯。雅科夫的關係甚至於索夫的關係,都在李路的指示下發動起來。
為了得到他,李路不惜一切代價。
馬卡洛夫是典型的“紅色人才”,他對技術有著像技術宅一般的癡迷和較真,他對管理極其嚴格,任何技術不精的領導會被他調離設計崗位,不思進取的幹部會被他毫無情麵地踢走――即使有人是他的伯樂老廠長甘克維奇的親戚。
而他把對國家的忠誠完全體現在了落實國家任務上麵。
對付這樣的人,再多的瑞士銀行本票都白搭,再鋒利的刺刀也不會讓他產生畏懼。
正如江南所說,李路需要頭疼的是如何讓二毛把烏裏揚諾夫斯克號賣給咱們。而在根據李路所掌握的關鍵人物的名單來看,第一關就是馬卡洛夫,最難過的一關也是馬卡洛夫。
或許李路可以用海量的美元砸到更高級的官員,讓他們下令出售烏級。但是,他們的行政命令不能讓馬卡洛夫心甘情願地跟隨李路前往華夏,甚至不能讓馬卡洛夫指揮工人拆分烏級,如果要分段運回去的話。
對付這樣的人,隻有一個辦法:說服。
在安德烈的陪同下,李路帶上羅大佑前往黑海造船廠。安德烈是傑克挑選的安排在列尼夫身邊的助手,也是李路能找到的最接近馬卡洛夫的關係――安德烈和馬卡洛夫的兒子是同學。
在車上,李路沉默不語,在腦子裏不斷地回憶有關於馬卡洛夫的記憶。
當烏克蘭政府決定把瓦良格號交給黑海造船廠處置的時候,馬卡洛夫意識到完全完成它的可能性已經不存在了。他宣布了退休,搬到沃洛什沙洲的別墅去住,正是軍刀團據點別墅的那個區域。因為在那裏,他可以每天都能看到曾經傾注了無數心血的瓦良格號。
直到21世紀元年,一艘拖船把拆卸得剩下一個空殼子的瓦良格號拖往華夏,馬卡洛夫在別墅邊上目睹這一幕,淚流滿麵。兩年後,他因病去世。
當成廢鋼鐵賣掉的烏級一號艦,已經開始建造的二號艦,沒了,僅存的已經完成了80%建造率的瓦良格號,也沒了。馬卡洛夫失去了他唯一活下去的支撐。這個結局,卻是每每讓李路扼腕歎息不已。
“老板,到了。”安德烈停下車,這裏已經是黑海造船廠的生活區,蘇式風格的建築物以及寥寥無幾的人影,讓氣氛變得厚重。
車停在一個院子門前,這座貌不驚人的小樓帶院子就是黑海造船廠廠長馬卡洛夫的家。
安德烈走過去敲了敲門:“尤裏爸爸?薇拉媽媽?”
李路低聲對身邊的羅大佑說:“羅工,待會你主說主義。”
羅大佑明白地點點頭,不無憂慮地說道:“當年我在蘇聯留學的時候,聽說過這個人。對能不能說服他,我真沒什麽把握。”
李路的表情也不輕鬆,他何嚐又有把握。即使他通過安德烈打通了馬卡洛夫那個三十來歲的兒子的關係,但是他依然不樂觀。這對習慣於用錢砸相信資本力量的李大土豪來說,棘手非常。
吱呀的木門打開,一個胖大媽走出來:“安德烈小子?你怎麽來了,來來來,進來坐。”
安德烈把手裏的禮品送上,回頭看了看李路,對大媽說:“薇拉媽媽,這兩位是華夏的客人,來拜訪尤裏爸爸。”
這位胖大媽就是馬卡洛夫的妻子薇拉。
“華夏來的客人?”
李路急走幾步雙手握住薇拉媽媽的雙手,一口遠東口音的俄語說道:“薇拉媽媽你好,你可以叫我哈尼夫斯基。”
薇拉媽媽很驚訝:“哦?哈尼夫斯基先生的俄語說得這麽好。”
“嗬嗬,我曾經在遠東待了很長一段時間。”李路笑著解釋了一句,把羅大佑介紹給她:“這位是羅大佑先生,羅先生曾經奉命在蘇聯學習,與尤裏爸爸有過一麵之緣。”
薇拉媽媽眼神有些暗淡,強笑著和羅大佑握手:“我們的國家……快請進,快請進。”
與蘇聯有關的背景身份拉近了與薇拉媽媽之間關係,在她這一代蘇聯人心裏,如果蘇聯在世界上還有那麽一個國家值得信任,那麽隻能是華夏。不管兩國的關係怎麽變化,普通老百姓對華夏的情感都不會有太大的變化,他們知道華夏有一個像列寧那樣偉大的太祖。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裏,太祖=華夏。
而蘇聯現在的狀況,最為痛心的是蘇聯人民。幾個月前的公投,百分之八十多的人希望看到蘇聯繼續存在。隻可惜,民眾左右不了蘇聯的命運。他們的意誌被政客們玩弄。戈爾巴喬夫的新聯盟,葉利欽的獨聯體,都隻是為了搪塞人民而出現。
走進院子裏,薇拉說道:“尤裏最近情緒不是很好,他在船台待的時間越來越長了。或者安德烈你要幫我一個忙,安慰安慰你的尤裏爸爸。”
安德烈和李路對視一眼,他問薇拉:“薇拉媽媽,尤裏爸爸沒在家嗎?”
薇拉歎了口氣,搖著腦袋說:“他恨不得住在船台。船廠的所有項目經費已經被停止,現在的局勢……尤裏說,能和烏裏揚諾夫斯克相處的時間一天比一天少了。”
李路看了安德烈一眼,微微地點點頭。
“薇拉媽媽,也許哈尼夫斯基先生能夠提供一些幫助……”
馬卡洛夫身材比一般的蘇聯人高大,身材強壯得很,更像是伐木場工人,而不是技術與行政並重的管理人才。這也許跟他曾經很長時間的船廠基層工作有關係。
馬卡洛夫是烏克蘭人,出生在敖德薩港,1958年進入黑海造船廠,一直到現在。黑海造船廠的輝煌,可以說是由他一手創造出來的。
安德烈利用軍貿管理局的身份打了個招呼,一行人得以順利進入船台。遠遠的,李路便看見馬卡洛夫站在船台邊上,仰頭看著0號船塢中的烏裏揚諾夫斯克號。陽光灑下來,烏裏揚諾夫斯克號巨大的陰影和馬卡洛夫的身影相映成輝。
他的身邊站在身材小一號的年紀相仿的男子,李路一眼就認了出來,那是航母設計處主任巴比奇。
可以把技術宅、管理控這些標簽打在馬卡洛夫的身上,但是斷然不能忘了這個人偉大的政治信仰和對政治的領悟能力。
史料記載,1993年,俄羅斯總理切爾諾梅爾金、海軍總司令格羅莫夫在時任烏克蘭總理庫奇馬的陪同下,來到了黑海造船廠。他們的目的在於探討把瓦良格號建造完然後移交給俄羅斯海軍的可能性。烏克蘭要求俄羅斯支付全部造價,可是俄方認為前蘇聯已經給過預付款了,他們隻需要支付未付的30%貨款。雙方的爭執在這裏,差點打起來了。
一邊看著的馬卡洛夫突然插話說:“瓦良格號不可能完工了……”
有人問是不是船廠出現了問題,他說道:“隻有強國才能建造它,但這個強國已經不存在了。”
一句話讓在場的所有人都閉上了嘴吧,再無言語。
收回思緒,李路大步走上去,羅大佑和安德烈跟在他兩側。
或許是因為馬卡洛夫看得太入迷了,或許他以為是船廠的工人,他並沒有去理會越來越近最後停止的腳步聲。
他注視著甲板上層建築圍滿腳手架的烏裏揚諾夫斯克號,一聲歎息:“永遠不會有人把它建造出來了。”
巴比奇看著自己這位上級兼好友,低聲寬慰了一句:“尤裏,也許情況並沒有那麽糟糕。”
馬卡洛夫自顧地說下去:“建造它需要蘇聯中央,需要海軍部,需要中央審計委,需要上千家鋼鐵廠和技術院校,需要幾十萬熟練工人和技術人才,需要……”
說到這,他老淚縱橫,每個人都感受到了那濃濃的淒涼,而黑乎乎的烏裏揚諾夫斯克號仿佛感受到了馬卡洛夫的悲傷,豎立在甲板上的蘇聯國旗脫離了旗杆,隨風飛了起來,一直飄到很遠的地方去,墜luo水麵。
李路眼中溢著晶瑩,羅大佑感同身受早已悄然抹淚。烏裏揚諾夫斯克號那龐大的身軀,在李路眼中越發的偉大。代表著一個帝國輝煌的它,最終會被當成廢鋼出售,為再一次向世人證明,蘇聯解體,是一種可怕的毀滅。
朝前走了兩步,李路說道:“也許一切將會得到改變。”
注:這一章寫得非常的艱難,竭力要表達出那種蒼涼和淒涼,翻轉腦子卻找不出有力的辭藻。同時,本章也是步槍寫時心情低落的章節之一,為此,兩滴淚水滋潤了鍵盤。
而說到烏裏揚諾夫斯克級核動力航母,就不能不提到黑海造船廠的廠長、總工程師馬卡洛夫。
把他稱為“蘇聯最為優秀的艦船領域的科學家和善於組織大型建設的行政類人才”,恐怕不會有人提出異議。這就是一個集技術才能與行政能力於一體並且都非常出色的罕見人才!
他幾乎主持督造了蘇聯所有的大中型艦艇!
他創造的“大型總段造船法”讓流水線生產航母變成了現實!
人才永遠是最難得最重要的,於是李路製定紅色計劃的時候,把人才放在了首要位置,把馬卡洛夫放在了第一位。他可以接受烏級走上曆史的老路,隻要他得到馬卡洛夫。兩者取其一的話,他會毫不猶豫地選擇馬卡洛夫。
甚至,他把能夠爭取到馬卡洛夫視為紅色計劃成功與否的判斷標準!
為此,他做足了準備――軍刀團的主要調查目標是他,潛伏在黑海造船廠附近的情報部一號小組的目標是他。傑克在基輔老家所有能夠用上的關係都拉了出來,目的就在於是否能夠找出與馬卡洛夫的關聯。雅科夫的關係甚至於索夫的關係,都在李路的指示下發動起來。
為了得到他,李路不惜一切代價。
馬卡洛夫是典型的“紅色人才”,他對技術有著像技術宅一般的癡迷和較真,他對管理極其嚴格,任何技術不精的領導會被他調離設計崗位,不思進取的幹部會被他毫無情麵地踢走――即使有人是他的伯樂老廠長甘克維奇的親戚。
而他把對國家的忠誠完全體現在了落實國家任務上麵。
對付這樣的人,再多的瑞士銀行本票都白搭,再鋒利的刺刀也不會讓他產生畏懼。
正如江南所說,李路需要頭疼的是如何讓二毛把烏裏揚諾夫斯克號賣給咱們。而在根據李路所掌握的關鍵人物的名單來看,第一關就是馬卡洛夫,最難過的一關也是馬卡洛夫。
或許李路可以用海量的美元砸到更高級的官員,讓他們下令出售烏級。但是,他們的行政命令不能讓馬卡洛夫心甘情願地跟隨李路前往華夏,甚至不能讓馬卡洛夫指揮工人拆分烏級,如果要分段運回去的話。
對付這樣的人,隻有一個辦法:說服。
在安德烈的陪同下,李路帶上羅大佑前往黑海造船廠。安德烈是傑克挑選的安排在列尼夫身邊的助手,也是李路能找到的最接近馬卡洛夫的關係――安德烈和馬卡洛夫的兒子是同學。
在車上,李路沉默不語,在腦子裏不斷地回憶有關於馬卡洛夫的記憶。
當烏克蘭政府決定把瓦良格號交給黑海造船廠處置的時候,馬卡洛夫意識到完全完成它的可能性已經不存在了。他宣布了退休,搬到沃洛什沙洲的別墅去住,正是軍刀團據點別墅的那個區域。因為在那裏,他可以每天都能看到曾經傾注了無數心血的瓦良格號。
直到21世紀元年,一艘拖船把拆卸得剩下一個空殼子的瓦良格號拖往華夏,馬卡洛夫在別墅邊上目睹這一幕,淚流滿麵。兩年後,他因病去世。
當成廢鋼鐵賣掉的烏級一號艦,已經開始建造的二號艦,沒了,僅存的已經完成了80%建造率的瓦良格號,也沒了。馬卡洛夫失去了他唯一活下去的支撐。這個結局,卻是每每讓李路扼腕歎息不已。
“老板,到了。”安德烈停下車,這裏已經是黑海造船廠的生活區,蘇式風格的建築物以及寥寥無幾的人影,讓氣氛變得厚重。
車停在一個院子門前,這座貌不驚人的小樓帶院子就是黑海造船廠廠長馬卡洛夫的家。
安德烈走過去敲了敲門:“尤裏爸爸?薇拉媽媽?”
李路低聲對身邊的羅大佑說:“羅工,待會你主說主義。”
羅大佑明白地點點頭,不無憂慮地說道:“當年我在蘇聯留學的時候,聽說過這個人。對能不能說服他,我真沒什麽把握。”
李路的表情也不輕鬆,他何嚐又有把握。即使他通過安德烈打通了馬卡洛夫那個三十來歲的兒子的關係,但是他依然不樂觀。這對習慣於用錢砸相信資本力量的李大土豪來說,棘手非常。
吱呀的木門打開,一個胖大媽走出來:“安德烈小子?你怎麽來了,來來來,進來坐。”
安德烈把手裏的禮品送上,回頭看了看李路,對大媽說:“薇拉媽媽,這兩位是華夏的客人,來拜訪尤裏爸爸。”
這位胖大媽就是馬卡洛夫的妻子薇拉。
“華夏來的客人?”
李路急走幾步雙手握住薇拉媽媽的雙手,一口遠東口音的俄語說道:“薇拉媽媽你好,你可以叫我哈尼夫斯基。”
薇拉媽媽很驚訝:“哦?哈尼夫斯基先生的俄語說得這麽好。”
“嗬嗬,我曾經在遠東待了很長一段時間。”李路笑著解釋了一句,把羅大佑介紹給她:“這位是羅大佑先生,羅先生曾經奉命在蘇聯學習,與尤裏爸爸有過一麵之緣。”
薇拉媽媽眼神有些暗淡,強笑著和羅大佑握手:“我們的國家……快請進,快請進。”
與蘇聯有關的背景身份拉近了與薇拉媽媽之間關係,在她這一代蘇聯人心裏,如果蘇聯在世界上還有那麽一個國家值得信任,那麽隻能是華夏。不管兩國的關係怎麽變化,普通老百姓對華夏的情感都不會有太大的變化,他們知道華夏有一個像列寧那樣偉大的太祖。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裏,太祖=華夏。
而蘇聯現在的狀況,最為痛心的是蘇聯人民。幾個月前的公投,百分之八十多的人希望看到蘇聯繼續存在。隻可惜,民眾左右不了蘇聯的命運。他們的意誌被政客們玩弄。戈爾巴喬夫的新聯盟,葉利欽的獨聯體,都隻是為了搪塞人民而出現。
走進院子裏,薇拉說道:“尤裏最近情緒不是很好,他在船台待的時間越來越長了。或者安德烈你要幫我一個忙,安慰安慰你的尤裏爸爸。”
安德烈和李路對視一眼,他問薇拉:“薇拉媽媽,尤裏爸爸沒在家嗎?”
薇拉歎了口氣,搖著腦袋說:“他恨不得住在船台。船廠的所有項目經費已經被停止,現在的局勢……尤裏說,能和烏裏揚諾夫斯克相處的時間一天比一天少了。”
李路看了安德烈一眼,微微地點點頭。
“薇拉媽媽,也許哈尼夫斯基先生能夠提供一些幫助……”
馬卡洛夫身材比一般的蘇聯人高大,身材強壯得很,更像是伐木場工人,而不是技術與行政並重的管理人才。這也許跟他曾經很長時間的船廠基層工作有關係。
馬卡洛夫是烏克蘭人,出生在敖德薩港,1958年進入黑海造船廠,一直到現在。黑海造船廠的輝煌,可以說是由他一手創造出來的。
安德烈利用軍貿管理局的身份打了個招呼,一行人得以順利進入船台。遠遠的,李路便看見馬卡洛夫站在船台邊上,仰頭看著0號船塢中的烏裏揚諾夫斯克號。陽光灑下來,烏裏揚諾夫斯克號巨大的陰影和馬卡洛夫的身影相映成輝。
他的身邊站在身材小一號的年紀相仿的男子,李路一眼就認了出來,那是航母設計處主任巴比奇。
可以把技術宅、管理控這些標簽打在馬卡洛夫的身上,但是斷然不能忘了這個人偉大的政治信仰和對政治的領悟能力。
史料記載,1993年,俄羅斯總理切爾諾梅爾金、海軍總司令格羅莫夫在時任烏克蘭總理庫奇馬的陪同下,來到了黑海造船廠。他們的目的在於探討把瓦良格號建造完然後移交給俄羅斯海軍的可能性。烏克蘭要求俄羅斯支付全部造價,可是俄方認為前蘇聯已經給過預付款了,他們隻需要支付未付的30%貨款。雙方的爭執在這裏,差點打起來了。
一邊看著的馬卡洛夫突然插話說:“瓦良格號不可能完工了……”
有人問是不是船廠出現了問題,他說道:“隻有強國才能建造它,但這個強國已經不存在了。”
一句話讓在場的所有人都閉上了嘴吧,再無言語。
收回思緒,李路大步走上去,羅大佑和安德烈跟在他兩側。
或許是因為馬卡洛夫看得太入迷了,或許他以為是船廠的工人,他並沒有去理會越來越近最後停止的腳步聲。
他注視著甲板上層建築圍滿腳手架的烏裏揚諾夫斯克號,一聲歎息:“永遠不會有人把它建造出來了。”
巴比奇看著自己這位上級兼好友,低聲寬慰了一句:“尤裏,也許情況並沒有那麽糟糕。”
馬卡洛夫自顧地說下去:“建造它需要蘇聯中央,需要海軍部,需要中央審計委,需要上千家鋼鐵廠和技術院校,需要幾十萬熟練工人和技術人才,需要……”
說到這,他老淚縱橫,每個人都感受到了那濃濃的淒涼,而黑乎乎的烏裏揚諾夫斯克號仿佛感受到了馬卡洛夫的悲傷,豎立在甲板上的蘇聯國旗脫離了旗杆,隨風飛了起來,一直飄到很遠的地方去,墜luo水麵。
李路眼中溢著晶瑩,羅大佑感同身受早已悄然抹淚。烏裏揚諾夫斯克號那龐大的身軀,在李路眼中越發的偉大。代表著一個帝國輝煌的它,最終會被當成廢鋼出售,為再一次向世人證明,蘇聯解體,是一種可怕的毀滅。
朝前走了兩步,李路說道:“也許一切將會得到改變。”
注:這一章寫得非常的艱難,竭力要表達出那種蒼涼和淒涼,翻轉腦子卻找不出有力的辭藻。同時,本章也是步槍寫時心情低落的章節之一,為此,兩滴淚水滋潤了鍵盤。